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區幼兒園學年度第學期
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記錄
會議日期:民國年月日□上午 □下午 地點:
幼兒姓名: 就讀班級名稱:
班級教師/教保員:
會議主席: 記錄者:
出席者簽名:
職稱/稱謂 | 姓 名 | 職稱/稱謂 | 姓 名 |
討論事項:
□討論幼兒能力與學習狀況 □確定或修改IEP教育目標
□討論與溝通家長期望與教養策略□說明與討論課程、教學及支持策略
□說明與討論巡迴輔導服務 □說明與討論相關專業服務需求
□討論行為問題介入策略或方案 □討論相關福利與資源連結
□討論轉銜輔導及服務 □說明與討論IEP執行情形與結果
□其他:
討論內容摘錄:(請就勾選之討論事項摘要敘述內容重點)
三、決議事項:(請條列載明具體決議)
臺北市區幼兒園學年度第學期
個別化教育計畫
幼兒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讀班級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
訂定日期:民國年月日
參與訂定者簽名:
職 稱 | 簽 名 | 職稱/稱謂 | 簽 名 | ||
班級教師與教保員 | 教師/ 教保員 | 特教與相關專 業 人 員 | 特教巡迴 輔導教師 | ||
教師/ 教保員 | |||||
行政人員 | 園長/主任 | 家 長 與幼兒 | |||
一、幼兒能力現況、家庭狀況及需求評估
(一)基本資料
1. 幼兒出生日期:民國年月日
2. 幼兒年齡層:□2-3歲(幼幼) □3-4歲(小) □4-5歲(中) □5-6歲(大) □6-7歲(緩讀)
4. 特教鑑定結果:□發展遲緩(□疑似自閉症 □疑似ADHD) □智能障礙 □視覺障礙
□聽覺障礙 □語言障礙 □肢體障礙 □腦性麻痺 □身體病弱
□情緒行為障礙 □自閉症 □其他障礙 □多重障礙
5. 身心障礙證明:□無 □有,等級:□輕度 □中度 □重度 □極重度
障礙類別:ICD診斷:
鑑定日期:年月日 重新鑑定日期:年月日
6. 重大傷病證明:□無 □有,卡證有效起迄日:
重大傷病名稱:
7. 醫療評估結果:□無 □有
□綜合報告書:評估單位: 下次鑑定日期:
評估結果:
□診斷證明書:開立單位: 開立日期:
診斷結果:
8. 健康情形:
9. 就讀班別:(1)□普通班 □集中式特教班 (2)□全日班 □半日班
(3)□混齡班 □分齡班(□大班 □中班 □小班 □幼幼班)
(二)家庭狀況
家庭背景
同住家庭成員:
手足人數及排行:
使用語言:
家庭社經背景:
其他說明:
親職功能
主要照顧者:
教養態度與方式:
親子活動與時間:
家庭優勢:(如經濟、人力、資源、教養或其他優勢)
其他說明:
家庭支持需求
福利補助需求:
教養資訊需求:
療育資源需求:
其他需求:
家長期望
(三)評量摘要
評量方法/工具名稱 | 評量日期 | 評量者 | 評 量 結 果 |
(四)能力現況
領 域 | 已具備及優勢能力 | 弱勢能力 |
認知發展 (記憶、概念、推理、注意力等) | □無 □有 | |
溝通發展 (語言理解、表達、語言發展等) | □無 □有 | |
動作發展 (粗大動作、精細動作) | □無 □有 | |
社會情緒發展 (人際關係、社交技巧、情緒管理、行為問題等) | □無 □有 | |
生活自理能力 (飲食、如廁、盥洗、購物、穿脫衣褲、上下學能力等) | □無 □有 | |
感官知覺與其他(視、聽、觸、嗅、味覺及其他) | □無 □有 |
(五)特殊需求分析
1. 幼兒特殊需求向度:(依需求強度標示1、2、3 …,1>2>3;未具需求的向度無須標註) 生理或感官能力、認知發展、溝通發展、社會情緒發展、 動作發展(□粗大動作 □精細動作)、生活自理能力、 其他: 2. 需求說明(條列敘述): |
※備註:請依幼兒各領域的能力、障礙特性及學習現場評估,進行綜整的需求分析,具體陳述其在個人生理、生活適應、幼兒園學習、家庭功能或其他方面的相關需求,例如:課程調整、相關專業服務、輔助科技應用、用藥需求…等。
二、幼兒所需特殊教育、相關服務及支持策略
項目 | 內 容 | |
特殊教育服務 |
| |
相關專業服務 | 教育系統提供之相關專業服務:
□ 語言治療服務:
| |
校(園)外目前接受之相關專業服務:
□ 語言治療:
| ||
支持策略 | 環 境 調 整 | □提供時間結構 □提供無障礙設施 □提供空間結構 □安排合宜的教室位置 □調整教室進出或活動進行的動線 □調整教室設施(如:桌椅高度、燈光) □避免會分散注意力的刺激 □安排獨立工作的學習區或情緒轉換區 □其他: |
教 學 輔 導 | 1. 教材調整: □提供特殊視覺輔助 □適當調整學習作業單 □運用電腦輔助教學 □運用工作分析法簡化教材內容或工作 □其他: 2. 教法調整: □安排同儕協助 □提供同儕楷模 □重複或簡化指令並要求幼兒複述 □運用多感官教學 □提供工作結構化教學 □採取同儕合作學習 □提供充分的練習機會 □富機動性且多樣化的活動以提高學習興趣 □給予指示或呈現教材時需靠近幼兒 □建立每日工作檢核表並加以紀錄 □將教學訊息或內容加上視覺提示 □以口語/肢體/表情/示範協助幼兒了解 □訂定有系統的增強方式 □其他: 3. 評量調整: □調整對幼兒的評量方式 □調整對幼兒的評量標準 □其他: | |
親 師 合 作 | □親師之間及管教者之間有一致的教養態度 □提升家長教養知能 □家長協同在家進行教學輔導 □協助家長運用相關資源 □協助轉介早療社工 □其他: | |
行政支持 | □申請或提供學習輔具 □調配所需園內人力 □餐點調配 □特教宣導 □申請相關補助款 □申請相關專業服務 □學校護理師生理照護 □協助彈性編班 □提供醫療器材 □其他: |
三、學年與學期教育目標,達成學期教育目標之評量方式、日期及標準
領域 | 學年教育目標 | ||||||||
學期教育目標(含評量標準) | 評量方式 | 評 量 日 期 | 教學決定/備註 | ||||||
評 量 結 果 | |||||||||
□觀察 □操作 □口語發表 □動作指認 □其他 | |||||||||
□觀察 □操作 □口語發表 □動作指認 □其他 | |||||||||
□觀察 □操作 □口語發表 □動作指認 □其他 | |||||||||
□觀察 □操作 □口語發表 □動作指認 □其他 | |||||||||
□觀察 □操作 □口語發表 □動作指認 □其他 | |||||||||
領域 | 學年教育目標 | ||||||||
學期教育目標(含評量標準) | 評量方式 | 評 量 日 期 | 教學決定/備註 | ||||||
評 量 結 果 | |||||||||
□觀察 □操作 □口語發表 □動作指認 □其他 | |||||||||
□觀察 □操作 □口語發表 □動作指認 □其他 | |||||||||
□觀察 □操作 □口語發表 □動作指認 □其他 | |||||||||
□觀察 □操作 □口語發表 □動作指認 □其他 | |||||||||
□觀察 □操作 □口語發表 □動作指認 □其他 | |||||||||
※說明:1. 評量方式可自行訂定,例如:1行為觀察、2操作評量、3口語評量、4其他。
2. 評量結果註記方式可自行訂定,例如:0無反應、1完全協助、2部份協助、3獨立完成;或Ο通過、Δ部分通過、X完全不通過;或NO無法做到、PP動作提示、PD動作示範、VP口語提示、PS獨立完成;或20%獨立完成、50%獨立完成、80%獨立完成、100%獨立完成。
3. 教學決定係指依據評量結果對教學進行通過、簡化、擴充、放棄等因應或調整。
4. 若目標訂定係參照相關專業人員建議,或結合相關人員共同執行目標,皆可註明於備註欄。
四、具情緒與行為問題幼兒所需之行為功能介入方案及行政支援
※幼兒有無需要行為功能介入方案?□無 □有(請續填)
標的行為 | 行為問題描述 | |||||
發生頻率 | □每天次 □每週次 □每月次 □其他: | |||||
發生情境 | □幼兒園 □家庭 □社區 □其他: | |||||
持續期間 | □1個月 □2個月 □3個月 □4個月 □5個月 □6個月或以上 | |||||
行為功能 | □獲得內在刺激( ) □獲得外在刺激( ) □逃避內在刺激( ) □逃避外在刺激( ) | |||||
行為介入目標 | ||||||
介入策略 | 生態環境改善策略 | □調整物理環境 □調整在園作息 □視覺提示 □調整座位 □調整睡眠 □環境結構化 □教學結構化 □調整教材教法 □調整班規 □調整作業(形式、時間、方式、難度、份量) □調整居家作息 □調整教養方式 □其他: ※策略說明: | ||||
前事控制策略 | □先兆出現時提醒 □重新指令 □提供更多協助 □延長時間 □促進溝通、表達關切 □轉移注意 □預告 □避免負向語言或刺激 □感覺刺激替代、削弱或改變 □建立可取得刺激的預期 □主動提供正向互動及氛圍 □其他: ※策略說明: | |||||
行為教導策略 | □教室行為訓練 □溝通訓練 □放鬆訓練 □社會技巧訓練 □系統減敏訓練 □社會理解教導 □生活技能訓練 □自我管理計畫 □專注力訓練 □訂立契約 □其他: ※策略說明: | |||||
後果處理策略 | 增加適當行為 | □原級增強 □活動增強 □代幣系統 □社會性增強 □自我增強 □其他: ※策略說明: | ||||
減少不當行為 | □消弱 □反應代價 □暫時隔離 □回復原狀 □過度矯正 □其他: ※策略說明: | |||||
其他個體背景因素介入策略 | (例如就醫評估、用藥、安排療育等) | |||||
行政支援 | ||||||
執行期間 | 自年月日至年月日 | |||||
參與人員 | ||||||
執行結果 | □目標已達成 □持續執行 □更改介入策略 □增加相關專業或資源介入 □其他 說明: |
※說明:「獲得內在刺激」指為滿足聽覺、視覺或其他感官刺激的自我刺激行為。
「獲得外在刺激」指為得到他人注意、獲得想要的物品或活動。
「逃避內在刺激」指為逃避疼痛、癢、飢餓或其它不舒服的感覺。
「逃避外在刺激」指為逃避注意或逃避不想做的工作、活動或情境等。
五、幼兒之轉銜輔導及服務內容
轉銜原因 | □幼小銜接 □轉換園所 □轉換班級(□幼升小 □小升中 □中升大) □轉換安置型態(□普通班轉特幼班 □特幼班轉普通班) □目前無轉銜需求 □其他 | |
項 目 | 內 容 | 執行人員 |
| 1. 行政支援: □填寫特教通報網「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個 案轉銜服務各類資料表」 □召開轉銜會議 □轉銜資料移交小學或新幼兒園 □園內換班時移交幼兒相關資料 2. 家長支持: □協助申請及提供鑑定安置資訊 □提供幼小轉銜宣導資料與活動資訊 □安排參訪小學或機構 3. 幼兒輔導: □提供幼小銜接課程與活動 □安排畢業生回園分享 □建議參加入國小準備班 □升小學後轉銜追蹤 4.其他: | □班級教師/教保員 □園內行政人員 □巡迴輔導教師 □國小教師/行政人員 □家長 □社工 □相關專業人員 □其他: |
| □提升與同儕或成人互動技巧 □提供情緒與行為輔導 □協助入小學或環境轉換的心理準備及調適 □其他: | □班級教師/教保員 □園內行政人員 □巡迴輔導教師 □家長 □社工 □相關專業人員 □其他: |
| □指導生活自理能力 □提升團體規範的遵循 □提升團體生活適應 □增進問題解決能力 □培養自我決策能力 □協助輔具的運用 □協助安排無障礙環境 □其他: | |
| □協助申請教育補助 □提供經濟補助資訊 □提供社會福利資訊 □提供醫療服務資訊 □社工:□校(園)內 □校(園)外 □需轉介 □其他: | □班級教師/教保員 □園內行政人員 □巡迴輔導教師 □家長 □社工 □相關專業人員 □其他: |
| □物理治療 □職能治療 □語言治療 □心理治療 □其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