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體育署104年「山野教育優良教材教案甄選」申請表

格式
doc
大小
157 KB
頁數
15
上傳者
AlongChen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5-04-20,离现在 10 18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參選編號(由承辦單位填寫):

附件一

育部體育署
104年「山野教育優良教材教案甄選」申請表

課程或教案名稱

主標題與Slogan(請自訂)

甄選類別

甲類-山野教育「課程設計方案」乙類-山野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創作教師姓名

(一)○○○(學校:○○()○○學校)(第一作者/聯絡人)

(二)○○○(學校:○○()○○學校)

(三)○○○(學校:○○()○○學校)

(四)○○○(學校:○○()○○學校)

(五)○○○(學校:○○()○○學校)

課程(教學)實施地點


實施期程/時間長度


課程(教學)對象

(請填實施年級或參與學生數)

課程(教學)目標


相關能力指標

(核心素養)


課程(教學)

實施方式


課程(教學)設計理念與特色


評量方式


附件與資源

(選擇性)

學習單相關軟體評量單教學活動照片

(名稱)件數:共

參考網址:

著作權授權聲明

1. 本教案為參選創作教師之原創作品,未有侵犯他人著作權之情事;未來若有侵犯他人著作權經查證屬實,參選者同意喪失已獲得之獎勵、歸還稿酬,並由參選者自行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2. 本教案作品參選的創作者,全數同意本作品於得獎後即授權予教育部(體育署)與相關教育單位基於教育宣導與宣傳之公益用途,得以對本作品(含文、圖、影音等)不限時間、次數與空間,於平面、聲音、影音、數位科技網路等各類媒體上,具有使用、傳播、改製、印製、公開上網等權利;除獲獎獎勵與稿酬外,前述使用單位無需另外支付著作財產權之使用、改製與流通等費用。

3. 參選之創作者仍保有本作品之著作權,並具有於其他時間與空間裡使用全部或部分作品之權利。

授權代表人(第一作者)簽名:日期:

第一作者

聯絡人

姓名:     職稱:電話:()

手機:E-mail


附件二:參選文件參考樣式(封面、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設計內容大綱)


(封面)可自行設計並含摘要或圖片,且含下列內容資訊:

(封頂頁眉)

教育部體育署104年「山野教育優良教材教案甄選」參選文件

課程設計方案(或教學活動設計)名稱:主標題與Slogan(請自訂)

甄選類別:(請勾選一項)

山野教育「課程設計方案」

山野課程「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時間:

課程設計方案:自訂(最少為一個學期以上的課程實施時間)

教學活動設計:自訂(最少2小時並可採多日型山野現場教學實施時間)

申請教師姓名:

申請日期:中華民國104

內文

甲類:課程設計方案(內容架構參考大綱)

一、課程設計方案名稱

二、課程實施對象基本說明

(闡述課程對象基本屬性與現況、適合人數與規模、適合領域或主題/方案)

三、課程理念與目的(回應核心素養與相關能力、學習表現等)

(應闡述與12年國教或九年一貫總綱、相關領綱能力指標及校本課程關連)

四、山野課程設計構想

(一)山野課程設計緣起

(二)山野課程願景與課程教學目標

(三)山野課程特色、創意與創新性

五、山野課程設計與教學單元安排

(一)山野課程架構

(二)山野課程實施場域(為了山野/在山野之特定或「適用山野場域」說明)

(三)山野課程安排(主題課程、方案課程或領域/跨領域課程等)

(四)課程主題與教學單元安排(含節次)

(五)課程設計相關說明(核心課程、跨領域統整、適用年級等等)

六、山野課程資源與支持系統規劃運用

(一)行政支持規劃:學校能提供的,以及需要教育行政組織提供的支持協助

(二)場域人力規劃:課程與教學所需之場域、人力與社會資源整合規劃運用

(三)後勤支援規劃:山野教學所需裝備器材與衣/行(含交通)//住安排等

(四)安全維護計畫:本課程與教學潛在之風險評估/安全維護/緊急應變等

七、山野課程教師專業與學習評量

(一)山野教育教學團隊:既有專業教師資源與教專發展、學習型組織運作

(二)教學流程、教學策略與時程配當

(三)學習評量或多元學習表現

七、實施期程(課程實施之時程配當表或甘梯圖等時間架構)

八、相關教材與參考資料來源(請詳細註明並注意著作財產權問題)


內文

類:教學活動設計(內容大綱參考樣式

教案名稱

(單元主題)

適用年級/人數


教學設計者


相關學習領域


教學時間

○○分鐘

附件與資源

學習單

相關軟體

評量單

教學活動照片

使用教具


教學目標

一、認知方面

二、情意方面

三、技能方面

相關能力指標


設計理念


教學方式


教學策略


評量方式


教學研究前置作業分析

一、教材內容分析

二、教材地位分析

三、學生學習的困難及迷思

教學時間分配

節次

時 間











教學活動內容與流程

活動步驟(請描述)

一、引起動機:(時間約○分鐘;教具: )

二、活動1(時間約○分鐘;教具: )

三、活動2(時間約○分鐘;教具: )

四、活動3(時間約○分鐘;教具: )

教學活動流程

教學

目標

教 學 活 動

時 間

(分)

教 學

方 法

教 學

資 源

教 學

評 量

備註















追 蹤 活 動 /實施效益



專業省思



引用之教學資源

(教材來源與參考資料說明)





附件山野教育概念與範疇補充文件


山野教育願景,依教育部先前設定的「山林有愛,健康無礙;大地有情,永續經營!」作為推動山野探索與戶外教育的主題意象徵。而在山野教育目的上,我們希望山野教育有助於國人「打開生命經驗,孕育鄉土意識;培養堅忍意志,鍛鍊健強身心!」換句話說,我們希望國人藉著山野教育的歷程,可以養成「親山三愛」的基本能力,即「愛運動/愛山林/愛台灣」的能力,讓生活更充滿健康、活力與創意。

山野教育概念構面與內涵,依教育部體育署(2012)規劃之《山野教育報告書》內涵所示,山野教育應包含「生態面、文化面、社會面與政治經濟面向和行動面」以邁向山區永續發展的教育,並可統整包含「登山教育、探索教育和環境教育」等三個構面,或擴展詮釋為「山野探索與戶外教育」並作為「戶外教育」的核心形式,符應教育部在在103626日召開記者會公告《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的內涵與價值,並「以山野為核心」來統整各項知能。

若由場域、活動知能的角度來看,山野教育包含在戶外教育的範圍與形式內,乃是以陸域的山野環境(含山林溪流)場域為目標地點,進行包含「登山教育(山野活動安全為主之各項知能素養)」、「探索教育(獨立自主與合作學習為主的體驗反思)」和「環境教育(生態保育與環境守護知能)」的課程與教學活動。以下,是山野教育構面與內涵示意圖。


officeArt object


山野教育亦應從中、小學階段(從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以至十二年國教)起,便能在各學習領域課程中融入「山野探索與戶外教育」攸關野外安全、環境倫理、活動領導力等核心素養;更應利用彈性時間實質推動「戶外教育」之領域課程、主題課程與方案課程。各學習階段與相對應的目標、重點與特色發展,可如下表所示:


1:山野教育學習階段之教育目標和學習重點

學習階段

教育目標

課程重點

學習領域與特色發展

國小

〈中低年級〉

親自然性

親土地性

認識校園

自然體驗

大地遊戲

可透過生活課程引導孩子認識校園及公園,培養其親自然性、親土地性。

國小

〈中高年級〉

親山愛山

環境守護

野地倫理

戶外教育

荒野露營

步道健行

親山遊學

可透過「學校本位」特色課程連結各領域進行「課程統整」,融入入山野倫理、安全知識與戶外探索知能。

國中

培養勇氣

挑戰自我

激發創意

山野探索

團體動力

合作學習

攀岩溯溪

露營活動

可藉「學校本位」進行跨領域「課程統整」,引發學生對自然、科學和藝術人文興趣,培養獨立、責任、團隊力,建構學習共同體。

高中

培養勇氣

激發創意

自我探索

山野探險

攀岩溯溪

自我探索

人文藝術

自然科學

可透過社團、綜合活動或地球科學/公民與社會/地理等分科教育,藉實際山野探險體驗,深化各學科專業學習的內容。

大學

獨立自主

野外求生

心智提昇

山野探險

叢林穿越

攀岩溯溪

獨處訓練

野外調查

可透過「輔導山野活動相關社團」及設「山野教育與戶外領導學程」等,培養大學生獨立自主、團隊合作、刻苦毅力和環境守護素養。

研究所

戶外領導

活動領導

反思觀照

求生技能

引導教學

荒野保護

環教行動

安全確保

可透過「山野探索與戶外教育中心」和學程課程等強化跨領域研究等領導知能,培養整合力、判斷力和問題解決力。


而《中華民國戶外教育宣言》中明白地揭示應「建立國家級推動戶外教育的完善機制,建構協調平臺和協作夥伴,整合相關資源,提供多元優質的課室外學習機會。」其推動實施的五大系統為:

(一)行政支持系統:建構完善的配套措施與法令規章,整合中央各部會政策與計畫,連結地方政府相關局處行政網絡,各級政府應逐年寬列經費,共同支持戶外教育。

(二)場域/資源系統:整合中央各部會及地方政府管轄之環境場所和文化場館,連結節慶活動、民間社會團體、觀光休閒處所等多元性的戶外教學場域,並建置網路平臺,以提供數位資訊資源。

(三)課程發展系統:結合國家教育研究院之學習領域課程研發,鼓勵產///民間團體協作,以強化學校本位特色課程和其他戶外學習方案的規劃、執行,並訂定具體指標與評估方法,以確保戶外教育的品質。

(四)教學輔導系統:提升教師的戶外教學能力,培訓專業人力資源成立課程發展暨輔導團隊,以建立教學支援與輔導系統,發展優良教學案例,並建立資源共享機制,以落實戶外教育之成效。

(五)後勤/安全系統:戶外教育之交通旅運、餐飲住宿、風險管理、緊急救護等後勤配套措施,應由各級政府主管業務單位、學校、家長、民間團體和產業界,共同建置安全、永續的支援體系,以利戶外教育之積極推展。


由於山野教育實屬戶外教育關鍵且核心的範疇,因此「山野教育目標綱領與關鍵策略條目」亦應以「行政支持系統」、「場域/資源系統」、「課程發展系統」、「教學輔導系統」和「後勤/安全系統」等五大系統作為實施策略方案的主要構面,來歸納、整合未來「山野教育實施策略方案」的內容。因此,山野教育行動策略方案的推展目標,主要在於增進學校師生與社會大眾能更加:

(一)提昇學校戶外教育與山野安全;

(二)深化土地情感與家鄉守護行動;

(三)促進山野特色課程與創意教學;

(四)探索自我生命與環境/與社會的深層連結。


15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