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竹市國民中學身心障礙類國文融合特殊需求領域教材
【 】教材編製說明
一、教材主題:
「扭轉人生」-- 國文課文融入價值澄清及正向行為支持。
二、編製團隊:
林慧蓉、邱穎鈺、黃馨宣、蕭正信。(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三、編製目的:
由於資源班的授課時數有限,且身心障礙類的學生對於自我的認知與了解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有鑑於此,本教材旨在透過教師於國文課程中將價值澄清與正向支持的技能融入教學,並於教學前以前測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利用教學簡報教學,配合學習單的使用,使其能將學習技能達到精熟,最後再以後測教材評量學習的成效,作為教學學習成效的參考。
價值澄清法的理論基礎教導原則主要目的是在協助學生察覺自己和他人的價值,並由此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為使價值澄清法能發揮其優點,避免缺失,教師於實施教學應注意下列各項:
1.提升教師自身的德育素養:教師要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並建議使用教師可先參考本編製教材的所有例文,選擇符合該班程度與需求的課文進行教學。
2.善用發問技巧:將課文中的對話引導學生思考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解決上,例如:寫一齣更完美的劇本、換句話說等等。
3.營造安全、和諧、不受批評的教室氣氛:教師以不批評的方式引導學生發問與思考,並以正向的語言給予學生回饋、鼓勵學生發表。
4.提高學生參與討論的素質:教師可用正向語言,具體肯定學生的發言。
正向行為支持是一種以價值為導向的方法或過程,用以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及影響,並且提高當事人的社交生活決策品質、思考層次。其永遠尊重當事人的尊嚴、個體和自主,並從功能評量發展出廣泛的、多元的介入方案,達到預防的、教育性的目的。正向行為支持策略的幾個介入步驟:
1.建立學生檔案:將學生的IEP、學習單、前後測及學習表現等資料,收集整理以便教師能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與成效,學生也能自我檢測了解學習狀況。
2.觀察評估行為發生的原因及功能:課程教學前觀察學生的行為問題及處理反應,作為選擇教學內容參考以符合學生的需要。
3.分析觀察結果:將學生常發生的問題行為,記錄其處理的模式,了解學生既有的模式所演變的結果。
4.行為介入計畫:評估學生對於自己行為的處理模式,無法解除困擾時,提出適合個別需求的因應策略,減少或解決不理想後果的發生。
5.預防措施:包括重新調整可能問題行為的情境因素。
6.訓練適當:透過此教材的使用,提供學生有別以往的解決問題模式,使學生能將「正向思考」做為習慣的思考模式。
四、教材使用說明
(一)適用時機與能力指標:本教材適用於國民中學階段
1.資源班國文領域及特殊需求領域教學。
2.普通班國文領域及綜合領域輔導活動教學參考。
九年一貫能力指標 | 調整後能力指標 |
語文領域: 5-3-7-1能瞭解正向的語言情境 5-3-10-2能表達對故事的感覺 6-2-10-1 能在寫作中,發揮豐富的想像力 | 5-3-7-1-1
能將負向的語詞轉換為正向語言 6-2-10-1-1 能將負面的內容結局轉換為正面結果 |
特殊需求領域: 1-2-1-3 從參與活動中,覺察並接納缺點。 4-3-1-3 透過問題與討論,擬定可用的策略解決危機。 | 1-2-1-3-1
經由價值澄清法,檢驗課文中人物的思考及行為模式 4-3-1-3-1 在課文的情境中擬定可用的解決策略 4-3-1-3-2 在實際生活情境中擬定較佳的解決策略 |
(二)本教材課程設計的原則
本教材編製是以學習功能輕度缺損以及無缺損之學生為教學對象。適用於資源班抽離式國文課程的單元總結活動,同時也適用於特殊需求領域,外加式社會技巧課程的教材選用。本教材課程設計之內容,選自國中國文課本的內容,主要是希望透過學生熟悉的課程內容,引導學生逐步地運用價值澄清法分析故事情節,教師並以正向行為支持的理念,逐步導引並鞏固維持學生的正向自我決策,以期達到課程目標。
本教材編製是以學生能夠獨立完成或在部分協助下完成為原則,但為進一步符合身心障礙學生之個別特殊學習需求,請依學生的個別化教育計畫(IEP)內容及能力程度給予引導協助及適性調整,如:學生是否能踴躍發表、完成學習單、專注於口令動作、執行關鍵策略等,教師皆可依據學生之表現,酌予調整。
本教材編製以建立步驟與結構化的情境分析模式,期望學生在練習與分析後,做出正向的決策。因此,除本教材編輯內容的課文,使用者亦可根據學生特質與需求,選擇其他相關課文,套用本教材設計之模式。本教材並提供其他可選用之延伸課文,做為未來教學的建議。
(三)教材使用方法
本教材的內容包含一份前、後測及示範教案;各單元則有教學簡報及學習單兩部分。各單元教材設計有教學簡報及學習單,由於教學簡報包含完整圖片、文字、甚至動態引導問答,建議利用電腦投影讓學生觀看,逐頁進行,學生即可在上課時配合投影片進度同步完成學習單。本主題單元共選擇了七篇課文作為小單元,每一小單元課文規劃2堂課進行。於本教材中檢附其中一課《差不多先生傳》教案作為教學範例參考。
(四)教材特色
國文課文許多文章都是精選之作,經典雋永、富含深意,若僅僅將重點著重在語詞及文意稍嫌可惜。本教材「扭轉人生」旨在利用國文課文,著重情意層面的引導思考,融入價值澄清及正向行為支持,進而實踐個人認定為好的價值及行為。以學生為主體,著重個別的、主觀的感受,並且結合生活經驗,增進學生情緒上的自我正面思考,以及問題解決能力,並提升品格。同時結合語文上的寫作技巧訓練,從句型練習,至短文寫作。
根據瑞斯(L.E.Raths,1957)所謂「價值澄清法」,採用問答或活動的方式,經由個人自我選擇、分析、決定、反省的過程,建立自己價值觀的一種教學方法,主要用於品格教育、情意教學等方面,後來也被廣泛運用在行為輔導各種教學環境。此論點相信在形成個人價值時,必包含三步驟及七規準:
步驟 | 規準 |
一、選擇(choosing) | 1.自由的選擇 |
2.從不同的途徑中選擇 | |
3.經過考慮後才選擇 | |
二、珍視(prizing) | 4.重視與珍惜自己的選擇 |
5.公開表示自己的選擇 | |
三、行動(acting) | 6.根據自己的選擇採取行動 |
7.重複實施 |
另外,「正向行為支持」是一種問題解決的歷程,企圖透過瞭解較不理想的後果發生的原因,根據個案所處的背景,提出適合個別需求的因應策略,減少或解決不理想後果的發生。其目的不僅是要在短時間內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率,在長期目標上,更期望得以改善個體的生活品質(林慧芬,2008; Bambara,2005)。
爰此,本教材單元步驟設計如下:
1.其實…一切可以更好?:找出課文中導致結果的轉捩點
2.寫一齣更完美的劇本:延伸寫作。
3.扭轉我的人生:結合生活經驗
4.SOMETHING INTERESTING:相關主題延伸閱讀及思考
五、未來教學建議
(一)結合綜合領域:
透過國文課程融入價值澄清與正向支持的教學,讓學生可以將國文課程的內涵實際應用於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融入於綜合領域的課程內,各領域老師相互合作,引導學生將所學的技能,內化成自己面對問題時的應變能力。
(二)結合表演藝術課程:
將課文的情境或日常生活學生最常出現的問題以演出的方式,讓學生透過角色扮演,能更深刻的體會此教材的特色。
(三)結合特教宣導週:
配合學校特教宣導週的主題活動,讓學生來進行體驗,感受與回饋,透過不斷的練習與澄清,進而減少學生問題行為的發生,最終能將自己的人生往正向的方向發展。
(四)其他可運用課文:
可選擇內容中出現較多的負向行為與思考的內容,藉此教材的使用讓學生能更清楚正向思考與價值澄清的意義,除本教材所編列出的課文,並提出相關教材供使用教師參考。例如:郭騰尹〈作自己的貴人〉、朱自清〈背影〉、侯文詠〈蠍子文化〉等等。
六、參考文獻
林慧芬(2008)。如何執行正向行為支持。特教園丁,24(1),42-47。
單文經(1985),價值澄清法與杜威價值理論。師大學報,6,1985。
瑞斯(L.E.Raths,1966)「價值澄清法」。
Bamabra, L.M. (2005a). Evolution of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In L.M. Bambara & L. Kern (Eds.), Individualized supports for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s: Designing positive behavior plans. (p.p.1-24).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