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案設計
第四冊經濟學第4課永續發展之經濟課題
授課教師:蔡珮均
教學年級:高二
時間:101年下學期
壹、教學目標
一、認識國民所得的意義。
二、知道國民所得的計算。
三、了解國家競爭力的意義。
四、認識國家競爭力的衡量方法。
五、了解經濟發展的意義。
六、探討影響經濟發展的要素。
七、知道永續發展與經濟發展的異同。
八、了解全球永續發展的政策。
貳、教材分析
一、了解永續發展的方法之一,是先了解「非永續發展」或不重視永續發展的結果,最後會是什麼樣的發展。本課先介紹一般的經濟發展指標,包括國民所得與國家競爭力,進而討論經濟發展的六要素,最後才談到永續發展,就是要從中理解它們之間的不同,以及為何要強調永續發展。
二、從GDP的定義上,可以知道國民所得是計算「生產」的價值。它不管生產的分配(所得不均)或汙染的損害,所以「可能」讓經濟發展了,但卻寅吃卯糧,使發展不能持續。
三、國家競爭力受到政府與社會的重視,但它本質上是在衡量「企業經營環境」的好壞,當然也不會考慮永續發展所強調的問題。
四、經濟發展六要素,是一個比較全面性的指標,包括四個資本與兩項能力。其中的自然資本(特別是環境資源)與社會資本(生命共同體、誠信道德)並不包括在國民所得或國家競爭力的量標裡,而這正是永續發展強調的重點。
五、永續發展就是兼顧未來世代之發展潛力的發展模式,是一種資源的使用方式,主要就是在生產、消費的過程中,維護環境生態,使未來世代還可以繼續發展。為了永續發展,聯合國做了很多努力。
参、教材綱要
四、永續發展的經濟課題 (參考節數:4) | 說明 | |
從經濟面討論永續發展這個觀念,強調以經濟面為主要討論層面 | ||
主要內容 | 次內容 | 說明 |
1. 國民所得 | 1-1 國內生產毛額的定義與衡量 1-2 國民所得與經濟福祉 | 用最簡單的方式,介紹GDP=C+I+G+(X-M),只限於市場產值;經濟成長率的定義,它的用處與缺點 |
2. 國家競爭力 | 2-1 說明國家競爭力的意義 2-2 衡量方法 2-3 臺灣的國家競爭力 | 介紹幾種最普及的國家競爭力之定義、衡量方法、臺灣的國際排名以及反省此一指標的用途(優缺點問題) |
3. 經濟發展的要素 | 人造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社會資本、企業才能、政府效能 | 簡單介紹六要素,並說明國民所得帳上只有人造資本(固定資本形成) |
4. 永續的經濟發展 | 4-1 經濟成長與永續發展 4-2 資源與環境 4-3 聯合國與永續發展 | 說明經濟成長率高並不一定能保證永續發展;並以臺灣的海洋資源為例,說明地球資源的有限;綠色GDP;永續發展觀念的演變及與其他發展觀念的比較 |
肆、教學策略
國民所得
(一) 引起動機
1. 電影「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改編自故事女主角瑪利亞1949年的真人真事傳記「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記載從瑪利亞離開本篤會修院,到達菩上校家擔任家庭老師,一直到全家逃離奧地利至美國開始新生活,並如何在困苦中,使「The Trapp Family Singers」(達菩之家合唱團)在美成名經過。瑪利亞以輕鬆筆法寫出其中的悲與歡,讀起來令人感動。特別是她樂觀信心的態度,說明了信仰對她的影響。「真善美」電影版於1965年首映,造成美國電影史上的傳奇,是美國電影1950、1960年代最賣座電影之一。「真善美」電影拍攝的地點已成為奧地利薩爾茲堡著名觀光景點。
2. 教師提問:下列事件對該國的GNP與GDP各有何影響?
(1) 達菩上校娶了家庭老師瑪利亞。
(2) 「真善美」的電影於好萊塢大賣,美國籍導演獲利1億元。
(3)
美國籍導演拍的電影於上半年在亞洲國家放映,已為他賺得5,000萬美元的票房及廣告利潤。
解答:(1)當家庭老師瑪利亞嫁給達菩上校後,該國的GDP會減少。
(2)美國籍導演獲利1億元,該國的GNP會增加。
(3)美國導演拍的電影在亞洲國家賺錢,該國的GNP會增加。
(二) 教法演示
1. 影片欣賞:「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2. 教師講解:國民所得(national income)是衡量一國總所得或總產出的廣義名稱。它包含多個具體的指標,其最常用的兩個指標,是國內生產毛額(GDP)與國民生產毛額(GNP)。
(1) 國內生產毛額是指一國「國內」在一定期間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在「市場交易」的總價值。
(2) 國民生產毛額是指一國「國民」在一定期間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在市場交易的總價值。
(3) GDP與GNP的區別是什麼呢?從GDP中扣掉「國內但非國民」的生產值,加上「在國外的國民」的生產值,就是GNP了,亦即:
GNP=GDP-外國人在本國所得+本國人在國外所得
3. 搶答競賽:請同學就GDP與GNP的差異,分組競賽,搶答下列問題:
下列何者應計入GDP中?何者不應計入GDP?為什麼?
(1) 黃先生賣掉土地所得之價款500萬元。(○)
(2) 李先生是位水電工,親自修理自家水管,一般修理費行情為1,000元。(×)
(3) 小李在股票市場購買金控公司10萬股的股票。(×)
(4) 農民消費自行收獲的稻米1,000元。(○)
(5) 小陳向建設公司買了一棟新完工的透天厝,價值1,500萬元。(○)
(6) 老王向吳先生買了一間屋齡五年的店面800萬元,準備賣牛肉麵。(×)
(7) 張太太結婚後專職家庭主婦的勞務價值。(×)
(8) 本年期初的存貨2億元。(×)
(9) 年底海邊填出一片海埔新生地,價值達10億元。(○)
(10) 颱風侵襲,導致發生嚴重水災,政府發放緊急救助金10億元。(×)
(11) 颱風侵襲,使得楊先生的汽車泡水,無奈以15萬元賣給中古車行,再補上80萬後,向中古車行買入一輛中古賓士車。(×)
(12) 承上題,中古車商共獲佣金收入10萬元。(○)
(13) 政府每月發放的老人年金。(×)
(14) 裕隆汽車公司於今年生產的汽車已售出2,000輛,總值10億元。(○)
(15) 豐田(TOYOTA)汽車公司於今年售出去年生產的汽車100輛,總值約6,000萬元。(×)
※參考答案:
(1)計入GDP。
(2)不計入GDP。因未經市場交易。
(3)不計入GDP。股票買賣只是所有權的移轉,並非為一國生產的最終財貨與勞務;但其手續費,就應計入,因屬於勞務價值。
(4)計入GDP。
(5)計入GDP。
(6)不計入GDP。中古屋屬二手買賣。
(7)不計入GDP。家庭主婦的家務勞動,不在市場進行的生產。
(8)不計入GDP。年初的存貨,在當年生產時已計入當年的GDP,故不計入今年的GDP。
(9)計入GDP。
(10)不計入GDP。屬於政府的移轉性支出。
(11)不計入GDP。屬於二手買賣。
(12)計入GDP。屬於勞務價值。
(13)不計入GDP。屬於政府的移轉性支出。
(14)計入GDP。
(15)不計入GDP。去年生產,已計入去年的GDP。
4. 講解課文:衡量一國經濟的消長,最常見的指標就是「經濟成長率」。所謂經濟成長率,就是GDP的成長率。
5. 老師指示表格的資料: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見下表一),2009年GDP最大的十個國家與臺灣,其平均每人GDP的排名是有差別的。表中顯示,GDP排名世界前十名的,其平均每人GDP都進不了世界前十名。
6. 提問:
(1) 詢問同學:GDP是指全國總產出,那麼,GDP愈大就代表該國人民生活愈幸福美滿嗎?
※參考答案:其他條件相同下,人口愈多,GDP就會愈大,但不表示該國的經濟福祉更高。因此,通常是以「平均每人GDP」(per capita GDP)來衡量一國人民的經濟福祉。
表一 2009年臺灣與世界前十大GDP國家
GDP
平均每人GDP
排名
國家
百萬美元
美元
排名
1
美國
14,119,000
45,989
12
2
日本
5,068,996
39,738
22
3
中國
4,985,461
3,744
103
4
德國
3,330,032
41,051
20
5
法國
2,649,390
40,670
19
6
英國
2,174,530
35,165
26
7
義大利
2,112,780
35,084
27
8
巴西
1,594,490
8,230
61
9
西班牙
1,460,250
31,774
28
10
印度
1,377,265
2,349
122
25
臺灣
377,410
16,353
41
133
摩納哥
6,108
186,175
1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主計處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4616&&CtNode=3566&&mp=1〕
(2) 請同學思考:「平均每人GDP」如何計算?
※參考公式:平均每人GDP=GDP/總人口
7. 小組討論:上表一最後一列是平均每人GDP排名第一的摩納哥(Monaco)。
(1) 這個國家平均每人GDP為何排名世界第一?
(2) 實例運算:摩納哥位處於法國東南端、地中海濱的小國,土地面積不到2平方公里(臺灣的十萬分之五,世界排名僅大於梵蒂岡),當時統計的人口將近三萬三千人(澎湖縣馬公市有五萬六千人),GDP為6,108百萬美元,平均每人GDP為多少?
「平均每人GDP」(per capita GDP)的計算公式如下:
平均每人GDP=GDP/總人口
平均每人GDP=6,108百萬美元/33,000≒186,175美元
編按:總人口數已四捨五入取整數
8. 老師講述:作為經濟福祉指標,GDP的缺點主要有五:(1)未能反映所得分配狀態、(2)不計入家務價值、(3)不計入休閒價值、(4)未扣除汙染等負產品的價值,以及(5)未能考慮產品的品質與內涵。
(三) 歸納結論
1. 國民所得是衡量一國總所得或總產出的廣義名稱,最常用的是「國內生產毛額」,其次是「國民生產毛額」。
2. 國內生產毛額(GDP)指一國「國內」在一定期間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在市場交易的總價值。在衡量方法上,可以計算最終產品的流向,加總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出口再減去進口而得。所謂經濟成長率,就是GDP的成長率。
3. 國民生產毛額(GNP)指一國「國民」在一定期間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在市場交易的總價值。GDP與GNP兩者相差「國外所得淨額」。
4. 衡量一國經濟狀況、國民福祉、經濟成長的單一指標,國民所得是目前定義最完善、使用最廣的指標。雖然如此,國民所得仍有缺點;從永續發展觀點,它的缺點包括無法反映所得分配與環境生態汙染狀態。
國內生產毛額
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s, GDP)是指在國境內的一段期間內,生產之所有最終財貨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
1. 一段期間內:通常為一年或一季之流量,非本期生產之價值不應再重複計算,當期生產而未出售的存貨仍歸屬當期生產成果,因此前期生產而在本期出售的市場價值不再計入,但再經本期經濟活動(例如:加工處理、交易手續等)所額外增加的市場價值、支付成本、報酬所得等則歸屬當期生產成果。因此一般移轉性支付(如贈與、補助、福利金等)、次級市場交易(如金融證券買賣)、舊貨轉手交易等,前期生產價值而在本期資產所有權移轉,對本期生產成果無實際貢獻的部分,又稱為「非生產性經濟活動」,不計入當期生產的市場價值。
2. 最終產品:最終用途使用的財貨勞務,通常為供消費者使用的商品或供生產者使用的設備;可以再加工的原料、半成品等則屬於中間產品(intermediate products)。因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已累計各階段中間產品之附加價值,若再將各中間產品價值計入則重複計算,但當期未完成加工或購買者自行使用未再出售的中間產品價值,則歸屬當期生產成果,因此應以附加價值累計法計算當期的經濟活動成果較為嚴謹。
3. 市場價值:為使生產成果有客觀統一之衡量標準,只計入有市場交易價值的生產性經濟活動,因此自產自用(如家庭勞務)未經市場交易之生產成果,沒有客觀的市場價值而不予計入。但可以客觀估計市場價值之生產成果,如自有房產之設算租金及農民保留自用未出售的農產品仍予計入;地下經濟活動或非法交易如黑市、走私等雖有其市場價值,卻不能計入。
4. 國內:指一經濟體國境內的所有生產性經濟活動,包括外國人在本國境內的生產成果(如外資企業產值、外勞生產所得等),而不包含本國人在國外(本國境外)生產的市場價值,因此GDP為「屬地」主義的生產毛額。
〔資料來源:朱容徵(2004):圖解經濟學──實用寶典。新北:全華。頁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