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課程設計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生活化課程設計
「生活化課程」的特質、功能與設計
陳文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
一、「學院型課程」與「生活化課程」
當我們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環境科學等來稱謂一門學問時,它指的是一個個有邏輯結構、有組織的知識系統。我們常常在課程裡設置各類科目,例如理化科、生物科等來傳授各門學問的知識、技能。藉由對這些科目的研習,使學生獲得知識、增長其能力,而能應用於處理問題中。這種課程我們可稱它為「學院型課程」。
假如我們安排一系列在生活中與社會上所關心的問題,由處理及研討這些問題中,使學生獲得相關的經驗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藉由這些問題的處理,培養各項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且因此獲得自然科學知識及設計與製作的各項才能。這種課程我們可以稱它為「生活化課程」。
我們可以比較以上兩類的課程,發覺「生活化課程」具有以下的特質:
‧它是以學生生活上遭遇的問題、社會上關切的問題為主題(或議題)。
‧它是以處理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形態來進行學習活動。
‧它是由一系列問題的研討來結構成整個課程的。
因為研討的主題是生活遭遇的問題,很容易引發學生的關心,而較能發展出主動與自主的學習活動。若是我們在系列主題的研討時,略加調整其順序,這樣仍有可能使學生獲得有組織有結構的科學知識的。若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採取引導輔助的角色,則學生很自然地會獲得各項基本能力的增進。(見圖一)
圖一:生活化課程之設計
資源運用: ‧國際的、國家的、學校的 社區的、家長的 機關、工廠、團體 圖書(期刊、報紙、書) 媒體(電話、網路)
生活化課程 決策指引: ‧教學情勢 ‧學習情境 ‧教學策略 ‧評量策略 ‧活動模式
主題(或議題)歸類 教學模組 (學習活動設計) 模組聯結設計
‧健全價值觀之建立 ‧自我能力及角色的肯定
二、何謂教學模組
「教學模組」是一個主題式教學的教案,或稱之為一個「大單元教學計畫」。
只是,為什麼捨棄大家熟悉的「大單元」名稱,而用「模組」這個詞呢?那是因為:涉及「某議題」(或主題)的探討時,其相關的因素可以很多,選擇哪些因素作為「探討的重點」哪些則「一語帶過」,教師與學生要有所選擇。探討的規模可大可小,探討層次可深可淺,這些均交由教師與學生去決定。整個「教學模組」包括許多相關「子問題」的探討(教學活動),教師可因其教學目標、時間而做了取捨,執行的方式也可自由採用由全班或小組來進行。即使是同一個「子問題」的探討,也可能採用「外埠教學參觀」、「長期養殖活動」、「實驗設計與施行」、「有論據的科學辯證」、「主題調查報告」…等不同的方式,教師可自己決定採用哪一種方式。
把整個主題之中的各式各樣探討活動記錄起來,就成為一個「大教案」。在新課程裡,強調學生本位、教師自主,教師可摘取「大教案」中的一部分、改裝教材內容、變換執行的方式,並不一定要照單全收或不可更動。所以不用「大單元教學」的名稱(語意含有一個完整單位的意思),而以較鬆散的詞「模組」來代替。
我們可以依教學過程(或稱學習活動)把「模組」的發展流程(可參閱圖二:主題式教學的基本型態)約略規劃如下:
〔觀察情境,察覺問題〕
「問題」的察覺及對「問題」討論後,對整個問題將如何去進行探討有一概略的認識。
〔引導討論,確定問題〕
依教學目標及教學時間,決定對本問題所要探討的重點、選擇各子題的處理方式、欲探討的深淺,並做好小組的分工。
〔分工合作,進行探究〕
使各小組的學生瞭解自己肩負的工作,主動進行規劃和設計工作,教師協助其完成。
〔分享經驗,整合成果〕
觀摩別組的工作成果,評鑑自己的工作、統整彼此的經驗並提出報告或成品。
〔綜合評鑑,推廣應用〕
檢討議題處理的得失及提出進一步處理的展望意見。
主題式教學的基本型態之實例則可參閱圖三:認識天氣。
主題式教學之基本型態詳細解說可參閱附錄一。
「教學模組」設計適用不適用其評判基準可參閱附錄二(教學模組品評基準)
圖二、主題式教學的基本型態
學生做什麼? | 教學流程 | 教師做什麼? |
‧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經驗和想法,也聽別人的經驗,覺察有很多可改進的技術,或值得探討的問題。 | 觀察情境 察覺問題 | 「主題」的發現與形成: 由生活上、自身、社會上的現象之觀察,引發出問題,最後,聚焦到某一類的問題上。 |
大家努力尋求以下問題的答案: [我們的問題]
[著手來探究]
[我們的發現]
[檢討與建議]
[發表或展示] ‧怎麼寫成果報告?展示成品? | 引導討論 確定問題 分工合作 進行探究 |
[協助學生確定問題]
[協助學生獲取資料]
[鼓勵學生提出想法]
[激發學生推廣應用]
|
| 分享經驗 整合成果 綜合評鑑 推廣應用 | ‧安排機會和情境,各組發表心得,並促進各組間互相學習,使每個人都能匯集到別組的經驗。 ‧藉討論、講解、閱讀,來將各組的資料加以統整,提出規則性、科學概念。
|
圖三:「認識天氣」模組之教學概要圖
認識天氣
‧「天氣」要怎麼描述?它由一些什麼量來表示的? 經常「天氣」的情況可以由「氣溫」、「濕度」、「紫外線強度」、「風力」、「氣壓」、「雲相」來觀察,有時也談論到空氣的品質如含塵量、二氧化碳比率等等。 ‧為什麼要由這些量來表示? 這些具有什麼重要性呢?它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還有什麼重要的「量」沒被注意呢?(例早晚如溫差) ‧這些觀測「天氣」的量是怎麼測出來的?它代表什麼意思? 討論這些「量」的意義,探討它的物理上操作型定義。 ‧這些「量」之間有什麼關係嗎? 觀察情境 察覺問題
O描述及觀測天氣 ‧「氣溫」怎麼測量? ‧「濕度」怎麼測量? ‧「風力」怎麼描述? ‧氣壓怎麼測量?
‧「紫外線指數」代表 甚麼意思? O天氣對生物的影響 ‧為什麼櫃子會發黴?
‧天氣對人的心情有什麼 影響?
‧紫外線對生物會有什麼 作用? O瞭解「天氣」
‧壓力梯度與風的關係? ‧梵風怎麼形成的?
‧高低氣壓與天氣晴陰有什麼關係?
引導討論 確定問題
分工合作 進行探究
設計並自製度量的工具。 將本班的「天氣報告」與氣象局的報告做比較
‧經驗分享活動(發表成果、回應他組的問題、填答「學習單」。 教師講評及統整結果,提出綜合性科學概念。 分享經驗 整合成果
待答問題的發現例如:
‧引起天氣變化可能的原因?
‧有關天氣還有什麼重要的量,應該被測出來?
‧影響各地天氣的因素是些什麼?
‧下星期的天氣怎麼預測?
‧……… 學習成就評量 綜合評鑑 推廣應用
教學成效評鑑
三、「生活化課程」的形成、特質及使用上的優點
1. 如何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活化課程」?
有許多「教學模組」已被發展出來,或經由自己發展出來:
G={A、B、C…}
‧A、B、C、…X、Y、…為以「生活裡關切的問題」為主題(或議題),進行探討活動所記下來的教學活動實錄,它們是一個個「教學模組」。
‧各主題在探討時,包括許多相關的「子問題」,各「子問題」的探討即是學生的學習活動。
例如教學模組A中,包括子問題u,υ,q,r…。
‧同一「子問題」,活動的「方式」也可以多樣(觀察、參觀、實驗、試驗、閱讀、蒐集資料、分析資料、發表、討論、長期養殖、影片觀賞、現場採訪、拍照記錄…)
例如某一子問題u之活動方式有好幾種u,u
,…,
‧教學模組A={
u、u
…,υ
、υ
…,q
、q
…,r
、r
…}
依「課程綱要」的內容需要,挑選一系列的「教學模組」以構成一課程。
‧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選擇來構成此「完整課程」:
例如:甲校自擬的完整課程U,乙校自擬的完整課程V
U={ A,B,C,D,…},
V={X,Y,Z,W,…}。
‧即使挑選好了的「模組系列」也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排列組合方式。
模組之間未必需要有「順序安排」,其間涉及科學概念未學習到的,可安排「閱讀資料」補充之,或由「資料庫」中去搜尋補充之
例如:組合順序A→B→C→D…
亦可能是B→D→A→C→…
教師在使用某一教學模組A時,可以挑選出所要研討的子問題,及決定該子問題所要進行的活動方式,組成「使用的模組」
:
={
u
,υ
,r
,…}
整個課程,由自編的或現成已有的教學模式來構成:
U
={,
,
,…}
教師在使用這些教學模組時,尚可以依據學生的需要或由學生自己提出的創意,更換活動方式、更換評量題目、更換閱讀資料等。
2. 由系列「模組」構成的教學具有以下的特質:
以「主題」為單位之組合教材
‧可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與創造性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採取以「議題的探究活動」模式來進行教學時,學生在分析及瞭解議題、研判議題性質和相關變因、進行探究活動時思考處理問題策略、規劃並執行及成果檢核與評鑑,這些活動都能培養學生「思考智能」、「過程技能」。
‧若為彌補「科學概念結構系統化」方面的缺失,可將各相關「模組」作適當的聯結、歸類,並在適當的時間穿插入概念的邏輯整理教學活動。
以「學生」為主體之學習活動
‧議題可由所處的特殊環境來引發形成。一旦思考集中到某一議題且經過討論之後,一系列待答的問題就出現了,此時,討論分工和進行的方式,再由各小組各自負責處理。學生「主動性」的進行探究活動就形成了。
‧有些知識可能是學生事前未必具有的,可介紹(或學生自己蒐集)程度合適的資料供其閱讀,教師立於輔導或與學生共同討論的地位,非必要時不用講授方式去講解這些知識。
這是一種生活化的教育
‧生活上關心的問題或社會上關切的議題為探討的主題,這些問題與個人生活是息戚相關的,因而感受到「學習」是切實有用的。此外,運用科學性的探討方式來瞭解議題、處理問題,這種工作方式也可培養出學生在面對問題時的篤實態度,且較能做出合理而有效的抉擇和行動。
這是一種適性化的教學
‧「模組」的教學活動是以討論、共研策略、分工合作的方式來進行的。因此學習較快的學生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產生帶領的作用,學習較慢的學生也可以在配合同儕一起工作的機會中獲得學習,使大家都有「參與」的機會。
‧學習較快的學生可以就問題本身,做更深入或精細的探討。學習較慢的學生由參與探討的活動裡,分攤適合自己程度的工作,對整個活動也會有貢獻。
這是一種符合「學習心理」的教學活動
‧生命的有機功能就是「成長」。成長不僅是生理上的新陳代謝,也包括有心智的開拓。「學習」即是一種心智的展拓活動。人們之所以熱切地想從事「學習」,是因為他感覺到需要或是有興趣,而願意以行動去實現的,是感覺到它有可能做得到。「需要」與「信心」是「學習」的要件。「教學模組」所採的議題都是生活上關心的問題,其感覺需要或興趣的程度較高,容易產生「主動從事」的態勢。更何況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從事,同儕的熱絡氣氛會帶動參與的意願,也感覺到事情比較「容易」而「有趣」。
它是一種統整性的教材
‧科學裡有些概念是牽扯關連的,不專屬某一學科的,例如熱平衡、能量守恆、質量守恆、平衡與變動等等。這些概念常常是我們處理問題時所要考量的基本原則,以「主題」探討的形式來設計的教學模組,常可發現許多問題都要運用這些概念,更能使學生體會這種通則性的概念。
‧教材是以「議題」為單位來編輯。教材本身不是以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動物、植物、力學、電磁學、海洋學這樣去分的。一個「議題」往往牽扯到許多變因,這些變因常是分屬不同學科領域(如生物學、化學),當然也可能某一議題的探討整個都局限於生物或物質的化學性質,這樣的議題看起來就比較像「屬於某科學的」,不過,教材的結構是「議題的組合」為主軸,不是以「科學概念的邏輯發展」為主軸。
‧整個「議題」的探究都是採取「科學性」的活動。「探究方法」本身即是一種「統整」。
它的內容及活動方式是現代化的
‧探究的「議題」是切身問題或社會上關切的議題,是及時應世的問題。
‧是「科學性」的探究方法;可以是「實驗」、「試驗」、「資料蒐集歸納」、「推理演繹」……
‧運用的教學資源如網站、電話、博物館、圖書館、家長、社區……。
教學模組 (主題探討形式的教學活動設計)
10
3. 「生活化課程」(模組系列)在使用上具有很大的「可調整」性質
九年一貫的課程,乃是以「培養國民生活所需的基本能力」為目標;透過七個學習領域的學習來達成這些目標。為了達成這些目標,課程需要在教材安排上提供給學校、教師及學生自由揮灑的空間,儘量做到「學習時以學生為主體」、「教材選擇以生活經驗為重心」。
靈活應用「生活化課程」,可以達到這些目的:
學校本位的教材得以組成:
學校(由教師組成的教學研究會)可以挑選(或設計)系列的教學模組。這些模組比較能適合地方風土人情或生活環境,或研討一些切合地方需求的問題,自然而然顯示出該校的教學特色。
教師在使用模組時,可針對教學情境重新調整其內容:
為了配合學生程度,或可靈活運用當地的資源,教師可以挑選合適的教學模組,或剪裁或修改模組裡的某項活動方式和評量學習單。因此,教師在「符合課程綱要,達成教學目標」的前提下,仍擁有很大的教學自主空間,以調適教師自己的專長、學生程度及興趣。
學生可以擁有許多自主的創造空間:
使用「模組」的方法,是把模組當成「參考」,或協助教學的「工具」,而不是拿來「教給學生」的現成教材。
模組教材的呈現方式是:「教師部份」有充足的資料提供,包括教學策略的提供和說明、學生學習活動及評量學習單的設計、參考資料等等。可是,「學生部份」則只有必要的閱讀資料及評量學習單。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入本「主題」的探討後,學生針對「主題(或議題)」,可能由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而提出新的疑問,也可能對問題所提出的解決策略和原先模組的安排不一樣。為了提供學生的創造空間,教師可依據學生的想法參考模組原先的設計加以修改或調節,或研發新的解決方法。
對教師而言,有了「教學模組」,可以節省大量的教學準備時間,並且,也比較能掌握相關的資料。對學生而言,學生是自己在針對該議題時,想出一些解決的辦法,而且按自己的意思去做科學性的探討的,故進行的是一種自主性很強的學習活動。
可配合教師專長,做好協同教學工作:
在一系列的「教學模組」之中,雖然模組都是以「某一主題的研討」來設計的,並不限制於物理、生物或某一學門的知識。可是,必竟有些模組是比較傾向「某一學科」的(例如探討魚池中的生態,則以生物科學為主的)。因此,同一學校的科學老師可以依自己的專長、興趣,分別承擔某些「教學模組」的教學。科學教師彼此之間亦可相互研討,分工合作完成了整個課程的教學工作。
四、「生活化課程」要如何規劃、設計
我們怎麼去設計一系列的教學,以達到最大的教學成效呢?
我們由課程綱要的主要內容「分段能力指標」中可以發現,所列出來的八項科學素養,可分成兩類,其一為「科學與技術認知」、「科技發展(的認識)」屬於知識認知項,其他「(科學)過程技能」、「思考智能」、「科學應用」、「科學態度」、「設計與製作」屬於智能、技術與態度項。我們可以說「知識認知項」提供我們選「主題」的參考。至於智能、技術與態度項,則只要我們設計的教學活動模式合適,其目標可自然而然的達成。
設想某一學校在建構他們的課程,其過程(參閱圖四):
1.選列該學習階段所要探討的「主題」
‧為了不使整個課程不致於成為零散主題的集合,我們必須調整、安排這些教材內容。也就是決定主題(議題)歸類方式(見附錄三),把原先的教材內容重新依歸類方式排列。
把課程綱要上「科學與技術認知」的各項科學概念和教材內容細目,並列在一起。(一二年級見附錄四,三四年級見附錄五,五六年級見附錄六,七八九年級見附錄七)
研擬一系列想要探討的「主題」,預估探討完這些「主題」之後,將可學習到「科學與技術認知」項的所有(或大部份)內容。
‧將其他智能、技術與態度項另列成一表格,以便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參考或檢核之用。
2.依「主題」(或議題)發展教學活動,成為「教學模組」
‧自行研發。
‧刪修他人的教學模組,納為己用:教師(或本校自然科學教學研究會)可以由教學資源中心(如各書局出刊的、圖書館備置的、各教學中心研發的、各地方發展的鄉土教材…)去蒐集這些「教學模組」,再依地方特殊性、學生程度或所要強調的教學重點進行。某一「主題」的「教學模組」就是一份內容豐盛的教師手冊。它裡面有相關於此「主題」的各種問題之探討活動、參考資料、評量設計等等,供教師在教學時採摘、刪增、修改參考之用。
3. 安排好該學習階段所要探討的「模組系列」。
4. 教師們可依自己專長或興趣,彼此分工各自負責某些「模組」的教學工作,相互合作研討教學策略和教材內容。
圖四「生活化課程」的形成及使用
我們有很多的教材(教學模組)可引用 坊間有許多很好的「教學模組」;A、B、C… 自己設計了一些「教學模組」;E、F… 當前正遭遇到一些特殊事件,進行探討後整理出來,就是新的「教學模組」;X
考量課程綱要(分段能力指標)的2項(科學與技術認知), 4項(科技的發展)的內容,可作為挑選「模組」的依據。 地方特色、教師專長、學生興趣等因素可決定挑什麼主題和活動的內容、方式。
本校有了一套自己的「教學模組」 例如甲校挑{A、C、F、X…} 進行另一個模組的教學
分段能力指標3項(科學本質)、5項(科學態度)、7項(科學應用)、8項(設計與製作)可使我們決定用什麼方式去使用模組
分段能力指標1項(過程技能)、6項(思考智能)可用來評鑑模組的品質;「什麼模組的教學方式能培養出這些能力呢?」
教師有了自己執行教學的策略
雖然教師手頭握有教學模組的資料,但可看當時的學習環境、學生提出的意見等等,可因勢利導發展出有效的教學活動。
學生覺得在進行一系列有趣的、有意義的探索活動,這些活動大半的主意都是我們小組的人自己想的!
隨時評量,知道學生學習進行的狀況, 評量的內容都切合教學目標, 評量的方法要合理有效(多樣的)
本主題的研究結束時,學生感覺到參與的充實感,學習的成就感,並感覺此主題真的值得做進一步的探討!
教學模組的「表達形式」之探討
我們說「教學模組」是一個主題式教學的教案或教學計畫。至於這個「教案」要怎麼書寫,則是溝通表達方式的問題、是技術性的問題,而不是「對或錯」的問題,有時涉及到個人的偏好或以往的習慣。
計劃的寫法所要講求的就是「信」與「達」,就是要能夠把意思很準確的傳達給對方。所以我們就依這個原則來考量「教學模組」的表達形式是否「適切」。
1.「教學模組」的表達形式:
〔例一〕SS&C課程的「教學模組」表示法
此模組標題為「熱、溫度與熱傳」(參閱附錄八)
編號938,9為九年級,38為序號。
註明審查通過日期1996三月,及編者L. W. Crow。
標題之下有「摘要」說明此一「主題」探討的大要。
列出本「主題」包括的各子問題(8個)的探討。這些子問題有的用實驗方方式,有的用閱讀方式來學習,還包括評量資料。
某一「子問題」(例如Solar Heading)為例,其寫法:
分成教師部分和學生部分。
a.教師部分
Item:分配給某小組(或個人)一個「子問題」
Overview:協助學生瞭解此問題,提示「要做什麼」
Materials:列出器材
Prelab preparation:有時加註實驗前的準備工作
Background:協助學生補足工作時所需之經驗、知識
Variation:除已列出的活動,其他尚可用來談論的策略或事例
b.學生部分
Item:標題先列出「子問題」名稱
Overview:扼要示出「要做什麼」
Procedure:提示操作過程中有待觀察的重點及要回應的問題
Questions:作為概念整理、歸納結論之用
Reading:有時附加一些閱讀資料
〔例二〕NSRC課程的「教學模組」表示法(附錄九)
「模組」的規模較大,有點依「學科分類」一樣(例如它的Chemical Tests一個模組就包括15個活動項目,都是屬於化學性質試驗)。但是,你也可以把它想成15個試驗方法隨你挑,你可只挑三、五個,這樣就不致於用去太多時間了。
教師部份有充足的資料,約比學生部份(活動本)份量多出10倍。
每一個「子活動」都有「教師部分」和「學生部分」:
教師部分
Item:子問題名稱
Overview and Objectives:概略敘述主題之意,並列出工作目標
Background:提供相關知識,應注意事項
Materials:實驗所需器材、藥品
Preparation:實驗前應有的準備,如溶液調配、試管安置、安裝儀器…
Procedure:列出操作步驟
Final Activities:把實驗呈現的現象紀錄下來,整理資料及分析出結果
Extensions:討論實驗結果及新問題的發現,或應用新概念到其他問題上
Assessment:評量
學生部分(活動本)
Item:子問題名稱
Think and Wonder:拓展主題可探討的範圍,另外也確定正要探討的問題
Materials:試驗、實驗所需器材
Find out for yourself:把實驗、收集的資料記錄下來、整理出來
Ideas to explore:解釋資料、提出想法
Reading selection:有時(必要時)提供閱讀資料
〔例三〕「生活化課程」的「教學模組」表示法(見圖二或附錄十)
五段教學:「主題」探討的「教學流程」以
「觀察情境、察覺問題」
「引導討論、確定問題」
「分工合作、進行探究」
「分享經驗、整合成果」
「綜合評鑑、推廣應用」
五個段落來進行教學。
「子問題」探討的過程
以小組(或個人)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的心智活動過程來考量。「進行探究」過程中以「獲取資料」、「提出想法」、「推論應用」當路標來標示:
學生做什麼? | 活動流程 | 教師做什麼? |
。我們的問題
| 獲取資料 確定問題 |
|
。著手來探究
| 提出想法 |
|
。我們的發現
|
| |
。檢討與建議
。發表或展示 ‧怎樣撰寫成果報告?怎樣展示成品? | 推廣應用 分享經驗 |
|
2.「生活化課程」、SS&C、NSRC模組表達形式之比較:
各教學模組共同的基本結構容:
。教學模組是一個主題探討過程的紀錄。
要把一個「主題」研究清楚,得把它相關的因素都弄明白才行,因此,包括好幾個「子問題」的探討活動。
把這些「子問題」探討活動的策略、執行過程、結果都記錄下來。
依據對這些「子問題」的探討,綜合及統整這些結果,獲取結論,用來瞭解主題、詮釋現象、應用或做進一步的探討活動。
。每一個「子問題」的探討活動,都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心智活動「過程」:
「學習」是一種引發認知結構變動的心理過程。不管是認知心理學上的資訊處理模型(information process model)、科學工作者所談的科學過程技能(Science process skill)、八0年代提出的解決問題過程(problem sloving process)、學習理論所提出的學習環(learning cycle),其實經歷的過程都一樣,只是用不同的思考路標來標示而已。
「生活化課程」中為了留給學生創造空間,所以加入了「提出策略、規劃工程」一段的活動,而把材料和操作步驟(Materials,Procedure)放入附錄中,必要時才取出來供學生使用,而不是像NSRC及SS&C一樣一開始就列出來。因為當把器材和步驟印給學生之後,學生就不必去想別的辦法了。當然,有了這些器材和步驟固定的指示,教學準備方便多了。我們把材料、步驟放在附錄,若是教師不給學生此一創意空間,則可由「附錄」中取出供給學生就達成了。只是在表達模組時,我們希望能預留這個創意空間。
SS&C、NSRC的路標適用在「做實驗」的情況。其實未必所有的探究活動都是「做實驗」。SS&C、NSRC的「子問題」活動流程與我們的「確定問題」、「獲取資料」、「提出想法」、「推論應用」、「分享經驗」是一樣的。只是SS&C、NSRC表示得明確,但比較侷限於實驗過程,而我們用的路標維持各種不同活動類型的彈性。
有關「子問題」探究過程的表達形成可見表一。
表一、「生活化課程」、SS&C、NSRC「子問題」探究的表達方式之比較
生活化課程 | SS&C課程 | NSRC課程 | |||
題目 | 子問題 | Item | Item | ||
確定問題(的範圍、性質) | Overview | Overview and Objectives | |||
教 師 部 份 | 分工合作進行探究 | 獲取資料 | 提出策略 規劃工程 安裝儀器 進行操作 蒐集資料 整理分析 | Materials PreLab Preparation Background Variation | Background Materials Preparation Procedure Final Activities Extensions |
提出想法、理論及解釋 | |||||
提出聯想、推論及應用 | |||||
分享經驗(發表或展示) | Assessment | ||||
學 生 部 份 | 我們的問題(確定問題) | Overview | Think and Wonder | ||
分工合作進行探究 | 著手來探究(獲取資料) | Procedure Reading | Materials Reading Selection | ||
我們的發現(提出想法) | Questions | Find out for yourself | |||
檢討與建議(推廣應用) | Ideas to explore | ||||
發表或展示(分享經驗) | Report | Repo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