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大學附小110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源班課程計畫 | |||||||
領域課程 /特需課程 | 每週節數 | 班級 | 教學者 | ||||
國語 | 1節 | 潛能班 | 李子安 | ||||
教學對象/年級 /障礙類別 | 一年級張生(疑情)、齊生(自) | ||||||
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議題融入 |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 □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 ■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 ||||||
課程目標 (整合學習內容 與學習表現) |
| ||||||
教學與 評量說明 |
| ||||||
教學安排 | |||||||
週次 | 內容 | 週次 | 內容 | ||||
1 | 第一課:今天早上真熱鬧/ 國字認讀及書寫、課文理解 | 11 | 第九課:七彩的虹/ 國字認讀及書寫、課文理解 | ||||
2 | 第二課:花園裡有什麼?/ 國字認讀及書寫、課文理解 | 12 | 第三單元總複習 | ||||
3 | 第三課:媽媽的音樂會/國字認讀及書寫、課文理解 | 13 | 第十課 和你在一起/ 國字認讀及書寫、課文理解 | ||||
4 | 第一單元總複習 | 14 | 第十一課 生日快樂/ 國字認讀及書寫、課文理解 | ||||
5 | 第四課:鞋/ 國字認讀及書寫、課文理解 | 15 | 第十二課我們都是第一名/ 國字認讀及書寫、課文理解 | ||||
6 | 第五課:小種子快長大/ 國字認讀及書寫、課文理解 | 16 | 第四單元總複習 | ||||
7 | 第六課:奶奶的小跟班國字認讀及書寫、課文理解 | 17 | 寫字123 | ||||
8 | 第二單元總複習 | 18 | 閱讀階梯:小小鼠的快樂 | ||||
9 | 第七課: 作夢的雲/ 國字認讀及書寫、課文理解 | 19 | 總複習 | ||||
10 | 第八課: 妹妹的紅雨鞋/ 國字認讀及書寫、課文理解 | 20 | 總複習 | ||||
臺北市立大學附小110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源班課程計畫 | |||||||
領域課程 /特需課程 | 每週節數 | 班級 | 教學者 | ||||
語文領域- 國語文 | 2節 | 潛能班 | 李子安 | ||||
教學對象/年級 /障礙類別 | 二年級張生(疑身)、洪生(自) | ||||||
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議題融入 |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 □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 ■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 ||||||
課程目標 (整合學習內容 與學習表現) | 1.能應用注音符號,分享經驗擴充閱讀能力,讀懂課文內容,了解文章的大意,欣賞語文的優美。 2.能練習常用的注音符號、利用詞性語法分析來充詞彙,達到正確的遣詞、造句,並達正確的句子、語句。 3.能運用部件組裝、直觀識字、構字規律法等識字方法,輔助識字。 4.認識基本筆畫、筆順,掌握運筆原則,寫出正確及工整的國字。 | ||||||
教學與 評量說明 |
(1)課文相關多媒體。 (2)根據二下改編各單元教材。 (3)字頻表-將課本生字依據字頻高低製作部件故事法學習單,透過部件故事法協助學生有系統的解構字體。 (4)漢字影片:透過動畫將中文字體演變展示給學生觀賞,透過影片將部件、部首的意義與字義結合。
(1)影片多媒體、課文經驗與生活經驗的連結。 (2)故事結構意象法、部件字帶字。 3.教學評量 (1)觀察評量:課程參與專心度 (2)實作評量:檢核實作活動的正確性與流暢性 | ||||||
教學安排 | |||||||
週次 | 內容 | 週次 | 內容 | ||||
1 | 第一課 春天的顏色/字詞意、文意理解 | 11 | 第七課 月光河/字詞意、文意理解 | ||||
2 | 第二課 花衣裳/字詞意、文意理解 | 12 | 第八課 黃狗生蛋/字詞意、文意理解 | ||||
3 | 第三課 彩色王國/字詞意、文意理解 | 13 | 第九課 神筆馬良/字詞意、文意理解 | ||||
4 | 一到三課/句型、語句 | 14 | 七到八課/句型、語句 | ||||
5 | 第四課 爸爸/字詞意、文意理解 | 15 | 第十課 知識探險家/字詞意、文意理解 | ||||
6 | 第五課 我的家人/字詞意、文意理解 | 16 | 第十一課 小讀者樂園/字詞意、文意理解 | ||||
7 | 第六課 感恩留言板/字詞意、文意理解 | 17 | 第十二課 巨人山/字詞意、文意理解 | ||||
8 | 四到六課/句型、語句 | 18 | 十到十二課/句型、語句 | ||||
9 | 閱讀階梯(一) | 19 | 統整複習(二) | ||||
10 | 統整複習(一) | 20 | 總複習與回饋、召開IEP會議 | ||||
臺北市立大學附小110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源班課程計畫 | |||||||
領域課程 /特需課程 | 每週節數 | 班級 | 教學者 | ||||
語文領域- 國語文 | 1節 | 潛能班 | 李子安 | ||||
教學對象/年級 /障礙類別 | 二年級王生(聽) | ||||||
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議題融入 |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 □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 ■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 ||||||
課程目標 (整合學習內容 與學習表現) | 1.能應用注音符號,分享經驗擴充閱讀能力,讀懂課文內容,了解文章的大意,欣賞語文的優美。 2.能練習常用的注音符號、利用詞性語法分析來充詞彙,達到正確的遣詞、造句,並達正確的句子、語句。 3.能運用部件組裝、直觀識字、構字規律法等識字方法,輔助識字。 4.認識基本筆畫、筆順,掌握運筆原則,寫出正確及工整的國字。 | ||||||
教學與 評量說明 |
(1)課文相關多媒體。 (2)根據二下改編各單元教材。 (3)字頻表-將課本生字依據字頻高低製作部件故事法學習單,透過部件故事法協助學生有系統的解構字體。 (4)漢字影片:透過動畫將中文字體演變展示給學生觀賞,透過影片將部件、部首的意義與字義結合。
(1)影片多媒體、課文經驗與生活經驗的連結。 (2)故事結構意象法、部件字帶字。 3.教學評量 (1)觀察評量:課程參與專心度 (2)實作評量:檢核實作活動的正確性與流暢性 | ||||||
教學安排 | |||||||
週次 | 內容 | 週次 | 內容 | ||||
1 | 第一課 春天的顏色/字詞意、文意理解 | 11 | 第七課 月光河/字詞意、文意理解 | ||||
2 | 第二課 花衣裳/字詞意、文意理解 | 12 | 第八課 黃狗生蛋/字詞意、文意理解 | ||||
3 | 第三課 彩色王國/字詞意、文意理解 | 13 | 第九課 神筆馬良/字詞意、文意理解 | ||||
4 | 一到三課/句型、語句 | 14 | 七到八課/句型、語句 | ||||
5 | 第四課 爸爸/字詞意、文意理解 | 15 | 第十課 知識探險家/字詞意、文意理解 | ||||
6 | 第五課 我的家人/字詞意、文意理解 | 16 | 第十一課 小讀者樂園/字詞意、文意理解 | ||||
7 | 第六課 感恩留言板/字詞意、文意理解 | 17 | 第十二課 巨人山/字詞意、文意理解 | ||||
8 | 四到六課/句型、語句 | 18 | 十到十二課/句型、語句 | ||||
9 | 閱讀階梯(一) | 19 | 統整複習(二) | ||||
10 | 統整複習(一) | 20 | 總複習與回饋、召開IEP會議 | ||||
臺北市立大學附小110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源班課程計畫 | |||||||
領域課程 /特需課程 | 每週節數 | 班級 | 教學者 | ||||
語文領域-國語 /學習策略 | 2 | 潛能班 | 李子安 | ||||
教學對象/年級 /障礙類別 | 四年級張生(學)、四年級劉生(學) | ||||||
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議題融入 |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 ■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 ■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 ||||||
課程目標 (整合學習內容 與學習表現) | 1.能將閱讀材料與實際生活情境做連結,並藉由生活化的語文、學習解決問題,將文本知識轉化為能力,在課堂上能主動舉手以口語或者上台書寫,列舉出相關課文大意。 2.能以詞性法學習判斷句型內的詞語類型,並仿造相關語句。 3.能運用「基本字帶字法」輔助識字,並熟習楷書基本筆畫的變化,增進書寫及識字能力。 | ||||||
教學與 評量說明 | 1.教材編輯與資源 (1)參考康軒版四年級國語課本、網路與自編教材。 (2)善用教學媒材,提供充分練習機會,協助教學,讓學生多唸、多聽、多寫、多練。 (3)分析先備能力,利用聯絡教學及統整教學,加強前後教材的連結。 2.教學方法 (1) 運用心智圖法分析文章及歸納重點。 (2) 透過情境說明、情境引導,提升學生對句型的理解與應用。 (3) 透過部首表義與基本字帶字教學法,提升學生對字詞義的理解。 (4) 分析學生先備知識,將其過去經驗與新的字詞作連結,提升學生對字詞意的理解與應用。 3.教學評量 (1) 觀察評量:課程參與態度、專心度、發表情形。 (2) 口頭評量:課堂問答情況。 (3) 實作評量:檢核實作活動的正確性與流暢性(學習單、隨堂測驗) | ||||||
教學安排 | |||||||
週次 | 內容 | 週次 | 內容 | ||||
1 | 第一課 心動不如行動 | 11 | 第八課 小小鴿子要回家 | ||||
2 | 第二課 一束鮮花 | 12 | 第九課 臺灣昆蟲知己──李淳陽 | ||||
3 | 第三課 往夢想前進 | 13 | 第十課 處處皆學問 | ||||
4 | 第四課 米食飄香 | 14 | 第十一課 臺灣的孩子 | ||||
5 | 第五課 遠方的來信 | 15 | 第十二課 有用好還是沒用好? | ||||
6 | 第六課 掌中天地 | 16 | 第十三課 動物啟示錄 | ||||
7 | 第七課 請到我的家鄉來 | 17 | 第十四課 愛心樹 | ||||
8 | 閱讀開門:國王的噴泉 | 18 | 閱讀開門:她是我姐姐 | ||||
9 | 複習第一課到第七課 | 19 | 複習第八課到第十四課 | ||||
10 | 期中考 | 20 | 期末考 | ||||
臺北市立大學附小110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源班課程計畫 | |||||||
領域課程 /特需課程 | 每週節數 | 班級 | 教學者 | ||||
數學 | 2節 | 潛能班 | 李子安 | ||||
教學對象/年級 /障礙類別 | 四年級劉生(學)、張生(情)、李生(學) | ||||||
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議題融入 |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 □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 □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 ||||||
課程目標 (整合學習內容 與學習表現) |
| ||||||
教學與 評量說明 |
(1)參考四下課程內容,自編各單元計算與解題策略步驟。 (2)分析學生先備能力,加強前後教材連結,以增進學生的系統化概念。 (3)運用線上多媒體影音媒材如均一平臺,強化基本概念與解題策略的理解。 2.教學方法 (1)具體教具操作與觀察。 (2)圖示與討論、解題步驟提示卡教學,以強化計算與解題能力。 (3)找關鍵字畫重點、理解題意、判斷運算方法、直接教學法解題策略。 (4)情境活動與角色扮演。 3.教學評量 (1)課程參與態度、專心度、發表情形 (2)運用解題策略完成學習單。 (3)隨堂紙筆測驗檢驗速度與正確率。 | ||||||
教學安排 | |||||||
週次 | 內容 | 週次 | 內容 | ||||
1 | 整數四則混和計算:單元概念與運算 | 11 | 小數的乘法:單元概念與運算 | ||||
2 | 整數四則混和計算:生活應用解題 | 12 | 小數的乘法:生活應用解題 | ||||
3 | 公里:單元概念與運算 | 13 | 概述:單元概念與運算 | ||||
4 | 公里:生活應用解題 | 14 | 概述:生活應用解題 | ||||
5 | 分數:單元概念與運算 | 15 | 周長與面積:單元概念與運算 | ||||
6 | 分數:生活應用解題 | 16 | 周長與面積:生活應用解題 | ||||
7 | 四邊形:單元概念與運算 | 17 | 時間計算:單元概念與運算 | ||||
8 | 四邊形:生活應用解題 | 18 | 時間計算:生活應用解題 | ||||
9 | 億以上的數:單元概念與運算 | 19 | 體積:單元概念與運算 | ||||
10 | 億以上的數:生活應用解題 | 20 | 體積:生活應用解題 | ||||
臺北市立大學附小110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源班課程計畫 | |||||||
領域課程 /特需課程 | 每週節數 | 班級 | 教學者 | ||||
數學 | 2節 | 潛能班 | 李子安 | ||||
教學對象/年級 /障礙類別 | 五年級程生(自)、陳生(學)、鍾生(學)、楊生(學) | ||||||
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議題融入 |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 □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 □ 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 ||||||
課程目標 (整合學習內容 與學習表現) |
| ||||||
教學與 評量說明 |
(1)參考五下課程內容,自編各單元計算與解題策略步驟。 (2)分析學生先備能力,加強前後教材連結,以增進學生的系統化概念。 (3)運用線上多媒體影音媒材如均一平臺,強化基本概念與解題策略的理解。 2.教學方法 (1)具體教具操作與觀察。 (2)圖示與討論、解題步驟提示卡教學,以強化計算與解題能力。 (3)找關鍵字畫重點、理解題意、判斷運算方法、直接教學法解題策略。 (4)情境活動與角色扮演。 3.教學評量 (1)課程參與態度、專心度、發表情形 (2)運用解題策略完成學習單。 (3)隨堂紙筆測驗檢驗速度與正確率。 | ||||||
教學安排 | |||||||
週次 | 內容 | 週次 | 內容 | ||||
1 | 體積:單元概念與運算 | 11 | 整數、小數除以整數:單元概念與運算 | ||||
2 | 體積:生活應用解題 | 12 | 整數、小數除以整數:生活應用解題 | ||||
3 | 分數的計算:單元概念與運算 | 13 | 列式與解題:單元概念與運算 | ||||
4 | 分數的計算:生活應用解題 | 14 | 列式與解題:生活應用解題 | ||||
5 | 容積:單元概念與運算 | 15 | 表面積:單元概念與運算 | ||||
6 | 容積:生活應用解題 | 16 | 表面積:生活應用解題 | ||||
7 | 小數的乘法:單元概念與運算 | 17 | 比率與百分率:單元概念與運算 | ||||
8 | 小數的乘法:生活應用解題 | 18 | 比率與百分率:生活應用解題 | ||||
9 | 線對稱圖形:單元概念與運算 | 19 | 生活中的單位換算單元概念與運算 | ||||
10 | 線對稱圖形:生活應用解題 | 20 | 生活中的單位換算:生活應用解題 | ||||
臺北市立大學附小110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源班課程計畫 | |||||||
領域課程 /特需課程 | 每週節數 | 班級 | 教學者 | ||||
數學 | 1節 | 潛能班 | 李子安 | ||||
教學對象/年級 /障礙類別 | 五年級蔡生(情) | ||||||
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議題融入 |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 ■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 ||||||
課程目標 (整合學習內容 與學習表現) |
| ||||||
教學與 評量說明 | 1.教材編輯與資源
2.教學方法
3.教學評量
| ||||||
教學安排 | |||||||
週次 | 內容 | 週次 | 內容 | ||||
1 | 單元一 分數 | 11 | 單元六 表面積 | ||||
2 | 單元一 分數 | 12 | 單元六 表面積 | ||||
3 | 單元二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 13 | 單元七 小數 | ||||
4 | 單元二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 14 | 單元七 小數 | ||||
5 | 單元三 容積 | 15 | 單元八 生活中的大單位 | ||||
6 | 單元三 容積 | 16 | 單元八 生活中的大單位 | ||||
7 | 單元四 時間的計算 | 17 | 單元九 比率與百分率 | ||||
8 | 單元四 時間的計算 | 18 | 單元九 比率與百分率 | ||||
9 | 單元五 符號代表數 | 19 | 單元十 立體形體 | ||||
10 | 單元五 符號代表數 | 20 | 單元十 立體形體 | ||||
臺北市立大學附小110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源班課程計畫 | |||||||
領域課程 /特需課程 | 每週節數 | 班級 | 教學者 | ||||
數學 | 2節 | 潛能班 | 李子安 | ||||
教學對象/年級 /障礙類別 | 五年級蘇生(多)、喬生(疑學) | ||||||
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議題融入 |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 ■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 ||||||
課程目標 (整合學習內容 與學習表現) |
| ||||||
教學與 評量說明 | 1.教材編輯與資源
2.教學方法
3.教學評量
| ||||||
教學安排 | |||||||
週次 | 內容 | 週次 | 內容 | ||||
1 | 單元一 分數 | 11 | 單元六 表面積 | ||||
2 | 單元一 分數 | 12 | 單元六 表面積 | ||||
3 | 單元二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 13 | 單元七 小數 | ||||
4 | 單元二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 14 | 單元七 小數 | ||||
5 | 單元三 容積 | 15 | 單元八 生活中的大單位 | ||||
6 | 單元三 容積 | 16 | 單元八 生活中的大單位 | ||||
7 | 單元四 時間的計算 | 17 | 單元九 比率與百分率 | ||||
8 | 單元四 時間的計算 | 18 | 單元九 比率與百分率 | ||||
9 | 單元五 符號代表數 | 19 | 單元十 立體形體 | ||||
10 | 單元五 符號代表數 | 20 | 單元十 立體形體 | ||||
臺北市北市大國民小學110學年度第2 學期資源班課程計畫 | |||||||
領域課程 /特需課程 | 每週節數 | 班級 | 教學者 | ||||
健康與體育 | 1節 | 潛能班 | 李子安 | ||||
教學對象/年級 /障礙類別 | 四年級:莊生(疑身)、魏生(自)、鄭生(自)、許生(自)、林生(自)、鍾生(自)、鄧生(學) 五年級:崔生(自)、陳生(自)、蔡生(情) | ||||||
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議題融入 |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 □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 □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 ||||||
課程目標 (整合學習內容 與學習表現) |
| ||||||
教學與 評量說明 |
| ||||||
教學安排 | |||||||
週次 | 內容 | 週次 | 內容 | ||||
1 | 本學期課程說明 | 11 | 球類運動/熟習基本拍球、連續運球等技巧 | ||||
2 | 基礎熱身技巧/認識身體關節活動、肌肉伸展 | 12 | 球類運動/熟習基本拍球、連續運球等技巧 | ||||
3 | 兒童律動/認識身體關節活動、肌肉伸展 | 13 | 球類運動/熟習基本拍球、連續運球等技巧 | ||||
4 | 兒童律動/認識身體關節活動、肌肉伸展 | 14 | 平衡高手/熟悉身體控制,並分辨指令維持身體平衡狀態 | ||||
5 | 肌力大挑戰/利用團體遊戲進行肌耐力訓練 | 15 | 平衡高手/熟悉身體控制,並分辨指令維持身體平衡狀態 | ||||
6 | 肌力大挑戰/利用團體遊戲進行肌耐力訓練 | 16 | 平衡高手/熟悉身體控制,並分辨指令維持身體平衡狀態 | ||||
7 | 靈活的身體/運用器材進行全身協調性練習 | 17 | 合作遊戲/認識規則,運用基本球類技巧進行合作遊戲 | ||||
8 | 靈活的身體/運用器材進行全身協調性練習 | 18 | 合作遊戲/認識規則,運用基本球類技巧進行合作遊戲 | ||||
9 | 靈活的身體/運用器材進行全身協調性練習 | 19 | 合作遊戲/認識規則,運用基本球類技巧進行合作遊戲 | ||||
10 | 期中考 | 20 | 期末評量 | ||||
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國民小學110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源班課程計畫 | |||||||
領域課程 /特需課程 | 每週節數 | 班級 | 教學者 | ||||
健體領域/ 適應體育 | 1 | 潛能班 | 呂庭儀 | ||||
教學對象/年級 /障礙類別 | 五年級翟生(自)、五年級陳生(自)、五年級陳生(情)、六年級李霖澐生(學)、六年級蕭生(自)、六年級郭生(自)、六年級鄭生(學)、六年級林生(自)、六年級黃生(學) | ||||||
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議題融入 |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 □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 □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 ||||||
課程目標 (整合學習內容 與學習表現) |
| ||||||
教學與 評量說明 | 1.教材編輯與資源 (1)團體活動、球類遊戲、暖身操 2.教學方法 (1)從暖身活動開始,帶領學生熱身、舒展筋骨、增加肢體的柔軟度、提升身體平衡能力。 (2)藉由不同器材及體能活動,提升學生整體肌耐力、協調性、反應力與專注力。 (3)球類技巧基礎練習I:高低手傳接球、滾地球、彈跳球;踢球、盤球、停球 (4)樂樂棒球基礎練習:跑壘、揮棒、持棒原地繞圈等。 3.教學評量 觀察評量:課程參與專心度、同儕互動與討論 口頭評量:內容、球類競賽規則理解程度 實作評量:操作結果或表現正確的情況 | ||||||
教學安排 | |||||||
週次 | 內容 | 週次 | 內容 | ||||
1 | 新學期新氣象 | 11 | 身體協調/趣味繩梯 | ||||
2 | 樂棒戰略討論/揮擊方向判別 | 12 | 反應、專注力/標示圓 | ||||
3 | 樂棒戰略討論/守備判斷 | 13 | 反應、專注力/花式折返 | ||||
4 | 樂棒綜合訓練/如何激勵自己 | 14 | 球類技巧/投籃技巧 | ||||
5 | 球類技巧與同儕配合/如何鼓舞士氣 | 15 | 球類技巧/運球技巧 | ||||
6 | 球類技巧與同儕配合/如何調適情緒 | 16 | 球類技巧/跨步上籃 | ||||
7 | 球類技巧與同儕配合/守備考驗 | 17 | 球類技巧與同儕配合/偷雞蛋 | ||||
8 | 樂棒綜合訓練/打擊特訓 | 18 | 球類技巧與同儕配合/佔領城池 | ||||
9 | 身體敏捷/繩梯 | 19 | 歡送畢業生 | ||||
10 | 期中考 | 20 | 期末考 | ||||
臺北市立大學附小110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源班課程計畫 | |||||||
領域課程 /特需課程 | 每週節數 | 班級 | 教學者 | ||||
特需-社會技巧(小團輔) | 1節 | 潛能班 | 李子安 | ||||
教學對象/年級 /障礙類別 | 一年級許生(自)、劉生(疑自) | ||||||
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議題融入 |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 □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 □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 ||||||
課程目標 (整合學習內容 與學習表現) |
| ||||||
教學與 評量說明 |
(1)自編各單元教材。 (2)依據三位二年級學生各自的特質與需求情形,設計各種活動循序漸進的因應方式。 2.教學方法 (1)社交技巧直接教學法。 (2)團體動態遊戲。 (3)角色扮演促進行為改變。 (4)個別討論與行為輔導。 3.教學評量 (1)觀察參與態度、專心與表現情形。 (2)觀察實作活動的正確性與流暢性。 | ||||||
教學安排 | |||||||
週次 | 內容 | 週次 | 內容 | ||||
1 | 入班觀察 | 11 | 非口語溝通-手勢 | ||||
2 | 課程說明、規範指導、同儕邀請討論 | 12 | 非口語溝通-表情 | ||||
3 | 合作遊戲(一) | 13 | 多步驟指令遊戲(一) | ||||
4 | 合作遊戲(二) | 14 | 多步驟指令遊戲(二) | ||||
5 | 情緒覺察與分辨 | 15 | 團體規範強化、贏家守則 | ||||
6 | 競賽遊戲(一) | 16 | 桌遊活動(一) | ||||
7 | 競賽遊戲(二) | 17 | 桌遊活動(二) | ||||
8 | 壓力覺察與分辨 | 18 | 桌遊活動(三) | ||||
9 | 專注活動(一) | 19 | 自我省思、計畫未來 | ||||
10 | 專注活動(二) | 20 | 總複習與回饋、召開IEP會議 | ||||
臺北市立大學附小110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源班課程計畫 | |||||||
領域課程 /特需課程 | 每週節數 | 班級 | 教學者 | ||||
社會技巧 小團輔 | 1節 | 潛能班 | 李子安 | ||||
教學對象/年級 /障礙類別 | 二年級 董生(自)、蘇生(疑自)、匡生(疑身)、黃生(自) | ||||||
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議題融入 |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 □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 □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 ||||||
課程目標 (整合學習內容 與學習表現) |
| ||||||
教學與 評量說明 |
| ||||||
教學安排 | |||||||
週次 | 內容 | 週次 | 內容 | ||||
1 | 本學期課程規劃及大綱說明 | 11 | 回顧情境/社會技巧步驟複習 | ||||
2 | 社會技巧步驟分析:讚美/演練 | 12 | 桌遊/社會技巧運用 | ||||
3 | 社會技巧步驟分析:讚美/演練 | 13 | 回顧情境/社會技巧步驟複習 | ||||
4 | 桌遊/社會技巧運用 | 14 | 社會技巧步驟分析:再討論的方法/演練 | ||||
5 | 回顧情境/社會技巧步驟複習 | 15 | 社會技巧步驟分析:再討論的方法/演練 | ||||
6 | 桌遊/社會技巧運用 | 16 | 桌遊/社會技巧運用 | ||||
7 | 回顧情境/社會技巧步驟複習 | 17 | 回顧情境/社會技巧步驟複習 | ||||
8 | 社會技巧步驟分析:表達意見/演練 | 18 | 桌遊/社會技巧運用 | ||||
9 | 社會技巧步驟分析:表達意見/演練 | 19 | 回顧情境/社會技巧步驟複習 | ||||
10 | 桌遊/社會技巧運用 | 20 | 期末統整及檢討 | ||||
臺北市立大學附小110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源班課程計畫 | |||||||
領域課程 /特需課程 | 每週節數 | 班級 | 教學者 | ||||
社會技巧 小團輔 | 1節 | 潛能班 | 李子安 | ||||
教學對象/年級 /障礙類別 | 四年級 林生(自)、鍾生(自) | ||||||
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議題融入 |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 □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 □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 ||||||
課程目標 (整合學習內容 與學習表現) |
| ||||||
教學與 評量說明 |
| ||||||
教學安排 | |||||||
週次 | 內容 | 週次 | 內容 | ||||
1 | 本學期課程規劃及大綱說明 | 11 | 回顧情境/社會技巧步驟複習 | ||||
2 | 社會技巧步驟分析:表達自我/演練 | 12 | 桌遊/社會技巧運用 | ||||
3 | 社會技巧步驟分析:表達自我/演練 | 13 | 回顧情境/社會技巧步驟複習 | ||||
4 | 桌遊/社會技巧運用 | 14 | 社會技巧步驟分析:讚美對手/演練 | ||||
5 | 回顧情境/社會技巧步驟複習 | 15 | 社會技巧步驟分析:讚美對手/演練 | ||||
6 | 桌遊/社會技巧運用 | 16 | 桌遊/社會技巧運用 | ||||
7 | 回顧情境/社會技巧步驟複習 | 17 | 回顧情境/社會技巧步驟複習 | ||||
8 | 社會技巧步驟分析:再討論的方法/演練 | 18 | 桌遊/社會技巧運用 | ||||
9 | 社會技巧步驟分析:再討論的方法/演練 | 19 | 回顧情境/社會技巧步驟複習 | ||||
10 | 桌遊/社會技巧運用 | 20 | 期末統整及檢討 | ||||
臺北市立大學附小110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源班課程計畫 | |||||||
領域課程 /特需課程 | 每週節數 | 班級 | 教學者 | ||||
特需-社會技巧(小團輔) | 1節 | 潛能班 | 李子安 | ||||
教學對象/年級 /障礙類別 | 五年級白生(情) | ||||||
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議題融入 |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 □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 □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 ||||||
課程目標 (整合學習內容 與學習表現) |
| ||||||
教學與 評量說明 |
(1)自編各單元教材。 (2)依據兩位五年級學生各自的特質與需求情形,設計各種活動循序漸進的因應方式。 2.教學方法 (1)社交技巧直接教學法。 (2)團體動態遊戲。 (3)角色扮演促進行為改變。 (4)個別討論與行為輔導。 3.教學評量 (1)觀察參與態度、專心與表現情形。 (2)觀察實作活動的正確性與流暢性。 | ||||||
教學安排 | |||||||
週次 | 內容 | 週次 | 內容 | ||||
1 | 團體形成:課程說明與班級規範 | 11 | 個別輔導:負面情緒覺察、問題處理因應(二) | ||||
2 | 合作遊戲(一) | 12 | 競賽遊戲(一) | ||||
3 | 合作遊戲(二) | 13 | 競賽遊戲(二) | ||||
4 | 個別輔導:班級行為規範 | 14 | 專注與速度遊戲(一) | ||||
5 | 個別輔導:負面情緒覺察、問題處理因應(一) | 15 | 專注與速度遊戲(二) | ||||
6 | 個別輔導:紓解壓力活動、短片討論 | 16 | 個別輔導:好朋友名單 | ||||
7 | 運動紓壓 | 17 | 個別輔導:問題解決 | ||||
8 | 壓力覺察與分辨 | 18 | 自我省思找出改進目標 | ||||
9 | 專注活動(一) | 19 | 升六年級的自我期許與計畫 | ||||
10 | 專注活動(二) | 20 | 總複習與回饋、召開IEP會議 | ||||
臺北市立大學附小110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源班課程計畫 | |||||||
領域課程 /特需課程 | 每週節數 | 班級 | 教學者 | ||||
社會技巧 小團輔 | 1節 | 潛能班 | 李子安 | ||||
教學對象/年級 /障礙類別 | 六年級 陳生(自) 、劉生(自) | ||||||
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議題融入 |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 □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 □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 ||||||
課程目標 (整合學習內容 與學習表現) |
| ||||||
教學與 評量說明 |
| ||||||
教學安排 | |||||||
週次 | 內容 | 週次 | 內容 | ||||
1 | 本學期課程規劃/大綱說明 | 11 | 組隊遊戲IV/社會技巧運用 | ||||
2 | 社會技巧步驟介紹:讚美/演練 | 12 | 組隊遊戲IV/社會技巧運用 | ||||
3 | 製作同儕邀請卡/遊戲介紹 | 13 | 回顧情境/社會技巧步驟複習 | ||||
4 | 合作遊戲III/社會技巧運用 | 14 | 組隊遊戲V/社會技巧運用 | ||||
5 | 合作遊戲III/社會技巧運用 | 15 | 組隊遊戲V/社會技巧運用 | ||||
6 | 回顧情境/社會技巧步驟複習 | 16 | 回顧情境/社會技巧步驟複習 | ||||
7 | 合作遊戲IV/社會技巧運用 | 17 | 畢業展望 | ||||
8 | 合作遊戲IV/社會技巧運用 | 18 | |||||
9 | 回顧情境/社會技巧步驟複習 | 19 | |||||
10 | 社會技巧步驟介紹:感謝/演練 | 20 | |||||
臺北市立大學附小110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源班課程計畫 | |||||||
領域課程 /特需課程 | 每週節數 | 班級 | 教學者 | ||||
社會技巧 小團輔 | 1節 | 潛能班 | 李子安 | ||||
教學對象/年級 /障礙類別 | 六年級 邱生(自) 、王生(自) | ||||||
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系統思考與問題解決□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議題融入 | □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 □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 □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 | ||||||
課程目標 (整合學習內容 與學習表現) |
| ||||||
教學與 評量說明 |
| ||||||
教學安排 | |||||||
週次 | 內容 | 週次 | 內容 | ||||
1 | 本學期課程規劃/大綱說明 | 11 | 組隊遊戲IV/社會技巧運用 | ||||
2 | 社會技巧步驟介紹:讚美/演練 | 12 | 組隊遊戲IV/社會技巧運用 | ||||
3 | 製作同儕邀請卡/遊戲介紹 | 13 | 回顧情境/社會技巧步驟複習 | ||||
4 | 合作遊戲III/社會技巧運用 | 14 | 組隊遊戲V/社會技巧運用 | ||||
5 | 合作遊戲III/社會技巧運用 | 15 | 組隊遊戲V/社會技巧運用 | ||||
6 | 回顧情境/社會技巧步驟複習 | 16 | 回顧情境/社會技巧步驟複習 | ||||
7 | 合作遊戲IV/社會技巧運用 | 17 | 畢業展望 | ||||
8 | 合作遊戲IV/社會技巧運用 | 18 | |||||
9 | 回顧情境/社會技巧步驟複習 | 19 | |||||
10 | 社會技巧步驟介紹:感謝/演練 | 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