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111學年度學校辦理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
教學單元設計簡案
教學領域 | 社會領域 | 年級 | 六年級 |
教材來源 | 南一版六上社會 | 教學者 | 嚴心梅 |
單元名稱 | 第五單元第2課-戰後經濟的重建 | 時間 | 40分鐘 |
教學節數 | 3節(第2節) | ||
課程設計理念 | 本課程以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歷史為主要內容,運用網站平台的即時反饋與互動功能,讓學生透過分析文本、觀賞影片和小組討論等方式,理解臺灣在戰後推行土地改革的目的及其所造成的影響。希望學生面對歷史事件時,除了理解政策的推動常須考量時代背景,也能適時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 | ||
領域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 社-E-A2 社-E-C2 | ||
單元目標 | 1.了解臺灣戰後初期的各項經濟政策與經濟轉型狀況。 2.了解臺灣當前的經濟困境和未來展望。 | ||
學 習 表 現 | 1b-III-2 理解各種事實的關係,並歸納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性。 1b-III-3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與事件在所處時間、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1c-III-1 評論社會議題處理方案的優缺點,並提出個人的看法。 3c-III-1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我觀點,並能與他人討論。 | 學 習 內 容 | Ab-III-1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聯性。 Cb-III-1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的重要事件與人物,影響臺灣的歷史變遷。 Ce-III-2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的使用會產生意義與價值的轉變,但也可能引發爭議。 |
學習目標 | 1.理解戰後初期臺灣面臨的經濟困境及解決之道。 2.解析土地改革的內涵,並能分析其對地主、佃農及臺灣經濟建設發展的影響。 3.聆聽同學意見,能與他人討論並表達觀點及想法。 | ||
教學設備 | Nearpod簡報、學生個人筆電、課程學習紀錄單、班級小組計分板 |
活動名稱 | 學習活動 | 時間 | 教學評量 |
活動一 【閱讀課文找資訊】 活動二 【認識土地改革三政策】 活動三 【土地改革大解析】 活動四 【如果我是?】 活動五 【課後統整回饋】 | 1.請學生先閱讀第64頁課本圖文,找出本節主題-「土地改革」 的推行【時間、目的、人物與政策】等資訊後,整理於表格 中。 2.【猜猜我是誰?】藉由點選配對活動,了解課文及影片中所 提到角色-「佃農、自耕農與地主」的定義。 3. 觀看影片1- 「被遺忘的台灣ep1-三七五減租」,隨影片中的 內容提問,請每個人用筆電即時回答下列問題: Q1.簡答題/佃農交給地主的租金,最多只能佔全年收穫量金 額的37.5% ,這種優惠佃農的土地改革政策的名稱是? 【答:三七五減租】 Q2.選擇題/以下哪項是 「三七五減租」政策帶來的影響? 【答C:地主勢力減弱,佃農生活得到改善】 4.觀看影片2-「被遺忘的台灣ep2-耕者有其田」隨影片中的內容 回答下列問題: Q1.政府開放部分 國有土地 讓農民申購,繳清地價後,就可 以成為自耕農! 這項政策是: 【答B:公地放領】 Q2.政府半強迫的向地主徵收部分土地後, 再開放給農民購 買 ,讓農民有機會成為自耕農的土地政策是: 【答C:耕者有其田】 5.看完影片後,請學生閱讀表格內的政策內容,運用平台的拖曳功能,完成正確名稱的配對任務。 6.團體與分組討論【土地改革大解析】:運用表格引導學生先分析「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兩項政策的「地權歸屬」、「保障對象」、「對地主與佃農的影響」及「政策目標」,再請學生分組討論後自行完成「耕者有其田」政策的解析任務與說明發表。 7.整理課文P64第二段:土地改革對臺灣經濟帶來的影響。 【分組討論】: 經過土地改革後,臺灣農業為什麼能迅速恢復? (請各組記錄長將答案填寫在便利貼上傳) 教師請2-3個小組代表與全班分享所紀錄整理的意見。 8.【投票活動】: Q1.如果我是地主,是否贊成土地改革政策? 說說看為什麼? Q2.如果我是佃農,是否贊成土地改革政策? 說說看為什麼? 教師說明:政策的推動需考量時代背景與當代環境,而不同族群會有不同的立場,政策的制定仍應以多數人的公益為主要考量依據 今天課程中,我們學到了可以利用表格整理和分析課文重點,請同學課後回想思考今日的課程內容後,完成今天上課的作業單! ~~~~本節結束~~~~~~ | 3’ 2’ 4’ 5’ 1’ 12’ 8’ 4’ 1’ | 能找出課文關鍵資訊並理解地主與佃農身分意義 能完成作答並自我檢核是否正確 能完成作答並自我檢核是否正確 能答出正確的配對 能聆聽思考並參與討論發表 能參與討論與發表 能完成投票表達立場並與同學發表或分享 能完成課後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