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大樹國中 七年級 109 下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一次段考 期中考 翰林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343.45 KB
頁數
3
作者
dghs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1-04-09,离现在 4 201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3
高雄市立大樹國民中學 109 學年度第 2學期歷史科七年級第一次段考試題卷
單一選擇題(30 ,每題 3) 座號 姓名
1.( )「小春在日治時期改名為春子,並且定期要去參拜日本神社,她的丈夫也被日本政府徵調到南洋去當軍伕。」根據
上文判斷,小春所處的時期有可能為何?
()民族自決時期 ()殖民地特殊統治時期 ()皇民化運動時期 ()內地延長主義時期。
2.( )有一段關於臺灣歷史的記載:1895
年,李鴻章代表清朝政府到日本春帆樓簽訂條約,他雖然據理力爭,最後還是
無奈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根據上文,下列何者是李鴻章當時所簽訂的條約?
()《辛丑和約》 ()《天津條約》 ()《北京條約》 ()《馬關條約》
3.( )「臺灣總督一方面以武力鎮壓各地的武裝抗日行動一方面尊重臺灣人民的風俗習慣與社會組織以拉攏臺灣人民,
消除反抗。」以上敘述屬於哪一階段的日本治臺政策?
()明治維新時期 ()殖民地特殊統治時期 ()皇民化運動時期 ()內地延長主義時期。
4.( )「□對於日本統治臺灣特別是對於臺灣經濟政策之推行有很大的影響例如極為發達的產業道路與耕地防風林等,
不得不歸功於該制度的實施,警察既然掌握了□,警察力就滲透了行政的底層,因此反而增加了警察的力量。總
之講到統治臺灣不能忽視警察講到警察不能忽視□上文節錄自鹽見俊二《日治時代臺灣之警察與經濟》
問:文中的□是指下列何者? ()臺灣士紳 ()保甲制度 ()理蕃政策 ()留日學生
5.( )1922
年,日本國內及臺灣的警察比例為
11105
1386,臺灣地區明顯警察比例高出許多,針對這個現象,下
列敘述何者錯誤?
()在日治時期,由於警察的權力很大,因此被稱為「老爺」
()臺灣的地方行政是以警察為中心
()日治時期警察的工作幾乎無所不包
()臺灣總督運用警察制度,輔以保甲及壯丁團,遂建立起堅實的統治基礎。
6.( )小名在研究台灣某一時期的歷史發現當時台灣的人民正在尋求獨立的風潮而政府卻在不斷的宣傳把台灣人民
視為自己人請問當時台灣人民追求獨立的風潮是因為受了什麼事件的影響?
()牡丹社事件 ()民族自決 ()霧社事件 ()西來庵事件。
7.( )某一本書中描述日治時期發生於臺灣中部的一件原住民抗日事件:「原住民慘遭鎮壓屠殺後,殘餘者被迫移居川中
島,接受嚴密的監督,此役也促使殖民政府重新檢討原住民的政策。」根據上文,這個事件應是指下列何者?
()牡丹社事件 ()霧社事件 ()西來庵事件 ()噍吧哖事件。
8.( )2015 台灣上映一部以慰安婦為主題的紀錄片並由婦女救援基金會舉辦首映會再次喚醒沉重的歷史悲歌。
請問慰安婦是哪一時期戰爭下的犧牲品? ()1895-1915 ()1915-1937 ()1905-1930 ()1937-1945
9.( )日治時期余清芳大規模的反抗政府活動遭到政府大規模鎮壓之後台灣人爭取權益時改採另一形式的方式這種
形式稱為? ()民族自決 ()非武裝政治社會運動 ()安撫 ()教育同化。
10.( )歷史老師要同學針對歷史人物莫那魯道進行分析哪一位同學的說法是對的?
()靜華他是排灣族的人 ()小夫曾發動噍吧哖事件
()大雄不滿政府因而移民 ()反抗政府最後失敗。
11.( )小楷在研究日治時期的原住民政策發現日本人對台灣原住民政策基本上都是以掠奪山林資源為優先考量。請
問當時覬覦的山林資源最有可能是下列何種?
()小米 ()稻米 ()樟腦 ()茶葉。
12.( )今日南投縣仁愛鄉的一座墓園中,牌坊上題有「碧血英風」的字樣。這一座墓園的興建應該是要紀念哪一件史事?
()荷治時期,郭懷一抗荷事件 ()清帝國時期,牡丹社原住民抗日
()日治時期,霧社原住民抗日 ()日治時期,余清芳抗日。
13.( )某項專賣物品曾為臺灣總督府帶來巨大利益,也因為利潤豐厚遲遲無法全面禁止,導致
1920
年代飽受臺灣知識分
子批評。請問:該專賣物品為何? ()鴉片 ()樟腦 () ()菸。
14.( )日本為建立殖民經濟的基礎,於是從事許多基礎建設。下列這些項目中,正確的有哪些?()土地調查()統一文
()交通建設()人口普查 ()乙丙丁 ()甲乙丙 ()甲乙丁 ()甲丙丁。
15.( )1908
年,曉萍想從臺北搭火車到恆春探望好友。她最遠只能搭火車到何處下車,再轉搭汽車到達目的地?
()新竹 ()屏東 ()臺南 ()高雄。
2/3
16.(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為了利用臺灣的資源,日人在臺的基礎建設有哪些?()林野調查()整建港口()發行紙幣
()完成環島鐵路()普遍設立郵局 ()甲乙丙丁 ()乙丙丁戊 ()甲乙丙戊 ()甲丙丁戊。
17.( )佳佳在《臺灣建築史》中看到某張照片的介紹:「日治初期,為了整頓金融、統一發行貨幣所成立的機構。」請
問:此機構的名稱為何? ()總督府 ()臺灣銀行 ()臺灣博物館 ()臺灣大學。
18.( )「這是臺灣
1898
年總督府所推動的某項政策,直到
1903
年完成,希望取得統治臺灣的基本資料,並增加政府的稅
收收入。」上文所述應是下列哪一政策?
()統一貨幣 ()完成全島縱貫鐵路 ()人口調查 ()大規模土地調查。
19.( )日治初期,為了利用臺灣的資源,積極展開各項經濟基礎建設。當時日本政府在臺灣推行何種政策以利其本國的發展?
()工業日本,農業臺灣 ()工業臺灣,農業日本 ()工業臺灣,工業日本 ()工業臺灣,農業南洋
20.( )日治時期,總督府在臺灣推行農業改革,使臺灣稻米產量激增。這時期大量的稻米多輸往何地?
()南洋各國 ()荷蘭 ()美洲 ()日本。
21.( )「第一憨種甘蔗予會社磅」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臺灣蔗農被壓榨的情況而這句話是從哪個時期開始流傳的? ()
大航海時期 ()鄭氏時期 ()清帝國時期 ()日治時期。
22.( )臺灣蔗糖一直以來是重要輸出產品,日本統治臺灣後,更使臺灣成為世界的糖業王國之一。請問:下列何者不是總
督府所提倡的? ()成立製糖會社 ()日本資金投入 ()利用牛隻與石磨壓榨甘蔗 ()設立新式糖廠
23.( )日治時期,有哪些措施與臺灣的經濟發展有關?()設立新式糖廠()完成高速公路()整建基隆港和高雄港()
提倡「農業日本,工業臺灣」()興建嘉南大圳 ()甲丙戊 ()甲乙丁 ()乙丙丁 ()丙丁戊。
24.( )日本為了供應本國的農業需求,因此在臺灣推動了多項改革,而這些改革對臺灣所造成的影響為何?
()因為臺灣農業的發展,而促進工業化的進展 ()使蔗糖及稻米成為當時臺灣產業的主體
()甘蔗價格高漲,蔗農獲利良多 ()使臺灣成為現代化的農業加工出產國。
25.( )日本以南洋為侵略目標,是因為要獲得下列哪些資源?
()軍火、鹿皮 ()茶葉、樟腦 ()石油、橡膠 ()稻米、甘蔗。
26.( )臺灣在
1930
年以後基礎工業得以發展,是因為受到下列哪一政策的影響?
()同化政策 ()內地延長主義 ()皇民化運動 ()南進政策。
27.( )2017 巡視烏山頭水庫的人員發現八田與一的雕像被破壞引起軒然大波請問八田與一對台灣最大的貢獻在
於哪一個地方?
()防治登革熱 ()原住民教育 ()開發水利工程 ()建設高雄港。
28.( )附圖是
1911
1941
年間臺灣輕工業生產指數圖。根據圖中所示,日月潭發電所的完工,應該是在下列何時?
()
1910
年代 ()
1920
年代 ()
1930
年代 ()
1940
年代。
29.( )附表是
19051940
年間臺灣的某項統計資料下列關於此資料的敘述何者正
確?
年度
甲(%)
乙(%)
1905
74.86
19.56
1910
55.11
40.40
1915
54.25
38.74
1920
47.77
44.81
1925
55.12
37.09
1930
47.16
44.89
1935
50.58
41.37
1940
44.40
45.92
()這是臺灣男女性別比例分布圖,加起來不到
100%,是因為
2
歲以下的嬰兒不納入統計
()這是日治時期臺灣高級文官的日本籍與臺灣籍的比例,甲為日本籍,乙為臺灣籍
()這是臺灣工業與農業占全臺生產總額的百分比,甲是工業總產額,乙是農業總產額
()這是臺灣工業與農業占全臺生產總額的百分比,甲是農業總產額,乙是工業總產額。
3/3
30.( )人類的歷史文明是一代代不斷累積而成的,每一時代的特殊成就便是當時歷史文明的特徵。參考附圖,
請問:這可能是哪一時期臺灣歷史發展的面貌?
()荷治時期 ()鄭氏時期
()日治時期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
題組題(5,每題 2)
題組 1:日治時期,警察有很大的權威,專替總督府管理臺灣人民,誰也得罪不起,因此被臺灣人叫做「大人」。他
們除了維持治安,還會做嚴密的戶口調查,嚴密掌握人民的戶籍情況,每週還會挨家挨戶做清潔檢查,若
是檢查沒通過的人家,門口就會被貼上白色的大條子,讓臺灣人逐漸養成定期清潔家屋的習慣。請問:
31. )下列何者是日治時期警察的工作內容? ()最高決策 ()發行貨幣 ()衛生監督 ()開發資源
32. )小楷對日治時期保甲制度對了以下筆記: 是中國傳統的地方自衛組織 十甲一戶 採連坐法?
請選出正確選項: () () () ()
33. )日治時期的警察常被人們以哪一種神明稱呼?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警察大菩薩 ()南無地藏王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題組 2:請閱讀下面選文後,回答下列問題:
1915
年西來庵事件爆發,起事者為余清芳,其密謀籌組大明慈悲國,在西來庵五福王爺廟商討抗
日事宜。余清芳允諾參加的信徒:起義成功後,會將當時政府 的土地沒收,分給參加的信徒們良田
萬甲。
起義行動被當時的政府得知下令全國各地嚴密查緝發現參與此事群眾遍及全臺被捕之人將
2,000
人,其中在臺南開設的臨時法庭中,被判處死刑者,高達
800
多人,引起國內外的反對輿論
不斷,政府迫於壓力下,以天皇即位為由進行特赦,有四分之三被判決死刑者改為無期徒刑。
事件曾留下一份偵訊筆錄如下:「現在之政治太嚴格,不得擅自開墾,負擔亦重,輕微小事均不
放過因而夢想利益始行入黨事件過後政府拆毀西來庵並將裡頭供奉的神佛幾乎火化殆盡。
(資料來源:王詩琅、張良澤,余清芳事件全貌:臺灣抗日事蹟)
34. )由文章可知,當時群眾起的原因可能為下列何者?
()當時的土地及林野政策太嚴苛 ()當時政府反對西來庵發放靈符
()當時政府無法解決民間的瘟疫 ()當時政府拆毀寺廟火化神佛的反抗。
35. )關於筆錄中的「輕微小事均不放過」,主要是受到哪項政策的影響,使得「輕微小事」也會遭到處罰?
()人口普查 ()理蕃政策 ()土地與林野調查 ()警察與保甲制度。
試題結束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