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自然 種下綠意——我是綠手指教學模組

格式
doc
大小
6.9 MB
頁數
22
上傳者
蔓婷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4-10-27,离现在 21 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我是綠手指教師部分

附件二教學模組撰寫格式

教學模組」的撰寫格式


教師部分

我是綠手指

摘要

在一次的戶外教學中,我們來到一大片的草坪,及種滿多種植物的大學校園,在孩子粘著小草的頭髮及沾著泥土的臉上,我們猛然發覺,孩子是應該在泥土上成長,在自然中孕育的。此次的課程設計,我們的出發點是讓孩子心中對自然最原始的渴望,重新呈現之後,再透過植物栽種過程的觀察,以及在此過程中,對生命的呵護與尊重之情感流露,希冀讓孩子養成觀察及提問的科學態度,及感受生命情感的人文精神。


設計者:黃秀琴〈屏師附小退休教師〉、黃蔓婷〈屏東縣賽嘉國小〉接受日期:

內容目錄:1教師部分2.學生部份

存放地點

網址:http://www.phy.ntnu.edw.tw/nstschttp://www.naer.edu.tw/nstsc

封面(標題、摘要、作者、內容目錄、存放地點)

一、模組結構及使用說明

  1. 模組之教學概要圖(以圖表示五階段教學之梗概)。











「我是綠手指」教學模組架構

觀察情境、察覺問題

引導討論、確定問題

分工合作

進行探究

分享經驗整合成果

綜合評鑑

推廣運用


  1. 戶外教學時,你們在大草坪上做些什麼?看到了什麼?

  2. 教室前的花圃,給你的感覺如何?你想改變嗎?你要如何做呢?〈讓學生思考再到花圃觀察,等學生的回答以便作以下的討論〉

3.你們都仔細看過花圃,也決定種植東西,你覺得我們適合栽種些什麼呢?

4.我們在種植植物前需要準備什麼呢?

5.植物的成長過程會有什麼變化?你如何來觀察?如何來紀錄?

6.在種植的過程中,你曾遇到什麼問題?你如何解決?

7.植物開花結果了,我們可以怎麼做?

8.升上二年級,我們要換教室了,教室前的植物該怎麼辦呢?

綠手指的大發現:1.能透過觀察紀錄知道種子生長的過程。

2.知道植物具有根、莖、葉、花、種子。

2.能用描述自己的紀錄即發現,並聆聽別人的描述。

3.能分享自己所遭遇的困難及解決方法。

4.開花結果了,分享一下自己的感覺。

4.搜尋相關資料。

壹、分享戶外教學的體驗

  1. 戶外教學時,我們看到了什麼?

  2. 你的感覺如何?

貳、討論教室前的花圃

  1. 教室前的花圃空空的,你感覺如何?

  2. 你想改變它嗎?或者這樣也可以?

綠手指的傳承

植物開花結果了,開的花長的怎樣呢?結的果實長的怎樣呢?可以食用嗎?可以再種出植物嗎?

植物栽種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不可抗力的因素無法繼續照顧,這時候該怎麼辦?請學生思考並討論。

我要變成綠手指

經由植物栽種的過程,知道如何照顧植物?具備栽種植物的基本知識及能力,並將過程紀錄下來。


親親植物

經由戶外教學親近植物的經驗,使學生在自然的情況下去觀察自然環境,感受在綠草如茵,花朵盛開的感覺是如何?並試圖讓自己生活的週遭也綠意盎然,五彩繽紛。

延伸問題:

  1. 每一種植物的栽種方式都一樣嗎?

  2. 植物除了在陸地生長,還能在哪裡生長呢?觀察看看他們有什麼不一樣?

作業、應用推廣

教學成效評鑑


(二)活動項目一覽表(表列活動項目、教學資源、教學重點)。

(三)主題探討活動(見下表)

活動項目

教學資源

教學重點

親親植物

.校內植物草坪區或鄰近公園或學校的植物草坪區

.教室前的花圃

.紀錄單

.二~三節

此部分的教學重點主要在引出學生喜歡自然的心,感覺植物存在的美好,切忌大量知識的灌輸,老師只要陪著學生並引起偶然間發現的驚奇即可。藉由戶外教學,讓學生自由的在大草坪嬉戲玩耍,隨意的在樹林花叢間散步,並引起學生注意植物種植的地方會有不同,以及在各種植物間行走、跳躍、穿梭的動物,對於學生任何的發現給於驚奇的讚美,促使其他人投入於發現新事物的熱衷。並於回到學校後分享體驗,及引起

討論有關教室前花圃的情況。

我要變成綠手指

.植物幼苗或種子

.鏟子、水桶

.四~六節

討論所決定栽種的植物,取得種子或幼苗後動手栽種,再經由觀察讓學生分享彼此發現的情況並且學習如何紀錄。

綠手指的傳承。

.盒子

.植物結的種子


此部分教學重點在觀察種子開花結果的情形,討論植物的花朵開的長相及變化,分享收成的喜悅,以及解決面對不可抗力因素而無法繼續栽種時,對植物能有妥善的處理,對任何生命皆能產生尊重及愛護。無法開花的時候花圃有什麼不一樣?花朵可以種植嗎?可以觀賞嗎?可以食用嗎?種子長的如何?可以種植嗎,可以食用嗎?如果因為教室更換無法栽種你會幫助這些植物繼續

住在花圃裡嗎?你怎麼做?

綠手指的大發現

.紀錄單

.依實際情況準備

若需烹煮則準備

瓦斯爐、鍋子。

.若可欣賞則收集空罐以便插花之用,

此部份重點在於學生能描述自己如何進行觀察以及了解植物所具有的各個部位。包括觀察的間隔、使用的工具、成長的情形、意外的發現、遇到的困難、

解決的辦法。








































(四)各活動有助於科學智能培養之一覽表(註明某活動項目能培養的科學智能)。

能力指標

教學活動

1

2

3

4

1.認識周圍環境
1-1-1 辨識地點、位置、方向,並能運用模型代表實物。
1-1-2 描述住家與學校附近的環境。
1-1-3 了解住家及學校附近環境的變遷。
1-1-4 描述家庭定居與遷徙的經過。
1-1-5 藉由接近自然,進而關懷自然與生命。


2.體驗個人與群體生活
2-1-1 覺察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
2-1-2 描述自己身心的變化與成長。
2-1-3 舉例說明自己的發展與成長會受到家庭與學校的影響。
2-1-4 了解自己在群體中可以同時扮演多種角色。
2-1-5 舉例說明個人或群體為實現其目的而影響他人或其他

群體的歷程。


3.察覺社會與生態關係
3-1-1 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為自己生活的各個層面

帶來新風貌。
3-1-2 舉例說明各種關係網路(如交通網、資訊網、人際網、

經濟網等)

如何把全球各地的人聯結起來。
3-1-3 察覺並尊重不同文化間的歧異性。
3-1-4 舉出重要環境問題(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廢棄物處理

),並願意負起維護環境的責任。





4.探索與表現
4-1-1 嘗試各種媒體,喚起豐富的想像力,以從事視覺、聽覺、

動覺的藝術活動,感受創作的喜樂與滿足。
4-1-2 運用視覺、聽覺、動覺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自己的

感受和想法。
4-1-3 使用媒體與藝術形式的結合,進行藝術創作活動。
4-1-4 正確、安全、有效的使用工具或道具,從事藝術創作

及展演活動。




5.審美與理解
5-1-1 接觸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作品,建立初步的審美

經驗。
5-1-2 體驗各種色彩、圖像、聲音、旋律、姿態、表情動作

的美感,並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5-1-3 參與社區藝術活動,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藝術文化,

體會藝術與生活的關係。
5-1-4 欣賞生活周遭與不同族群之藝術創作,感受多樣文化

的特質,並尊重藝術創作者的表達方式。






6.實踐與應用
6-1-1 透過藝術創作,感覺自己與別人、自己與自然及環境

間的相互關連。
6-1-2 養成觀賞藝術活動或展演時應有的秩序與態度。
6-1-3 運用藝術創作形式或作品,增加生活趣味,美化自己

或與自己有關的生活空間。



7.發展科學過程技能
7-1-1 運用五官觀察物體的特徵(如顏色、敲擊聲、氣味、

輕重…)
7-1-2 察覺物體有些屬性會因某變因改變而發生變化

(如溫度升高時冰會熔化)
7-1-3 依特徵或屬性,將事物歸類(如大小、明暗…)
7-1-4 比較圖樣或實物,辨識相異處,說出共同處

(如兩棵樹雖大小不同,但同屬一種)
7-1-5 由系列的觀測資料,說出一個變動的事件

(如豆子成長的過程)
7-1-6 將對情境的多樣觀察,組合完成一個有意義的事件

(如風太大了葉子

掉滿地,木板吹倒了…)
7-1-7 察覺事出有因,且能感覺到它有因果關係。
7-1-8 察覺若情境相同、方法相同,得到的結果就應相似

或相同。
7-1-9 學習運用合適的語彙,來表達所觀察到的事物

(例如水的冷熱能用燙燙的、熱熱的、溫溫的、涼涼的

、冰冰的來形容)
7-1-10 嘗試由別人對事物特徵的描述,知曉事物。
7-1-11 養成注意周邊訊息做適切反應的習慣。











8.提昇科學認知
8-1-1 運用五官觀察自然現象,察覺各種自然現象的狀態與

狀態變化,用適當的語彙來描述所見所聞。運用現成的表格、圖表來表達觀察的資料。

8-1-2 察覺到每種狀態的變化常是由一些原因所促成的,並練習如何去操作和進行探討活動。

8-1-3 選定某一(或某一類)植物和動物,做持續性的觀察、並學習登錄其間發生的大事件。察覺植物會成長,察覺不同植物各具特徵,可資辨認。注意到植物生長需要土地、陽光及水分等良好的環境。察覺動物如何覓食、吃什麼、做什麼活動,成長時身體形態的改變等現象及現象變化的觀察。

8-1-4 觀察現象的改變(如天氣變化、物體狀態的改變),察覺現象的改變必有其原因。

8-1-5 製作各種不同的玩具,體會「力」有多種,力可使物體動起來,或使物體振動發出聲音。

8-1-6 認識與使用日常生活家用產品。(含傳播設備、交通工具、安全設備)













9.涵養科學精神
9-1-1 能依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說出來。
9-1-2 相信每個人只要能仔細觀察,常可有新奇的發現。
9-1-3 察覺自己對很多事務有自己想法,它們有時也很管用。
9-1-4 養成動手做的習慣,察覺自己也可以處理很多事。
9-1-5 學習安排工作步驟。
9-1-6 學習如何分配工作,如何與人合作完成一件事。
9-1-7 喜歡探討,感受發現的樂趣。
9-1-8 學習安排工作,有條理的做事。
9-1-9 學習操作各種簡單儀器。
9-1-10喜歡將自己的構想,動手實作出來,以成品來表現。
9-1-11培養將自己構想動手實作出來,以成品表現的習慣。


(五)模組之學習成就評量

我是綠手指教學活動流程

說明

【觀察情境察覺問題】

由自然不加拘束的情境體驗及觀察中,以起學生的情意部分,讓學生心生喜歡,並隨意發表、分享所發現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環境的美好。回到教室後,觀察教室前空空的花圃,讓學生比較與戶外教學看到的景象,思考是否要改變,如何改變。

【引導討論確定問題】

此活動設計就教師而言,在課程設計前已初步構思出確定問題,及欲引導討論之方向,但對學生及實際教學而言必須是所遭遇的實際問題而定。

所預先設定需解決或發現的問題,與討論方向:

  1. 戶外教學時,你們在大草坪上做些什麼?看到了什麼?

  2. 教室前的花圃,給你的感覺如何?你想改變嗎?你要如何做呢?〈讓學生思考再到花圃觀察,等學生的回答以便作以下的討論〉

3.你們都仔細看過花圃,也決定種植東西,你覺得我們適合栽種些什麼呢?

4.我們在種植植物前需要準備什麼呢?

5.植物的成長過程會有什麼變化?你如何來觀察?如何來紀錄?

6.在種植的過程中,你曾遇到什麼問題?你如何解決?

7.植物開花結果了,我們可以怎麼做?

8.升上二年級,我們要換教室了,教室前的植物該怎麼辦呢?


【分工合作進行探究】

依實際情況分組,由各組決定種植的植物並觀察紀錄。

【分享經驗整合成果】

要求學生發表長期觀察紀錄的成果,並利用學生所發表的各項資料進行統合,簡單歸納植物的成長過程,及在植物成長過程中學生如何去照顧它,以使整個「主題」的教學,獲得明確具體的科學知識學習。

【綜合評鑑推廣應用】

能將在此活動所培養的觀察能力、紀錄能力及問題解決的能力產生學習遷移的作用,觀察或栽種他種植物以利比較並作進一步的觀察推展,在此過程中歸類出一般性及特殊性之處,利用發表、寫報告、等活動,來使新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得以強化並內化。

註明各階段教學活動的意義:以情意的激發引入主題,讓學生產生對比後,引發動手種植的想法。



(六)教學成就自評表

預期本模組學生可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以此為內容來評量。


評量內容

〈等第越高表示達成的情況越好〉

評量勾選

1

2

3

4

5



  1. 我喜歡參與戶外教學的活動。

  2. 能在戶外教學活動中觀察小動物或植物很有趣。

  3. 我可以在觀察中發現問題。

  4. 我能勇敢的提出問題。

  5. 我能幫問題找答案。

  6. 我能紀錄植物生長的過程。

  7. 我能告訴別人我發的發現。

  8. 我可以將我重植物的經驗教人家。

  9. 我能協助人家解決問題。

  10. 我希望能在觀察其他植物或種植其他植物



  1. 我要評分的對象是:

  2. 我發現他非常專心的觀察。

  3. 他有很多新發現。

  4. 他很認真的紀錄。

  5. 他喜歡幫助人家解決問題。

  6. 他能教別人種植植物。

  7. 他會利用時間去照顧所種植的植物。

  8. 他想要繼續種植其他植物。

  9. 他勇於提出自己的問題。

  10. 當小組一起在工作或討論時他都很認真。


教師

評分

  1. 學生在觀察活動中,能在廣泛的觀察後聚焦在一事物上,進行較深入的觀察。

  2. 學生在觀察活動中,能養成紀錄的能力。

  3. 學生在觀察活動中能提出自己的發現或問題。

  4. 學生在栽種的過程中,了解植物成長所需的要素。

  5. 學生面臨問題時,能勇於提出。

  6. 學生能對於自己的問題尋求解答與解決之道。

  7. 學生在栽種植物的過程中,能有耐心並持續的照顧之。

  8. 學生能將自己種植的經驗與知識指導其他人。

  9. 學生在分享活動時能勇於表達自己種植的經驗、或觀察紀錄等。

  10. 學生能觀察到其他不同生長方式的植物,或觀察到並非每種植物栽種的方式都一樣。












































附件二教學模組撰寫格式

、模組內各項活動之教學示例(系列「子問題」之教學活動)

舉其中某一子問題之教案為例

1「親親植物」活動指導(標題)

21.教學重點(綱要提示本活動所要達成的「科學與記述認知」內容)

1.能利用工具或感官來從事觀察的工作。

2.能喜歡親近自然。

能力指標

1-1-5 藉由接近自然,進而關懷自然與生命。

7-1-1 運用五官觀察物體的特徵(如顏色、敲擊聲、氣味、

輕重…)

7-1-11 養成注意周邊訊息做適切反應的習慣。
8-1-1 運用五官觀察自然現象,察覺各種自然現象的狀態與

狀態變化,用適當的語彙來描述所見所聞。運用現成的表格、圖表來表達觀察的資料。

9-1-1 能依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說出來。
9-1-2 相信每個人只要能仔細觀察,常可有新奇的發現。

32.教學資源(資料、時間、器材)

3.使用說明(有時教學情況比較複雜,就加入此項)

教學時間:2~3節課《若有使用研討式會議單,每使用一種約需多半節課》

資料:http://eec.kta.org.tw/高雄市生態教育中心

在活動前教師可先找尋一些在戶外教學地點有的植物了解它典故或小故事,以便在帶領學生觀察時引起他的興趣

4〕「子問題」之教學示例(使教師能鳥瞰子問題的教學目標與策略,見下表)

「親親植物」的教學活動流程

說明

【協助學生確定問題】

  • 進行戶外教學時,先與學生討論我們可以觀察的事物,以實際教學為例,教師以拜訪屏東師範學院戶外教學的地點,事先已照片讓學生大略知道校園的景觀是如何的?

  • 以尋找植物家族為號召,讓學生觀察屏東師範學院的校園中有哪些植物?生長在哪裡?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

  • 在參觀的過程中,老師必須小題大作的引起學生注意某一事物,使其有觀察的焦點,並引起討論。

  • 對於學生的發現,老師要加以肯定,已引起學生或其他學生努力發現及觀察的連鎖反應。



【鼓勵學生提出想法】

  • 你發現哪些植物家族,請學生依自己的觀察提出看法?

  • 在參觀結束之前,提出一個問題:『如果這裡沒有花花草草、大樹小樹,想像一下會讓你有什麼感覺?你比較喜歡哪一種呢?』

【激勵學生推廣應用】

  • 看看教室前的花圃,再想想戶外教學看到的景象,你有什麼感覺呢?

  • 你想改變它嗎?你想怎麼做?

【適當時機進行評量】

視學生觀察的情況當作評量。

由於此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要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觀察不是走馬看花,因此,學生在行前對活動作簡單的了解,以便具備心態上學習的準備。




教師必須視學生情況適時的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觀察。
















植物家族的分類沒有特定的答案,容許每位學生依照自己的方式作分類,並能提出合理的解釋。











1「我要變成綠手指」活動指導(標題)

21.教學重點(綱要提示本活動所要達成的「科學與記述認知」內容)

  1. 能透過感官或工具對植物做持續觀察。

  2. 能練習紀錄觀察所產生的變化。

能力指標

1-1-5 藉由接近自然,進而關懷自然與生命。

7-1-1 運用五官觀察物體的特徵(如顏色、敲擊聲、氣味、

輕重…)
7-1-5 由系列的觀測資料,說出一個變動的事件

(如豆子成長的過程)
7-1-6 將對情境的多樣觀察,組合完成一個有意義的事件

(如風太大了葉子)

7-1-11 養成注意周邊訊息做適切反應的習慣。

掉滿地,木板吹倒了…)
8-1-1 運用五官觀察自然現象,察覺各種自然現象的狀態與

狀態變化,用適當的語彙來描述所見所聞。運用現成的表格、圖表來表達觀察的資料。

8-1-3 選定某一(或某一類)植物和動物,做持續性的觀察、並學習登錄其間發生的大事件。察覺植物會成長,察覺不同植物各具特徵,可資辨認。注意到植物生長需要土地、陽光及水分等良好的環境。察覺動物如何覓食、吃什麼、做什麼活動,成長時身體形態的改變等現象及現象變化的觀察。

9-1-1 能依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說出來。
9-1-2 相信每個人只要能仔細觀察,常可有新奇的發現。

9-1-4 養成動手做的習慣,察覺自己也可以處理很多事。

9-1-7 喜歡探討,感受發現的樂趣。

32.教學資源(資料、時間、器材)

3.使用說明(有時教學情況比較複雜,就加入此項)

使用說明:由於這是一個長期觀察紀錄的活動,因此建議老師可利用每天或一週固定兩天做觀察紀錄,觀察的時間可放在早上導師時間,或放學前,未必要利用正式的上課時間,若學生發現明顯改變之時,才利用此科目之上課時間約15分鐘做正式的討論,若有正式討論時請鼓勵學生紀錄,紀錄單也未必每天或每次觀察皆要寫,學生可視改變的情況做調整,老師要隨時注意學生觀察的仔細度和次數,以及所記錄的情況來做評量,但未必紀錄單填的多者為優,目的仍在鼓勵學生察覺其成長的變化,或植物生長周遭生態的情形及改變。

教學時間:3

4〕「子問題」之教學示例(使教師能鳥瞰子問題的教學目標與策略,見下表)


「我要變成綠手指」的教學活動流程

說明

【協助學生確定問題】

  • 討論決定種植的植物。

  • 討論如何著手進行栽種。

  • 討論如何照顧。

  • 討論如何紀錄。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

協助學生以合理的理由提出看法。

協助學生在栽種植物前對未來的工作有思考的機會。

協助學生學習紀錄自己的觀察

【鼓勵學生提出想法】

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紀錄中發現的改變。

鼓勵學生大家分享的相同之處,形成統合的概念。

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並為問題尋求可能的答案。

【激勵學生推廣應用】

  • 激勵學生能有恆心的紀錄,並細心的觀察。

  • 對自己的紀錄能有系統整合並敘述。

【適當時機進行評量】

指導學生紀錄自己的觀察。


請學生從易種植的,且易取得種子或幼苗的植物開始,並請學生考慮花圃的大小和深淺是否應該評估,







協助學生學習以合理的方式和理由對問題提出看法。






此階段對思考(整理、綜合、推理)的培養有助益,獲得知識和技能「怎麼用呢?」,此一活動透過紀錄和發表能使活動的情況更細膩的被反芻,產生新的發現、新概念內化及增強、融會貫通。

















1「綠手指的傳承」活動指導(標題)

21.教學重點(綱要提示本活動所要達成的「科學與記述認知」內容)

1.能透過指導他人種植產生對活動知識與經驗的內化。

2.能透過傳承的過程體驗生命的生生不息

3.能透過傳承的過程培養對生命尊重的態度。

能力指標

1-1-5 藉由接近自然,進而關懷自然與生命。

7-1-1 運用五官觀察物體的特徵(如顏色、敲擊聲、氣味、

輕重…)
7-1-5 由系列的觀測資料,說出一個變動的事件

(如豆子成長的過程)
7-1-6 將對情境的多樣觀察,組合完成一個有意義的事件

(如風太大了葉子掉滿地,木板吹倒了…)

7-1-10 嘗試由別人對事物特徵的描述,知曉事物。
7-1-11 養成注意周邊訊息做適切反應的習慣。

8-1-1 運用五官觀察自然現象,察覺各種自然現象的狀態與

狀態變化,用適當的語彙來描述所見所聞。運用現成的表格、圖表來表達觀察的資料。

8-1-3 選定某一(或某一類)植物和動物,做持續性的觀察、並學習登錄其間發生的大事件。察覺植物會成長,察覺不同植物各具特徵,可資辨認。注意到植物生長需要土地、陽光及水分等良好的環境。察覺動物如何覓食、吃什麼、做什麼活動,成長時身體形態的改變等現象及現象變化的觀察。

9-1-1 能依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說出來。
9-1-2 相信每個人只要能仔細觀察,常可有新奇的發現。
9-1-3 察覺自己對很多事務有自己想法,它們有時也很管用。
9-1-4 養成動手做的習慣,察覺自己也可以處理很多事。
9-1-7 喜歡探討,感受發現的樂趣。

32.教學資源(資料、時間、器材)

  1. 使用說明(有時教學情況比較複雜,就加入此項)

器材:種植植物產生的種子,鐵盒子,學習單

使用說明:在綠手指的傳承活動中,由於學期尚未結束,還無法指導新的一年級新生種植,因此請學生先將自己要告訴學弟學妹的話各組討論後寫下,本單元附有學習單,亦可使用學習單來完成討論,若該學校附設幼稚園,亦可與幼稚園老師協商後,提供學生互相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指導幼稚園的學生種植。

教學時間:2

4〕「子問題」之教學示例(使教師能鳥瞰子問題的教學目標與策略,見下表)






「綠手指的傳承」的教學活動流程

說明

【協助學生確定問題】

  • 就你實際種植的情況,你所種的植物會開花結果嗎?

  • 就你的經驗,或者你也可以問問長輩,這種植物的花或種子,我們長能用來做什麼?

  • 你種的植物它會生出新的植物寶寶嗎?怎麼知道的會或不會?它是靠什麼方法產生植物寶寶?

  • 如果可以,或者是原已栽種的植物你願意繼續照顧它嗎?

  • 三年級大家可能要分班了,如果換了班級以後你要怎麼照顧它?

  • 你能指導未來在這個教室的學生照顧它嗎?

  • 你要怎麼做?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

  • 學生除了用觀察來了解植物可能開花、結果外,請學生平自己過往的經驗或訪問長輩所種植的植物,我們在生活上會用來做什麼?

  •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視種植的植物提供資料,給學生閱讀。

  • 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無法種植該怎麼辦?使學生透過要指導別人,整理自己的學習經驗,並思考如何提供他人協助或關於種植的知識。


【鼓勵學生提出想法】

  • 鼓勵學生對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

  • 提出的想法需合理且能做到。

【激勵學生推廣應用】

就所栽種的植物之開花結果後,我們可以作家政〈烹飪〉、藝術等活動。

對學生能將種植的經驗整理後指導其他人從事種植的活動。

【適當時機進行評量】

視其對植物種植經驗統整的情況來評量。


在開花及種子和植物繁衍的方式,需視所種植的植物而言,若

不能僅靠觀察得知,老師必要視需要呈現簡易的資料,資料的閱讀對低年級會有困難,因此教師必須將資料重新編排。

在學生進行探討的工作時,不斷提出問題、提供諮商、協助,使學生能順利的完成這階段的工作。










由於學生是低年級的,因此主要指導他們在遭遇不了解的問題時,我們可以透過哪些方法去尋求解答及支援。

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經驗也可以幫助新的學習者,提供他們有用的資訊。









必須視栽種的植物不同,而有不同的延伸活動。




1「綠手指的大發現」活動指導(標題)

21.教學重點(綱要提示本活動所要達成的「科學與記述認知」內容)

1.能整理活動中所獲得的經驗。

2.能分享自己紀錄的方法。

3.能發現紀錄中的改變。

能力指標

1-1-5 藉由接近自然,進而關懷自然與生命。

7-1-1 運用五官觀察物體的特徵(如顏色、敲擊聲、氣味、

輕重…)
7-1-5 由系列的觀測資料,說出一個變動的事件

(如豆子成長的過程)
7-1-6 將對情境的多樣觀察,組合完成一個有意義的事件

(如風太大了葉子掉滿地,木板吹倒了…)

7-1-11 養成注意周邊訊息做適切反應的習慣。

8-1-1 運用五官觀察自然現象,察覺各種自然現象的狀態與

狀態變化,用適當的語彙來描述所見所聞。運用現成的表格、圖表來表達觀察的資料。

8-1-3 選定某一(或某一類)植物和動物,做持續性的觀察、並學習登錄其間發生的大事件。察覺植物會成長,察覺不同植物各具特徵,可資辨認。注意到植物生長需要土地、陽光及水分等良好的環境。察覺動物如何覓食、吃什麼、做什麼活動,成長時身體形態的改變等現象及現象變化的觀察。

9-1-1 能依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說出來。
9-1-2 相信每個人只要能仔細觀察,常可有新奇的發現。
9-1-3 察覺自己對很多事務有自己想法,它們有時也很管用。
9-1-4 養成動手做的習慣,察覺自己也可以處理很多事。
9-1-7 喜歡探討,感受發現的樂趣。

32.教學資源(資料、時間、器材)

  1. 使用說明(有時教學情況比較複雜,就加入此項)

器材:種植植物產生的種子,鐵盒子,學習單

使用說明:在綠手指的傳承活動中,由於學期尚未結束,還無法指導新的一年級新生種植,因此請學生先將自己要告訴學弟學妹的話各組討論後寫下,本單元附有學習單,亦可使用學習單來完成討論,若該學校附設幼稚園,亦可與幼稚園老師協商後,提供學生互相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指導幼稚園的學生種植。

教學時間:2

4〕「子問題」之教學示例(使教師能鳥瞰子問題的教學目標與策略,見下表)






「綠手指的大發現」的教學活動流程

說明

【協助學生確定問題】

  • 報告自己的紀錄情形和發現。

  • 由報告中歸納出植物成長的過程。

  • 由報告中得從外觀來看植物具有哪些部位。

  • 分享自己栽種的成果。

  • 報告自己曾經遭遇的困難,及解決的方法。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

  • 指導學生仔細聆聽他人的發表

  • 介紹圖書室中有關植物或種植的繪本供學生閱讀。

【鼓勵學生提出想法】

  • 鼓勵學生對這個活動提出自己的看法。

  • 鼓勵學生在聆聽他人的描述之餘,也能勇於提出疑問。

  • 鼓勵學生對他人提出的問題給予回應。

【激勵學生推廣應用】

鼓勵學生再著手栽種它種植物,或持續觀察它種植物。

【適當時機進行評量】

  • 能否有系統的描述自己觀察的情形,和紀錄的成果。

  • 能了簡要敘述植物的成長過程和知道植物的各部位。


此活動主要放在學生的報告與分享,’讓學生能透過口述描述紀錄的情形或曾經遇到的困難及解決的方式。另外對植物的各部外有基本的了解。


讓學生從別人的發表中吸取經驗,或產生新的疑問。

指導學生知道從哪裡可搜尋到相關資料,讓我們對種植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教師使用指引---課文部份

一、整個單元設計理念:

透過『我是綠手指』的各種可能課程,從中讓學生有『觀察』、『實作』、『應用』的機會,這是科學技能的部份。另外對植物生長的需要或構造,則是知識的部份。『觀察』、『實作』、『應用』這三者並無特定順序,從任何一項著手,皆可能完成課程欲達成的目標,這樣的作法是為了不使此課程淪為單行道,可嘗試由各種方式進入或進行,不過於束縛課程的可能發展,才有可能使學生產生對活動情意的部份,喜歡而不厭惡,如此更能產生學習的保留或遷移。


二、『親親自然』課本部份


〈一〉第一部份---課文內容


走、走、走、走、走,我們同去郊遊,

走到戶外看小花,走到戶外看大樹,

小鳥唱起歡迎歌,蝴蝶跳起迎賓舞,

用你的眼睛細看,用你的耳朵仔細聽,

花草大樹的小秘密,等你用心來發覺。



使用說明









〈二〉第二部份---提問內容

啊哈~問問你

1.小朋友戶外教學的時候你有什麼新發現嗎?

2.看到那麼多的植物,你有什麼感覺呢?

3.現在請你看看教室外空空的花圃,你有什麼感覺?

4.我們可以改變它嗎?要如何做呢?






提問者的思考和使用說明

1. 小朋友戶外教學的時候你有什麼新發現嗎?

教學策略一

在問問題前,老師發下小紙片,請學生每發現一個就寫在一個紙片上,對於這個問題,每個學生的觀察可能不同,發現也不同,請學生盡量的發表,儘可能全班都能回答,這不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因此讓每個學生盡可能有機會開口。學生將自己的觀察說出來後,並把小紙片貼在黑板上。

在學生發表之後,老師可以拋出一個問題:『哇!你們的觀察好豐富喔!整個黑板都寫滿了,我有一點眼花撩亂了,我們可以讓它看起來更清楚嗎?』,老師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將觀察到的東西加以分類,在此可採分組或共同分類,如果有學生將植物分為一類,或者植物恰好是最大的一類,則老師可順勢引入『看來小朋友對植物特別的注意,你可以說說是如何觀察它?』的問題。

教學策略二

老師也可利用,小園丁會議紀錄單1-11-2來實施這部份的討論。

2.戶外教學時,你看到哪些植物呢?你怎麼觀察它?

教學策略一

此問題的討論可在戶外教學時就提出來,讓學生立即利用各種可能的觀察法來嘗試並描述,並且透過學生相互間提出的方法。若於課堂提問,老師也可在搬一盆栽來問學生,或請學生示範他會如何觀察?

教學策略二

老師也可利用小園丁紀錄單1-11-2來實施。

3.現在請你看看教室外空空的花圃,你有什麼感覺?

讓學生自由發表討論,或帶學生到已有種植植物的班級去參觀再回來討論『比較別班與本班的感覺』。

4.我們可以改變它嗎?要如何做呢?

讓學生自由發表,老師可帶學生去參觀其他班級,再回來表決如何改變。


三、『我要變成綠手指』課本部份

〈一〉第一部份---課文內容


小種子,小種子,我把你下,

澆水、灌溉,讓你快大。

吐出頭、伸出手,

穿綠裙,帶花帽,

我要天天照顧你,

我要變成綠手指。

〈二〉第二部份---提問內容

啊哈~問問你

1.想,你決定種什麼植物了嗎?

2.綠手指,想想,你需要哪些東西來當你的好幫手?

3.說,你準備如何照顧你所種的植物呢?

4.不要忘了把他長大的過程紀錄下來,討論看看你要怎麼做?


提問者的思考和使用說明

在成為綠手指前,需要先思考一些問題,以下的問題,就是促使學生在進入活動之前,站在自己的角度來想一想,如何讓自己即將從事的活動更為順利,這個活動可以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想法與做法,讓組間相互觀摩學習。※可配合小園丁會議記錄2-1的討論單。

1.想,你決定什麼植物了嗎?

指所以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希望學生能考量花圃的大小,植物生長地的不同〈如:戶外教學時看到池塘裡的植物,或校園裡池塘中的植物是否能種在這裡?老師不用刻意提出如果有學生想種荷花等水生植物時則可伺機提出討論。〉

2.綠手指,想想,你需要哪些東西來當你的好幫手?

3.說,你準備如何照顧你所的植物呢?

2及第3問題,皆是試圖讓學生在活動前去思考:活動時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這其中包含了程序性問題以及工具性問題,目的是要讓學生透過思考以及舊經驗對活動有初步的概念,對活動步驟的思考是使學生去試圖計畫的起點,老師透過學生思考產出的東西,引導其歸納整理,成為我們活動的指引。

4.不要忘了把他大的過程紀錄下來,討論看看你要怎麼做?

『紀錄』這個概念學生不容易提出,而這卻是我們在活動二『我要變成綠手指』主要達成的目標,因此,老師可用學生兒時的成長紀錄為例,問學生是否知道自己小時後的事情或樣子,你是怎麼知道的?若學生回答中有『照片』〈指從照片中看到自己小時後的樣子〉,教師可再追問:你看到有幾歲時的?你從一歲、兩歲、、、到現在的照片中你發現什麼?再將此例引入我們可以幫植物留個紀念為由,來討論『如何紀錄』!

、『綠手指的傳承』課本部份

〈一〉第一部份---課文內容







學弟學妹你們好:我是綠手指

小種子大了,開花又結果,生出小小的種子。

新學期,換班級,把這種子送給你,

教你如何成為綠手指。

〈二〉第二部份---提問內容

啊哈~問問你

1.小朋友你的植物大了嗎?大之後它有什麼改變呢?

2.你知道你所的植物在日常生活中會用來做什麼嗎?

3.升上三年級會換班級,你所的植物怎麼辦呢?






提問者的思考和使用說明

1.小朋友你的植物大了嗎?大之後它有什麼改變呢?

請學生討論並用口頭回答,此處需視所種的植物而有不同的情況,但幾乎會不同於剛種下去的情形,有些會有花、或果實等的出現,長大之後的植物會不同於幼小時的模樣,甚至,可能會從它已長成的葉子、花或果實等,發現原來我們常常看到它,或吃到它的果實,這樣的發現可以引入下個問題。

2.你知道你所的植物在日常生活中會用來做什麼嗎?

教學策略一:

請學生先就自己的經驗互相討論分享,簡單的作口頭的分享。

教學策略二:

若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找不出對於這方面的經驗,我們再討論可以從哪裡可以得到資訊,如:我們可以問誰?或從哪裡找到資料?

教學策略三:

配合綠手指小園丁會議記錄3-1來討論。

3.升上三年級會換班級,你所種的植物怎麼辦呢?

教學策略一

先請學生自行討論此問題並分享,可就討論的結果實際去進行。

教學策略二

請學生討論並分享後,並想辦法將自己種植的方法,告訴未來新班級的主人,請他們也幫忙照顧。可配合『綠手指的傳承---學習單』完成。

延伸教學

並可以延伸問題,如:植物都需要人照顧嗎?野外或山上的植物有人照顧嗎?校園的植物有人照顧嗎?為什麼?為什麼有些需要人照顧,有些不需要?

三、『綠手指的大發現』課本部份

一〉第一部份---課文內容

啊哈~問問你




教師使用指引---綠手指學生活動手冊部份


一、內容說明

內容共分三類,

〈一〉《研討式---小組學習單》:需小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教師指導語不多,給予學生較多討論與思考的空間,完成困難度亦較高。學習單1-12-13-14-1屬之。

〈二〉《指導式---小組學習單》:需小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教師已事先決定討論的方向,以及預測討論結果,學生只要跟著問題的指示一一進行即可完成,完成困難度低,短暫的討論即可獲得答案,答案相近。學習單1-21-3屬之。

〈三〉《個人觀察紀錄單》:供學生個人觀察時紀錄之用,是本單元重要的欲學習之能力。學習單6-16-2屬之。

〈四〉《個人學習單》:本單元指的是自評互評表。學習單5-1屬之。


二、使用方法

請教師依學生學習情況使用,此處的學習單只是提供教師多樣化的選擇,並非全部都要完成,另外《個人觀察紀錄單》此處有兩種形式,6-1較傾向有步驟式的指引學生觀察,6-2經試教的結果有半數的學生會視作寫作文的方式來呈現,並帶有更多情感用詞,請教師依需要使用,而且請視學生觀察的次數複印供學生使用。


三、相關資料

  1. 相關網站:

  1. 台東新興國小綠校園網站http://www.shsps.ttct.edu.tw/green/

  2. 台灣綠色學校夥伴網路http://www.greenschool.org.tw/

3.高雄市生態教育中心http://eec.kta.org.tw/

〈二〉相關書籍:

1.洪翠霞編著 田園教學快樂頌 高雄縣政府出版。

2. 小布種豆子/企鵝/邱孟嫻

3.小種籽/上誼/艾瑞卡爾

4.種子/高森登志夫&古矢一穗/台英

5.種蘿蔔/信誼


6.漢聲小百科/漢聲

22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