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共3頁
高雄市立大樹國民中學 109 學年度第 2學期歷史科七年級第一次段考試題卷
一、單一選擇題(共30 題,每題 3分) 年 班 座號 姓名
1.( )「小春在日治時期改名為春子,並且定期要去參拜日本神社,她的丈夫也被日本政府徵調到南洋去當軍伕。」根據
上文判斷,小春所處的時期有可能為何?
(A)民族自決時期 (B)殖民地特殊統治時期 (C)皇民化運動時期 (D)內地延長主義時期。
2.( )有一段關於臺灣歷史的記載:「1895
年,李鴻章代表清朝政府到日本春帆樓簽訂條約,他雖然據理力爭,最後還是
無奈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根據上文,下列何者是李鴻章當時所簽訂的條約?
(A)《辛丑和約》 (B)《天津條約》 (C)《北京條約》 (D)《馬關條約》。
3.( )「臺灣總督一方面以武力鎮壓各地的武裝抗日行動,一方面尊重臺灣人民的風俗習慣與社會組織,以拉攏臺灣人民,
消除反抗。」以上敘述屬於哪一階段的日本治臺政策?
(A)明治維新時期 (B)殖民地特殊統治時期 (C)皇民化運動時期 (D)內地延長主義時期。
4.( )「□對於日本統治臺灣,特別是對於臺灣經濟政策之推行有很大的影響。例如極為發達的產業道路與耕地防風林等,
不得不歸功於該制度的實施,警察既然掌握了□,警察力就滲透了行政的底層,因此反而增加了警察的力量。總
之講到統治臺灣不能忽視警察,講到警察不能忽視□。」上文節錄自鹽見俊二《日治時代臺灣之警察與經濟》。請
問:文中的□是指下列何者? (A)臺灣士紳 (B)保甲制度 (C)理蕃政策 (D)留日學生
5.( )1922
年,日本國內及臺灣的警察比例為
1:1105
及
1:386,臺灣地區明顯警察比例高出許多,針對這個現象,下
列敘述何者錯誤?
(A)在日治時期,由於警察的權力很大,因此被稱為「老爺」
(B)臺灣的地方行政是以警察為中心
(C)日治時期警察的工作幾乎無所不包
(D)臺灣總督運用警察制度,輔以保甲及壯丁團,遂建立起堅實的統治基礎。
6.( )小名在研究台灣某一時期的歷史,發現當時台灣的人民正在尋求獨立的風潮,而政府卻在不斷的宣傳把台灣人民
視為自己人,請問當時台灣人民追求獨立的風潮是因為受了什麼事件的影響?
(A)牡丹社事件 (B)民族自決 (C)霧社事件 (D)西來庵事件。
7.( )某一本書中描述日治時期發生於臺灣中部的一件原住民抗日事件:「原住民慘遭鎮壓屠殺後,殘餘者被迫移居川中
島,接受嚴密的監督,此役也促使殖民政府重新檢討原住民的政策。」根據上文,這個事件應是指下列何者?
(A)牡丹社事件 (B)霧社事件 (C)西來庵事件 (D)噍吧哖事件。
8.( )2015 年,台灣上映一部以慰安婦為主題的紀錄片,並由婦女救援基金會舉辦首映會,再次喚醒沉重的歷史悲歌。
請問:慰安婦是哪一時期戰爭下的犧牲品? (A)1895-1915 (B)1915-1937 (C)1905-1930 (D)1937-1945。
9.( )日治時期余清芳大規模的反抗政府活動遭到政府大規模鎮壓,之後台灣人爭取權益時改採另一形式的方式,這種
形式稱為? (A)民族自決 (B)非武裝政治社會運動 (C)安撫 (D)教育同化。
10.( )歷史老師要同學針對歷史人物莫那魯道進行分析,哪一位同學的說法是對的?
(A)靜華:他是排灣族的人 (B)小夫:曾發動噍吧哖事件
(C)大雄:不滿政府,因而移民 (D)反抗政府最後失敗。
11.( )小楷在研究日治時期的原住民政策,發現日本人對台灣原住民政策基本上都是以掠奪山林資源為優先考量。請
問當時覬覦的山林資源最有可能是下列何種?
(A)小米 (B)稻米 (C)樟腦 (D)茶葉。
12.( )今日南投縣仁愛鄉的一座墓園中,牌坊上題有「碧血英風」的字樣。這一座墓園的興建應該是要紀念哪一件史事?
(A)荷治時期,郭懷一抗荷事件 (B)清帝國時期,牡丹社原住民抗日
(C)日治時期,霧社原住民抗日 (D)日治時期,余清芳抗日。
13.( )某項專賣物品曾為臺灣總督府帶來巨大利益,也因為利潤豐厚遲遲無法全面禁止,導致
1920
年代飽受臺灣知識分
子批評。請問:該專賣物品為何? (A)鴉片 (B)樟腦 (C)酒 (D)菸。
14.( )日本為建立殖民經濟的基礎,於是從事許多基礎建設。下列這些項目中,正確的有哪些?(甲)土地調查(乙)統一文
字(丙)交通建設(丁)人口普查 (A)乙丙丁 (B)甲乙丙 (C)甲乙丁 (D)甲丙丁。
15.( )1908
年,曉萍想從臺北搭火車到恆春探望好友。她最遠只能搭火車到何處下車,再轉搭汽車到達目的地?
(A)新竹 (B)屏東 (C)臺南 (D)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