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的食品來招待。告辭時,樵夫問:「傷口癒合了嗎?熊大姐。」
「什麼傷口?」熊問。
「我打你頭留下的傷口。」
「噢,那次痛了一陣子,後來就不痛了,傷口癒合後,我就忘了。不過那次您說的話,就是您用的那個
詞,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 】26、根據這則故事,下列何者不適合用來形容母熊的行為、特質?
(A)知恩圖報 (B)熱忱周到 (C)知錯能改 (D)寬容大度
【 】27、「伏筆」為一種文學手法,乃「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後呼應」。在
本文中,作者安排一處伏筆,以引出故事的寓意。請問上文中的畫線處,何者為這則故事的「伏筆」?
(A)甲 (B)乙 (C)丙 (D)丁
【 】28、這則故事想要告訴讀者的道理,不包含下列何者?
(A)不要以赤誠的心的對待他人 (B)人我間的相互尊重十分重要
(C)心靈的傷害甚於肉體的傷害 (D)要口吐蓮花,不要口吐毒蛇
(二)節錄自〈心中「君子」「小人」的衝突與和解〉 王溢嘉
西方學者(特別是近代)在探討人性或人格時,多半認為人的心靈(人格)相當複雜,而且經常處於矛盾、衝突
的狀態。譬如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認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三個我:「原我」(id)是人格中較低下的成分,依快樂原
則來行事,彷彿我們心中的魔鬼(形同孔子所說的小人);「超我」(super-ego)是人格中較高尚的成分,依道德原則
來行事,彷如我們心中的天使(形同孔子所說的君子),而「自我」(ego)則是日常生活的應對者,依現實原則來行事,
是我們心中的凡人。這三個「我」的矛盾、衝突,讓人產生各種人生煩惱與心理困擾。
當我第一次接觸到佛洛伊德的這種觀點時,我就覺得這是「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君子」,
但也有一個「小人」,它們經常處於矛盾、衝突狀態;人生原本就是非常複雜而矛盾,我們經常要面對各種大大小小的、
或此或彼的選擇,自我在審時度勢後,有時候讓心中的「君子」壓過「小人」,以義為重、泰而不驕;有時候則是「小
人」勝過「君子」,變得以利為重、驕而不泰。每個人心中的「君子」與「小人」,都是一種起起伏伏的動態關係。
佛洛伊德認為,一個健全而理想的人格是要強化「自我」,藉以約束「原我」的盲目衝動,同時擺脫「超我」的僵
硬束縛,他認為這樣才能過合理、讓自己滿意的人生。而孔子則主張我們最好將「小人」趕出自己的心中,成為完美
的「君子」。
孔子的理想當然較高,但「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述而〉),連孔子自己都承認,他無法在各方面都是身體
力行的君子,我當然就更加沒有辦法。還好,我從未認為或期待自己是一個「君子」,我只希望和要求自己,在面對人
生的各種情況,當我心中的「君子」和「小人」發生衝突時,「君子」戰勝的機會能多一些,而且是朝這個方向在發展。
【 】29、依據前後文意推論,第二段中的「 」內填入哪個句子最為合理?
(A)似是而非且缺乏實證的個人論點
(B)對「君子與小人」觀點的反動
(C)呼應孔子人格說法的同路人
(D)較接近人類心靈真貌的描述
【 】30、根據本文中佛洛伊德的觀點,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原我」往往排列在「自我」、「超我」之前,主導行動
(B)依循理性,按照現實原則行事,即是「超我」的展現
(C)應當消除「原我」,免於盲目衝動,以獲得理想的人格
(D)三個「我」依循不同的原則行事,皆為人格的一部分
【 】31、關於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下列何者正確?
(A)以明褒暗貶的手法,暗諷君子小人之說不可據信
(B)以正反例證來凸顯主題,辨析君子與小人的異同
(C)先敘後議,敘事時以倒敘法點出結果再寫其過程
(D)提出各家觀點以探討議題,進行比較後提出己見
【 】32、根據本文,下列哪個同學的意見最接近作者的觀點?
(A)阿文:「人生變化莫測,要能見風轉舵,隨時改變立場。」
(B)昌仔:「當心中的天使與惡魔交戰,必然都是天使獲勝。」
(C)小國:「儘量按自己心靈的良知來生活及面對抉擇時刻。」
(D)中中:「好人為是,壞人為非,非黑即白,沒有灰色地帶。」
接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