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國民小學九十四學年度第一學期
(四)年級(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計畫
教材來源 | 仁林文化出版公司 | 教學節數:每週(3) 節學期共( 63 ) 節 | |||||
設計者 | 四年級教學團隊 | 教學者 | 四年級教學團隊 | ||||
學期 學習目標 | (一)能主動探究自我的周遭環境。 (二)能瞭解地面的高低起伏稱為地形。 (三)能知道「氣候」的定義。 (四)能列舉家鄉的各種交通工具。 (五)能認識家鄉的機關單位、公共設施,並知道其重要性。 (六)能瞭解家鄉人口是由性別、年齡及職業組成。 (七)能瞭解聚落的形成原因,以符合人類生活需求。 (八)能分辨鄉村或都市景觀的特色。 (九)能說出個人對環境的需求。 (十)能比較傳統器物和現在使用的用具。 (十一)能說出慶典活動的由來與意義。 (十二)能覺察家鄉產業活動的特色。 (十三)能明白家鄉歷史發展的過程。 (十四)能說出自己家鄉的地貌環境。 (十五)能說出建築物具不同的形式。 (十六)能說出本地地名的演變過程。 (十七)能具體說出自己家鄉的古蹟資料。 (十八)訓練學童能瞭解媒體及各種訊息的來源,並建立關心家鄉事務的態度。 | ||||||
融入重大議題之能力指標 |
3-2-6察覺個人生活中可利用的資源。
| ||||||
週次(日期) | 能力指標 | 單元名稱 | 節數 | 評量方式 | 備註 | ||
一 0830- 0903 | 1-2-1 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3 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1-2-4 測量距離、估算面積、使用符號繪製或閱讀簡略平面地圖。 | 壹、家鄉的環境 1.家鄉的位置 | 2 | 1. 口頭評量 2. 親身體驗 3. 紙筆測驗 4.學習單評量 | 資訊教育 1-2-1 | ||
二 0904- 0910 | 1-2-1 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2 描述不同地區居民的生活方式。 1-2-3 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1-2-8 覺察生活空間的形態具有地區性差異。 3-2-1 關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與調適。 | 壹、家鄉的環境 2. 家鄉的地形 *鄉土教材---我愛苓雅 | 2 2 | 1. 口頭評量 2. 書面報告 3. 分組報告 4.學習單評量 | 資訊教育 1-2-1 環境教育 2-2-1 | ||
三 0911- 0917 | 1-2-1 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3 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1-2-8 覺察生活空間的形態具有地區性差異。 3-2-1 關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與調適。 4-2-2 列舉自己對自然與超自然界中感興趣的現象。 | 壹、家鄉的環境 3.家鄉的氣候 | 3 | 1. 紙筆測驗 2. 圖表判讀 3. 資料蒐集 4. 口頭報告 5.學習單評量 | 資訊教育 1-2-1 環境教育 1-2-2 2-2-1 家政教育 4-2-4 | ||
四 0918- 0924 | 1-2-1 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2 描述不同地區居民的生活方式。 1-2-7 能說出鄉土的交通狀況,並說出這些交通狀況與生活的關係。 1-2-8 覺察生活空間的形態具有地區性差異。 9-2-1 說明各種關係網路(如交通網、資訊網、人際網、經濟網等)的全球化對全球關聯性所造成的影響。 | 壹、家鄉的環境 4.交通與生活 *鄉土教材---我愛苓雅 | 2 1 | 1. 口頭評量 2. 親身體驗 3. 紙筆測驗 4.學習單評量 | 資訊教育 1-2-1 環境教育 1-2-1 2-2-1 家政教育 3-2-6 | ||
五 0925- 1001 | 1-2-2 描述不同地區居民的生活方式。 1-2-8 覺察生活空間的形態具有地區性差異。 2-2-2 認識居住城鎮(縣市鄉鎮)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 壹、家鄉的環境 5.家鄉的公共設施與風景名勝 *鄉土教材---我愛苓雅 | 2 1 | 1. 紙筆測驗 2. 圖表判讀 3. 資料蒐集 4. 口頭報告 5.學習單評量 | 環境教育 1-2-1 2-2-1 人權教育 1-2-3 家政教育 3-2-6 | ||
六 1002- 1008 | 1-2-2 描述不同地區居民的生活方式。 1-2-5 調查家鄉人口的分布、組成和變遷狀況。 1-2-8 覺察生活空間的形態具有地區性差異。 9-2-1 說明各種關係網路(如交通網、資訊網、人際網、經濟網等)的全球化對全關連性所造成的影響。 | 壹、家鄉的環境 6.人口知多少 | 3 | 1. 口頭評量 2. 親身體驗 3. 紙筆測驗 4.學習單評量 | 環境教育 1-2-1 家政教育 3-2-6 | ||
七 1009- 1015 | 1-2-1探討高雄市苓雅商港區 ※第一次定期考查 | *鄉土教材---我愛苓雅 第一次定期考查 | 1 1 | 1. 資料蒐集 2. 親身體驗 3. 紙筆測驗 4.學習單評量 | 環境教育 1-2-1 | ||
八 1016- 1022 | 1-2-3 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1-2-6覺察聚落的形成在於符應人類聚居生活的需求。 1-2-8覺察生活空間的形態具有地區性差異。 | 貳、家鄉的生活 1. 家鄉的聚落 | 3 | 1. 紙筆測驗 2. 圖表判讀 3. 資料蒐集 4. 口頭報告 5. 檔案評量 6.學習單評量 | 環境教育 1-2-2 2-2-1 | ||
九 1023- 1029 | 1-2-3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1-2-8覺察生活空間的形態具有地區性差異。 | 貳、家鄉的生活 2. 繁榮的都市 | 3 | 1. 紙筆測驗 2. 圖表判讀 3. 資料蒐集 4. 口頭報告 5.學習單評量 | 環境教育 1-2-2 2-2-1 4-2-1 人權教育 1-2-3。 | ||
十 1030- 1105 | 1-2-3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1-2-8覺察生活空間的形態具有地區性差異。 4-2-1 說出自己的意見與其他個體、群體或媒體意見的異同 5-2-2了解認識自我及認識周圍環境的歷程,是出於主動的,也是主觀的,但是經由討論和溝通,可以分享觀點與形成共識。 | 貳、家鄉的生活 3鄉親的抉擇 | 3 | 1. 口頭評量 2. 親身體驗 3. 紙筆測驗 4. 學習單評量 | 資訊教育 1-2-1環境教育 1-2-2 2-2-1 家政教育 4-2-4 | ||
十一 1106- 1112 | 1-2-1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2-2-1了解居住城鎮(縣市鄉鎮)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2-2-2 認識居住城鎮(縣市鄉鎮)中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5-2-2 了解認識自我及認識周圍環境的歷程,是出於主動的,也是主觀的,但是經由討論和溝通,可以分享觀點與形成共識。 6-2-4 說明不同的個人、群體(如性別、種族、階層等)與文化為何應受到尊重與保護,以及如何避免偏見與歧視。 9-2-2 比較不同的文化背景者闡釋經驗、事物和表達的方式,並欣賞文化的多樣性。 | 貳、家鄉的生活 4.環境和傳統生活 | 3 | 1. 紙筆測驗 2. 圖表判讀 3. 資料蒐集 4. 口頭報告 5.學習單評量 | 環境教育 3-2-3 家政教育 3-2-1 | ||
十二 1113- 1119 | 1-2-1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2-2-1了解居住城鎮(縣市鄉鎮)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2-2-2認識居住城鎮(縣市鄉鎮)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6-2-4說明不同的個人、群體(如性別、種族、階層等)與文化為何應受到尊重與保護,以及如何避免偏見與歧視。 9-2-2 比較不同的文化背景者闡釋經驗、事物和表達的方式,並欣賞文化的多樣性。 | 貳、家鄉的生活 5.傳統民俗節慶活動 | 3 | 1. 紙筆測驗 2. 圖表判讀 3. 資料蒐集 4. 口頭報告 5. 學習單評量 | 環境教育 3-2-1 3-2-3 家政教育 3-2-1 | ||
十三 1120- 1126 | 1-2-1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2-2-1了解居住城鎮(縣市鄉鎮)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 貳、家鄉的生活 6.家鄉的產業文化 | 3 | 1. 口頭評量 2. 親身體驗 3. 紙筆測驗 4.學習單評量 | 環境教育 3-2-1 3-2-3 家政教育 3-2-1 | ||
十四 1127- 1203 | 2-2-1描述高雄市苓雅地區族群及傳統小吃 2-2-1了解高市苓雅區的社教機構 ※第二次定期考查 | *鄉土教材---苓雅區社教機構、族群及傳統小吃 (第一次定期考查) | 2 1 | 1. 口頭評量 2. 親身體驗 3. 紙筆測驗 4.學習單評量 | 環境教育 3-2-1 3-2-3 | ||
十五 1204- 1210 | 1-2-1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3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2-2-1 了解居住城鎮(縣市鄉鎮)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 參、家鄉的歷史發展 1.家鄉的歷史事件 | 3 | 1. 紙筆測驗 2. 圖表判讀 3. 資料蒐集 4. 口頭報告 5. 學習單評量 | 環境教育 2-2-1 | ||
十六 1211- 1217 | 1-2-1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3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1-2-8覺察生活空間的形態具有地區性差異。 8-2-1 舉例說明為了生活的需要和問題的解決,人類才去從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8-2-2 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 參、家鄉的歷史發展 2.地貌環境的變化 | 3 | 1. 紙筆測驗 2. 圖表判讀 3. 資料蒐集 4. 口頭報告 5.學習單評量 | 環境教育 2-2-1 2-2-3 4-2-1 性別平等教育 1-2-3 | ||
十七 1218- 1224 | 1-2-1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3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1-2-8 察覺生活空間的型態具有地區性差異。 | 參、家鄉的歷史發展 3.土地利用的改變 | 3 | 1. 口頭評量 2. 親身體驗 3. 學習單評量 | 環境教育 2-2-1 2-2-3 4-2-1 性別平等教育 1-2-3 | ||
十八 1225- 1231 | 1-2-1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2-2-1了解居住城鎮(縣市鄉鎮)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2-2-2認識居住城鎮(縣市鄉鎮)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4-2-1 說出自己的意見與其他個體、群體或媒體意見的異同。 5-2-2 了解認識自我及認識周圍環境的歷程,是出於主動的,也是主觀的,但是經由討論和溝通,可以分享觀點與形成共識。 | 參、家鄉的歷史發展 4.地名的由來 *鄉土教材---我愛苓雅 | 2 2 | 1. 紙筆測驗 2. 圖表判讀 3. 資料蒐集 4. 口頭報告 5. .學習單評量 | 環境教育 3-2-1 | ||
十九 0101- 0107 | 1-2-1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2-2-1了解居住城鎮(縣市鄉鎮)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2-2-2 認識居住城鎮(縣市鄉鎮)中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4-2-1說出自己的意見與其他個體、群體或媒體意見的異同。 5-2-2了解認識自我及認識周圍環境的歷程,是出於主動的,也是主觀的,但是經由討論和溝通,可以分享觀點與形成共識。 | 參、家鄉的歷史發展 5.歷史與古蹟 | 3 | 1. 紙筆測驗 2. 圖表判讀 3. 資料蒐集 4. 口頭報告 5. 學習單評量 | 環境教育 3-2-1 | ||
二十 0108- 0114 | 1-2-1描述地方或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2-2-1了解居住城鎮(縣市鄉鎮)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5-2-2了解認識自我及認識周圍環境的歷程,是出於主動的,也是主觀的,但是經由討論和溝通,可以分享觀點與形成共識。 6-2-3 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同儕團體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責任。 | 參、家鄉的歷史發展 6.明天會更好 | 3 | 1. 口頭評量 2. 親身體驗 3.學習單評量 | 環境教育 1-2-1 3-2-1 | ||
二十一 0115- 0120 | 5-2-2了解高雄市的繁榮建設 總復習 ※第三次定期考查 | *鄉土教材—高雄市的繁榮建設、總復習 第三次定期考查 | 2 1 | 1. 口頭評量 2.學習單評量 4. 紙筆測驗 | 環境教育 1-2-1 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