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單元:概數】
授課教師:林宜臻 教授
學生姓名:吳佳儒
一、概數的本質概念
(一)概數的意義
「概數」意即「大概的數」,代表不是非常精確但很接近的一種數值。雖然概數不是正確值,且一個數值經由不同的方式取概數,可能會有好幾個概數,但許多時候,使用概數很方便,也具有其參考價值。例如「現在大概四點」、「外面氣溫約25度」、「差不多有100人參加會議」等等說法,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數量的大概描述。
概數出現時,常伴隨著「大約」、「大概」、「差不多」、「左右」等詞句,代表此一數字並非最精確、毫無誤差的。因此,基於方便,或該數字較難精確判斷時,則可選擇以一個約略的數字加以代替,此即概數的意義。
(二)取概數的益處
1.容易記、容易寫:
一般人對於複雜的數值與數列的之記憶能力並不好,因此,當數字太多、太複雜時,常讓人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去記憶。概數的益處則是,可將數字簡化,化成容易記憶、容易書寫的數字,同時也可保有該數值原本的大小與特性。
2.能很快掌握數目大小:
如果對於一個數量的精確性要求不高,只想知道大概的大小,那麼概數能很快速地讓人對此數值有一簡單的掌握。
(三)使用概數的時機
1.當正確的數量不是那麼重要,只需大概知道數量的大小即可時:
例如,台灣的土地面積實際上是36006.1784平方公里,但平常我們只希望知道台灣面積的大概數值,因此我們就可用「概數」表示大約是三萬六千(36000)平方公里。
2.當數量因時間而不斷變動時:
例如,95年年底雲林縣人口有720986人,我們常寫作約72萬人,原因在於人口數會因為出生與死亡而不斷變動,不會一直維持在
720968。因此,取一個簡單的數字作為代替。
同理,計算時間的問題也很類似,當有人問說現在幾點時,我們會說12點3分,或更簡單地說是12點,由於時間不斷地在走的特性,所以人們不可能給出一個正確答案,因為當您回答完後,這個答案又改變了。
3.測量工具與人為因素可能造成誤差時:
許多長度、大小由肉眼是無法判斷的,因此我們會藉助測量的工具;但測量總會造成誤差,也有人為干擾的因素,得到的數值不可能完全精確,因此,也可運用概數來代替。例如某人的身高用量尺測得160.2公分,實際上某人的身高不見得完全正確,但為了方便記錄,人們通常只取160公分這個近似值,以作為某人的身高。
(四)學習概數的流程
1.低年級課程:
引入兩位數的概數活動,利用「拾」階為單位,來大約地描述兩位數。
(1)討論該兩位數最多大於幾個「拾」,或該兩位數最少會小於幾個「拾」。例如:一個漢堡25元,身上只有10元的硬幣,要幾個才能買?
(2)討論「三十幾」這種說法的意思為何,會讓學生說說看有可能讓我們估計為「三十幾」的數目有哪些。
2.中年級課程:
引入「幾百多」的概數活動、導入日期的問題,探討區間日期的最大天數與最小天數,透過日常生活經驗中二位數及三位數的概數,並能用適當的概數敘述事件。
例如:小寶出生200多天,最多與最少各是幾天?最多是299天,最少是201天。
3.高年級課程:
(1)學習各種取概數的方式。
(2)了解「無條件捨去法」、「無條件進位法」、「四捨五入法」等不同取概數的策略時,概數代表不同區間內的整數,同時能列出可能的範圍區間。
(3)概數的計算與應用
(五)學生學習概數常見迷思
1.四捨五入法最好:
即使還沒開始學習概數,對於學生而言,四捨五入法這個名稱可能也不會太陌生,可能日常生活中就常常接觸到,因此,學生往往先入為主地認為這是最好的取概數方法。事實上,「無條件進入法」和「無條件捨去法」各自有適當的使用時機和優點。概數的取法,沒有哪一種比較好,只有哪一種較適當。雖然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人們對概數的使用已經發展出一些約定成俗的取法,但對於剛接觸概數的學生來說,很容易因為自身經驗,而誤認「四捨五入法」是最好的之偏差印象。
2.「二十」是不是「二十幾」:
依據日常用法,我們在提到數字為「二十幾」時,通常不包含二十這個數,因為二十本身是一個相當容易理解與計算的數字,且在語法上也簡便。因此,通常是將某數取概數而得到二十的結果,而不會將二十取概數得到另一數,同理也可在三十、四十、五十等數印證。如果學生有「二十」等同於「二十幾」的疑惑,教師可以說明在「二十」中,並沒有多於「二十」的部份,因此也沒有「二十幾」的方式來予以解答。
(六)解決學習概數常見迷思的方法
1.設計各種情境:
取概數的規則並不必然,只有是否適當。因此,教師可透過各種情境讓學生進行練習與思考,例如購物、領錢、換錢等情境,透過老師的講解,以幫助學生體會這些取概數的法則。
2.生活經驗的累積:
短短的一個數學單元中,或許可以提供學生原則與方法,但是不容易讓學生完全熟練與靈活應用。因此除了課堂之外,在生活中多加練習與嘗試,也是學習成功的關鍵,而教師也可以透過不斷地複習、回顧來加深學生的印象。
3.開放式討論:
基於概數的特性,可透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分享彼此意見與經驗,並從中找到最佳的答案。故開放式的討論能夠激盪學生對於概數的認知與理解,此乃不錯的方式。
二、概數的教學內容
教學領域 | 數學 | 教學單元 | 概數 |
教學對象 | 五年級 | 教學時間 | 1節(40分鐘) |
教 學 研 究 | 一、教材分析: 透過實例的操作與應用,讓學生了解概數的意義並學會取概數的幾種方法,並且能理解概數在生活中的方便性與使用時機。 二、教學重點: (一)了解「無條件捨去法」的意義及取法。 (二)了解「無條件進入法」的意義及取法。 (三)了解「四捨五入法」的意義及取法。 (四)透過不同的情境,理解取概數方式的合理性。 三、學生經驗: (一)二位數加減。 (二)長度的實測與估計。 (三)乘除法。 | ||
教 學 目 標 | 單元目標 | 能力指標 | |
一、認識概數的意義。 二、認識概數的取法及其合理性。 三、利用概數做加、減的估算。 | N-2-05能應用四捨五入、進位、捨去等方式對一個數量取概數,並利用概數作簡單的估算。 | ||
教 學 活 動 | |||
活動一、認識概數 透過教師舉例,對於概數的意義有初步的認識。 (一)教師舉例 1.台灣的人口有2300萬人「左右」。 2.從台北搭自強號到台南「大概」要花四小時。 3.中山高速公路全長「約」400公里。 (二)教師提問 生活中有哪些是類似的概念?有哪些情形我們會使用到概數? (三)學生分享 (四)教師綜合講解 學生分享之後,由教師綜合講解概數的意義,以及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活動二、無條件捨去法 透過教師佈題與學生參與活動,讓學生了解「無條件捨去法」的意義及取法。 (一)教師佈題 1.現有58個梨子,滿10個梨子才能裝成一盒,總共可以裝成幾盒呢? 2.坐一次旋轉木馬要10元,小華身上有35元,最多可以坐幾次? (二)教師講解 講解無條件捨去法取概數的應用,並釐清學生的觀念。 (三)教師佈題與學生練習 1. 100張榮譽卡可以換一張「榮譽獎狀」,如果我有2238張榮譽卡,我可以換幾張「榮譽獎狀」? → 2238 = 22 * 100 + 38 2.1000張榮譽卡可以換一個「榮譽獎盃」,如果我有2238張榮譽卡,我可以換幾張「榮譽獎盃」? → 2238 = 2 * 1000 + 238 活動三、無條件進入法 透過教師佈題與學生參與活動,讓學生了解「無條件進入法」的意義及取法。 (一)教師佈題 1.一杯咖啡要65元,小明帶得都是十元硬幣,最少要掏出多少錢才能買一杯? 2.一台數位相機要8540元,提款機只能提領千元鈔票的話,至少要領多少錢才能夠買? (二)教師講解 講解無條件進入法取概數的應用,並釐清學生的觀念。 (三)教師佈題與學生練習 1.現在總共有16386隻金魚,如果一個水族箱裡最多能放100條金魚,需要幾個水族箱才裝得完呢? 2.現在總共有16386隻金魚,如果一個魚池裡最多能放1000條金魚,需要幾個魚池才裝得完呢? 活動四、四捨五入法 透過教師佈題與學生參與活動,讓學生了解「四捨五入法」的意義及取法。 (一)教師佈題 1.中華職棒的總冠軍賽共有8748人進場看球,如果以千人為單位的話,進場的球迷大概有幾千人呢? (1)用無條件捨去法 (2)用無條件進入法 2.世界盃足球賽的冠軍賽共有102596位球迷買票進場,轉播單位想知道現場大概有幾萬人,答案會是? (1)用無條件捨去法 (2)用無條件進入法 (二)教師提問與學生討論 1.這兩種方法哪一種比較能呈現真實情況? 2.讓學生討論為什麼,暫時不給予評論,先進入下一部份。 (三)教師舉例 有一隻小螞蟻出外覓食,爬出洞口後發現他的右手邊有一塊披薩,左手邊有一塊蛋糕: 0 1 2 3 4 5 6 7 8 9 10
螞蟻要往那邊走才能比較快吃到食物呢? (四)教師講解 教師提示四捨五入法取概數的原則與釐清概念。 (五)學生練習 1.中華職棒的總冠軍賽共有8748人進場看球,如果以千人為單位的話,進場的球迷大概有幾千人呢?(用四捨五入法) 2.世界盃足球賽的冠軍賽共有102596位球迷買票進場,轉播單位想知道現場大概有幾萬人,答案會是?(用四捨五入法) (六)教師提問與學生回饋 1.這三種方法哪一種比較接近真實數字? 2.什麼時候適合用無條件進入法? 3.什麼時候適合用無條件捨去法? 4.什麼時候適合用四捨五入法? 活動五、估算 (一)教師講解 教師提示估算的種類包括: 1.先無條件捨去取概數,再計算。 2.先無條件進入取概數,再計算。 3.先四捨五入取概數,再計算。 (二)教師佈題與學生練習 淡江大學附近共有三所國小,淡水國小有728位學生、鄧公國小有588位學生、文化國小有646位學生,請問: 1.淡水國小的學生人數分別用無條件捨去法、無條件進入法、四捨五入法來取概數,分別約有幾百位學生? 2.鄧公國小的學生人數用無條件捨去法、無條件進入法、四捨五入法來取概數,分別約有幾百位學生? 3.文化國小的學生人數用無條件捨去法、無條件進入法、四捨五入法來取概數,分別約有幾百位學生? 4.這三所國小的學生總人數,分別用無條件捨去法、無條件進入法、四捨五入法來取概數,各有約幾千位學生? 5.這三所國小的學生人數,分別用無條件捨去法取概數後,再相加,合計這三所國小的學生總人數約有多少人? 6.這三所國小的學生人數,分別用無條件進入法取概數後,再相加,合計這三所國小的學生總人數約有多少人? 7.這三所國小的學生人數,分別用四捨五入法取概數後,再相加,合計這三所國小的學生總人數約有多少人? | |||
參考書目:
張英傑(民95)。國小課本數學9。台北:南一。
教育部: http://www.edu.tw/index.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