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的倫理思考

格式
doc
大小
54 KB
頁數
3
上傳者
林怡璇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2-06-21,离现在 13 12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通 識 課 程 教 學 大 綱

課程名稱

(中英文)

中國經濟發展的倫理思考

Ethic Thinking of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授課教師

陳永生

開課單位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學分數

2學分

人數限制

60

課程目標

經濟學是以追求效率及自利最大化(maximization of self-interest)為出發點的理性行為推論模式,雖然具有相當程度的洞察力(insight),但卻也使得當代經濟學與倫理學嚴重地分離。許多具有倫理意識資訊,已被現代經濟學壓縮成一個僅具量化的描述(如效用),倫理價值的討論有被嚴重忽略之嫌。

為要重新建構福利經濟學的倫理內涵,賦與經濟學更充分週延的解釋能力,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沈恩(Amartya Sen從追求自由的途徑(Approach)來探討發展的內涵。本課程擬以沈恩的論述為基礎,以自由為焦點,探討經濟發展的倫理學內涵,並以此來思考檢驗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考察其在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除了帶來經濟制度的改變之外,對人民的自由、社會的正義等方面,是否有實質的擴張。

基於上述認知,本課程的目標:

  1. 在於啟發學生能從多面向瞭解經濟發展的目標、手段及價值。經濟發展的本質,在於提供一個使個人能夠主動決定如何自我發展的環境,而不是被當作精巧的發展計劃下的被動受惠者;

  2. 加強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對話,本課程從探討經濟學的倫理基礎開始,進而探討發展與自由的關係、發展的目的與手段。經由經濟學倫理基礎的闡釋,啟發學生對不同學科的興趣,幫助學生建構宏觀的知識視野。

  3. 從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及體制改革的經驗,觀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的互動關係,具體點出非經濟因素對其經濟發展的助力及制約,並印證自由對發展的重要。

課程大綱

本課程分成二大部分

壹、理論部分:

  1. 9/20認識彼此與課程基本介紹

  2. 9/27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及理性思考方法之介紹

  3. 10/4經濟學十大原理運用與理性思考方法之運用

  4. 10/11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及代表人物

  5. 10/18發展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及代表人物(一)

  6. 10/25發展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及代表人物(二)

  7. 11/1發展倫理學主要理論及代表人物

  8. 11/8沈恩的發展觀(一)

  9. 11/15沈恩的發展觀(二)

  10. 11/22(期中考:課堂作業總清倉

貳、應用部分: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改革:自由擴張與否的檢驗


  1. 11/29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政策選擇及發展策略

  2. 12/6口頭報告一: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3. 12/13口頭報告二:農村的金融發展與深化

  4. 12/20口頭報告三:政治改革與民主

  5. 12/27口頭報告四:民間團體(NGO、宗教、環保等)的發展

  6. 1/3 口頭報告五:醫療與社會保障制度

  7. 1/10 口頭報告六:教育與媒體的角色與發展

  8. 1/17 期末考(Take Home Exam

上課進度

按上述課程大綱順序,逐一進行講授及討論。

教學方式

以教科書為本,針對不同的議題,先由講者講授所需用的理論導引出主要觀點。然後就中國大陸的發展議題進行分組,學生可依興趣或是所學背景選擇議題,以小組方式進行討論並作口頭報告,誘導學生主動思考、跨領域的學習、參與討論、團隊合作,並訓練表達的能力

課程要求

評分標準

  1. 到課參與隨堂討論10%

  2. 課堂指定作業(大約5次,每次10%)(取代期中考)

  3. 團體口頭報告30% 4. Take Home Exam 10

參考書目

  1. 主要書目:

  1. 沈恩(Amartya Sen)著,劉楚俊譯,經濟發展與自由(Development as Freedom),先覺出版社,2001。或是阿馬蒂亞、森著,任頤、于真譯,以自由看待發展,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三刷

  2. 洪銀興編著,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發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1. 參考書目:


  1. 蔡昉、林毅夫,中國經濟,McGraw-Hill 台灣分公司

  2. 速水佑次郎著,李周譯,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199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社。

  3. 林毅夫著,中國經濟專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 Amartya Sen, On Ethics & Economics,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9.

  5. Gills, Perkins, Romer, Snodgrass,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W.W. Norton & Company, Inc.

  6. Debraj Ray,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8),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7. Joseph E. Stiglitz, Shahid Yusuf, edit, Rethinking the East Asian Miracle (2000),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課程指標
符合說明
(請參考通識教育中心網頁各類通識指標填寫)

本課程乃結合「經濟與人生」、「中國大陸研究」兩種取向,期盼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以人為本)精神、培養公民社會素養、提升生活能力、提升民主法治與倫理的認識、培養學生多元思維的能力、促進科際整合。


註:本表經系所課程委員會或相同層級單位同意後,書面表件仍請送教務處課務組彙整,另請將電子檔mail[email protected],謝謝!

96/01/22修訂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