臺灣生態旅遊白皮書(草案):現狀、資源與發展方向

格式
doc
大小
893.5 KB
頁數
90
上傳者
Po-Hsin Lai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2-09-25,离现在 23 33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生態旅遊白皮書(草案)
























提要1

  1. 生態旅遊發展背景

  1. 生態旅遊之演進1

  2. 意義及內涵4

  3. 國內背景6

  1. 生態旅遊發展概況

  1. 國際發展概況8

  2. 國內發展概況16

  1. 台灣之生態旅遊資源

  1. 台灣在世界上的生態地位19

  2. 自然生態資源20

  3. 人文生態資源26

  1. 我國發展生態旅遊之現況與課題

  1. 生態旅遊資源之管理體系28

  2. 推動生態旅遊之分工機制 32

  3. 發展生態旅遊面臨之課題與對策 37

  1. 生態旅遊之推動

  1. 目標 44

  2. 策略與措施 45

  3. 九十二年執行計畫49

  4. 預期效益52

附錄

附錄一紐西蘭環境責任旅遊原則53

附錄二加拿大旅遊業的道德規則與企業準則 54

附錄三國內原生或常見保育類野生動物中文名錄 55

附錄四台灣陸域生態系的種類與特色 56

附錄五台灣海域生態系的種類與特色60

附錄六台灣地區的自然保留區63

附錄七台灣地區的野生動物保護區65

附錄八台灣地區的國家公園67

附錄九台灣地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68

附錄十台灣地區國有林自然保護(留)區71

附錄十一台灣地區的國家級風景特定區72

附錄十二國有林森林遊樂區74

附錄十三生態旅遊相關法規75


圖目

圖一、台灣島上依海拔高度分佈之生態系 21




表目

表一、台灣地區自然保護區域面積統計表 29

表二、九十二年執行計畫之分工表49



    1. 背景與目的

聯合國將2002年訂為國際生態旅遊年,在全球陸續展開有關生態旅遊的研究發展、教育推廣等活動,台灣身為國際社會一份子,應同步配合推動,以符合國際潮流。另方面台灣具有高度豐富且珍貴的生態及人文風情資源,深具發展生態旅遊的潛力,然它亦具高度的脆弱性與稀有性,一旦被破壞,就可能導致無法回復的惡果,因此在發展生態旅遊時即須審慎的規劃與評估。

生態旅遊白皮書即為建立生態旅遊政策形成與執行的主要機制,擬定決策與全面推動之管道及政策執行之途徑。換言之,即提出自然生態、社區、產業、政府都能永續經營的觀光發展整體策略,俾使台灣的生態旅遊,能在維護自然生態的多樣性、各地文化傳統的保存、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之理念下,避免遊憩對環境與文化的衝擊,同時達成環境經濟、保育生態與環境教育兼具之目標。

    1. 範疇與架構

本生態旅遊白皮書研擬之架構主要分為四大部分,首先介紹國內外生態旅遊發展的背景與概況,其次說明台灣發展生態旅遊的自然與人文資源、以及目前國內發展生態旅遊的現況課題,最後提出解決策略,並提出具體的短中程推動策略與執行計畫。

    1. 計畫年期與程序

生態旅遊政策是否能落實,端賴有無明確之分期執行計畫。生態旅遊白皮書之編擬,係期望生態旅遊之實施由理念架構之研提,至目標、策略、措施之擬定,最後落實為實際推動之執行計畫。基於此,特提出短中期執行計畫,短期係指民國九十二年可以完成者。中期係民國九十六年可以完成,擬於九十二年實施後檢討訂定。

為編定生態旅遊白皮書,參酌目前美洲、紐、澳等國已制定的生態旅遊政策或策略,並與外國政府觀光部門及國際民間組織聯繫,蒐集各種生態旅遊發展政策或策略,為我國訂定生態旅遊白皮書之參考依據。同時以深度訪談、網路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並舉辦多次專家學者諮詢會議,因此生態旅遊白皮書的編訂作業,可說是兼顧客觀性、可行性與完整性,期待生態旅遊白皮書的完成可以做為國內推動永續觀光的施政方針。

    1. 主要成果

(一)政策目標

台灣發展生態旅遊的發展,必須同時兼顧社區利益、永續經營與生態保育的三大原則,由社區居民、產官學各界共同建構完善的生態旅遊產業。基於此,特將具體發展目標設定如下:

目標一:與國際接軌在世界的生態旅遊版圖上佔有一席之地

目標二:二○○五年來台旅客中有百分之一從事生態旅遊

目標三:二○○五年國民旅遊中從事生態旅遊者佔旅遊結構的百分之二十

目標四:二○○五年建置完成50個健全的生態旅遊地

(二)發展策略與九十二年執行計畫

依據生態旅遊發展目標,擬定六大項發展策略,分別就推動及管理機制、生態旅遊規劃與規範、市場機制、研究與教育推廣、辦理評鑑及觀摩活動或大型會議、執行方案提出具體措施如下:

策略


具體措施

策略一:

訂定生態旅遊政策與管理機制


1. 研訂生態旅遊業者、旅遊地之評鑑(標章認證)機制。

2. 訂定生態旅遊地點遴選準則。

3. 訂定國家森林遊樂區環境監測機制。

策略二:

營造生態旅遊環境


1. 加強建置生態旅遊環境調查及監測。

2. 續遴選具有生態旅遊潛力地區。

3. 辦理生態旅遊創業貸款。

4. 辦理原住民綜合發展基金經濟貸款。

5. 規劃辦理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森林遊樂區、農場等生態旅遊遊程。

6. 建立國家森林遊樂區生態旅遊服務資訊電子化,包括建立森林遊樂區服務網站、設立森林旅遊教室。

(續)

策略


具體措施

策略三:

辦理生態旅遊教育訓練


1. 生態旅遊納入九年一貫課程:

    1. 輔導社會教育機構辦理社區生態探索研習活動。

    2. 生態旅遊納入高中職、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內容研發主題。

    3. 補助「地方政府辦理環境教育輔導小組計畫」包含以生態旅遊的方式辦理校外教學活動。

    2. 舉辦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休閒農業區、森林遊樂區解說員及解說義工培訓。

    3. 舉辦原住民生態旅遊解說員培訓。

    4. 舉辦觀光旅遊業導覽人員生態解說訓練。

    5. 舉辦植物園生態旅遊志工教育訓練。

    6. 辦理賞鯨豚等海上活動隨船解說員訓練。

    7. 辦理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休閒農業區、森林遊樂區、農場、原住民地區生態旅遊講習會。

    8. 辦理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研習班。

    9. 辦理漁業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座談會。

    10.辦理公務人員生態旅遊講習。

    11.辦理休閒農業、森林遊樂區生態旅遊觀摩暨研討會。

    策略四:

    辦理生態旅遊宣傳活動


    1. 編製各月份生態旅遊活動行事曆。

    2. 製作生態旅遊廣播、電視專輯。

    3. 結合作家、平面、電視媒體報導生態旅遊。

    4. 印製生態旅遊推廣文宣資料。

    5. 生態旅遊結合健康、休閒活動。


    (續)

    策略


    具體措施

    策略五:

    辦理生態旅遊推廣活動


    1. 網路票選生態旅遊遊程。

    2. 全國候鳥季生態旅遊活動。

    3. 規劃辦理「聚落之旅」。

    4. 規劃辦理古蹟巡禮。

    5. 規劃辦理青少年生態旅遊營隊活動。

    6. 辦理客家地區文化生態旅遊。

    7. 辦理原住民地區文化生態旅遊。

    8. 辦理地方特色生態旅遊活動。

    策略六:

    持續推動生態旅遊


    1.訂定九十三至九十六年生態旅遊工作計畫。


    1. 生態旅遊發展背景

    1. 生態旅遊之演進

    隨著環境意識的普及、保護區管理觀念的重視以及消費市場的轉變,一種有別於傳統大眾旅遊,將遊憩活動與生態保育、環境教育以及文化體驗結合的旅遊型態逐漸產生。1970年代已開發國家在感受經濟繁榮與科技發展之下,人類必須承擔環境破壞的後果,因此,一種新的環境倫理開始形成,新的環境倫理將人類以外的自然萬物賦予存在的價值,認為人類不可能利用地球上的資源作無限制的發展,必須兼顧環境保護,自此,環境意識逐漸高漲。

    1980年由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與世界野生物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所規劃的世界自然保育方案(The 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中建議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之間必須有直接的連結,以達到『保育推動發展,發展強化保育』的目標。

    1982年在巴里島舉辦的世界國家公園會議(The World Congress on National Parks)中,鼓勵地方居民參與保護區管理的提案受到許多保育人士以及保護區管理人員的支持,過去保護區的劃設,往往把成本加諸地方居民,例如為了方便保護區的管理而將居民遷移至劃設之保護區外圍;限制居民利用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等規定,對這些居民的經濟或社會文化造成不小的衝擊,甚至居民的生命財產還可能遭受保護區野生動物的威脅,導致保護區管理單位與地方居民間關係惡化,為了改善這層關係,必須加強保護區管理並顧及地方居民的需求與福祉,世界國家公園會議中建議透過教育、利益共享、決策參與以及適當的社區發展計劃,推動地方居民成為自然資源的共同守護者。

    地方居民參與自然資源的保育管理伴隨自然旅遊的快速發展漸漸構成了生態旅遊的內涵,自然旅遊泛指所有以相對較為原始的自然資源或景觀(風景、地形、水文特色及野生動植物等等)吸引觀光客的各種遊憩活動,欣賞風景、釣魚、泛舟、溯溪、登山健行、自然攝影、觀察野生動植物等活動都屬於自然旅遊的範疇。

    以自然資源作為觀光旅遊主要的內容,早在人類有遊憩行為時就已經存在,但一直到1980年以後才開始在觀光產業上逐漸佔有重要的地位,越來越多的觀光客開始對造訪原始的自然生態環境、體驗原住民傳統文化產生高度興趣,造成了1980年代自然旅遊的快速成長,也對自然生態資源與原住民社會文化的維護保存產生莫大的衝擊,因為獨特的自然與文化資源或週遭地區往往成為吸引這些嚮往自然旅遊大眾的主要目標,觀光活動帶來的經濟利益可以舒緩許多國家公園及保護區管理單位面臨經費不足的窘境,但過多的遊客隨時可能超出這些地區所能承受的外來壓力。

    1987年聯合國布倫特蘭委員會(Brundtland Commission)檢討發展的定義,提出永續發展的概念,期望世界各國的發展能符合『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其本身需求』的準則。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地球高峰會議(Earth Summit),與會一百餘個國家在會中共同提出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其中第十九條特別議程便是這些國家為觀光產業做了永續經營的承諾。為了永續發展觀光資源,降低遊憩活動的衝擊,保育具有吸引觀光利益的自然與文化資源以及鼓勵地方居民參與等發展生態旅遊的措施,漸漸成為政府及業者經營的方向。

    二十世紀末期,觀光產業已成為全世界最主要的一項經濟活動,其中又以自然旅遊的成長速度最快,面對生態旅遊衍生出來的契機與危機,1990年世界野生物基金會在所屬永續發展部門成立了生態旅遊常設單位,開始推展生態旅遊的概念,並進而獨立成為國際生態旅遊學會(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 TIES),目前擁有來自一百餘國涵蓋學術界、保育界、產業界、政府單位及非營利組織等約一千六百個會員的國際生態旅遊學會,藉著提供生態旅遊準則、訓練、技術支援、計劃評估、研究及出版品等服務致力於全球性生態旅遊的推動。

    隨著生態旅遊概念的推廣,許多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第三世界國家、國際性的觀光組織與保育團體也陸續加入發展生態旅遊的行列,有鑒於這股熱潮,聯合國經濟暨社會委員會(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於1998730日的第四十六次大會決議訂定西元2002年為「國際生態旅遊年」(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Ecotourism)。此次大會決議文提到二十一世紀議程的落實需要全面整合觀光產業,以確保觀光產業在各聯盟間不但能提供經濟利潤,並對地球生態系的保育、保護與重建有所助益;同時在永續經營原則下發展國際間旅遊與觀光產業,並使環保融入旅遊發展的一環,進而考量到落實生物多樣性、氣候變遷等國際研討會各項結論的需求;此外大會並決議依據永續發展綱領,加強推動旅遊業國際合作,除了滿足現階段旅客與各觀光國或觀光區域之所需,同時應保障與增加未來發展的機會,以確保資源分配能滿足經濟、社會與美學的需求,且能維持文化的完整性、基本的生態演化過程、生物多樣性及維生系統。

    聯合國在宣佈2002年為國際生態旅遊年之後,由世界觀光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推動以生態旅遊為發展策略,達成保育生物多樣性的目標,聯合國希望藉著全球的參與重新檢討生態旅遊與永續發展的關聯,進行經驗與技術的交流以期改善生態旅遊的規劃、發展與經營管理,並藉著適當的行銷策略來推廣正確的生態旅遊,自此,生態旅遊已成為全球響應的一種觀光發展模式。



    1. 意義及內涵

    生態旅遊在近幾年來,廣泛被喻為在妥善規劃下,是一種可以達到永續觀光資源的發展模式,生態旅遊不是創新的改革也不是最近才提出來的觀念,它在過去生態保護的架構下逐漸衍生而成,提供解決發展與保育衝突的一項方案,而不是由既有的觀念中發展出的觀光型式。

    「生態旅遊」一詞第一次出現,係於1965HetzerLinks雜誌中批評觀光活動在發展中國家所造成的衝擊,他並建議“Ecological Tourism以取代傳統的觀光模式,這個建議被認為是第一次提及生態旅遊。Ceballos-Lascurain(墨西哥保育專家)於1983年第一次創造使用“Ecotourism這個名詞以遊說保護北猶加敦的濕地做為美洲紅鶴繁殖地,在與開發者談到終止碼頭建設時,他提到保育該濕地以吸引觀光客來此賞鳥,藉著生態保育來活絡當地的經濟活動。自其提出生態旅遊的概念後,相繼出現形形色色的定義來解釋生態旅遊。

    Ceballos-Lascurain1988)指出生態旅遊是到相對未受干擾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區域旅行,有特定的研究主題,且欣賞或體驗其中的野生動、植物景象,並關心該區域內所發現的文化內涵;Kurt Kutay1989)則認為生態旅遊是一種旅遊發展模式,在選定的自然區域中規劃出遊憩基地以及可供遊憩的生物資源並標示出它與鄰近社會經濟區域的聯結,另一方面,相對於一般觀光旅遊的規劃,生態旅遊必須有事先的計畫並且謹慎處理盈利和環境衝擊的課題;國際生態旅遊協會(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則認為生態旅遊係到自然野地的責任旅遊,這種旅遊活動不但可以保育當地的生態環境,同時也增進了當地人民的福祉。

    雖然生態旅遊的定義各家不同,然而所有的定義都至少反應了三個要素:比較原始的旅遊地點、提供環境教育機會以增強環境認知進而促進保育生態的行動力、關懷當地社區並將旅遊行為可能產生之負面衝擊降至最低。亦即生態旅遊不是一種單純到原始的自然生態環境進行休閒與觀光的活動,而是以環境教育為工具,同時連結對當地居民的社會責任,並配合適當的機制,以期在不改變當地原始生態與社會結構的範圍內,從事休閒遊憩與深度體驗的活動。為達成保育自然生態並確保地方福祉,生態旅遊發展應遵守下列幾項原則:

    1. 發展生態旅遊前應事先規劃整套區域性的觀光及遊客管理計畫。

    2. 發展生態旅遊前應事先調查分析當地自然與人文特色,評估旅遊發展可能帶來的正負面影響,擬定長期管理與監測計畫,將可能的負面衝擊降至最低。

    3. 以小規模發展為原則,以減低遊憩活動可能造成的衝擊。除了限制遊客人數外,發展生態旅遊應以輔助地方原有產業為原則,以避免當地對觀光產業的過度依賴。

    4. 在生態旅遊的規劃、執行、管理、監測與評估等四階段,應盡量邀請當地社區一同參與。而在每個階段進行的過程中必須確保與當地居民的充分溝通與共識,在發展當地觀光特色前應先徵求居民同意,以避免觸犯地方禁忌。

    5. 提供適當的社區回饋機制,提供居民充分誘因,協助他們了解保育地方資源與獲取經濟利益之正向關聯,將有助於地方自發性的保育自然及文化資源。

    6. 強調負責任的商業行為並與當地社區合作,以確保觀光發展的方向符合地方需求同時利於當地自然保育。

    7. 確保一定比例的觀光收益用於保育及經營管理當地自然生態。

    8. 發展生態旅遊應為當地社區及自然生態帶來長期的環境、社會及經濟利益。

    9. 發展生態旅遊應促進遊客、當地居民、政府相關單位、非官方組織、旅遊業者以及專家學者間的良性互動。

    10. 制定周詳規範以約束遊客活動以及各項開發行為。

    11. 提供遊客、旅遊業者及當地民眾適當的教育解說資料,除了介紹當地生態、文化特色外,更可藉此提昇大眾的環境保護及文化保存意識。

    生態旅遊的領域演進至今仍處於摸索與實驗的階段,雖然自這個名詞的出現到目前為止,已經衍生各種說法來定義它的內涵,不同地區或許因為特定的發展需求而給予生態旅遊不同的定義,但是探究緣起,生態旅遊的發展仍應謹守上述原則,以促進生態保育及地方居民福祉為最終目標。

    1. 國內背景

    台灣在光復後一直致力於經濟發展,也犯了忽略兼顧環境保護的錯誤,以致環境問題不斷衍生。及至1980年代,在見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國際潮流催化下,政府與民間開始重視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課題,政府從成立環境保護署開始,逐步建立環保之各種體制與法令,行政院並成立「生物多樣性推動小組」及「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等組織,來推動國家永續發展的工作。

    2000年行政院成立「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制定「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在觀光業之永續發展策略中提出政府應訂定「觀光政策白皮書」、「生態觀光發展策略」,及建立「生態觀光認證制度」等發展生態旅遊的工作方向,此乃政府在發展生態旅遊方面之政策性指示。

    同年十二月,交通部為加強觀光產業之發展,提出「二十一世紀台灣發展觀光新戰略」,宣示要營造台灣本土、生態、三度空間的優質觀光發展新環境,生態旅遊自此進入推動的階段。

    為落實「二十一世紀台灣發展觀光新戰略」,交通部觀光局於20001222日邀集產、官、學、民間團體各界人士,在谷關舉辦了「推動永續生態觀光研討會」,研訂出生態旅遊的發展方向及後續辦理之建議事項,擬定觀光局推展生態旅遊之工作方針。其內容如下:

    1. 生態旅遊之發展方向

          1. 台灣自然資源具有高度豐富性與珍貴性,但同時也是高度脆弱性與不可回復性。發展生態旅遊有極大的潛力,但必須謹慎規劃,尤其是承載量的考量。

          2. 台灣生態旅遊的定位,不應只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觀光產業,而是創造遊客參與保育工作的機會,所以生態旅遊活動或生態旅遊地的規劃與管理應有嚴謹的、因地制宜的旅遊規範。

          3. 台灣的生態旅遊以發展脊樑山脈的生態系為主軸,結合原住民部落與文化,應是國際級兼顧文化與生態多樣性的生態旅遊資源。

          4. 社區或原住民部落發展生態旅遊,必須同時兼顧社區利益、永續經營及生態保育的三大原則。將原住民之狩獵文化轉化為生態旅遊中保育的力量,應為未來發展生態旅遊的重要策略。

          5. 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需教育系統的參與。中小學之戶外教學,大學的通識課程及觀光科系之專業訓練,均為推廣生態旅遊及環境教育之重要管道。

          6. 藉由生態旅遊的推廣以建構台灣之海島與海洋文化、產業與遊憩等親水活動。

          7. 生態旅遊活動的推動原則:

    1. 九二一重建地區、原住民部落及偏遠地區優先辦理。

    2. 低海拔地區優先辦理,其次是中海拔、高海拔地區。

    3. 海域生態以珊瑚礁海域為優先,其次為漁村。

    4. 教育系統中相關單位,優先推動生態旅遊活動。

    5. 各級政府部門之相關活動,優先進行生態旅遊活動。

    1. 建議事項

          1. 擬定我國生態旅遊白皮書,宣示推展生態旅遊的政策和作法。

          2. 配合國際行動,訂2002年為台灣生態旅遊年,並規劃各項相關活動,推展生態旅遊。

          3. 輔導成立「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成為推動生態旅遊的主要組織,協助政府辦理推動工作。

          4. 輔導有志經營生態旅遊事業之人士或社區團體,成立合法之經營組織;相對地,亦鼓勵現有旅行社成立生態旅遊部門,推動國際生態旅遊,俾行銷台灣的生態旅遊產品。

          5. 在現行教育系統中,如中小學的戶外教學、大學的通識教育及專業科系所,加入生態旅遊相關課程及學習活動,作為推廣生態旅遊及環境教育的管道。

    2001331日產、官、學界關心生態旅遊的人士及相關社團,在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小組召集人陳政務委員錦煌的號召下,成立了「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協助政府推動生態旅遊。2002116日行政院第二七六九次院會中,通過配合國際生態旅遊年,訂2002年為台灣生態旅遊年,同時核定觀光發展推動小組審議通過之「2002生態旅遊年工作計畫」,台灣生態旅遊的推動工作於焉展開。

    「生態旅遊白皮書」係經產、官、學及民間團體建議並由交通部觀光局負責研訂,用以揭櫫推展生態旅遊的方向與作法。



    1. 生態旅遊發展概況

    1. 國際發展概況

    理想的生態旅遊藍圖為永續經濟發展與維繫自然生態勾劃出一個新的平衡點,因此,生態旅遊成為許多開發中國家用來平衡經濟活動與生態保育以及永續利用自然資源之優先考量,以東南亞地區而言,自從1991太平洋地區旅遊協會(PATA)在巴里島的聚會提出生態環境口號後,印尼首先響應,生態旅遊帶來的影響力可由印尼東方的科摩多島看出,由幾年前的一年5000人次左右的遊客,轉變成半年9100人次搭船遠渡到這個小小的科摩多蜥蝪島。而以泰國為例,1990年以前,在泰國叢林中探險的遊客九成是外國人;這幾年來泰國人旅行至自然生態地區的意願高達八成五。結合生態理念的旅館設計也逐漸風行,在馬來西亞的塔曼尼加拉公園,新加坡的旅館業者建立了足以永續的木造房舍,提供人們住宿於一百三十萬年歷史的熱帶雨林中;希爾頓旅館也在沙勞越的雨林中,仿照伊班土著的長屋,在班潭國家公園設立一流且與自然生態結合的旅館。2000年開發中國家的觀光總收益中有17%來自生態旅遊的收益,即說明愈來愈多人在具生態特色的地方從事生態旅遊。生態旅遊的發展已是國際主要潮流之一。

    此外,許多國家在其整體的觀光旅遊發展與自然保育推展上,將生態旅遊的經營理念結合進來,同時建構其制度化的推展,例如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巴西、波利維亞、古巴、哥斯大黎加、智利、阿根廷及祕魯等。

    生態旅遊發展實例

    1. 紐澳

    澳洲

    澳洲在過去幾年在發展生態旅遊的發展上有非常突出的表現,其中包括了執行一系列的生態旅遊策略、成立全國與地方的生態旅遊協會組織、每年發行相關的業界指南、舉辦國際生態旅遊會議、成立國際研究中心、建立生態旅遊相關技術的最佳示範、設計生態旅遊教育及訓練課程,此外也發展出全國的生態旅遊評鑑架構。

    澳洲境內參與生態旅遊業務之業者就有600家,估計每年約有25千萬元澳幣(合約新台幣484千萬元)的營業額,生態旅遊之所以蓬勃發展的原因,主要歸功於該國聯邦政府在1994年提出的國家生態旅遊策略(National Ecotourism Strategy),為澳洲的生態旅遊發展規劃出一個全盤的架構,成為引導該國生態旅遊在謹慎與永續的原則下,進行整合性的規劃、發展與管理的藍圖,在國家生態旅遊策略的架構下所擬定的澳洲國家生態旅遊計劃(National Ecotourism Program)作為實現這份藍圖的工具。

    澳洲國家生態旅遊策略將生態旅遊定義為『在生態永續的經營原則下,以自然資源作為旅遊活動的主體,同時結合自然環境的教育與解說』,該定義裡特別提出所謂的自然環境包含了文化的成分,而要達到生態永續,則必須合理地回饋當地社區,並長期保育地方的資源。這份國家策略擬定的過程中鑑定出下列幾個可能影響澳洲生態旅遊規劃、發展與經營管理的議題:

          1. 觀光旅遊的發展規劃與經營管理,必須朝著衝擊最小化以及生態永續化的方向進行

          2. 簡化生態旅遊的規劃與規範過程,以增進效率,而面對不同政府單位的管轄範圍與職權分配時,必須以整合性的觀點來作考量

          3. 任何影響生態旅遊市場成長所必須面對的資源管理因素,都必須納入考量,包括需求的擴大與資源限制等議題。

          4. 發展適當的公共建設

          5. 監測生態旅遊所帶來的衝擊,以提供決策以及資源管理所需的資訊

          6. 市場行銷

          7. 提供業界一套統一標準,探討建立全國性的評鑑架構以確保生態旅遊的服務與產品能符合一定的標準

          8. 提供生態旅遊教育課程,以協助建立產業界的指標,同時鼓勵遊客與業者接受對環境衝擊最小的各項服務與產品

          9. 原住民以地主、資源管理者、或業者的身分參與生態旅遊的機會

          10. 生態旅遊相關企業的生機

          11. 公平性的考量

    因此這份策略中擬定目標與配套之行動方案來解決上述議題可能導致的各項問題。

    澳洲國家生態旅遊策略體認到包括所有階層的政府單位、各種休閒遊憩的相關組織、非營利組織、相關的專業與學術領域、保育組織、社區團體、自然資源的規劃管理者、原住民、教育機構、財經機構、媒體、國際性團體組織以及遊客等等,都是關心或可能受到生態旅遊發展所影響的單位,因此在進行發展與規劃時,必須把上述單位組織納入考量,該策略同時也列出所有生態旅遊發展可能導致的環境、經濟與社會文化衝擊以及這些衝擊的特性,因此它提供了一份目標明確、方向清楚的生態旅遊發展依據。

    除了有國家生態旅遊策略的明確依據,1991年澳洲生態旅遊協會(Ecotourism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的成立,也為該國生態旅遊的發展注入相當大的助力,1996年該協會與澳洲旅行業協會(Australian Tourism Operators Association)合作展開國家生態旅遊評鑑計劃(National Ecotourism Accreditation Program),評鑑對象包括自然旅遊公司、自然生態景點以及提供住宿的業者。最近該協會開始發展國家自然與生態旅遊導遊評鑑計劃(National Nature and Ecotour Guide Certification Program),解說、教育、生態永續、最低衝擊技術的採用、營運以及對環境與文化之敏感度等等都是其中幾項關鍵的評鑑項目。

    雖然澳洲在生態旅遊的操作上居於領先的地位,但隨著生態旅遊發展的同時,也伴隨了一些值得重視的議題,其中一項是維持環境、文化與經濟的永續性,雖然在該國已有不少的成功案例,仍然有些業者利用生態旅遊作為招攬遊客的手段,實際上卻僅僅以賺取觀光利潤為目的。另一方面,在澳洲國家生態旅遊策略中強調自然與文化同為生態旅遊的主要內涵,同時也明示需要與地方社區(尤其原住民社區)團體進行協商與溝通,然而原住民實際參與生態旅遊發展的案例卻非常少,而原住民生態觀光對原住民社區帶來的負面衝擊與解說原住民文化所牽涉到的智慧財產權的問題,則是另一項澳洲面對生態旅遊發展必須面臨的課題。

    紐西蘭

    紐西蘭經歷人類多年的開發破壞,目前體認到自然保育的重要,以生態旅遊為內容的行程安排非常多,為了規範生態旅遊行為,政府部門提出「環境責任旅遊原則(Principles for EnvironmentallyResponsible Tourism)」(如附錄一),要求旅行業進行生態旅遊時儘可能對旅遊地不產生負面影響。

    著名的旦尼丁的企鵝保護區,是由農民自行推出,而獲得非常好的經濟效益的例子。此外凱古拉的賞鯨之旅,只要選對旅行社都能達到環境教育與增進當地居民利益的行程。史都華島的奇異鳥之旅,每隔一天只辦一次,除了藉此控制遊客對生態的衝擊外,所有參加的遊客必須在該島多停留一晚,因此也達到將觀光利益留在當地的目的。

    1. 非洲

    肯亞

    肯亞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橫跨乾燥與半乾燥氣候帶,擁有十分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1983年至1993年期間,造訪肯亞的遊客數目成長了45%,肯亞的野生動物服務單位(The Kenya Wildlife Service)估計1995年有80%到肯亞觀光的遊客是為了看野生動物,單靠觀光產業就為該國賺進1/3的外匯。

    過去的殖民時代,狩獵活動等違反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為肯亞相當重要的一項觀光遊憩活動,反映出殖民時期的野生動物政策,以犧牲當地居民擁有及使用自然資源的權利來滿足殖民者的需求。肯亞的生態旅遊發展可追溯至1977年與1978年,該國政府下達禁止狩獵運動以及買賣狩獵活動中獲得的戰利品,這項禁令導致肯亞的自然觀光型態由消耗性的自然資源利用,轉為非消耗性地透過望遠鏡或相機來獵取野生動物的身影,同時賦予當地居民決定野生動物資源利用的權力以及利益的共享。

    肯亞的生態旅遊發展面臨幾項議題,由於該國的觀光旅遊具有相當明顯的季節性,超過70%的遊客在旺季時造訪肯亞,此外選擇的地點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知名的保護區,例如馬賽馬拉國家保留地(Maasai Mara National Reserve)以及安伯色利國家公園(Amboseli National Park),數量過多的遊客與遊獵車輛以及追逐野生動物的行為等等,對自然生態造成不當的干擾,此外野生動物到垃圾堆尋找食物、多數車輛為追尋野生動物蹤跡而將車輛開離道路,導致地貌改變、植被受損等環境衝擊,都是該國在面對生態旅遊發展時所需面臨的課題。

    肯亞生態旅遊協會(The Ecotourism Society of Kenya,ESOK為該國一非官方組織,設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個特殊的場合,集合觀光業者、保育人士及觀光區之地方社區等,討論有關觀光旅遊之政策、目標與規範。並藉由下列的方法來推廣肯亞的觀光旅遊:

                1. 結合觀光、保育與社區

                2. 倡導責任與永續旅遊

                3. 保護肯亞自然的完整性與文化的吸引力

    該協會致力於協助其會員(包含對保育及觀光有興趣之個人或團體)維持觀光旅遊操作時的環境管理標準、採用生態旅遊之規範準則,以促進肯亞的觀光產業能朝向負責與永續的方向發展。

    南非

    南非以全球最大的國家公園及開普敦植物王國著稱,豐富的自然生態吸引無數的遊客。這裡的旅遊公司經營多年的生態旅遊後了解永續經營與社區共存的重要,在當地政府並未有生態旅遊組織的情況下,著名的生態旅行社已經發展出符合國際生態旅遊協會規範的旅遊活動與住宿設施。

    以恩度摩保護區(Ndumo)為例,保護區內的營區旅店的住宿設施為非洲帳(一種大型帳棚,較一般雙人房為大,利用簡易就地的建材裝修內部設施),建造時只砍掉一棵樹及七根樹枝。營區旅店將營收的12.5%歸附近村民所成立的信託基金會所管,以回饋社區,同時營區旅店向村民購買手工藝品銷售給遊客,社區的人因此得以分享生態旅遊發展所帶來之利益。

    1. 中美洲

    哥斯大黎加

    哥斯大黎加座落在南美洲與北美洲間的路廊上,多元化的物種加上政治穩定,使哥斯大黎加成為拉丁美洲國家中,生態旅遊最蓬勃發展的國家。國家公園與私人保留地都在生態旅遊上表現優異。尤其是私人保留區,被讚美為建立保護區的最低經營成本,超過政府的官僚體系,比國家公園更能迅速提供生態旅遊業的需求。

    但是近年來國際連鎖旅館看上這裡的發展,也在圍繞著國家公園與私人保留地蓋起大型旅館,對當地的自然環境帶來了過多的人潮及破壞。

    哥斯大黎加的生態旅遊專家,每年進行公正的生態旅遊地點及住所的調查評估,因此生態旅遊人士可以透過觀光導覽手冊,得到生態旅遊旅館及住宿品質的了解。

    貝里斯

    這個中美洲的小國於1993年,由一小群的貝里斯觀光業協會成立貝里斯生態旅遊協會,專注於保育與生態旅遊的產業。貝里斯生態旅遊協會鼓勵業者與政府共同努力,以讓貝里斯成為生態旅遊的勝地及成為其它國家的生態旅遊楷模。在貝里斯觀光業協會的配合下,貝里斯生態旅遊協會受到政府觀光與環境部很大的支持。

    1. 亞洲

    日本

    19984月日本生態旅遊協會(JES)成立,目的在提供生態旅遊業者一個分享經驗與交流意見的機會與場合,同時訓練發展生態旅遊的人才;日本生態旅遊協會扮演的角色在確保日本豐富與美麗的自然生態、文化環境與當地社區能代代相傳。該協會所推展的活動包括:

                1. 宣傳生態旅遊,以增強生態旅遊的認知與了解

                2. 支持當地社區永續使用與保護當地資源的活動

                3. 提供關於永續使用與保護當地資源的資訊給社區、旅行業者、導遊與政府機構

                4. 透過評鑑計劃或相關研討會來宣導適當的生態旅遊

                5. 支持當地社區以達成生態旅遊的利益由業者與社區居民共享

                6. 與全球的生態旅遊組織合作,致力全球生態旅遊的發展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的婆羅洲有著世界級的雨林,對生態旅遊者而言是非常值得拜訪的地方,雖然沒有生態旅遊協會及政府專責機構,但是沙巴當地的業者體認到生態旅遊的影響力,力邀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於1999年在沙巴開全球生態旅遊會議。這個會議對馬來西亞生態旅遊的影響,可能會在幾年之後出現。

    馬來西亞的文化、藝術與觀光部(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rts and Tourism已經委託馬來西亞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Malaysia及三個國際諮詢專家在聯邦與州政府組成之指導委員會的協助下,於今年撰寫完成國家生態旅遊計畫National Ecotourism Plan,此計畫將提供未來該國發展生態旅遊的技術指導方針以及保育自然與文化資產的工具。

    1. 南美州

    全球十大生態旅遊勝地,有三個在南美洲,正足以表示南美洲生態之美。最值得讓人探訪的國家大概就是厄瓜多爾了,境內擁有亞馬遜河與熱帶雨林、安地斯山脈、加拉巴哥群島等耳熟能詳的生態地點。

    1. 北美洲

    已開發國家如美國的生態旅遊現況,可由生態旅遊經營者由70年代的個位數到90年代的三位數來看出潛力,每家公司的顧客約在每年一兩百到三千之間。北太平洋至阿拉斯加間著名的生態旅遊,採用獨木舟、營帳讓您體驗自然;東邊的芬蒂灣是賞鯨的勝地,美西國家公園的景觀都是生態旅遊的好地點。

    美國

    美國由於幅員廣闊,擁有自凍原、次北極圈(subarctic)、暖大陸性生態區、熱大陸型生態區、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帶、熱帶/亞熱帶大草原、熱帶/亞熱帶沙漠、溫帶大草原/沙漠、疏林(savannah)等不同的生態區與豐富的自然資源,因此自然旅遊十分盛行,每年境內的公園系統吸引無數國內外遊客前往參觀,以1997年為例,有2.87億的遊客造訪國家公園。根據一項針對外國觀光客的調查顯示,69~88%的歐洲與日本受訪表示,鳥類及野生動物是他們造訪北美的兩個重要因素,70%的受訪者到過該區的國家公園,30~64%的受訪者在他們的旅程中從事鳥類及其他野生動物的觀察,另一項調查預測顯示,在1996~2011年期間,賞鳥預估將是成長率最高的一項戶外遊憩活動,顯示非消耗性的遊憩型態已逐漸取代狩獵、釣魚等活動。

    美國並沒有賦予生態旅遊一個明確的定義,舉凡冒險及戶外活動、野生動物觀察、原住民文化、野地活動等都可包含在生態旅遊的範疇,各州對於生態旅遊各自有不同的定義,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使用自然或生態旅遊的名稱,然而兩者之間並無明顯的區分,例如在阿拉斯加,生態旅遊指的是『以對環境負責的旅遊方式體驗自然野地以及當地文化,同時促進保育與社區的經濟利益』;南卡羅來納州則將自然旅遊定義為『到自然野地的責任旅遊,這種旅遊方不但保育環境,同時也促進當地居民的福利』;德州定義自然旅遊為『保育環境、社會及文化價值的自然旅遊型態,同時為地方社區帶來經濟利益』,夏威夷州則將生態旅遊定義為『到夏威夷自然景點旅遊以體驗並學習夏威夷特有的動植物及文化傳統,旅遊的過程必須達到生態負責及地方居民福利的永續,同時融入敬愛土地的精神』;佛羅里達州的生態旅遊:『到自然野地的責任旅遊,這種旅遊方不但保育環境、促進當地居民的福利,同時也提供將遊客與大自然結合的高品質觀光體驗』。

    聯邦政府完全沒有參與生態旅遊的發展,所以沒有聯邦法令引導各區的生態旅遊發展,而是由各州政府依各自的條件與需求來做規劃與發展,並且由負責政策、行銷、經濟發展、規劃及環境等不同的政府單位執行,顯示觀光業還未重要到需獨立出一個部門來專門負責。

    除了各州政府的參與外,美國境內有些非營利組織由政策面與計劃面來協助生態旅遊的發展,其中包括國際生態旅遊學會(The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冒險旅遊協會(The Adventure Travel)以及國際保育組織(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等等。

    加拿大

    加拿大旅遊業協會(The Tourism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Canada)及國家環境與經濟圓桌會議(The National Round Tabl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y)共同設計出「旅遊業的道德規範與守則」(附錄二)。此規則不僅提供旅遊業明確的規範,同時也是政府觀光部門的施政參考。



    1. 國內之發展概況

    生態旅遊在台灣的發展可追溯至1980年代,當時環保運動剛起步,民間環保社團紛紛成立,國家公園成立之後,開始在園區內推展解說、旅遊活動。到了1990年代,隨著國際發展的腳步,「生態旅遊」的概念以各種形式,逐漸在國內推展開來,國家公園及民間生態保育團體開始藉著自然體驗與生態解說的方式推廣休閒遊憩兼顧環境保育的概念。1995年之後,開始有少數旅遊業者推出生態旅遊的行程規劃,但鮮少反應生態旅遊的實質內涵。2000年,交通部觀光局擬定的「二十一世紀台灣發展觀光計畫」中,生態旅遊被納入未來旅遊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目前國內主導生態旅遊相關活動的推展,可分別就政府組織及民間團體來說明:

    1. 政府組織:

    1975年夏天,曾有一批為數約二十名大專青年,具備不同的自然科學背景,包括生物、地質、氣象、動物、植物等專長,集中住宿於南投縣鹿谷鄉台灣大學溪頭實驗林區管理處,進行有關自然生態解說教育的專業訓練,展開了解說員訓練的先河,為1970年代各校園社團推動「知性之旅」的延伸。1980年代,政府陸續成立國家公園後即開始晉用解說人員,迄今約二十年,這是國內生態旅遊之濫觴。

    林務局、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經營的森林遊樂區及交通部觀光局所屬的國家風景區,也都長期積極投入推動旅遊休閒與生態環境解說教育的工作,促進了台灣生態旅遊的長足發展。

    近年來,各國家公園、森林遊樂區與國家風景區,仍持續培訓解說員、出版相關解說導覽手冊、成立旅遊服務中心,並於區內設置導覽解說牌,為生態旅遊的推展奠定了穩健的基礎。

    1. 民間組織

    台灣初期是由許多民間社團推出主題式之自然生態之旅,行程主要在體驗並欣賞當地的原貌和特色,不以熱門觀光景點為訴求,懷抱關懷與學習的態度,不但是替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是為旅遊目的地的生態環境負責,逐漸養成了參加者仔細聆聽、細心觀察的習慣,也培養了一些同好、義工、解說員,更將台灣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一點一滴記錄保存下來,也讓台灣在國際間的生態保育聲望展開新頁。以下簡述國內推廣自然生態之旅的主要民間社團以及文化探索的活動:

    1. 自然生態之旅:

    1. 中華鯨豚協會與黑潮文教基金會:
    自民國八十六年七月始在花蓮縣的石梯港推動,目前已有超過三十艘的賞鯨船於東海岸從事賞鯨活動,儼然已蔚為重要的生態旅遊活動之一。近幾年來,夏秋期間的東海岸興起一股乘船出海欣賞鯨豚的風潮,使得宜蘭、花蓮、台東的水上活動多了一項吸引力,遊客也因這樣的近距離接觸,而多認識一類活躍在台灣週遭的生物。中華鯨豚協會與黑潮文教基金會亦大力投入教育民眾愛海、親海與保護鯨豚的宣導活動。

    2.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結合全國二十個地方鳥會及近四千位會員,致力於野鳥之欣賞、保育及研究等工作,每年藉著全國候鳥季活動以及各地方鳥會定期舉辦之例行性活動,帶動全國賞鳥的風氣,並藉此進行教育推廣工作,期望達到提昇保育意識,進一步保護全國重要的野鳥棲息環境。目前該會已在全台灣鑑定出53個重要的野鳥棲息地,希望藉著各種推廣活動來達到棲地保育的目標,也提供國內外人士絕佳之野鳥欣賞與生態體驗的機會。

    3. 中華蝴蝶保育協會:台灣素有蝴蝶王國之稱,但因長期棲地開發破壞,蝴蝶逐漸消失在我們的生活環境裡。中華蝴蝶保育協會成立後,即舉辦各種活動引導與教育民眾認識蝴蝶,並積極推動蝴蝶之保育與復育,現已漸有成效,賞蝶亦成為時下生態旅遊的項目之一。

    4. 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自主婦聯盟獨立出來之後,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持續推廣自然步道的概念,一條條在都市近郊的自然步道被規劃及安排活動,幾乎變成民眾生活空間的一部份,也讓更多人開始注意住家附近蟲鳥花木的種類與變化。

    5. 中華民國濕地保護聯盟:位於水域和陸域交會地帶的溼地,孕育了許許多多的動植物,長久以來一直扮演「生命基因庫」的角色,曾經被嚴重忽視或大量開發,但隨著最廣為人知的紅樹林保育觀念受認同之後,也催生其他類型溼地的復育工作,並常由民間社團如中華民國濕地保護聯盟或地方政府舉辦各項溼地環境之解說活動。

    6.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成立後,透過舉辦講座、訓練課程、自然體驗營等活動,帶領許多民眾體會自然、關懷生態,該會並舉辦解說員訓練課程,以培訓自然保育人才,散播保育種子,此外認養、圈養野地,並規劃為自然教室,也是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的一項行動理念。

    1. 文化探索:

    1.原住民文化之旅:近來原住民不但正名定位,也找到了他們亙古以來存在於祖靈的堅強文化和精神重心,透過一次次的祭典文化、母語風俗、家屋衣飾、傳統食物製作的探源與活動中,並歡迎非族人到訪參觀各項祭典,開始看清楚原住民的生活哲學及其與台灣的關係。

    2.古蹟巡禮:全台各地民間社團或文史工作室推展認識鄉土活動、探訪各式古蹟、瞭解先民拓荒源流與生命奮鬥歷程,開啟了文化生態旅遊風氣。

    這些推廣多年或剛萌芽的文化生態旅遊經驗,已為台灣全面推動生態旅遊奠下良好的行動起點,也是形成全民共識的開始,我們只要再將過往這些關懷台灣土地的努力成果作一通盤整合,必能讓台灣的生態旅遊在國內觀光遊憩活動中健全發展。

    1. 台灣之生態旅遊資源

    1. 台灣在世界上的生態地位

    台灣面積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佔全球陸地面積不到千分之三,在地理位置上,台灣是北方溫帶環境的南緣和南方熱帶環境的北限,故台灣同時擁有熱帶和溫帶植物;台灣是北方南下的寒冷洋流和南方北上的溫暖洋流的交會帶,故為台灣帶來北方及南方特有的物種;台灣是海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碰撞的交界因此台灣的山勢高低起伏變化大;台灣也是東北及西南季風的盛行帶為台灣帶來豐沛雨量因而發展出層次複雜的森林生態系。

    這些不同環境交會的特質,使得台灣雖然位在北回歸線上(全球北回歸線經過的國家大多為乾旱或沙漠地帶如印度北部的半沙漠或疏林、北非和中東的沙漠及墨西哥北部的高原等),但台灣卻因具有豐沛的雨量而擁有大片的森林,因具有高低起伏的山勢而孕育出熱帶到寒帶的生物相,造就成世界上單位面積物種豐富度數一數二的地區,因此,台灣可以說是整個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

    屬於大陸島的台灣,是歐亞大陸生物在冰河時期的避難所。冰河時期,海水位下降,台灣海峽形成陸地與大陸連接,許多北方生物遷移至台灣避寒,冰河退去後有些生物停留在台灣並且落地生根,演化為台灣今日許多特有生物的祖先即所謂之孑遺生物,如台灣杉、昆欄樹、台灣黃杉等均屬孑遺植物。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由於板塊擠壓作用,形成高聳的群山,除了具有二百多座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同時擁有許多特殊的地形、地質景觀;而東部海岸山脈上的地質現象及花東縱谷的存在,更是地質學說「大陸漂移理論」中之板塊碰撞現象最佳證據之一。

    另一方面,台灣人口族群複雜且居住年代可溯及數千年前,故史前文化豐富,除居住最久遠者之原住民族外,再加上近四百年來不斷有其他民族之遷入,均相互交融並留下痕跡。

    因此不論就自然生物資源之多樣性及物種歧異度大,或文化資源的豐富性及多元化,台灣均是世界上發展生態旅遊最具潛力地區之一

    1. 自然生態資源

    1. 陸域型生態旅遊資源

      1. 生物種類資源


      1. 各類的環境生態系

    台灣的陸域生態系依高度分布,可區分為(圖一):

    1. 熱帶海岸林生態系

    2. 亞熱帶闊葉林生態系

    3. 暖溫帶闊葉林生態系

    4. 暖溫帶針闊葉混合林生態系

    5. 冷溫帶針葉樹林生態系

    6. 亞高山針葉林生態系

    7. 高山寒原生態系

    另外在高山的部分尚有高山湖泊生態系及高山溪流生態系,各生態系之環境特色與分布地點請參照附錄四。

    圖一、台灣島上依海拔高度分佈之生態系

    1. 海域生態旅遊資源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全長一千一百四十一公里,此外還有小島七十餘處。由於板塊運動、海水、季風作用與沿岸流影響等,使得台灣各區的海岸地形呈現不同的風貌。北部海岸以海蝕地形為主,例如海蝕平台、海蝕洞等。從淡水河南岸至屏東楓港附近的西部海岸,以泥沙岸為主,而河川的輸沙與沿岸流的作用,形成許多沙洲、沙嘴、潟湖等堆積性的海岸。南部的恆春半島為珊瑚礁海岸,海岸地形崎嶇不平,由於海水的作用,形成許多海蝕溝。東部海岸以斷層海岸為主,另外也有沖積平原、海蝕地形與珊瑚礁的分佈。台灣各區的海岸地形各具特色,具有保存與觀賞的價值,也是台灣發展生態旅遊的優勢條件之一。

    台灣因位處於板塊碰撞的交界帶,所以還擁有一項世界少有的海域資源那就是海底熱泉。全世界只有四處海底熱泉,其中有兩處在台灣,世界其他地區的熱泉都在二公里以下的深海,噴出的熱氣為白色或黑色,只有龜山島的熱泉是在淺海,且噴出的熱氣為黃色。在龜山島海底熱泉噴口水深只有十幾公尺,其中最大的噴口直徑約四公尺、高十公尺,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海底熱泉,也是台灣最珍貴的海域生態旅遊資源。

    除豐富的海岸地形外,台灣沿岸的海域,因受到地質環境與洋流的影響,使得台灣具有多樣且獨特的海洋生態系,這些海洋生態系也豐富了台灣的海域生態旅遊資源。

      1. 海洋生物資源

      1. 多樣的海洋生態系

    台灣的海洋生態系依其特性可區分為:

    1. 岩岸生態系

    2. 泥沙岸生態系

    3. 珊瑚裙礁生態系

    4. 潟湖生態系

    5. 海草生態系

    6. 大洋生態系

    各生態系之環境特色與分布地點請參照附錄五。

    1. 地形、地質景觀資源

      1. 台灣的地景特色

    台灣由地表旺盛的作用力、地質組成的差異、以及地殼構造運動的相互影響下,具有豐富且多變的地形景觀,使台灣的地形景觀不但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即令在世界各國的地形景觀中,也具有一席之地,非常值得珍惜。在發展永續生態觀光的過程中,具有非常高的吸引力。主要的原因與特色如下:

    (1)刻畫台灣地形的力量

    顧名思義可以大體知道刻畫力量是由於地殼內部岩漿的活動、地殼的相對運動所產生的作用力,其所表現出來的,便是地震、火山褶皺、斷層、甚至節理等特徵。地表受到這些作用的結果,除了地震、火山等作用外,也表現在旺盛的地殼上升運動以及山脈的形成、海階、河階的發育等地貌上。台灣島即是上述作用的典型例子。火山地形在台灣北部有七星山、紗帽山、大屯山、觀音山、基隆山、磺嘴山等地,皆是火山地形區。另一個力量,主要是指地表組成物質經由不同介質傳遞能量而達到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的結果。大多數的能量及作用力係來自大氣的環流及重力所造成的影響。這些介質可以大略分為以下五種,即:1.河水、雨水、2.海水、3.地下水、4.風、5.冰雪。以台灣地區為例,由於板塊構造運動仍持續進行著,又處於亞熱帶的潮濕氣候區,因此各種崩山、地滑、土石流、土壤沖蝕的問題也相對突顯。

    (2)台灣的地形景觀類型

    台灣地形景觀大致分成下列幾個類型:

    同時,地形景觀也會依照不同的氣候(例如春夏秋冬與早午晚和晴雨)、不同的時間(例如高山上的雲海、日出)、不同的大小尺幅(例如大的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大規模海階與高位河階、小的活斷層剖面及因差異侵蝕所造成的豆腐岩)而有所差異。如此的差異,便造成了台灣地形景觀的多樣性。這個多樣性在小小的島嶼上所展現的地形景觀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的確是非常值得我們珍惜。

    1. 人文生態資源

    台灣位於亞熱帶,因特殊的地質構造、地形因素,使得島上的自然物產豐富且歧異度高,而各種複雜且不同的地形及生態體系,孕育豐富且多樣的人類文化。早在幽渺迷濛的太古時代,就有一群又一群不知名的民族,乘著扁舟凌越險惡的波濤,或跨過曾經是陸地的海峽,來到台灣重新安身立命。自五萬年前,台灣即有人類居住於此,而在十七世紀漢人大量移民台灣本島以前,島上主要居住的是南島系民族,而這些族群之先祖在台灣居住至少幾千年以上,因此台灣的人文生態資源就從人類在這塊島嶼上的活動開始衍生。

    台灣的人文生態資源的豐富性,是建築於時間與空間的交錯與文化內涵的相似或相異性。就時間軸而言可大致劃分為三個時期:史前時代、歷史時代與近代;就空間分佈論,台灣在不同時期,因其文化習俗及語系的不同,亦可有許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茲就不同時期的台灣,分述其文化特色:

    1. 史前時代

    史前,若從字面上去解釋,就是指有文字記載以前的歷史的意思,因此就台灣的史前史而言,澎湖地區在宋孝宗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代,台灣地區則需至十七世紀初期,荷蘭人、西班牙人進入後,才有詳細的文獻記錄,因此,台灣的史前史是十七世紀初期之前的時代。

    在十七世紀初期,漢人大量移民台灣本島以前,台灣地區主要居住的是南島系民族,這些族群及其祖先在台灣地區居住至少已有數千年,甚至更久遠的歷史。台灣有一千多個的史前遺址陸續被發掘中,包含大約十四個史前文化,涵蓋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延亙了至少一萬五千年。這些史前文化的來源不同,分布在全台各地,他們的故事構成了台灣史前史豐富的考古之旅。

    值得一提的是,東亞地區考古學及語言學者近年來的研究,認為出現在台灣的原住民是南島語族的起源。新石器時代,縱橫於海洋與陸地的南島語族的發展,以及各個族群的神話與事件是南島文化尋根的依據,更是發展生態旅遊的重要文化資源。

    1. 歷史時代

    即有文字記錄的歷史時代,台灣地區以澎湖為最早有文字記載,大致始於唐末宋初,至於台灣島真正進入歷史時代是十七世紀二年代,荷蘭人、西班牙人佔領台灣,而有詳細的公私文獻記錄,且教導台南附近的西拉雅族(Siraya)使用羅馬拼音記載自己的語言,就是有名的「新港文書」,從此台灣進入有文字歷史的時代。

    台灣在明、清朝時代,除漢民族外還歷經荷蘭人、西班牙人與日本人等不同種族的統治。荷蘭人、西班牙人所留下來的文化,雖然不多,但是,我們從淡水紅毛城,從安平古堡,已經隱隱約約可以看出,荷蘭人與西班牙人所遺留的痕跡。從各地的紅毛港、紅毛埤、紅毛井等地名稱呼,也可以知道經過荷蘭短暫的統治。

    日本人統治台灣五十多年,到目前為止,台灣仍然有很多的建築,例如總統府、立法院、監察院、鐵路車站、各級學校的古老建築,散布在各地區的政府機構,或是其他的集會場所、神社遺址等,是日本統治時期所遺留的建築物,這些建築的存在正是述說近百年來台灣歷史變遷的最佳見證。

    1. 近代

    檢視整個台灣的歷史發展,不難發現,其實台灣是個移民開墾的天堂。上溯到二千年、五千年,甚至於幾萬年前之久,到現在還可以看到的原住民族,是很早以前已來到台灣定居的族群。原住民族的高山族,我們把他們分有泰雅族、布農族、阿美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鄒族、賽夏族、邵族、達悟族等十大族群;原住民族的平埔族,我們也把他們分類為九個族群。再加上早期從大陸移民之漢人裡面有閩南語系的漳州人、泉州人;有客家語系的四縣人、海豐人、陸豐人等等。

    這麼多族群遷入台灣,造就了台灣文化的多元性。如原住民開創了原住民的文化,目前原住民族的高山族群,分布在台灣各縣市之山地部落,各有其生活習俗及慶典禮儀,展現出豐富又多樣之文化風俗;平埔族的文化,雖然已經融入漢人社會,無法確實掌握,但是,民間所留傳下來的很多習慣、習俗,有些是平埔族人所遺留的。台灣大多數的漢人是來自於福建省、廣東省的閩南人與客家人。其中有的人在輾轉遷移過程中,已經吸收許多不同的文化,有中原文化,也有東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文化,更有福建、廣東的少數民族的文化。這些民族從福建或廣東遷到台灣之後,在台灣慢慢建立祖先傳承的文化系統。因此,我們看到關帝廟、媽祖廟、三山國王廟、開漳聖王廟、清水祖師廟等等民間信仰都是從中國帶來了台灣。

    台灣地區雖然陸域面積不大,但人口族群複雜且居住年代可溯及數千年前。目前台灣地區人口組成中,居住最久遠者為原住民族,具各種研究顯示,最少有十大族,若再加上已同化至各族的平埔族及各種亞族與亞群及後來由大陸遷來的非原住民族,其單位面積的族群豐富度,在世上實為少有。據此,各種族群各具不同之信仰、語言、傳說與生活習慣等,故文化豐富度與交錯演替的現象,亦為罕見的與活的一處文化博物館,也是最具發展生態旅遊的吸引力

    1. 我國發展生態旅遊之現況與課題

    1. 生態旅遊資源之管理體系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於民國八十九年提出之『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中為永續台灣的發展規劃出一個全民共同的願景:

    『在新世紀藉由資源的善用,使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間之和諧得以妥善維護,期待國人能世代享有「永續的生態」、「適意的環境」、「安全的社會」與「開放的經濟」』。

    以觀光產業而言,唯有妥善地規劃、利用、管理觀光資源,並尋找生態環境、社會結構與產業發展間的平衡點,才可能達成永續發展的願景,生態旅遊的發展模式便是在永續的架構之下提供一個可行的方向。

    台灣多樣而特殊的生物資源與生態系統,以及多元文化的歷史背景構成了生態旅遊發展的優沃條件,過去的發展由於缺乏保育生物多樣性與尊重文化多元性的結果,僅存的完整生態體系與原住民部落文化更顯得脆弱與彌足珍貴,在保育的宗旨下,生態旅遊推展的重點可依據各區土地利用的型態,資源保育的迫切性以及當地社區共同的發展目標等等區分為:

          1. 促進原始生態系之保育、復育脆弱之生物及生態系統,維繫原住民文化之保存、強化健全之社區結構─適用範圍: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國家公園、國有林自然保護區等外圍劃設緩衝區或其他適當區域。

          2. 生態保育、文化保存意識的普遍提昇,永續經營理念的推廣─適用範圍:國家風景區、國家森林遊樂區及一般風景區。

    依上述重點,生態旅遊發展地的管理體系可區分為資源保育及觀光發展取向兩種:

      1. 資源保育取向的管理體系

    台灣地區以自然保育為目的所劃設之保護區,可區分為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國家公園、國有林自然保護區等四類型。我國目前擁有的自然保留區19處、野生動物保護區13處、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26處、國家公園6處、國有林自然保護區10處,總計各類型保護區總面積約為699,197公頃(已扣除範圍重複部分),約占台灣陸域面積19.5%(表一)。

    表一、台灣地區自然保護區域面積統計表

    類別

    自然

    保留區

    野生動物

    保護區

    野生動物

    重要棲息環境

    國家公園

    國有林

    自然保護區

    個數

    19

    13

    26

    6

    10

    74

    面積

    (公頃)

    64,477

    23,201

    294,813

    (扣除與野生動物保護區重疊部份)

    322,845

    1,009

    699,197

    (已扣除範圍重複部分)

    占台灣陸域面積

    1.8%

    0.6%

    8.2%

    9.0%

    0.03%

    19.5%

    公告單位

    農委會

    農委會或各縣市政府

    所劃定公告

    內政部

    農委會林務局


    法條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野生動物保育法

    國家公園法

    森林法、國有林自然保護區設置管理辦法


    生態系的保護是自然保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由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的保護,進而能完整地保存了其內的動物和植物,維持穩定的自然運作。而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國家公園的設置,就是這種保護措施的具體實踐。台灣地區的自然保育發展過程中,先有國家公園、次有自然保保留區,最後才有野生動物保護區,雖然這些地區的設置所依據的法令、面積大小和保護的對象均不甚相同,但其最終目的-「保護本地的自然資產,永為後世子孫所用」,卻是一致的,關於各保護區的相關資料詳見附錄六~附錄十。

    各保護區嚴格限制資源利用與開發的結果,近年來已開始顯現初步的保育成果,保護區外圍往往可以發現野生動物的蹤跡,經過縝密的資料收集與評估過程,選擇適當的保護區,在其外圍劃設緩衝區或選擇非保育核心區之適當區域,規劃生態旅遊之保育示範區,不但可延伸保護區之保育功能,更可透過生態旅遊的產業機制,化解生態保育與外圍原住民部落之衝突。

    許多原住民部落的分布往往與保護區外圍區域或生態之脆弱敏感地帶相重疊,這些部落的農業活動、狩獵文化、祖靈祭拜與傳統禁忌的維繫等等,不完全與現行保護區之經營管理相契合,保護區的野生動物活動可能為部落之農業經濟作物帶來威脅,保護區內嚴格的管制措施,限制部落利用資源以及出入位於保護區範圍內之祖靈聖地或過去的獵場,都可能對傳統文化的維繫,甚至固有之社會結構帶來震盪與衝擊,這些因素常常成為保護區管理單位與部落居民衝突的導火線。

    經評估選擇並與部落居民進行充分溝通後,生態旅遊的發展模式在嚴格的考量、監控當地生態與社會經濟之穩定性後,引入小規模之觀光活動,在公開與公平的原則下鼓勵部落積極參與生態旅遊的資源保育及產業發展的工作,使居民充分體認自然生態與文化傳統的維護與觀光利益之密切關聯性,如此,小規模的生態旅遊之保育示範區或許可以紓解保護區管理單位普遍面臨之管理資源缺乏的壓力,更可提供居民生態保育及文化延續之動機以及遊客遊憩與教育之深度體驗。

      1. 資源利用取向的管理體系

    除以保育為目的所劃設的自然保護區域外,我國亦針對自然資源得以利用、具觀光發展潛力的地區,依據發展觀光條例、森林法等規定體制,以劃設國家風景區、國家森林遊樂區及一般風景區等方式,從事資源開發利用,發展生態旅遊之機制。這些觀光資源之經營管理體制分由交通部觀光局、農委會林務局及地方政府管轄。在各管理單位之規劃及開發後,這些地區已成為國人從事戶外休閒及旅遊的目的地,同時也提供了推廣遊憩活動與自然文化保育共生的最佳示範場所。

    依發展觀光條例規定,風景特定區分為國家級、直轄市級及縣(市)級二種,由觀光主管機關就具開發價值之地區依資源特性、等級評鑑後公告,並依不同等級分由各級政府設置專責管理機構。目前已設有管理單位之國家級風景區有東北角海岸、東部海岸、澎湖、大鵬灣、花東縱谷、馬祖及日月潭等。另外,八十八年七月起,為因應台灣省政府業務及組織精簡,獅頭山、梨山、八卦山、茂林、北海岸、觀音山六個由省政府管轄之省級風景區,劃由觀光局管理,並將獅頭山、梨山、八卦山合併評鑑成立參山國家風景區。其後阿里山、茂林、北海岸及觀音山等三處經等級評鑑核定為國家級風景特定區,合計共設有十一處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各國家風景區、國家森林遊樂區擁有各具特色之資源(詳見附錄十一、附錄十二),在管理單位全力規劃建設及經營管理後,已粗具規模,吸引不少旅客前往遊覽。未來除加入生態旅遊的經營理念外,更將致力發展生態旅遊相關配套措施,如生態環境教育與文化知識的推廣、解說導覽人員的培訓、生態環境監測、符合生態工法的設施、社區居民的互動以及評鑑制度的建立,以永續經營觀光資源,並加速全民了解並接受生態旅遊的內涵與態度。

    至於地方政府規劃建設及經營管理的風景區,亦提供國人遊憩、觀賞自然景觀及體驗地方文化風俗之機會,未來發展應參照國家風景區推動生態旅遊之內容及作法,加強規劃建設及經營管理品質之提昇,並將生態資源保護列為風景區首要工作。

    1. 推動生態旅遊之分工機制

    以推廣生態旅遊內涵為出發點,生態旅遊的推動可定位為一項全民運動,由全民共同參與觀光風景區自然與人文資源的保育。任何運動的推展均需要健全的機制來配合才可能順利進行,以推展生態旅遊運動而言,這樣的機制可分為政府主導與民間自發性的推廣,政府擁有之強而有力的資源足以主導規模龐大之生態旅遊推展工作,民間自發性辦理的推廣活動則較具彈性,且更易深入地方社區,同時亦兼具平衡政府策略與執行的功能。兩者若能相輔相成,則不但生態旅遊的推行將更順利,目標之達成亦可預期。有鑑於此,政府與民間應採分工合作機制,方能進行全面性生態旅遊推廣工作,其所應扮演的角色如下:

    1. 政府機關部分

    生態旅遊為台灣新興之產業,相關的法令包括國家公園法、發展觀光條例、森林法、文化資產保存法、野生動物保育法、漁業法、區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風景特定區管理規則、保護區管理辦法法令,總共不下於數十種法令(詳見附錄十三)。

    民國九十年十一月十四日修正通過之發展觀光條例,第一條指出「為發展觀光產業,宏揚中華文化,永續經營台灣特有之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資源,敦睦國際友誼,增進國民身心健康,加速國內經濟繁榮,制定本條例」。明白揭示「台灣特有之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資源」為發展觀光的重點。同時,第十九條:「為保存、維護及解說國內特有自然生態資源,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於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設置專業導覽人員,旅客進入該地區,應申請專業導覽人員陪同進入,以提供旅客詳盡之說明,減少破壞行為發生,並維護自然資源之永續發展。」則更對生態旅遊之導覽解說機制作了明確規定。

    生態旅遊事務牽涉到觀光、教育、環保、原住民、生態保育及其他相關行政部門如林務局及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森林遊樂區、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等,需要中央級跨部會之協調整合單位,因此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小組因應而生。

    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小組在推動生態旅遊的議題中,已擬定2002生態旅遊年工作計畫,推動各項具體措施,由相關部會共同推動,詳如具體分工表:

      1. 訂定生態旅遊政策與管理機制

        主辦機關

        工作項目

        交通部(觀光局)

              1. 訂定生態旅遊白皮書

              2. 研訂生態旅遊相關規範

              3. 生態旅遊業者與旅遊地之評鑑(標章認證)機制

              4. 訂定自然人文生態專業導覽人員資格及管理辦法

              5. 2002年為台灣生態旅遊年

        環保署

        研訂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機制

      2. 營造生態旅遊環境

        主辦機關

        工作項目

        內政部(營建署)

              1. 輔導國家公園遴選生態旅遊地點

              2. 規劃辦理各國家公園生態旅遊遊程

        交通部(觀光局)

        1.輔導國家風景區遴選生態旅遊地點

        2.規劃辦理國家風景區生態旅遊遊程

        教育部

        輔導實驗林區遴選生態旅遊地點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1.輔導休閒農漁業區、森林遊樂區等遴選生態旅遊地點

        2.規劃辦理各森林遊樂區生態旅遊遊程

        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1.輔導農場、森林遊樂區遴選生態旅遊地點

        2.規劃辦理農場、森林遊樂區的生態旅遊遊程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1.輔導原住民部落遴選生態旅遊地點

        2.輔導申請原住民綜合發展基金經濟貸款及其他相關貸款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辦理輔導生態旅遊創業貸款

        直轄市及縣市政府

        1.輔導直轄市及縣市風景區遴選生態旅遊地點

        2.規劃辦理直轄市及縣市風景區生態旅遊遊程

      3. 辦理生態旅遊教育訓練

    主辦機關

    工作項目

    內政部(營建署)

    1.舉辦國家公園中英日文生態旅遊解說員訓練

    2.舉辦國家公園生態旅遊講習會

    3.舉辦國家公園生態旅遊觀摩或研討會

    交通部(觀光局)

    1.舉辦國家風景區中英日文生態旅遊解說員訓練

    2.舉辦國家風景區生態旅遊講習會

    3.舉辦國家風景區生態旅遊觀摩或研討會

    教育部

    1.生態旅遊納入九年一貫課程(含戶外教學活動)

    2.舉辦教育體系生態旅遊講習會


    主辦機關

    工作項目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舉辦休閒農漁業區、森林遊樂區中英日文生態旅遊解說員訓練

    2.舉辦休閒農漁業區、森林遊樂區生態旅遊講習會

    3.舉辦休閒農漁業區、森林遊樂區生態旅遊觀摩或研討會

    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1.舉辦農場、森林遊樂區中英日文生態旅遊解說員訓練

    2.舉辦生態旅遊講習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1.舉辦原住民部落中英日文生態旅遊解說員訓練

    2.舉辦原住民部落生態旅遊講習會

    3.舉辦原住民部落生態旅遊觀摩或研討會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舉辦公務人員生態旅遊講習會

      1. 辦理生態旅遊宣傳活動

        主辦機關

        工作項目

        交通部(觀光局)

        1.編製各月份生態旅遊活動行事曆

        2.結合平面、電視媒體報導生態旅遊活動(新聞局協辦)

        3.辦理生態旅遊活動報導獎(新聞局協辦)

        4.拍攝生態旅遊宣導短片(新聞局協辦)

        5.印製生態旅遊推廣文宣資料(相關部會協辦)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生態旅遊結合健康、休閒活動

      2. 辦理生態旅遊推廣活動

        主辦機關

        工作項目

        民間團體(相關部會協辦)

        舉辦生態旅遊博覽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規劃辦理聚落之旅

        2.辦理認識古蹟日活動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規劃辦理青少年生態旅遊營隊活動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辦理客家地區文化生態旅遊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辦理原住民地區文化生態旅遊

        相關各部會

        參加國際生態旅遊相關活動

      3. 持續推動生態旅遊

    主辦機關

    工作項目

    交通部(觀光局)

    訂定九十二至九十四年生態旅遊工作計畫(相關部會協辦)



    1. 民間組織部分

    長期以來,台灣有許多民間組織積極推廣具有深度環境體驗與生態解說的自然文化之旅,這些組織秉持者資源保育與文化傳承的理念,將台灣自然生態的奧妙藉由活動介紹給國人認識,使即將流失的傳統文化保存下來。除了推廣的工作外,這些民間組織同時也扮演者溝通者與監督者的角色,一方面將地方的訊息與需求傳達給社會大眾,另一方面也監督著所有的開發建設,避免台灣珍貴的自然與文化資源遭受不必要的破壞。

    依成立的目的與理念,這些民間的非營利組織大致可區分為生態保育、文化保存、原住民文化、觀光暨遊憩與社區發展等五大類。各類的代表性社團有:

    由於民間組織直接反應社會上不同群體的需求,維護這些群體的福利,並在各自的領域內培訓成熟的經驗與能力,必要時更可發揮與群眾直接溝通的技巧,因此這些組織在生態旅遊推廣所扮演的角色有:

      1. 藉由各種媒介活動,致力於推廣生態旅遊的大眾教育,如分辨生態旅遊與大眾旅遊的區別,倡導生態旅遊對自然生態保育、地方經濟活力以及社會文化保存的重要性。

      2. 擔任各級政府或生態旅遊業之諮詢委員會成員,提供專業意見,協助生態旅遊的規劃與發展,包含區域性或特定地點的觀光計畫與土地利用方式的種種評估。

      3. 參與及監督生態旅遊相關政策與計劃之規劃、發展與經營管理,提供各種潛在的議題或相關解決方案。這些議題有:地方居民參與生態旅遊發展的意願,生態旅遊對當地環境生態、社會文化與經濟結構的影響、當地生態旅遊的公平參與、保育機制的設計以及社區回饋的落實等議題。

      4. 鼓勵地方居民參與並監督生態旅遊的各項措施。

      5. 反應地方居民的需求與意願,協助政府單位、相關業者與地方居民之溝通機制。

      6. 參與政府部門遴選之生態旅遊地點與辦理的生態旅遊遊程評鑑。

      7. 協助地方培訓在地的專業生態解說員。

      8. 取得政府與業者對永續生態旅遊的承諾,協助地方生態旅遊獲益的公平分配。



    1. 發展生態旅遊面臨之課題與對策

    生態旅遊之發展課題就其工作層面討論,主要參與層面有生態旅遊資源之管理、生態旅遊之經營、生態旅遊地之社區居民、生態旅遊遊客及民間組織等。這些參與層面對於生態旅遊的規劃與營運均扮演明確與重要角色,以下就這五個主要層面來探討其目前面臨的課題與對策。

    1. 生態旅遊資源之管理

                1. 生態旅遊資源之相關基礎資料的收集與研究有待加強。

                2. 各旅遊資源管理體系分散,生態資源缺乏配套管理與有效的整合運用。

                3. 現階段生態旅遊的相關政策旨在全面性推廣生態旅遊,唯尚未建立生態旅遊地點之評估與分級架構,除了考慮觀光資源之豐富與特性外,同時依照土地利用的型態、資源保育的迫切性以及當地社區的共同發展目標等來評鑑生態旅遊發展的適宜性與發展規模。

                4. 對於資源之管理多缺乏「遊客承載量」之觀念,容易造成生態旅遊地資源之耗損與破壞,此外亦無完善之生態旅遊景點的環境、經濟與社會文化監測機制,無法確實評估生態旅遊發展對旅遊地之整體影響。

                5. 正確的生態旅遊內涵尚未普遍為一般民眾、遊客、業者以及公部門相關承辦人員所認知。

                6. 公部門與適合發展生態旅遊地之社區的互動模式尚有待建立。

                7. 目前觀光旅遊地區之經營管理鮮少提供居民參與機會與適當回饋,反而帶來觀光活動引起之外部成本,造成部分居民對於觀光發展之顧慮與反感。

                8. 推展生態旅遊之相關人力資源不足。

                9. 適宜發展生態旅遊之地區居民與業者可能由於財力資金的限制,影響其參與意願。

                10. 旅遊需求之離尖峰差距極大,造成觀光資源管理之困難。

                11. 國際之生態旅遊市場有待開拓。

                12. 生態旅遊相關業者與產品之評鑑系統尚待規劃與建立。

      1. 應規劃並執行生態旅遊相關基礎資料之建立,生態旅遊供需市場之分析,研擬短中長期之研究計劃,以提供現階段與未來策略研擬與執行之參考依據。

      2. 將生態旅遊併入國土利用規劃,以促進相關部會進行觀光資源之整合性規劃與管理,同時協助、支持並監督各級政府規劃當地具有保育性的生態旅遊策略,以確保國家與地方層級的生態旅遊發展規劃符合永續性生態旅遊需求。

      3. 充實原有的各種軟硬體之設施與資訊,同時與民間團體合作,積極推廣生態旅遊內涵,加強國人對生態旅遊的認知。

      4. 檢討及修訂相關法令作為發展生態旅遊法源依據。

      5. 設置生態旅遊相關事務整合窗口,廣徵並整合各界之意見,以提供台灣地區發展生態旅遊的定義與相關議題的參考。

      6. 建立生態旅遊地點之評估與分級架構,作為適宜之生態旅遊地點的發展依據,同時針對不同分級之生態旅遊發展地點,制定不同層次之遊客行為與發展活動的規範與限制,以達到永續產業發展與促進資源保育的需求。

      7. 依據生態旅遊地點之分級結果,訂定適宜的發展指標反應當地的承載規模(Carrying Capacity)或可接受之改變限度(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s),同時配合對環境、經濟、與社會文化之影響,進行定期的監測作業,以監控生態旅遊發展對該地的影響。

      8. 在遴選出來之生態旅遊發展地點,進行與當地社區之溝通與交流,傳達生態旅遊之意涵與潛力、分析生態旅遊對當地之各種可能性,使居民體認保育資源與產業永續的關聯,以及謹慎規劃下的良性發展,同時充分聽取居民之反應,並尊重社區之意見與決定。

      9. 鼓勵居民參與生態旅遊資源(包括自然生態、文化傳統與地方產業)之建立與維護,設計合理之回饋機制,促進當地居民福祉,並提供參與誘因。

      10. 提供生態旅遊發展之社區與相關業者必要之解說教育及經營管理之訓練課程,並配合生態導遊及相關證照制度,以推動生態旅遊。鼓勵各大專院校設立相關科系與課程,培養專業之技術與研究人才。辦理相關研討會,提供學習觀摩與經驗交流的機會。

      11. 制定相關政策及協助有意願參與生態旅遊發展之社區與業者適當的管道申請補助與貸款,補助符合生態旅遊精神之申請計劃,提供合理之貸款環境,以擴大生態旅遊參與之誘因。

      12. 提供適當的機制與誘因,鼓勵非例假日的觀光活動,以分散遊客集中生態旅遊地點所帶來的壓力。

      13. 建立生態旅遊業者與產品之評鑑標章制度,同時利用各種管道,介紹生態旅遊業者與產品之評鑑標章,以獲取普遍之認同,提高消費者選擇具有標章之生態旅遊業者與產品的意願,以達到刺激業者與社區改善相關產品之經營模式,促進觀光產業之品質全面提昇。

      14. 培訓英、日語生態導覽人才,利用適當管道向國際宣傳台灣的生態旅遊資源。

    1. 生態旅遊之經營

                1. 業者間相互競爭激烈,多以削價手段爭取消費者,產生之外部成本則轉嫁給環境生態與當地社區,往往造成遊憩品質的下降與環境資源之破壞。

                2. 對生態旅遊的意涵與實質作法不了解,招攬之所謂生態旅遊業務形態多與「資源保育」、「教育遊客」及「利益回饋」等重要目標不相干。

                3. 目前生態旅遊之市場規模較小,無法引起其經營興趣。

                4. 尚無專責生態旅遊之專業導覽人員與專業之生態旅遊遊程企劃人員,無法真正進行生態旅遊業務。

                5. 目前之領團人員生態專業知識缺乏,無法給予遊客正確之生態旅遊體驗,也未約束遊客不當的行為。

                6. 生態旅遊地未明確規劃與經營,無法拓展生態旅遊地點。

      1. 積極響應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如減低與妥善處理廢棄物、採用高能量效率的實務操作、避免遊程安排對環境造成過多的負荷、主動支持生態之保育及復育。

      2. 行動支持旅遊地點之產業經濟,尊重當地居民之需求,以適當回饋機制協助地方傳統之維繫與居民福利之促進。

      3. 接受生態旅遊為保育資源、永續產業的內涵,避免犧牲環境與遊憩品質之商業行為,以高品質、豐富與深度的旅遊產品吸引消費者。

      4. 將環境的價值與倫理融入經營管理系統中,確保觀光資源的永續利用。

      5. 行前提供旅客完整、正確的資訊,行程進行期間,提供遊客豐富的解說與深度的體驗,並傳遞保育自然生態與尊重當地文化之訊息,同時提醒遊客約束不當的行為。

      6. 實施綠色行銷,爭取生態旅遊產品標章,鼓勵生態導遊之專業訓練,以生態保育及產業永續之經營理念爭取消費者之認同。

      7. 實施經常性的環境抽驗:如檢視全公司營運對環境的影響。

      8. 支持並參與生態旅遊的推廣以及生態旅遊相關的評鑑計劃,關心並了解政府相關政策與法令之動向。


    1. 生態旅遊之遊客

                1. 因參與不具生態旅遊操作理念之旅遊活動,而造成對生態旅遊活動的內涵產生誤解,且無法真正體驗到生態旅遊的活動知性與感性。

                2. 國人保育認知不足,常在有意無意之間造成旅遊地環境干擾與製造垃圾問題。

                3. 大眾旅遊之旅遊習慣如大量人潮湧入生態資源豐富地區,常造成旅遊地交通、食宿、垃圾處理、生態保育之負擔。

                4. 對旅遊地之資訊無事先了解,無法體驗旅遊地之各項資源特色。

                5. 大聲喧嘩、溪谷烤肉、越野車碾壓溪床、卡拉OK伴唱、賭博…等不良旅遊習慣仍帶到生態旅遊地進行。

                6. 遊客對生態旅遊地居民不夠尊重,常未經當地居民同意便擅自摘取花草、闖入民宅、未經允許的拍照行為、捕捉昆蟲等,嚴重侵犯居民隱私、財產及破壞當地資源。

      1. 由公部門加強宣導生態旅遊理念。

      2. 欲進行生態旅遊活動,應審慎選擇具環境倫理與環保使命感的生態旅遊經營業者。

      3. 調整旅遊心理,學習與尊重生態旅遊地的人文特色與自然的事物及景觀。

      4. 以疼惜文化與環境的態度進行旅遊活動,不做出任何破壞生態旅遊地的行為。

      5. 不購買或利用任何會損及當地生態與文化的產品、服務與運輸。

      6. 選擇對環境衝擊最小的旅遊方式,旅遊期間遵守相關規定。

      7. 對生態旅遊地的保育活動予以必要的支持與協助。

    1. 生態旅遊地之社區居民

                1. 社區居民不了解生態旅遊意涵,無法感受生態旅遊可能帶來之實質益處,亦不瞭解保育資源為產業發展基礎之重要性。

                2. 目前多數觀光旅遊活動不但未提升旅遊地社區居民之經濟效益,反而為當地社區帶來環境污染以及負面之社會文化等議題,造成居民低度的生態旅遊發展意願,甚至可能產生排斥的心理。

                3. 社區居民對資源利用、未來社區發展方向與規模意見分歧,不易凝聚共識。

                4. 缺乏誘因,社區居民參與力低。

                5. 外來財團介入,干擾社區共識的凝聚以及生態旅遊的發展方向。

                6. 不了解生態旅遊發展計劃係自共識凝聚以至計劃之規劃、執行與監測等操作流程,而無從參與起。

                7. 生態旅遊相關機制尚未建立,使得社區居民無所依據。

                8. 居民無法獲得足夠的行政資訊協助發展社區為生態旅遊地點。

                9. 社區本身擁有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居民也努力朝生態旅遊理念來經營與建構,經媒體宣傳後湧入大量遊客,但因其他配套措施尚未完全建立(如解說人力資源、住宿、飲食等),造成生態旅遊資源大量衰竭。

      1. 社區居民積極參與政府或民間團體辦理之生態旅遊說明會,主動了解生態旅遊意涵以及對社區整體發展之可能性。

      2. 社區居民自發性或在政府與民間團體的協助下,整合內部意見,發展社區意識、凝聚社區共識。

      3. 社區居民主動提出他們對當地發展生態旅遊的看法,反應他們的需求與顧慮,並與管理單位作充分的協商與溝通,在符合生態旅遊內涵的原則下,共同擬定未來的發展方向。

      4. 社區居民或意見領袖聚集討論,找出大多數居民共同關心的議題,併入生態旅遊的規劃與發展,以擴大整體社區之參與力。

      5. 社區內部共識的凝聚以及社區輿論之壓力,有助於阻擋外來財團之不當干預,另外亦可邀請民間團體共同來監督與協調相關議題。

      6. 有意願參與生態旅遊業務之社區,主動提出符合生態旅遊精神之構想與企劃案,向適當單位申請貸款或補助。

      7. 積極參與相關的訓練,取得必要的知識與技能,提供高品質的生態旅遊相關服務。

      8. 社區居民主動與相關單位或民間團體聯繫,取得生態旅遊發展之操作模式與相關之政策與法規等資訊,同時主動關心並了解生態旅遊發展之相關政策與措施的頒布與執行。

      9. 社區積極參與生態旅遊之規劃、執行與監督,提供管理單位適當資訊,並與民間組織合作,共同引導並管理生態旅遊的發展。

      10. 積極參與自然生態與文化傳統之保育與復育,以永續獨特之生態旅遊資源。

      11. 以積極保守的態度、充分的耐心與永續的精神來經營生態旅遊地,即使開放遊客前來參觀,也要注意遊客承載量的管制,生態旅遊才得以永續經營。

    1. 民間組織

                1. 許多民間團體積極投入生態旅遊的推廣與發展,但由於理念不同,加上對生態旅遊認知的差異,往往無法達到推廣生態旅遊的確實意涵。

                2. 民間團體各自發展,力量分散,甚至爭奪有限資源,大為減弱這些團體貢獻於生態旅遊的潛力。

                3. 民間團體人力及經費有限,限制其參與生態旅遊發展的能力。

                4. 部分民間團體在進行生態旅遊推廣活動時,未能充分了解地方社區的特質,造成理想與事實之差距。

                5. 民間團體鮮少與業者接觸,限制其生態旅遊推廣之範圍。

                1. 鼓勵民間團體彼此之間進行相關議題的溝通交流,協助並監督生態旅遊的發展。

                2. 政府及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提供適當機制與誘因,整合民間團體的力量協助生態旅遊的推廣。

                3. 民間團體積極推廣生態旅遊,並向政府與企業界爭取必要的經費支援。

                4. 民間團體主動與社區交流溝通,找出地方之重要團體組織或關鍵人物,以詳細了解當地的特性與議題,並與之合作共同推展生態旅遊。

                5. 主動與關心的業者聯繫,並提出適當建議,提供業者未來發展生態旅遊業務之參考。

                6. 與媒體建立長期合作,提供並監督媒體報導適度與適宜之生態旅遊內涵與案例,同時善用網路媒介,以擴大宣傳教育之功效。




    1. 生態旅遊之推動

    1. 目標

    無論從國際宏觀或本土永續的角度來看,生態旅遊所內含之生態保育及文化保存為台灣地區整體的觀光旅遊發展提供一個永續、可行的方向。發展生態旅遊已成為政府的既定政策,除了所有相關行政部門應全力配合推展,民間團體、旅行業者與相關旅遊地社區等亦應積極參與並主動監督各項生態旅遊發展的措施與計劃,共同建構完善的生態旅遊產業。為了達成生態旅遊保育生態、永續觀光產業的宗旨,特將中短期之具體發展目標設定如下:

    目標一:與國際接軌在世界的生態旅遊版圖上佔有一席之地

    目標二○○五年來台旅客中有百分之一從事生態旅遊

    目標三:二○○五年國民旅遊中從事生態旅遊者佔旅遊結構的百分之二十

    目標四:二○○五年建置完成50個健全的生態旅遊地



    1. 策略與措施

    本策略內容的主體架構由推動制度、系統建立、市場機制、規劃與規範、特殊活動提倡、研究、教育推廣等七類發展方向所組成,具備國家整體性與長期性發展的考量,各項策略如下

    策略一:訂定生態旅遊政策與管理機制

    措施:1. 訂定「生態旅遊白皮書」,做為政府、民間、業者、遊客、居民從事、參與生態旅遊之最高指導原則。

    2. 蒐集國內外有關生態旅遊之環境保護守則,賞蝶、賞鳥、賞鯨守則及遊客登島規範,做為行政單位及遊客管理及遵守規範。

    3. 彙整並修訂相關法令作為發展生態旅遊法源依據。

    4. 擬訂生態旅遊地之環境生態監測系統,作為檢討與修正相關策略之依據。

    5. 建立生態旅遊業者與旅遊地之評鑑標章制度,提供誘因,以鼓勵業者參與。

    6. 訂定生態旅遊專業導覽人員資格及管理辦法。

    策略二:營造生態旅遊發展環境

    措施:1. 依據生態旅遊地點之資源特性,提供生態旅遊之軟、硬體服務設施,包括解說服務、行程規劃、解說/遊客中心以及步道系統、解說/告示牌等。

    2. 輔導遴選生態旅遊地點,與當地社區進行溝通,傳達生態旅遊之意涵,使居民體認保育資源與產業永續的關聯。

    3. 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及協助有意願參與生態旅遊發展之社區與業者適當的管道申請補助與貸款,補助符合生態旅遊精神之申請計劃,提供合理之貸款環境,以擴大生態旅遊參與之誘因。

    4. 提供適當的機制與誘因,鼓勵週末及例假日外的觀光活動,以分散遊客集中對生態旅遊地點帶來的壓力。

    策略三:加強生態旅遊教育訓練

    措施:1. 提供生態旅遊發展之社區與相關業者必要之解說教育及經營管理之訓練課程,協助其培養發展生態旅遊之必要技能。

    2. 舉辦英、日語生態旅遊解說員訓練,向國際人士推廣台灣的生態旅遊。

    3. 舉辦生態旅遊觀摩或研討會。

    4. 鼓勵各大專院校設立生態旅遊相關科系與課程,培養專業之技術與研究人才。

    5. 生態旅遊納入九年一貫課程(含戶外教學活動)。

    策略四:辦理生態旅遊宣傳活動

    措施:1. 編製各月份生態旅遊活動行事曆。

    2. 結合平面、電子媒體報導生態旅遊活動。

    3. 拍攝生態旅遊宣導短片。

    4. 印製生態旅遊推廣文宣資料。

    5. 規劃舉辦生態旅遊結合健康、休閒活動。

    6. 透過民間團體,積極宣導生態旅遊之確實意涵。

    7. 建構生態旅遊中、日、英文專屬網頁,向國內外推廣正確的生態旅遊操作與台灣的生態旅遊資源。

    8. 利用各種管道,介紹生態旅遊業者與產品之評鑑標章,以獲取普遍之認同,提高消費者選擇具有標章之生態旅遊業者與產品的意願,以達到刺激業者與地區改善相關產品之經營模式,促進觀光產業之全面永續。

    9. 設計生態旅遊宣傳標章,加強推廣當年度生態旅遊活動。

    策略五:辦理生態旅遊推廣活動

    措施:1. 舉辦生態旅遊博覽會,邀請國內外相關團體參加。

    2. 規劃辦理示範性之生態旅遊遊程,邀請全國民眾共同參與。

    3. 協助符合評鑑標準之生態旅遊遊程之推廣。

    4. 規劃辦理青少年生態旅遊營隊活動。

    5. 鼓勵民間團體或相關業者與生態旅遊發展地點合作,推廣當地之生態旅遊遊程。

    6. 參加國際生態旅遊年會議及國際活動。

    7. 辦理國際生態保育及生態旅遊會議。

    策略六:持續推動生態旅遊

    措施:擬定民國九十二年生態旅遊工作計畫,詳述如下,九十三年以後之計畫,於九十二年實施後檢討訂定。

          1. 研訂生態旅遊業者、旅遊地之評鑑(標章認證)機制。

          2. 訂定生態旅遊地點遴選準則。

          3. 訂定國家森林遊樂區環境監測機制。

          4. 加強建置生態旅遊環境調查及監測。

          5. 續遴選具有生態旅遊潛力地區。

          6. 辦理生態旅遊創業貸款。

          7. 辦理原住民綜合發展基金經濟貸款。

          8. 規劃辦理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森林遊樂區、農場、生態旅遊遊程。

          9. 建立國家森林遊樂區生態旅遊服務資訊電子化,包括建立森林遊樂區服務網站、設立森林旅遊教室。

          10. 生態旅遊納入九年一貫課程:

    1. 輔導社會教育機構辦理社區生態探索研習活動。

    2. 生態旅遊納入高中職、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內容研發主題。

    3. 補助「地方政府辦理環境教育輔導小組計畫」包含以生態旅遊的方式辦理校外教學活動。

          1. 舉辦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休閒農業區、森林遊樂區解說員及解說義工培訓。

          2. 舉辦原住民生態旅遊解說員培訓。

          3. 舉辦觀光旅遊業導覽人員生態解說訓練。

          4. 舉辦植物園生態旅遊志工教育訓練。

          5. 辦理賞鯨豚等海上活動隨船解說員訓練。

          6. 辦理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休閒農業區、森林遊樂區、農場、原住民地區生態旅遊講習會。

          7. 辦理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研習班。

          8. 辦理漁業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座談會。

          9. 辦理公務人員生態旅遊講習。

          10. 辦理休閒農業、森林遊樂區生態旅遊觀摩暨研討會。

          11. 編製各月份生態旅遊活動行事曆。

          12. 製作生態旅遊廣播、電視專輯。

          13. 結合作家、平面、電視媒體報導生態旅遊。

          14. 印製生態旅遊推廣文宣資料。

          15. 生態旅遊結合健康、休閒活動。

          16. 網路票選生態旅遊遊程。

          17. 全國候鳥季生態旅遊活動。

          18. 規劃辦理「聚落之旅」。

          19. 規劃辦理古蹟巡禮。

          20. 規劃辦理青少年生態旅遊營隊活動。

          21. 辦理客家地區文化生態旅遊。

          22. 辦理原住民地區文化生態旅遊。

          23. 辦理地方特色生態旅遊活動。

          24. 訂定九十三至九十六年生態旅遊工作計畫。

    1. 九十二年執行計畫

    表二、九十二年執行計畫之分工表

    策略

    具體措施

    主辦機關

    協辦機關

    策略一:

    訂定生態旅遊政策與管理機制

    1. 研訂生態旅遊業者、旅遊地之評鑑(標章認證)機制。

    交通部


    2. 訂定生態旅遊地點遴選準則。

    交通部


    3. 訂定國家森林遊樂區環境監測機制。

    農委會


    策略二:

    營造生態旅遊環境

    1. 加強建置生態旅遊環境調查及監測。

    內政部、教育部、交通部、農委會、原民會


    2. 續遴選具有生態旅遊潛力地區。

    內政部、教育部、交通部、農委會、原民會


    3. 辦理生態旅遊創業貸款。

    青輔會


    4. 辦理原住民綜合發展基金經濟貸款。

    原民會


    5. 規劃辦理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森林遊樂區、農場等生態旅遊遊程。

    內政部、交通部、農委會、退輔會


    6. 建立國家森林遊樂區生態旅遊服務資訊電子化,包括建立森林遊樂區服務網站、設立森林旅遊教室。

    農委會




    策略

    具體措施

    主辦機關

    協辦機關

    策略三:

    辦理生態旅遊旅遊教育訓練

    1. 生態旅遊納入九年一貫課程:

      1. 輔導社會教育機構辦理社區生態探索研習活動。

      2. 生態旅遊納入高中職、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內容研發主題。

      3. 補助「地方政府辦理環境教育輔導小組計畫」包含以生態旅遊的方式辦理校外教學活動。

      教育部


      2. 舉辦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休閒農業區、森林遊樂區解說員及解說義工培訓。

      內政部、交通部、農委會


      3. 舉辦原住民生態旅遊解說員培訓。

      內政部、交通部


      4. 舉辦觀光旅遊業導覽人員生態解說訓練。

      內政部、交通部


      5. 舉辦植物園生態旅遊志工教育訓練。

      農委會


      6. 辦理賞鯨豚等海上活動隨船解說員訓練。

      農委會


      7. 辦理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休閒農業區、森林遊樂區、農場、原住民地區生態旅遊講習會。

      內政部、交通部、農委會、退輔會、原民會


      8. 辦理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研習班。

      農委會


      9. 辦理漁業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座談會。

      農委會


      10.辦理公務人員生態旅遊講習。

      人事行政局


      11.辦理休閒農業、森林遊樂區生態旅遊觀摩暨研討會。

      農委會




      策略

      具體措施

      主辦機關

      協辦機關

      策略四:

      辦理生態旅遊宣傳活動

      1. 編製各月份生態旅遊活動行事曆。

      交通部


      2. 製作生態旅遊廣播、電視專輯。

      新聞局

      相關部會

      3. 結合作家、平面、電視媒體報導生態旅遊。

      新聞局

      相關部會

      4. 印製生態旅遊推廣文宣資料。

      中央、地方政府


      5. 生態旅遊結合健康、休閒活動。

      體委會


      策略五:

      辦理生態旅遊推廣活動

      1. 網路票選生態旅遊遊程。

      農委會


      2. 全國候鳥季生態旅遊活動。

      農委會


      3. 規劃辦理「聚落之旅」。

      文建會


      4. 規劃辦理古蹟巡禮。

      文建會


      5. 規劃辦理青少年生態旅遊營隊活動。

      青輔會


      6. 辦理客家地區文化生態旅遊。

      客委會


      7. 辦理原住民地區文化生態旅遊。

      原民會


      8. 辦理地方特色生態旅遊活動。

      地方政府


      策略六:

      持續推動生態旅遊

      1. 訂定九十三至九十六年生態旅遊工作計畫。

      交通部

      相關部會



      1. 預期成效

        1. 自然生態資源與地方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得以受到保護與永續存在,免因過度開發與不當利用所造成的資源衰退與環境破壞,而達到保育與經濟開發兩者雙贏的局面。

        2. 生態旅遊與社區居民、民宿業者之結合,創造社區基層民眾就業機會,提高產業附加價值。

        3. 促進地方居民對在地文化與生活環境之自信心與維護之意識,有助於當地居民對地方整體發展之參與,進而提升當地生活環境的品質與地方之經濟水平。

        4. 吸引更多的喜好生態旅遊之國際遊客,以增加觀光外匯的收入。

        5. 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展生態旅遊可增加農、漁村與原住民部落閒置人力之就業機會。

        6. 養成國人正確優良之觀光旅遊習慣,重塑台灣之國際新形象。

        7. 提供國人優良的旅遊環境,以增進國人身心健康,提昇國人對本土資源、人文、社會之認知與認同。


      附 錄


      〈附錄一〉

      紐西蘭旅遊業的準則

      • 保育與發展

      1. 管理現存的自然與文化地區中的旅遊發展與使用。

      2. 認同每一個環境都有可接受改變的限制。有些地區可以接受相當多的改變;有些地區可能只能接受一點點改變,有時甚至不能接受任何改變。

      3. 鼓勵相關機構確認特殊保育價值區域並且決定敏感地區的承載力。

      4. 採用一般的保育政策,並且減小不利的環境衝擊。

      • 評價與監測

      1. 確認環境評價成為考慮任何地點遊客發展的必要步驟。

      2. 發展遊客計畫的最早階段即應納入當地居民對旅遊的態度與感受。

      3. 鼓勵再檢討旅遊業的現有環境管理,並且視需要修正現行政策。

      4. 確認肩負起對環境管理、保育及關懷社區的責任。

      • 密切聯絡liaison

      1. 為了整合環境限制與資源管理,需與相關的地方、區域及國家管理機構及社區互相合作。

      2. 確認旅遊業討論與其相關的環境計畫與管理議題。

      3. 提供社區居民有討論與商議旅遊與環境議題的機會。

      • 教育與資訊

        1. 提倡與獎勵對環境負責任的遊客組織與行業。

        2. 在管理部門與幕僚間,推廣環境覺知與保育原則。

        3. 藉由明確的說明與提供資源,提升遊客對自然環境的認識與了解。

        4. 鼓勵了解毛利人與環境相關的的生活型態、習慣、信仰與傳統。



      附錄二

      加拿大旅遊業的道德規則與企業準則

      Canada's code of the ethics and guidelines for industry

      1、在草擬願景說明、任務說明、政策、計畫,以及決策過程中,將經濟目標帶入;並取得與資源、環境、社會、文化、美質保育之間的和諧。

      2、提供遊客高品質的經驗:使遊客對自然與文化遺產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盡可能協助當地居民與遊客做有意義的接觸,並且滿足不同人的旅遊需求。

      3、提供旅遊產品與服務:讓他們的活動與社區價值與其周圍環境相調和。同時可增強與提高景觀特性、地方意識與社區認同。並且讓旅遊的利益能回流到當地社區。

      4、設計、發展與行銷旅遊產品、設備與公共建設的方法,能符合經濟目標;同時維持與增強生態系統、文化及美學上的資源。在整體規劃的脈絡下,達到旅遊發展與行銷的目標。

      5、保育及美化自然、歷史、文化與美質資源。並且鼓勵建立公園、荒野保留地與保護區。

      6、實行與鼓勵保育工作,並且有效使用自然資源,包括能源與水。

      7、實施與鼓勵合理的廢棄物與物料管理,包括減量、再使用與再循環。縮減與努力消滅排放任何對空氣、水、土地、植物與野生動物等造成環境衝擊的污染物。

      8、經由創意行銷來增強環境與文化覺知。

      9、鼓勵旅遊方面的道德、遺產、保存與當地社區的研究及教育。並且確定旅遊活動中能以環境、社會、文化與經濟永續性知識(knowledge)為主。

      10、促使大眾明瞭旅遊對經濟、社會、文化與環境的重要性。

      11、藉由扮演旅遊業與相關部門的協調者,共同保護與加強環境及資源的保育。以達到均衡發展。並且改善當地社區的生活水準。

      12、欣然接受地球只有一個的概念,並且與其他國家與國際組織一起發展責任社會、文化與經濟的旅遊業。



      附錄三

      國內原生或常見保育類野生動物中文名錄

      一、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特有種、○特有亞種)

      1. 哺乳類

      台灣狐蝠

      台灣黑熊

      水瀨

      台灣雲豹

      赫氏角鷹(雄鷹)

      林鵰

      藍腹鷳

      黑長尾雉(帝雉)

      蘭嶼角鴞

      黃魚鴞

      褐林鴞

      灰林鴞

      朱鸝

      黑面琵鷺

      東方白鸛

      游隼

      1. 爬蟲類

      綠蠵龜

      赤蠵龜

      玳瑁

      革龜

      百步蛇

      高身鏟頷魚

      櫻花鉤吻鮭



      1. 昆蟲類

      寬尾鳳蝶

      珠光鳳蝶

      大紫蛺蝶


      二、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1. 哺乳類

      台灣彌猴

      穿山甲(台灣鯪鯉)

      黃喉貂

      棕簑貓

      白鼻心

      麝香貓

      石虎(山貓)

      台灣水鹿

      山羌

      台灣長鬃山羊

      太平洋瓶鼻海豚

      南方瓶鼻海豚

      唐白鷺

      長耳鴞

      黑鸛

      白琵鷺

      黑頭白

      鴛鴦

      鳳頭蒼鷹

      台灣松雀鷹

      蜂鷹

      大冠鷲

      魚鷹(

      赤腹鷹

      環頸雉

      水雉

      彩鷸

      玄燕鷗

      白眉燕鷗

      蒼燕鷗

      小燕鷗

      翠翼鳩

      長尾鳩

      紅頭綠鳩

      草鴞

      大赤啄木

      綠啄木

      八色鳥

      黃鸝

      綬帶鳥

      黃山雀

      赤腹山雀

      白喉笑鶇

      竹鳥

      畫眉

      花翅山椒鳥

      灰山椒鳥

      小剪尾

      台灣藍鵲

      短耳鴞

      灰面鷲

      灰鶴

      鵂鶹

      黃嘴角鴞

      褐鷹鴞

      領角鴞




      1. 爬蟲類

      柴棺龜

      金龜

      食蛇龜

      大守宮(蛤蚧)

      蘭嶼守宮(菊池氏蛤蚧)

      半葉趾蝎虎

      雅美鱗趾蝎虎

      蓬萊草蜥

      南台草蜥

      台灣草蜥

      雪山草蜥

      台灣地蜥

      台灣滑蜥

      台灣蜓蜥

      蛇蜥

      台灣蛇蜥

      大盲蛇

      台灣鈍頭蛇

      標蛇

      斯文豪氏遊蛇

      台灣赤煉蛇

      赤煉蛇

      金絲蛇

      紅竹蛇

      高砂蛇

      錦蛇

      雨傘節(手巾蛇)

      眼鏡蛇(飯匙倩)

      羽島氏帶紋赤蛇

      環紋赤蛇

      帶紋赤蛇

      龜殼花

      阿里山龜殼花

      菊池氏龜殼花

      鎖蛇

      1. 兩棲類

      台灣山椒魚

      楚南氏山椒魚

      台北樹蛙

      翡翠樹蛙

      莫氏樹蛙

      褐樹蛙

      黑蒙西氏小雨蛙

      巴氏小雨蛙

      虎皮蛙

      台北赤蛙

      斯文豪氏赤蛙

      史丹吉氏小雨蛙

      貢德氏蛙



      1. 魚類

      台東間爬岩鰍

      埔里中華爬岩鰍

      台灣鬥魚

      鱸鰻

      1. 昆蟲類

      曙鳳蝶

      黃裳鳳蝶

      台灣爺蟬

      渡邊氏長吻白臘蟲

      無霸勾蜓

      妖豔吉丁蟲

      彩虹叩頭蟲

      津田氏大頭竹節蟲

      台灣大鍬形蟲

      長角大鍬形蟲

      霧社血斑天牛

      台灣擬食蝸步行蟲

      台灣食蝸步行蟲

      蘭嶼大葉螽蟴

      台灣長臂金龜


      1. 節肢動物

      椰子蟹




      三、其它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1.

      台灣山鷓鴣

      喜鵲

      橿鳥(松鴉)

      灰喉山椒鳥

      紅頭山雀

      煤山雀

      青背山雀

      紋翼畫眉

      台灣噪鶥

      白耳畫眉

      黃胸藪

      冠羽畫眉

      烏頭翁

      小翼鶇

      台灣紫嘯鶇

      阿里山鴝

      白頭翁

      白尾鴝

      鉛色水鶇

      黃胸青鶲

      黃腹琉璃

      火冠戴菊鳥

      紅尾伯勞


      附錄四

      台灣陸域生態系的種類與特色


      環境特色:位於陸海交界帶,空氣、水及沙土中鹽分含量高,終年多強風,天候變化大,土壤貧瘠。

      分佈地點:台灣整個海岸線周圍都屬於海岸林生態系(海拔高度公尺),包括海飄林及沼澤生態系等等,分述如下:

      1. 海飄林生態系:本生態系的主要組成為海流傳播之植物,如棋盤腳、銀葉樹及蓮葉桐等南洋熱帶地處區植物,藉由果實或種子隨海流漂流至台灣萌芽生長並發育成林,墾丁國家公園的香蕉灣可見到這種特殊生態系之完整林相。

      2. 澤生態系:本生態系最主要的特色,就是排水不良到處泥濘不堪,而且水位有定期升降的情形。台灣常見的沼澤依植物組成的不同,可分為草澤和林澤二大類,草澤的主要組成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為主,而林澤的組要組成就是紅樹科的植物。不論是草澤或是林澤,因為於沿海河口或潟湖附近,河水自上游攜帶下來的有機養料,在河口區大量層積,故植物生長茂密。但因河口鹽度變化大,能適應這種惡劣環境的植物不多,因此多形成大片單一物種如淡水竹圍的水筆仔純林和關渡、竹圍的茳茳鹼草和蘆葦等。沼澤生態系最常見到的動物是以腐爛有機物為食的招潮蟹,此外還有彈塗魚及沙蠶等,而這些生物都是鳥類喜好的食物,因此在水鳥的遷移季節,常可見到成群的水鳥聚集在沼澤生態系覓食。

      環境特色:本生態系位於郊山氣候溫和,雨量充足,鄰近人類活動範圍與人類關係最密切,其森林組成複雜主要是以樟樹和楠木為主,也有侏羅紀時代之樹蕨-筆筒樹、相思樹與五節芒分佈其中,本生態系約有一千三百多種植物,佔全台植物種類的百分之三十二,是第二豐富的地區。

      分佈地點:北部海拔五百公尺、南部海拔七百公尺以下的地區都是在這生態系的範圍中,北部的滿月圓、內洞、棲蘭森林遊樂區,東部的池南、富源、知本森林遊樂區及南部的雙流、墾丁森林遊樂區等皆為本生態系之代表地區。

      環境特色:氣候溫和,水氣十分充足,為植物生長的最佳環境,台灣有43%的生物生長於本生態系,是台灣野生動物最豐富的地帶。主要組成之樹種為樟科與殼斗科之樹木。此外,大片人工造林樹種也被廣泛栽植於本生態系中,形成另類的特殊景觀。

      分佈地點:本生態系廣泛分佈於台灣海拔五百至一千八百公尺之間,以天然林生態特色為主的森林遊樂區有東眼山、惠蓀、溪頭、八仙山與藤枝森林遊樂區等;而東眼山、藤枝與明池森林遊樂區同時保有天然林與人工林的景象。

      環境特色:氣候涼爽、雲霧繚繞是本生態系的特色,本生態系所佔的植物種類雖然不多,物種比例為百分之十五,但是因為位於雲霧帶,所以這裡有全世界品質最好、材積最大的檜木林(紅檜、扁柏),也是冰河時期遺留下來孑遺植物的棲息地。此外,這裡同時是闊葉林和針葉林的交會帶,台灣野生種的櫻花及葉子會變色的紅葉植物都是生長在這個環境。

      分佈地點:本生態系普遍分佈於海拔一千八百至二千五百公尺之間,以檜木原始林為主題的有北橫的達觀山自然保護區及宜蘭的明池森林遊樂區、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等。另外,中部的武陵、奧萬大及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等皆為賞櫻、賞楓的好去處。

      環境特色:原本只出現在北方寒冷國度的針葉樹純林,因台灣有發達的高山地形,其氣候特徵類似冷溫帶,故還能在本島的高山上欣賞到如此美景。本區溫度偏低,土地易崩塌生活環境十分嚴苛,也因各物種生長的習性不同,可分別欣賞到鐵杉及雲杉等純林,更特別的是,如果這片森林經歷森林火災,還可見到箭竹林、二葉松林或白木林等特殊景觀。

      分佈地點:本生態系位於在海拔二千五至三千公尺地區,通常鐵杉純林多生長在氣候乾冷地勢陡峭、容易崩塌的山坡地,而雲杉則喜歡在溫暖、雲霧繚繞及土壤較肥沃的谷地中,例如沙里仙溪上游及南湖溪流域可見到大片的雲杉林。

      環境特色:到了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針葉林生態系,越往高海拔氣候就變得更加寒冷、乾燥,地表幾乎沒有土壤,很少有植物可以生存。本生態系主要組成物種為冷杉及玉山圓柏,林下通常只有玉山箭竹覆蓋,本生態系的植物種類並不多僅約四十種(佔全台植物物種比例的百分之一),但是這裡的森林組成與北緯五十至七十度的北方針葉林(即俗稱的黑森林)相似,也是全世界分佈最南端的黑森林。這裡也是高海拔生物最重要的棲所,有些鳥類便是靠冷杉松果為食度過寒冬。

      分佈地點:本生態系分佈於中央山脈、玉山山脈及雪山山脈海拔三千至三千五百公尺之間的高山地區,冷杉主要生長於山坡排水良好之地,佔本生態系之大部分面積。而玉山圓柏性好潤濕、肥厚土壤之谷地,僅在本生態系之小面積的谷地中形成純林,玉山圓柏性不耐風,故在山坡地尤其迎風坡及山脊上則形成匍匐狀。

      環境特色:這裡的生態環境近似北極圈的寒原,日夜溫差大、乾旱、多風加上終年低溫(年均溫低於10),冬天還會積雪,已經是樹木生長的極限,因此生物種類並不多,故景色顯得比較單調。這裡的植物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為緊貼地面生長,枝幹糾結如盆景般的高山灌叢,其中以玉山圓柏與玉山杜鵑為主;另一類則是居住在較高海拔碎石坡的草本植物如玉山鋪地蜈蚣、玉山小蘗、南湖柳葉菜及高山珠蕨等。

      分佈地點:台灣海拔三千五百公尺以上的山區,包括南湖大山、玉山和雪山等,都是屬於高山寒原生態系。台灣的高山寒原並非終年積雪,降雪期約從十二月底至隔年的四~五月,嚴冬時產生大量的雪會在南湖、雪山之圈谷和玉山山區形成冰斗。冰斗原屬於冰河的地形,在亞熱帶的台灣能有冰河地形遺跡,這在地理景觀上是非常特殊的。

      環境特色:在中央山脈之深處或高山盆地附近,由於排水不良或自然的積水而形成面積不等的水潭。台灣的高山湖泊雖然無法和一些名湖相比,但大都位於人跡罕至的地點,且都保持原始的自然風貌,並擁有其特殊的自然景觀。典型的高山湖泊因為面積不大而且與各大河川、水域相互隔離,故湖水中除了一些水生昆蟲外,往往缺乏大型的水棲動物(包括魚、蝦在內),但因這些湖泊長期接收附近森林山坡地有機物的堆積,生長了豐富的水草,加上水棲昆蟲-蜻蜓的幼蟲,吸引不少遷移性的水鳥來此覓食與棲息,構成一個簡單的食物鏈。

      分佈地點:高山天然湖泊,以知名度而言首推台東和屏東二縣交界的他羅瑪淋池及巴油池(又稱大小鬼湖),兩湖都位於海拔二千公尺左右的叢山中。雪山的翠池雖然僅方圓數十公尺,但可能是東亞最高的靜止水域。規模較大的高山湖泊則有中央山脈能高山附近的白石池、萬里湖和屯鹿池。而卓社大山的七彩湖以及太平山附近的翠峰湖和松蘿湖都有其特殊的自然景觀。

      環境特色:台灣山勢陡峻海拔高度變化大,河川對於地面的侵蝕作用相當厲害,因此在高山地區的河谷非常狹窄,而斷崖幽谷、瀑布急流隨處可見,形成非常特殊的自然景觀。溪流上游水質清澈加上水流湍急,因此水中缺乏浮游生物,魚蝦數量也不多,數量最多的為棲息於石頭底下的水生昆蟲如蜉蝣、石蠶以及蜻蜓的幼蟲等。溪流中常見的鳥類有鉛色水鶇、台灣紫嘯鶇和河烏等,構成一個簡單的生態系。

      分佈地點:台灣主要的河川,大都發源自中央山脈、玉山山脈和雪山山脈等高山區域,並分別向東、西流入台灣海峽或太平洋。

      附錄五

      台灣海域生態系的種類與特色


      環境特色:所謂的礁岩生態系是指由各種不同的岩石組成,但因組成的地質不同,經海水長期沖刷侵蝕及東北季風不斷的吹襲、烈日曝曬,本生態系多呈現特殊地貌景觀,如基隆市的千疊敷、野柳附近的海蝕平台及豆腐岩、鼻頭角附近海蝕地形以及東部的石梯坪等。礁岩提供許多附著生物固著的場所,例如藤壺、貽貝、牡蠣等,而這些附著生物也成為礁岩區魚類重要的食物來源。另外,礁岩的一些孔穴、縫隙也是許多魚蝦蟹類的棲地。另因環境惡劣,本區的植物多利用岩縫生長,多呈現不同的觀賞型態。礁岩生態系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擁有大小不等的潮池,每一潮池都自成一個小型但完整的生態系,是教學、研究及觀光上極佳的場所。

      分佈地點:岩岸生態系主要分佈在北部、東北部和東部海岸,澎湖群島、馬祖列島等地。岩岸生態系是提供最佳的魚獲量的場所,例如東北部的宜蘭附近有一個湧升流海域,帶來了深海豐富的營養鹽,產生很高的生產力,再加上金山,萬里向北沿伸的大陸棚、淺灘,都是很優良的漁場。而花蓮、台東的岩礁因黑潮帶來的大洋性洄游魚類,主要的魚種有旗魚、鮪魚、鯖魚、鰹魚等為主。

      環境特色由泥沙、細沙或貝殼沙組成,因藻類無法在這種不固定的底質生長,且水中缺少有機質,浮游生物也少,故沙岸中除螃蟹外,便不易見到其他生物。本區的植物為適應多變的環境,多呈匍匐蔓生的現象。在沙岸上可見到為數甚多螃蟹洞穴及螃蟹挖掘洞穴時所帶出之沙團。沙洲、潟湖等地對海洋生物有哺育幼苗、增加生產力的功能。寬廣平坦的潮間沙灘,更孕育了許多如牡蠣、文蛤、竹蟶、西施舌等經濟性貝類的幼苗,是重要的淺海養殖地區,也是許多蟹類、鳥類的重要棲息環境

      分佈地點本生態系主要分佈在台灣西部海岸、東部宜蘭海岸、金門等地,西部的彰、雲、嘉三縣海岸因為飄沙堆積盛行,沙洲、潟湖等半封閉的水域地形發達,是許多海洋生物孕育幼苗的場所,也是周圍海域魚類資源補充的重要來源。

      環境特色珊瑚礁是一個高物種歧異度,且高生產力的生態系,有海洋的熱帶雨林之稱台灣現生的珊瑚種類約有250種,約占全世界總珊瑚種數的三分之一以上然而台灣珊瑚礁面積卻不到全世界的千分之一,由此可見台灣珊瑚種類多樣性之高。珊瑚礁是許多魚類孕育仔魚的場所,全世界共有60008000種珊瑚礁魚類,台灣佔了約1500種。另外,還有許多海葵、螺類、海蛞蝓、海膽等各式各樣的無脊椎動物生活在珊瑚礁中。在熱帶珊瑚礁海域的漁業,有百分之九十是仰賴健康珊瑚礁所提供的生產力作為補充資源,可見珊瑚量和海洋資源的豐富度有密切關係。

      分佈地點:本生態系在台灣主要分佈在南部東北角東部以及一些離島,例如綠島、蘭嶼、小琉球、東沙等屏東以南綿延的海洋生態,當地的珊瑚種類就超過二百種,熱帶魚類也有八百至一千種,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珊瑚礁生態系。

      環境特色:潟湖是指由離岸沙洲、沙嘴與海岸所圍成的一個水域,潟湖內的水可藉由潮流流通。潟湖是一個高生產力的生態系,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性貝類或魚類的資源,也是鳥類的重要棲息地台南、高雄地區一年間只有冬天會受到中國大陸沿岸海流的影響,所以海洋生物族群的組成也和北邊明顯不同,台南縣七股潟湖的生物種類、數量都非常豐富,如黑面琵鷺、招潮蟹、彈塗魚等,尤以國際珍禽黑面琵鷺最有名。

      分佈地點台南、高雄與屏東是台灣潟湖生態系主要的分布地點,目前以七股潟湖與大鵬灣保存較完整。黑面琵鷺全球現存數估約七百多隻,七股潟湖的曾文溪口每年就有五、六百隻黑面琵鷺來台度冬,是全球最大度冬族群的地點,屬於國際級的賞鳥點。潟湖由於受到離岸沙洲或沙嘴的保護,不易受到外海風浪的影響,因此是西南沿岸重要的牡蠣養殖區。

      環境特色:本生態係以海草為主要組成,海草與附生的微細藻類是淺海區主要的生產者,提供許多淺海生物食物來源。海草是許多經濟性的魚蝦類庇護所,也是孕育幼苗的場所,目前台灣共紀錄5種海草。

      分佈地點:主要分佈在台灣的墾丁、小琉球與澎湖群島的潮間帶。

      環境特色:本生態系沒有固體的底質供生物躲藏、棲息,因此生物必須能長時間在水層中生活者。東部海域終年有黑潮流經,是重要的漁場之一,而鯨豚的資源更是豐富,全世界約有十種鬚鯨,台灣就佔了其中七種,齒鯨佔了全世界約三分之一,約有二十五種。

      分佈地點:主要分佈在台灣的東部海域。

      附錄六

      台灣地區的自然保留區

      編號

      自然保留區

      名稱

      主要保護對象

      面積

      (公頃)

      公告

      日期

      管理機關

      1

      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

      水筆仔

      76.41

      臺北縣竹圍附近淡水河沿岸風景保安林

      75.6.27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2

      關渡自然保留區

      水鳥

      55

      臺北市關渡堤防外沼澤區

      75.6.27

      臺北市政府建設局

      3

      坪林台灣油杉自然保留區

      台灣油杉

      34.6

      文山事業區第28294041林班內

      75.6.27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4

      哈盆自然保留區

      天然闊葉林、山鳥、淡水魚類

      332.7

      宜蘭事業區第57林班,烏來事業區第7215林班

      75.6.27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5

      插天山自然保留區

      櫟林帶、稀有動植物及其生態系

      7759.17

      大溪事業區部分:第13-1524-2632林班及第33林班中扣除已開發經營面積75公頃達觀山自然保護區之範圍;烏來事業區部分:1841-4549-53林班及第35林班扣除滿月圓森林遊樂區用地850.22公頃之範圍

      81.3.12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6

      鴛鴦湖自然保留區

      湖泊、沼澤、紅檜、東亞黑三棱

      374

      大溪事業區第909189林班

      75.6.27

      退輔會森林保育處

      7

      南澳闊葉樹林自然保留區

      暖溫帶闊葉樹林、原始湖泊及稀有動植物

      200

      和平事業區第87林班第8小班

      81.3.12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8

      苗栗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

      崩塌斷崖地理景觀、原生馬尾松林

      219.04

      大安溪事業區第3林班

      75.6.27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9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玄武岩地景

      滿潮19.13;

      低潮30.87

      澎湖縣錠鉤嶼、雞善嶼、及小白沙嶼等三島嶼

      81.3.12

      澎湖縣政府

      10

      台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

      台灣一葉蘭及其生態環境

      51.89

      阿里山事業區第30林班

      81.3.12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11

      出雲山自然保留區

      闊葉樹、針葉樹天然林、稀有動植物、森林溪流及淡水魚類

      6248.74

      荖濃溪事業區第22-37林班及其外緣之馬里山溪北向、西南向與濁口溪南向、東南向溪山坡各100公尺範圍界內之土地

      81.3.12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12

      臺東紅葉村臺東蘇鐵自然保留區

      臺東蘇鐵

      290.46

      延平事業區第192340林班

      75.6.27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13

      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

      泥火山地景

      4.89

      高雄縣燕巢鄉深水段1838地號

      81.3.12

      高雄縣政府

      14

      大武山自然保留區

      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原始林、高山湖泊

      47000

      大武事業區第2-1012-2024-30林班;臺東事業區第18-2635-4345-50林班及第51林班扣除礦業用地及礦業卡車運路以外之土地,臺東縣界內屏東林區管理處之巴油池及附近縣界以東之林地

      77.1.13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台灣地區的自然保留區(續)

      編號

      自然保留區

      名稱

      主要保護對象

      面積

      (公頃)

      公告

      日期

      管理機關

      15

      大武事業區台灣穗花杉自然保留區

      台灣穗花杉

      86.4

      大武事業區第39林班

      75.6.27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16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水筆仔純林及其伴生之動物

      30

      臺北縣八里鄉

      83.1.10

      臺北縣政府

      17

      烏石鼻海岸自然保留區

      天然海岸林、特殊地景

      347

      南澳事業區第11林班

      83.1.10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18

      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

      高位珊瑚礁及其特殊生態系

      137.625

      墾丁熱帶植物第3

      83.1.10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業所

      19

      九九峰自然保留區

      地震崩塌斷崖特殊地景

      1198.4466

      埔里事業區第8林班3031小班,第9林班16-19小班,第10林班262730313435小班,第11林班17-202326-303233小班,第12林班15-20小班,第13林班12小班,第15林班1-313-18小班,第16林班125-7小班,第17林班12小班,第18林班5-7小班,第19林班51112小班,第20林班22小班

      89.5.22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附錄七〉

      台灣地區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編號

      野生動物保護區名稱

      主要保護對象

      面積

      (公頃)

      地點

      中央主管機關

      地方主管機關

      公告機關、公告日期及公告文號

      省(市)政府

      縣(市)政府

      1

      澎湖縣貓嶼海鳥保護區

      大小貓嶼生態環境及海鳥景觀資源

      36.2042

      澎湖縣大、小貓嶼全島陸域、及其低潮線向海延伸100公尺內之海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灣省政府

      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政府80.05.24(80)澎府農漁字第21442號函;澎湖縣政府86.04.23(86)澎府農漁字第22616號公告修正函

      2

      高雄縣三民鄉楠梓仙溪野生動物保護區

      溪流魚類及其棲息環境

      274.22

      高雄縣三民鄉全鄉段之楠梓仙溪溪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灣省政府

      高雄縣政府

      高雄縣政府82.05.26(82)府農林字第82411號函;高雄縣政府87.04.17日八七府農林字第61413號公告修正函

      3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珍貴濕地生態環境及其棲息之鳥類

      101.6194

      宜蘭縣蘇澳鎮功勞埔大坑罟小段、港口段港口小段、嶺腳小段等海岸保安林地內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灣省政府

      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82.09.24(82)府農林字第106151號函;宜蘭縣政府87.06.18日八七府農畜字第64881號公告修正函

      4

      台北市野雁保護區

      水鳥及稀有動植物

      245

      台北市中興橋至永福橋間公有水域及光復橋上游六百公尺高灘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政府

      82.11.19(82)府建三字第82084560號函;
      台北市政府83.05.17(83)府建三字第83027863號函;台北市政府86.08.15日府建三字第8606078700號公告修正函

      5

      台南市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

      珍貴濕地生態環境及其棲息之鳥類

      515.1

      台南市安南區四草地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灣省政府

      台南市政府

      台南市政府83.11.30(83)南市建農字第232629號函

      6

      澎湖縣望安島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

      綠蠵龜、卵及其產卵棲地

      23.3283

      澎湖縣望安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灣省政府

      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政府84.01.17(84)澎府農漁字第01472號函

      7

      大肚溪口野生動物保護區

      河口、海岸生態系及其棲息之鳥類、野生動物

      2669.73

      跨台中縣與彰化縣境之大肚溪(烏溪)河口及其向海延伸二公里內之海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灣省政府

      彰化縣政府及台中縣政府

      84.02.28日彰化縣政府(84)彰府農林字第33474號函暨台中縣政府(84)府農技字第04512號函;87.05.22日彰化縣政府八七彰府農林字第090660號函

      8

      棉花嶼、花瓶嶼野生動物保護區

      島嶼生態系及其棲息之鳥類、野生動物;火山地質景觀

      226.3824

      基隆市棉花嶼、花瓶嶼全島及其周圍海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灣省政府

      基隆市政府

      基隆市政府85.03.1885基府建農字第017128號函

      9

      蘭陽溪口水鳥保護區

      河口、海岸生態系及其棲息之鳥類、野生動物

      206

      宜蘭縣蘭陽溪下游河口(噶瑪蘭大橋以東河川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灣省政府

      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85.09.1685府農林字第105206號函

      10

      櫻花鉤吻鮭野生動物保護區

      櫻花鉤吻鮭及其棲息與繁殖地

      7124.7

      台中縣大甲溪流域七家灣溪集水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灣省政府

      臺中縣政府

      台中縣政府86.10.0186府農技字第261771號公告函

      台灣地區的野生動物保護區(續)

      編號

      野生動物保護區名稱

      主要保護對象

      面積

      (公頃)

      地點

      中央主管機關

      地方主管機關

      公告機關、公告日期及公告文號

      省(市)政府

      縣(市)政府

      11

      台東縣海端鄉新武呂溪魚類保護區

      溪流魚類及其棲息環境

      292

      台東縣海端鄉卑南溪上游新武呂溪初來橋起,至支流大崙溪的拉庫拉庫溫泉,另一支流霧鹿溪的利稻橋,以及另一支流武拉庫散溪五.五公里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灣省政府

      台東縣政府

      台東縣政府87.12.0487府農林字第87133002號公告函

      12

      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

      島嶼生態、棲息之海鳥及特殊地理景觀

      71.6166

      雙子礁、三連嶼、中島、鐵尖島、白廟、進嶼、劉泉礁、蛇山等八座島嶼陸域、及其低潮線向海延伸100公尺內之海域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福建省政府

      連江縣政府

      連江縣政府89.1.26八十八連建農字第20084號函

      13

      玉里野生動物保護區

      原始森林及珍貴野生動物資源

      11,414.58

      花蓮縣卓溪鄉林務局玉里事業區第3237林班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行政院農委會89.01.27八九農林字第890030020號函


      14

      新竹市濱海野生動物保護區

      河口、海岸生態系及其棲息之鳥類、野生動物

      1600

      北涵括客雅溪口(含金城湖附近),南至無名溝(竹苗交界),東起海岸線(以界標為準),西至最低潮線(不包含現有海山漁港、浸水垃圾掩埋場及客雅污水處理廠預定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灣省政府

      新竹市政府




      附錄八

      台灣地區的國家公園

      編號

      國家公園名稱

      面積(公頃)

      成立時間

      管理機關

      環境特色

      1

      墾丁

      國家公園

      33,270
      (
      陸域:18,085;
      海域:15,185)

      73/01/01

      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珊瑚礁地形、山峰、水潭、草原、砂丘、熱帶森林

      2

      玉山

      國家公園

      105,490

      74/04/10

      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兼具暖、溫、寒三型的森林生態系,豐富動物資源,原住民文化,歷史古道

      3

      陽明山

      國家公園

      11,455

      74/09/16

      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火山的地形地質景觀,水生、草原及森林植被,豐富動物資源

      4

      太魯閣

      國家公園

      92,000

      75/11/28

      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大理石峽谷地形,峭壁、斷崖,瀑布,溪流美景

      5

      雪霸

      國家公園

      76,850

      81/07/01

      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雪山山脈的特殊地形,豐富生態系,孑遺動、植物,人文史蹟

      6

      金門

      國家公園

      3,780

      84/10/18

      內政部營建署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戰役紀念為組,兼具自然資源保育


      附錄九

      台灣地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編號

      名稱

      類別

      範圍

      面積(公頃)

      中央

      主管機關

      地方主管機關

      或管理機關

      公告日期

      ()

      主管機關

      ()

      主管機關

      1

      棉花嶼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島嶼

      生態系

      全島陸域及其低潮線向海域延伸五百公尺

      陸域:13.3024

      海域:188

      總計:201.3024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台灣省

      政府

      基隆市

      政府

      84.06.12

      2

      花瓶嶼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島嶼

      生態系

      全島陸域及其低潮線向海域延伸二百公尺

      陸域:3.08

      海域:22

      總計:25.08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台灣省

      政府

      基隆市

      政府

      84.06.12

      3

      台中縣武陵櫻花鉤吻鮭重要棲息環境

      溪流

      生態系

      台中縣境大甲溪上游七家灣溪流域

      7,095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台灣省

      政府

      台中縣

      政府

      84.09.23

      4

      宜蘭縣蘭陽溪口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河口

      生態系

      宜蘭縣蘭陽溪下游河口(噶瑪蘭大橋以東河川地)

      206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台灣省

      政府

      宜蘭縣

      政府

      85.07.11

      5

      澎湖縣貓嶼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島嶼

      生態系

      大、小貓嶼全島低潮線以上陸域及其低潮線向海延伸一百公尺內之範圍

      陸域:10.0200

      海域:26.1842

      總計:36.2042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台灣省

      政府

      澎湖縣

      政府

      86.04.07

      6

      台北市中興橋永福橋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沼澤

      及溪流

      生態系

      中興橋至永福橋間低水護岸起至縣市界止之河域及光復橋上游六百公尺高灘地

      245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台北市政府

      86.07.31

      7

      高雄縣三民鄉楠梓仙溪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溪流

      生態系

      高雄縣三民鄉境內楠梓仙溪主流及所有支流(各由與主流匯流點上溯五百公尺)

      274.22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台灣省

      政府

      高雄縣

      政府

      87.03.19

      8

      大肚溪口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河口

      生態系

      台中縣、彰化縣大肚溪下游河口及其向海延伸二公里內之海域

      2,670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台灣省

      政府

      台中縣

      政府

      彰化縣

      政府

      87.04.07

      9

      宜蘭縣無尾港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沼澤

      及河口生態系

      宜蘭縣蘇澳鎮功勞埔大坑罟小段、港口段港口小段、嶺腳小段之沼澤、海岸保安林地等及海岸地帶(退潮線外一公里以內)

      101.6194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台灣省

      政府

      宜蘭縣

      政府

      87.05.22

      10

      台東縣海端鄉新武呂溪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溪流

      生態系

      台東縣海端鄉卑南溪上游新武呂溪初來橋起,至支流大崙溪的拉庫拉庫溫泉,另一支流霧鹿溪的利稻橋,以及另一支流武拉庫散溪五‧五公里處。

      292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台灣省

      政府

      台東縣

      政府

      87.11.19

      11

      馬祖列島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島嶼

      生態系

      劉泉礁、鐵尖、進嶼、三連嶼、蛇山、雙子礁、中島、白廟等全島陸域及其低潮線向海域延伸一百公尺

      陸域:11.9171

      海域:59.6995

      總計:71.6166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福建省

      政府

      連江縣

      政府

      88.12.24

      12

      玉里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森林

      生態系

      國有林玉里事業區第3237林班

      11,414.58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89.01.27

      台灣地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續)

      編號

      名稱

      類別

      範圍

      面積(公頃)

      中央

      主管機關

      地方主管機關

      或管理機關

      公告日期

      ()

      主管機關

      ()

      主管機關

      13

      棲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森林

      生態系

      國有林烏來事業區第54-71林班,大溪事業區第394045-66838487-100109-118127-130133林班,宜蘭事業區第74-7781-84林班,太平山事業區第1-73林班

      55,991.41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89.02.15

      14

      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森林

      生態系

      國有林林田山事業區第272878-104118-124林班,木瓜山事業區第48-5470林班,丹大事業區第1-40林班,巒大事業區第135(第7101113小班除外)、136-179181-201林班,濁水溪事業區第15-1719-2125-2730林班

      109,952.0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89.02.15

      15

      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森林

      生態系

      國有林關山事業區第13-2428-44林班,延平事業區第24-31林班,秀姑巒事業區第40-44林班

      69,077.72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89.02.15

      16

      觀音海岸

      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森林

      生態系

      國有林和平事業區第9192林班

      519.00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89.10.19

      17

      觀霧寬尾鳳蝶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森林

      生態系

      國有林大安溪事業區第49林班

      23.50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89.10.19

      18

      雪山坑溪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森林

      生態系

      國有林大安溪事業區第101106林班

      670.88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89.10.19

      19

      瑞岩溪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森林

      生態系

      國有林埔里事業區第131-136林班

      2,574.00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89.10.19

      20

      鹿林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森林

      生態系

      國有林玉山事業區第18-20林班

      494.04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89.10.19

      21

      浸水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森林

      生態系

      國有林潮州事業區第16林班

      1,119.28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89.10.19

      22

      茶茶牙賴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森林

      生態系

      國有林潮州事業區第28-30林班

      2,004.40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89.10.19

      23

      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森林

      生態系

      國有林延平事業區第32-39林班,屏東事業區第18-31林班,荖濃溪事業區第4-21林班

      47,723.75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89.10.19

      24

      利嘉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森林

      生態系

      國有林台東事業區第7910林班

      1,022.36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89.10.19



      台灣地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續)

      編號

      名稱

      類別

      範圍

      面積(公頃)

      中央

      主管機關

      地方主管機關

      或管理機關

      公告日期

      ()

      主管機關

      ()

      主管機關

      25

      海岸山脈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森林

      生態系

      國有林成功事業區第414244林班,秀姑巒事業區第7071林班

      3,300.59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89.10.19

      26

      水璉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森林

      生態系

      國有林林田山事業區地142林班

      339.86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90.3.13

      27

      塔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森林
      生態系

      國有林阿里山事業區地22-2527-29林班。

      696.38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90.5.17

      28

      客雅溪口及香山溼地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河口生態系及沼澤生態系

      北涵括客雅溪口(含金城湖附近),南至無名溝(竹苗交界),東起海岸線,西至最低潮線(不包含現有海山漁港、浸水垃圾掩埋場及客雅污水處理廠預定地)。

      1,600.00

      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新竹市政府

      90.6.8

      附錄十

      台灣地區國有林自然保護(留)區

      編號

      主要保護對象

      面積

      (公頃)

      管理機關

      設立時間

      1

      雪霸自然保護區

      香柏原生林、針闊葉原生林、特殊地型景觀、冰河遺跡及野生動物

      21,254.09

      大安溪事業區第535456-64林班,八仙山事業區第76-84林班(位於雪霸國家公園範圍內)

      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

      70

      2

      二水台灣獼猴自然保護區

      台灣獼猴

      94.02

      彰化縣二水鄉鼻子頭段(區外保安林)

      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

      70

      3

      海岸山脈台東蘇鐵自然保護區

      台東蘇鐵

      38

      成功事業區第3132林班

      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

      70

      4

      關山台灣海棗自然保護區

      台灣海棗

      54.53

      關山事業區第451225林班

      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

      70

      5

      大武台灣油杉自然保護區

      台灣油杉

      5.04

      大武事業區第41林班

      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

      70

      6

      達觀山自然保護區

      紅檜、扁柏巨木

      75

      大溪事業區第33林班部份(插天山自然保留區之緩衝區)

      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

      75

      7

      甲仙四德化石自然保護區

      滿月蛤、海扇蛤、甲仙翁戎螺、蟹類、沙魚齒化石

      11.232

      旗山事業區第4林班

      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

      80

      8

      礁溪台灣油杉自然保護區

      80餘株16-30cm油杉、2公頃密集182

      7.223

      宜蘭事業區第25林班部份

      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

      81

      9

      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

      特殊地形、地質景觀

      200

      旗山事業區第55林班部份

      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

      81

      附錄十一

      台灣地區的國家級風景特定區

      編號

      國家風景區名稱

      成立時間

      分佈範圍

      環境特色

      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

      七十三年六月

      北迎東海,海岸線北起瑞芳鎮南雅里,南至宜蘭縣頭城鎮北港口,海域範圍為鼻頭角至三貂角連接線以西之海域。

      海蝕地形、沙灘以及海底景觀,豐富的自然景觀、人文史蹟和海洋生態資源

      東部海岸

      國家風景區

      七十七年六月

      北起花蓮溪口,南迄台東小野柳,東至海平面以下20公尺等深線,西以花東海岸公路目視所及第一條山稜線為界。

      地質景觀、島嶼生態、史前遺址、原住民文化

      澎湖

      國家風景區

      八十四年七月

      陸域部分為澎湖縣轄內除原有及擬擴大之馬公、鎖港、通梁等三處都市計畫區外之其餘非都市土地(包括林投風景特定區、西臺古堡特定區計畫範圍),面積約一○、八七三公頃;海域範圍為澎湖縣轄二十公尺等深線內之海域,面積約七四、七三○公頃,合計總面積約八五、六○三公頃。

      人文古蹟、獨特的地質景觀、海洋生物資源、地方特產、鳥類資源豐富

      花東縱谷

      國家風景區

      八十六年五月

      以縱谷兩側之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自省道台九線目視所及第一條山稜線所圍地區為範圍,北起木瓜溪南側,南至台東市北界,轄內鄉鎮則包括花蓮縣秀林鄉、壽豐鄉、等15個鄉鎮,全區總面積為十三萬八千三百六十八公頃。

      田園景觀、豐富的自然資源及獨特的人文資產

      大鵬灣

      國家風景區

      八十六年十一月

      本區包含大鵬灣及琉球兩大風景特定區。大鵬灣北界為台17號及屏63號縣道,東以林邊鄉界接現有排水溝堤轉屏1281128縣道為界,西以東港現有都市計畫住宅區線連接東港鎮新溝為界,南為海岸高潮線起600公尺海域為界。琉球風景區範圍為琉球本島及海岸高潮線向外延伸600公尺為界。

      台灣最大的內灣,動物景觀以鳥類、魚類及軟甲類為主,廟宇文化,紅樹林生態系

      馬祖

      國家風景區

      八十八年十一月

      包含連江縣南竿、北竿、莒光及東引四鄉,劃為南北竿島地區、莒光島地區、東引島地區及亮島地區,及各島嶼週岸海濱零點五海浬,水深二十公尺內大陸棚區域。

      以花崗岩地形為主,地形景觀特殊,有海蝕地形、天然沙礫灘、沙丘、島礁、及懸崖峭壁景觀、戰地文化、戰地文化,人文資源還包括閩東的生活、習俗及宗教,建築物、聚落型式、廟宇宗祠等

      日月潭

      國家風景區

      八十九年一月

      以南投縣日月潭為中心,北接魚池鄉新城村,南至水里鄉頂崁村,東接水社大山,西至集集大山,總面積約九千公頃

      高山、丘陵、溪流、湖泊、水庫、多樣化的自然環境、豐富的天然林,昆蟲、鳥類、魚類及兩棲類等動植物資源豐富

      參山

      國家風景區

      九十年

      三月

      獅頭山、梨山及八卦山等三處

      客家文化、山岳、湖泊水庫景觀、產業觀光、宗教觀光、自然賞景、登山健行、原住民文化、溫泉、高山農業、休閒產業、自行車、露營、登山健行及文史古蹟


      台灣地區的國家風景特定區(續)

      編號

      國家風景區名稱

      成立時間

      分佈範圍

      環境特色

      阿里山

      國家風景區

      九十年

      七月

      包含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瑞里、瑞峰、豐山、來吉、奮起湖風景區,以及達邦、特富野、里佳、山美、新美、茶山等

      登山鐵路、森林、雲海、日出及晚霞神木步道區、姊妹潭、三代木、博物館、祝山日出、眠月支線曹族原住民人文風情山地部落傳統祭典

      茂林

      國家風景區

      九十年

      九月

      包括高雄縣桃源、六龜、茂林,屏東縣的三地門、霧台及瑪家等六鄉鎮

      登山、健行、溯溪、賞鳥、賞蝶、溫泉、森林浴十八羅漢山特殊的地形與地質奇特曲流及環流丘、峽谷、瀑布台灣南部原住民分布重鎮(鄒族魯凱族排灣族)文化遺址原住民祭典儀式、服飾、圖騰、編織、雕刻…等

      北觀

      國家風景區

      九十一年

      七月

      觀音山和北海岸兩處省級風景區合併成為北觀風景區,合面積約為12,351.7公頃

      由十八連峰構成的觀音山內有多處古剎,可溯溪、賞鳥登山健行;北海岸則主要以海岸地形著稱,翡翠灣、白沙灣、野柳風景區等皆以獨特地形著名

      附錄十二

      國有林森林遊樂區

      編號

      森林遊樂區名稱

      地點

      面積

      (公頃)

      管理單位

      自然景觀

      內洞森林遊樂區

      臺北縣烏來鄉信賢村

      1191.34

      新竹林區管理處

      森林、溪流、瀑布

      滿月圓森林遊樂區

      臺北縣三峽鎮有木里

      1573.44

      新竹林區管理處

      森林、溪流、瀑布

      東眼山森林遊樂區

      桃園縣復興鄉霞雲村

      916

      新竹林區管理處

      柳杉林相、天然林相、雲瀑、山景、造林紀念石、木炭窯遺跡、苗圃地遺址

      太平山森林遊樂區

      宜蘭縣大同鄉太平村

      12,631

      羅東林區管理處

      檜木原始林,溫泉,柳杉人工林,檜木人工林,瀑布,湖泊

      觀霧森林遊樂區

      觀霧森林遊樂區

      907.42

      新竹林區管理處

      動植物資源豐富,區內國寶級動植物資源珍貴。水流及高山瀑布景觀殊異。壯闊山景,可遠眺雪霸聖陵線。

      八仙山森林遊樂區

      臺中縣和平鄉

      2492.32

      東勢林區管理處

      溪流、森林、奇石、竹林。瀑布,登山,賞景,賞鳥,認識植物,森林浴

      大雪山森林遊樂區

      臺中縣和平鄉

      3962.93

      東勢林區管理處

      原始森林,神木,天池,雲海,日落晚霞,山脈,造林地,

      合歡山森林遊樂區

      南投縣仁愛鄉與花蓮縣秀林鄉交界處

      457.61

      東勢林區管理處

      山脈,雪景,高山植物

      武陵森林遊樂區

      台中縣和平鄉

      3,760

      東勢林區管理處

      原始森林、櫻花、雪景、櫻花鉤吻鮭、瀑布、溪流

      奧萬大森林遊樂區

      南投縣仁愛鄉親愛村

      2,787

      南投林區管理處

      溪流、楓樹純林、飛瀑、山脈、臺電揚水站、原住民拓殖遺跡、臺電調整池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嘉義縣阿里山鄉

      1,400

      嘉義林區管理處

      櫻花、姐妹潭、巨木群、雲海、日出、晚霞、眠月石猴、森林、塔山風貌,高山博物館,蒸氣集材機,蒸氣火車頭展示場,慈雲寺,沼平公園

      藤枝森林遊樂區

      高雄縣桃源鄉寶山村

      770.46

      屏東林區管理處

      天然闊葉林,優美的人工林(雲杉、柳杉及台灣杉),豐富的鳥類資源及物境天成的自然景觀

      雙溪森林遊樂區

      屏東縣獅子鄉草埔村雙流

      1569.50

      屏東林區管理處

      瀑布、溪流、山谷、人工林

      墾丁森林遊樂區

      屏東縣恆春鎮墾丁里公園路

      149.82

      屏東林區管理處

      各種植物一千多種,台灣獼猴,季節鳥,本區地質由老期珊瑚礁岩所構成,在地層上稱為恆春石灰岩。本區落山風亦為氣候一大特色

      池南森林遊樂區

      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

      144.48

      花蓮林區管理處

      天然植群,湖光山色、人工植群,森林火車,林業陳列館

      富源森林遊樂區

      花蓮縣瑞穗鄉

      190.97

      花蓮林區管理處

      瀑布,奇岩巨石,植物生態、鳥類、蝴蝶、螢火蟲,健康步道,森林浴步道,涼亭,各項遊樂設施,吊橋,小泰山遊憩區,休閒綠地

      知本森林遊樂區

      臺東縣卑南鄉溫泉村

      110.08

      台東林區管理處

      瀑布、熱帶雨林、好漢坡步道、森林浴步道、榕蔭步道、水流腳底按摩步道、集水治理區戶外示範教室

      〈附錄十三〉

      發展生態旅遊主要相關法令之關係表

      相關法令

      適用地區

      資源管理

      遊客管理

      管理機構

      都市計畫法

      都市用地


      內政部

      區域計畫法

      非都市土地


      內政部

      國家公園法

      國家公園

      內政部

      森林法

      林區、保護區


      農委會

      文化資產保存法

      自然保留區

      一般地區


      內政部

      教育部

      農委會

      野生動物保育法

      任何地方


      農委會

      發展觀光條例

      風景特定區

      交通部

      風景特定區管理規則

      風景特定區

      交通部

      漁業法

      水域


      農委會




      統一編

      1009103040













      生態旅遊白皮交通部觀光



      1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