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01/8/17臺中(二)字第1010153423號函核定
靜宜大學培育中等學校師資職前教育專門課程科目及學分一覽表 | |||||||
任教中等學校科別 | 國民中學語文學習領域國文主修專長 高級中等學校國文科 | ||||||
要求總學分數 | 47 | 必備學分數 | 31 | 選備學分數 | 16 | ||
適合培育之相關學系、研究所 (含輔系) | 中國文學系(含碩士班) 臺灣文學系(含碩士班) | ||||||
類型 | 科目名稱 | 相似科目名稱 | 學分 | 應修學分數 | 備註 | ||
領域核心課程 | 語言學概論(一) | 語言學概論 | 2 | 4 | 領域核心課程須修足4學分。 | ||
語言學概論(二) | 語言學概論 | 2 | |||||
必 備 科 目 | 國學導讀(一) | 國學導讀(二)、古籍概論 | 2 | 27 | 必備科目須修足27學分。◆標示為必修科目。 | ||
文字學(一) | 文字學(二)、文字學 | 3選2 | 2 | ||||
聲韻學(一) | 聲韻學(二)、聲韻學 | 2 | |||||
臺灣母語書寫及習作(一) | 臺灣母語書寫及習作(二)、臺灣母語書寫及習作 | 2 | |||||
臺灣文學史(一) | 臺灣文學史(二)、臺灣文學史 | 2 | |||||
◆中國文學史-上古至南北朝(一) | 中國文學史-上古至南北朝(二)、中國文學史-唐代至清代(一)、中國文學史-唐代至清代(二)、 中國文學史(一)、中國文學史(二)、中國文學史 | 2 | |||||
*歷代文選及習作(一)(二) | 散文選、文選及習作 | 3 | |||||
*詩選及習作(一)(二) | 詩選、新詩選、現代詩選 | 3 | |||||
詞選及習作 | 詞選、詞曲選、 詞曲選及習作 | 3選2 | 2 | ||||
曲選及習作 | 曲選、詞曲選、 詞曲選及習作 | 2 | |||||
小說選 | 歷代小說選、古典小說選、現代小說選 | 2 | |||||
◆中國思想史(一) | 中國思想史(二)、 中國思想史 | 2選1 | 3 | ||||
臺灣文化概論 | 臺灣文化史 | 2 | |||||
文學概論(一) | 文學概論(二)、文學概論 | 2 | |||||
文法學 | 國文文法 | 2選1 | 2 | ||||
修辭學 | 2 | ||||||
選 備 科 目 | 詩經 | 詩經(一)、詩經(二) | 至少修習1科 | 2-4 | 16 | 就左列選備科目至少修習16學分。 | |
楚辭 | 楚辭(一)、楚辭(二) | 2-4 | |||||
左傳 | 左傳(一)、左傳(二) | 2-4 | |||||
史記 | 史記(一)、史記(二) | 2-4 | |||||
論孟 | 論孟(一)、論孟(二)、四書 | 至少修習1科 | 2-4 | ||||
老子 | 2 | ||||||
先秦諸子選讀 | 先秦諸子選讀(一)、先秦諸子選讀(二)、 諸子選讀 | 2 | |||||
專家文 | 至少修習1科 | 2 | |||||
專家詩 | 2 | ||||||
專家詞 | 2 | ||||||
應用文及習作 | 語文表達及應用 | 至少修習1科 | 2 | ||||
書法與篆刻 | 書法與篆刻(一)、 書法與篆刻(二)、 書法 | 2 | |||||
合計 | 47 | ||||||
說明: 一、領域核心課程以修習中國文學系或臺灣文學系開課之「語言學概論」為限。 二、必備科目之「文學概論」、「詩選及習作」、「詞選及習作」、「曲選及習作」、「歷代文選及習作」 之選材只要符合本國語文及文化皆屬相似科目。 三、選備科目之「專家文」、「專家詩」及「專家詞」之選材只要符合本國語文或本國作家之文、 詩、詞皆屬相似科目,不限定特定作家。 四、本表必備科目中以〝*〞標示之科目,均須修習(一)與(二)【即「歷代文選及習作(一)」 與「歷代文選及習作(二)」,「詩選及習作(一)」與「詩選及習作(二)】,該項科目成績及格 始得採計3學分。 五、本表必備科目須修足24學分,其中應包含「中國文學史」、「中國思想史」二科必修; 「文字學」、「聲韻學」二科中必修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