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 1898
年兒玉源太郎與後藤新平分別就任臺灣總督與民政長官後,開始進行日本殖民統治的基礎工程,其主要的
目的為何? (A)推動臺灣的工業發展,以作為南進的基地 (B)建設日月潭發電所,作為工業發展的動力 (C)
有利於日本帝國主義對臺灣資源的剝削 (D)欲透過基礎工程建設,以減緩失業人口。
12. ( )臺灣歷史上曾有一段幣制混亂的時期,當時市面上流通著永曆通寶、荷蘭錢等各式貨幣,直到何時才改善此一亂
象? (A)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統一貨幣 (B)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
(C)日治時期,實施統一貨幣措施 (D)臺灣民主國時期,臺灣銀行發行貨幣。
13. ( )附圖是日治時期臺灣進行的某項調查活動,主要由警察來進行,這個調查活動的主要目的為何?(A)樹立警察的
權威 (B)確實掌握人口實況 (C)增加田地賦稅 (D)有效開發森林資源。
14. ( )佳佳在《臺灣建築史》中看到某張照片的介紹:「日治初期,為了整頓金融、統一發行貨幣所成立的機構。」請
問:此機構的名稱為何? (A)總督府 (B)臺灣銀行 (C)臺灣博物館 (D)臺灣大學。
15. ( )日治後期,總督府提出「內地延長主義」政策。關於內地延長主義政策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改由文官
出任臺灣總督 (B)臺灣人民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C)為了安撫臺灣知識分子要求民族自決 (D)將臺灣視
為中國內地的一部分。
16. ( ) 有一位作家在書中說到他在
1940
年代擔任學校教員,校長在朝會訓話時一再強調「要為天皇而死」,全體小學
生立正不能動,然後不斷重複踏步走操場。根據上述,這是受到哪一戰爭的影響? (A)甲午戰爭 (B)第一次
世界大戰 (C)霧社事件 (D)
1937
年中日戰爭。
17. ( )日治時期,臺灣的許多基礎建設與總督府的調查活動息息相關,其中為了配合林野調查與開發山林資源而興築下
列何者? (A)縱貫鐵路 (B)嘉南大圳 (C)日月潭發電所 (D)阿里山森林鐵路。
18. ( )曾任臺灣總督的田健治郎說:「臺灣是內地的延長,對臺灣人民要一視同仁。」他說這句話的背景為何?(A)甲
午戰爭後 (B)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C)霧社事件後 (D)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19. ( )日治初期,為了利用臺灣的資源,積極展開各項經濟基礎建設。當時日本政府在臺灣推行何種政策以利其本國的
發展? (A)工業日本,農業臺灣 (B)工業臺灣,農業日本 (C)工業臺灣,工業日本 (D)工業臺灣,農業
南洋。
20. ( )日本為建立殖民經濟的基礎,於是從事許多基礎建設。下列這些項目中,正確的有哪些?(甲)土地調查(乙)統一
文字(丙)交通建設(丁)人口普查 (A)乙丙丁 (B)甲乙丙 (C)甲乙丁 (D)甲丙丁。
21. ( )筱茹在假日的時候跟家人到烏山頭水庫風景區遊玩,看到一座衣著樸素、造型粗獷的全身人像,聽媽媽介紹後才
知道那是日治時期規模最大水利工程的設計建造者。請問:這位人物是誰?(A)後藤新平 (B)莫那魯道 (C)
余清芳 (D)八田與一。
22. ( )「第一憨,種甘蔗予會社磅」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臺灣蔗農被壓榨的情況,而這句話是從哪個時期開始流傳的?
(A)大航海時期 (B)鄭氏時期 (C)清帝國時期 (D)日治時期。
23. ( )磯永吉在日本戰敗後留在臺灣,他所培育的新品種作物改變了臺灣農業發展,最後當他退休返回日本時,當時還
獲頒中華民國景星勳章。請問:磯永吉培育的作物為何? (A)蓬萊米 (B)在來米 (C)番茄 (D)釋迦。
24. ( ) 日本以南洋為侵略目標,是因為要獲得下列哪些資源? (A)軍火、鹿皮 (B)茶葉、樟腦 (C)石油、橡膠
(D)稻米、甘蔗。
25. ( )臺灣在
1930
年以後基礎工業得以發展,是因為受到下列哪一政策的影響? (A)同化政策 (B)內地延長主義
(C)皇民化運動 (D)南進政策。
26. ( ) 附圖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稻米生產量圖。由圖中資料可知,稻米生產量年年都有增加,尤其 1920 年代
以後產量大增,這與下列何者有關?(A)獎勵漢人移民墾殖 (B)興修水利工程與品種改良 (C)實施農地私有制
度 (D)實施國外進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