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參選編號(由承辦單位填寫): 附件一
課程或教案名稱 | 主標題與Slogan(請自訂) | |||
甄選類別 | □甲類-山野教育「課程設計方案」□乙類-山野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 |||
創作教師姓名 | (一)○○○(學校:○○縣(市)○○學校)(第一作者/聯絡人) (二)○○○(學校:○○縣(市)○○學校) (三)○○○(學校:○○縣(市)○○學校) (四)○○○(學校:○○縣(市)○○學校) (五)○○○(學校:○○縣(市)○○學校) | |||
課程(教學)實施地點 | 實施期程/時間長度 | |||
課程(教學)對象 | (請填實施年級或參與學生數) | |||
課程(教學)目標 | ||||
相關能力指標 (核心素養) | ||||
課程(教學) 實施方式 | ||||
課程(教學)設計理念與特色 | ||||
評量方式 | ||||
附件與資源 (選擇性) | □學習單□相關軟體□評量單□教學活動照片 (名稱)件數:共件 參考網址: | |||
著作權授權聲明 | 1. 本教案為參選創作教師之原創作品,未有侵犯他人著作權之情事;未來若有侵犯他人著作權經查證屬實,參選者同意喪失已獲得之獎勵、歸還稿酬,並由參選者自行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2. 本教案作品參選的創作者,全數同意本作品於得獎後即授權予教育部(體育署)與相關教育單位基於教育宣導與宣傳之公益用途,得以對本作品(含文、圖、影音等)不限時間、次數與空間,於平面、聲音、影音、數位科技網路等各類媒體上,具有使用、傳播、改製、印製、公開上網等權利;除獲獎獎勵與稿酬外,前述使用單位無需另外支付著作財產權之使用、改製與流通等費用。 3. 參選之創作者仍保有本作品之著作權,並具有於其他時間與空間裡使用全部或部分作品之權利。 授權代表人(第一作者)簽名:日期:年月日 | |||
第一作者 聯絡人 | 姓名: 職稱:電話:(公) 手機:E-mail: |
附件二:參選文件參考樣式(封面、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設計內容大綱)
(封面)可自行設計並含摘要或圖片,且含下列內容資訊:
※(封頂頁眉)
教育部體育署104年「山野教育優良教材教案甄選」參選文件
※課程設計方案(或教學活動設計)名稱:主標題與Slogan(請自訂)
※甄選類別:(請勾選一項)
□山野教育「課程設計方案」
□山野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時間:
□課程設計方案:自訂(最少為一個學期以上的課程實施時間)
□教學活動設計:自訂(最少2小時並可採多日型山野現場教學實施時間)
※申請教師姓名:
※申請日期:中華民國104年○月○日
(內文)
甲類:課程設計方案(內容架構參考大綱)
一、課程設計方案名稱
二、課程實施對象基本說明
(闡述課程對象基本屬性與現況、適合人數與規模、適合領域或主題/方案)
三、課程理念與目的(回應核心素養與相關能力、學習表現等)
(應闡述與12年國教或九年一貫總綱、相關領綱能力指標及校本課程關連)
四、山野課程設計構想
(一)山野課程設計緣起
(二)山野課程願景與課程教學目標
(三)山野課程特色、創意與創新性
五、山野課程設計與教學單元安排
(一)山野課程架構
(二)山野課程實施場域(為了山野/在山野之特定或「適用山野場域」說明)
(三)山野課程安排(主題課程、方案課程或領域/跨領域課程等)
(四)課程主題與教學單元安排(含節次)
(五)課程設計相關說明(核心課程、跨領域統整、適用年級等等)
六、山野課程資源與支持系統規劃運用
(一)行政支持規劃:學校能提供的,以及需要教育行政組織提供的支持協助
(二)場域人力規劃:課程與教學所需之場域、人力與社會資源整合規劃運用
(三)後勤支援規劃:山野教學所需裝備器材與衣/行(含交通)/食/住安排等
(四)安全維護計畫:本課程與教學潛在之風險評估/安全維護/緊急應變等
七、山野課程教師專業與學習評量
(一)山野教育教學團隊:既有專業教師資源與教專發展、學習型組織運作
(二)教學流程、教學策略與時程配當
(三)學習評量或多元學習表現
七、實施期程(課程實施之時程配當表或甘梯圖等時間架構)
八、相關教材與參考資料來源(請詳細註明並注意著作財產權問題)
(內文)
乙類:教學活動設計(內容大綱參考樣式)
教案名稱 | (單元主題) | ||||||||||
適用年級/人數 | 教學設計者 | ||||||||||
相關學習領域 | 教學時間 | ○○分鐘 | |||||||||
附件與資源 | 學習單 相關軟體 評量單 教學活動照片 | 使用教具 | |||||||||
教學目標 | 一、認知方面 二、情意方面 三、技能方面 | ||||||||||
相關能力指標 | |||||||||||
設計理念 | |||||||||||
教學方式 | |||||||||||
教學策略 | |||||||||||
評量方式 | |||||||||||
教學研究前置作業分析 | |||||||||||
一、教材內容分析 二、教材地位分析 三、學生學習的困難及迷思 | |||||||||||
教學時間分配 | |||||||||||
節次 | 教學重點 | 時 間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教學活動內容與流程 | |||||||||||
活動步驟(請描述) 一、引起動機:(時間約○分鐘;教具: ) 二、活動1:(時間約○分鐘;教具: ) 三、活動2:(時間約○分鐘;教具: ) 四、活動3:(時間約○分鐘;教具: ) | |||||||||||
教學活動流程 | |||||||||||
教學 目標 | 教 學 活 動 | 時 間 (分) | 教 學 方 法 | 教 學 資 源 | 教 學 評 量 | 備註 | |||||
追 蹤 活 動 /實施效益 | |||||||||||
專業省思 | |||||||||||
引用之教學資源 | |||||||||||
(教材來源與參考資料說明) |
附件三:山野教育概念與範疇補充文件
山野教育願景,依教育部先前設定的「山林有愛,健康無礙;大地有情,永續經營!」作為推動山野探索與戶外教育的主題意象徵。而在山野教育目的上,我們希望山野教育有助於國人「打開生命經驗,孕育鄉土意識;培養堅忍意志,鍛鍊健強身心!」換句話說,我們希望國人藉著山野教育的歷程,可以養成「親山三愛」的基本能力,即「愛運動/愛山林/愛台灣」的能力,讓生活更充滿健康、活力與創意。
山野教育概念構面與內涵,依教育部體育署(2012)規劃之《山野教育報告書》內涵所示,山野教育應包含「生態面、文化面、社會面與政治經濟面向和行動面」以邁向山區永續發展的教育,並可統整包含「登山教育、探索教育和環境教育」等三個構面,或擴展詮釋為「山野探索與戶外教育」並作為「戶外教育」的核心形式,符應教育部在在103年6月26日召開記者會公告《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的內涵與價值,並「以山野為核心」來統整各項知能。
若由場域、活動知能的角度來看,山野教育包含在戶外教育的範圍與形式內,乃是以陸域的山野環境(含山林溪流)場域為目標地點,進行包含「登山教育(山野活動安全為主之各項知能素養)」、「探索教育(獨立自主與合作學習為主的體驗反思)」和「環境教育(生態保育與環境守護知能)」的課程與教學活動。以下,是山野教育構面與內涵示意圖。
山野教育亦應從中、小學階段(從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以至十二年國教)起,便能在各學習領域課程中融入「山野探索與戶外教育」攸關野外安全、環境倫理、活動領導力等核心素養;更應利用彈性時間實質推動「戶外教育」之領域課程、主題課程與方案課程。各學習階段與相對應的目標、重點與特色發展,可如下表所示:
表1:山野教育學習階段之教育目標和學習重點
學習階段 | 教育目標 | 課程重點 | 學習領域與特色發展 |
國小 〈中低年級〉 | 親自然性 親土地性 | 認識校園 自然體驗 大地遊戲 | 可透過生活課程引導孩子認識校園及公園,培養其親自然性、親土地性。 |
國小 〈中高年級〉 | 親山愛山 環境守護 野地倫理 | 戶外教育 荒野露營 步道健行 親山遊學 | 可透過「學校本位」特色課程連結各領域進行「課程統整」,融入入山野倫理、安全知識與戶外探索知能。 |
國中 | 培養勇氣 挑戰自我 激發創意 | 山野探索 團體動力 合作學習 攀岩溯溪 露營活動 | 可藉「學校本位」進行跨領域「課程統整」,引發學生對自然、科學和藝術人文興趣,培養獨立、責任、團隊力,建構學習共同體。 |
高中 | 培養勇氣 激發創意 自我探索 | 山野探險 攀岩溯溪 自我探索 人文藝術 自然科學 | 可透過社團、綜合活動或地球科學/公民與社會/地理等分科教育,藉實際山野探險體驗,深化各學科專業學習的內容。 |
大學 | 獨立自主 野外求生 心智提昇 | 山野探險 叢林穿越 攀岩溯溪 獨處訓練 野外調查 | 可透過「輔導山野活動相關社團」及設「山野教育與戶外領導學程」等,培養大學生獨立自主、團隊合作、刻苦毅力和環境守護素養。 |
研究所 | 戶外領導 活動領導 反思觀照 | 求生技能 引導教學 荒野保護 環教行動 安全確保 | 可透過「山野探索與戶外教育中心」和學程課程等強化跨領域研究等領導知能,培養整合力、判斷力和問題解決力。 |
而《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中明白地揭示應「建立國家級推動戶外教育的完善機制,建構協調平臺和協作夥伴,整合相關資源,提供多元優質的課室外學習機會。」其推動實施的五大系統為:
(一)行政支持系統:建構完善的配套措施與法令規章,整合中央各部會政策與計畫,連結地方政府相關局處行政網絡,各級政府應逐年寬列經費,共同支持戶外教育。
(二)場域/資源系統:整合中央各部會及地方政府管轄之環境場所和文化場館,連結節慶活動、民間社會團體、觀光休閒處所等多元性的戶外教學場域,並建置網路平臺,以提供數位資訊資源。
(三)課程發展系統:結合國家教育研究院之學習領域課程研發,鼓勵產/官/學/民間團體協作,以強化學校本位特色課程和其他戶外學習方案的規劃、執行,並訂定具體指標與評估方法,以確保戶外教育的品質。
(四)教學輔導系統:提升教師的戶外教學能力,培訓專業人力資源成立課程發展暨輔導團隊,以建立教學支援與輔導系統,發展優良教學案例,並建立資源共享機制,以落實戶外教育之成效。
(五)後勤/安全系統:戶外教育之交通旅運、餐飲住宿、風險管理、緊急救護等後勤配套措施,應由各級政府主管業務單位、學校、家長、民間團體和產業界,共同建置安全、永續的支援體系,以利戶外教育之積極推展。
由於山野教育實屬戶外教育關鍵且核心的範疇,因此「山野教育目標綱領與關鍵策略條目」亦應以「行政支持系統」、「場域/資源系統」、「課程發展系統」、「教學輔導系統」和「後勤/安全系統」等五大系統作為實施策略方案的主要構面,來歸納、整合未來「山野教育實施策略方案」的內容。因此,山野教育行動策略方案的推展目標,主要在於增進學校師生與社會大眾能更加:
(一)提昇學校戶外教育與山野安全;
(二)深化土地情感與家鄉守護行動;
(三)促進山野特色課程與創意教學;
(四)探索自我生命與環境/與社會的深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