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學校本位課程設計教案

格式
doc
大小
33 KB
頁數
4
上傳者
phy119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3-08-06,离现在 22 8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學校本位課程設計













教師:

課程研究發展及設計工作會


各位伙伴,大家好!


遠景

我們工作的遠景很簡單:用行動來使「理想」成為「現實」。


基本認識:

新課程係依「教育理想」來設計規劃的,但是若配套措施沒有做好,反而成為無目的的更動。我們的工作就是貫徹理想的有效行動之一。

在設計「教學活動」之中,你可將對教育的理想,藉由教學方式、如何提問、如何師生互動、如何評量……表現出來,成為一個典範。所以是一個對教育理念、教學技巧表白的好場所。

在我國教育第一次做出重大改革之際來,做這種模組設計,有「帶動風潮」的意義,它是一份對「教育」價值投下支持性的一票,也是一份盡自己心意的行為。

二個保證:

本作品若經完成,將以「作者」之名,公佈在科學教育資源中心網站(NSTSC);該網站暫設在台灣師範大學(www.phy.ntnu.edu.tw/nstsc),將來可能放在國立編譯館或三峽教師研習中心。一切權益和修改責任由作者自行肩負。

NSTSC網站,民國九十四年將成為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對課程、教材、教學、評量的資源中心,以及教師交換教學心得的「專業研討中心」。

三個可能:

大家完成的「教學模組」將另提計劃(或與書局接洽)出版。

「學校本位課程」的實現將不再是空話。

教學及學生學習的形態將更活潑、更有互動性,新一代的學生將成為自主、自動、獨立、負責的民主公民社會國民。

第一階段工作流程(第一週)

研討課程綱要

依「科學與技術認知」

規劃系列「研討主題」

完成該主題之

教學模組整體架構

依「過程技能」及「思考智能」

來安排「教學活動的方式」

提出來大家討論:

A.對各教學模組的建議

參考教材細目,可否對教學模組的架構做調整?

主題名稱及各活動名稱是否合適?

活動方式是否合適?

活動方式是否可再多樣化一些?

教學資源的提供是否可更充足?

B.對整個「學習階段」的課程作安排

依時間、季節、地區特性適當地安排各模組教學順序。

組合成整個學年或學習階段的完整性、適當性教材。

各個「教學模組」

有一完備的架構設計

回家作業:依各教學活動之需要,搜集相關資料、圖件。

完成模組結構鷹架及搜集所需應用之素材。

進行分工各自承擔

某一主題之教學設計


第二階段工作流程(第二週)

發表自己設計的教學模組,提出並接受批評。

(依十項要點批評改進)






進行自己的模組設計





第三階段工作流程(第三週)

包裝設計

寫使用方法

寫教學時間、器材

寫模組總評量

繪插圖










第四階段工作流程(第四週)

討論如何建構「學校本位課程」

討論上網、「及時修改」等細節

討論出版、印製、使用等細節









4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