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如何透過研究完成白玉海岸環境教育園區?
參閱資料:
「白玉海岸環境教育園區規劃及藻礁生態環境教育推廣」計畫草案
一、計畫概述:
桃園白玉海岸泛指桃園市白玉里(升格前為桃園縣白玉村)範圍所屬之濱海地帶,海岸全長約3公里,此區域為臺灣桃園藻礁分布群帶的其中之一,除了生態環境豐富之外,在退潮後更可於此見到約1.5公里長的藻礁群,可觀察到十分完整的藻礁環境,此外,本區亦是臺灣重要的小燕鷗繁殖區,依社團法人桃園市野鳥學會近年的觀察,每年5月會有百餘隻的小燕鷗族群至此進行繁殖,是極為重要的小燕鷗棲息環境,本計畫預計將此區規劃為「白玉海岸環境教育園區」,以海岸生態教育為主軸,結合專家學者、社區居民、學校團體進行合作參與,建立共同維護環境與學習保育知識的夥伴關係,以環境教育做為溝通平台,持續推動藻礁生態系保育工作,維護桃園大潭地區藻礁生態系結構與功能之完整性,並且評估生態系保育工作,維護桃園大潭地區藻礁生態系結構與功能之完整性,並且評估於白玉海岸建置長期生態教育園區,做為未來藻礁生態系保育及教育工作執行基地之可行性。
二、實施地點:白玉海岸及G2區
三計畫內容
整體海岸生態及環境教育發展資源彙整盤點
由於桃園藻礁生態受關注已久,亦是臺灣少見的海岸環境樣態,因此過去已有許多學術研究及生態調查於此進行,而又因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工業港開發之因素,目前針對此區塊已進行過數次的環境調查及環境影響評估,多年下來累積許多相關的研究調查報告。
為了瞭解白玉海岸環境教育圈周遭生態資源,針對此區域配合海洋大學進行生態調查及資料彙整,並將生態調查資料結合現地環境的勘察評估,盤點出藻礁生態之成果,從環境教育發展及環境訊息溝通的角度出發,分析目前現況可用的環境教育資源,作為環境教育發展之教材。內容預將彙整過往所完成的各式研究內容,結合現地環境的勘察評估,從環境教育發展及環境訊息溝通的角度出發,分析目前現況可用的環境教育資源,作為往後持續發展的參考背景資料。
教育園區發展之關鍵角色訪談
無論是生態保育、環境教育、生態旅遊、教育園區等,人的參與程度與方式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對於區域發展則必須最大化的凝聚參與者共識,才能找出方法與策略朝共同的目標持續邁進,因此本計畫預計將進行關鍵角色訪談,如當地社區、周遭各級學校、桃園市政府、臺灣電力公司、臺灣中油公司、相關專家學者、在地保育團體等,都是可能的訪談對象。訪談後將整理受訪者所提出之建議,作為建置規劃之參考。預計將至少進行10位以上之關鍵角色訪談。
環境教育設施場域申請評估
依照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及管理辦法之規定,申請環境教育設施場域需要該場域整合環境教育專業人力、課程方案及經營管理,用以提供環境教育專業服務之具有豐富自然或人文特色之空間、場域、裝置或設備,同時也需要已可執行的環境教育課程方案數套。本計畫將評估白玉海岸環境教育園區申請環境教育設施場域的發展策略,並設計與建立場域認證的相關需求,並針對場域認證需求,彙整相關的實體資料,對於未來認證所需的工作項目提出規劃,並且評估通過場域認證的適切課程發展方向與現地解說導覽方針。
小燕鷗棲地維護管理及環境教育發展規劃
本區域是臺灣重要的小燕鷗繁殖區塊,從環境教育及生態教育園區的角度而言,小燕鷗將會是此區重要的生態保全對象及環境教育資源,透過鳥類生態的認識、觀察、介紹,並以候鳥遷徙銜接世界的環境、生物及海洋資源現況,可能會是此區未來的環境教育的發展重點。
目前本公司已委託社團法人桃園市野鳥學會進行此區小燕鷗的繁殖監測調查,以了解小燕鷗的繁殖現況,並希望未來能透過有效的復育手段,提供小燕鷗穩定的繁殖棲地及繁殖成功率,作為未來環境經營管理的參考。因此本計畫將設計以小燕鷗族群為軸心,內容以小燕鷗生態、觀察方式、棲地營造為主軸,教導民眾了解候鳥棲息所需的環境以及繁殖方式,以及人類干擾對於生物的威脅,能以此為據點發展相關的環境教育課程模組,讓此區成為臺灣重要的小燕鷗繁殖棲地,更是重要的候鳥環境教育基地。
公民參與監測項目及操作方式規劃
本規劃案希望能針對藻礁生態設計1套環一般公民可共同協助執行的藻礁監測方式,引入「公民科學」與「公眾參與」的概念,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研擬可讓非專業領域之參與者,協助進行系統的數據收集與成果分析整理的參與方式,讓關心此區藻礁生態並且願意共同付出努力的夥伴,能共同參與當地的生態監測任務。如此一來不僅可透過志願參與者的努力,增加現場生態監測數據樣本,同時亦能在過程中,進行深度的訊息傳播、知識交換,同時喚醒民眾的環境意識,達到環境教育改變生活行為,落實環境永續利用與發展的目標,同時亦可延伸為往後發展環境教育之內容基礎。
在地社區環境教育培力
為增強當地社區在未來環境教育推動過程的參與角色,同時互惠爭取地方居民對於此處環境保護的支持,本計畫目標之一在於培訓現場長期可能的環境教育工作人員。
本計畫預計將對在地大潭社區、白玉社區的居民,以藻礁生態以及環境教育相關技能為主題,規劃系列的培訓課程,除了讓社區居民強化重點保育區內環境的保護觀念,認識藻礁環境的相關特性及,並接續成為在地環境教育發展的夥伴,期望透過在地力量成為環境保育及教育永續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同時亦能減低未來進行環境教育或一般遊憩時,對環境所造成的傷害。
預計課程內容將涵蓋藻礁生態特色、環境教育概念、相關教學帶領方法、公民科學參與等,整體課程預計安排18小時之課程,課程內容初步安排如下表:
課程內容
時數
大潭藻礁生態系
3
1.環境教育與環境教育法
2.案例分享與教案體驗3
潮間帶生態實地踏查
6
小燕鷗生態與鳥類觀察練習
3
公民科學與生態調查之概念及實做
3
各課程將邀請該領域之學者或富經驗的現場工作者進行授課,同時亦設法將培力課程與區域內藻礁及潮間帶環境進行結合,使參與培力的社區居民與學校教師,能夠藉此更加了解當地的藻礁與小燕鷗的生態特色,並透過公民科學與環境教育參與的機制,尋找當地社群願意投入共同發展的潛在可能性。
G2工業區內之藻礁生態環境教育推廣
由於工業港內位置特別,針對G2區域內之特性,本計畫將針對此區進行環境教育課程模組設計及人員訓練,規劃內容如下:
環境教育課程模組1套
設計適合現地狀況之環境教育模組1套,同時製作課程操作過程所需之教材教具,提供後續執行者使用之參考。課程發展完成後將至少進行3場次之課程模組執行。
課程模組內容將以藻礁及潮間帶生態為主,輔以附近的環境資源進行內容發展,設計融和生態知識、保育概念、野外活動等不同面向的課程內容,供各年齡層及受眾組合一同參與,整體課程發展策略包括藻礁、潮間帶生態及環境生態。
G2區域解說摺頁之設計製作
為更廣泛的透過不同的方式進行環境訊息傳播,規劃將以本區的生態環境特性,設計可供民眾自導使用之環境教育解說摺頁1式,並於設計完成後印刷1000份供現場使用,讓自行前往之民眾能透過摺頁的引導,了解當地的生態環境樣貌,同時亦能用於本計畫所設計的課程模組中,讓課程執行的效果更為良好。預計於8月開始蒐集相關環境資料,包含環境資訊、生態特色、遊程評估,並且洽詢合適的折頁設計創作者,討論未來產出折頁的設計編排與內容,編排過程諮詢相關領域的專家及當地居民、學校團體意見做為編寫參考,於計畫結束前完成該折頁的編寫與印刷工作,以利後續的環境教育活動推廣。
四、計畫整體工作項目彙整及評估:
上述的各項資訊收集、意見彙整、公民參與及合作討論等工作事項,於期末產出藻礁生態教育區整體建置規劃評估報告,再加上各區塊地環境教育教案發展及社區培力等,整體工項內容彙整如下:
藻礁生態教育區之願景與短中長期(五年)發展規劃
環境教育設施場域認證申請評估
小燕鷗棲地復育計畫的長期策略及環境教育模組1套
在地社區環境教育培力課程18小時
藻礁生態公民參與科學監測操作模式1套
G2核心區環境教育模組1套及解說摺頁1式1000份,環境教育模組須執行3場次。
資源調查、人員訪談及工作坊之文字資料彙整
五、預算經費:1,90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