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共3頁
高雄市立大樹國民中學 109 學年度第 1學期歷史科七年級第二次段考試題卷
一、單一選擇題(共30 題,每題 3分) 班級 座號 姓名
1.( )將臺灣正式納入版圖,並設一府三縣的皇帝為何人? (A)康熙 (B)雍正 (C)乾隆 (D)嘉慶。
2.( )清帝國領有臺灣初期,臺灣的最高行政單位是下列何者? (A)承天府 (B)臺灣府 (C)臺南府 (D)臺北府。
3.( )由於「新港文」契約之留存,對臺灣哪一段歷史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A)西班牙時期 (B)荷治時期 (C)清帝國時期 (D)鄭氏時期。
4.( )《臺灣通史》:「夫臺灣之變,非民自變,蓋有激之而變也……林爽文之變,實激之使起。則此後張丙之變,戴潮春
之變,又孰非激之使起哉?」請問:文中指出臺灣民變頻仍的原因為何?
(A)天災不斷,社會動亂 (B)吏治不佳,官逼民反 (C)漢番雜處,產生衝突 (D)外商剝削,引起民怨。
5.( )中古歐洲的基督教傳教士,會採用拉丁文(羅馬字)拼注異教徒的語言成文字,以教導異教徒閱讀聖經。在臺灣史
上,有哪一國的基督教傳教士為方便向臺灣原住民傳教,也採取類似作法?
(A)西班牙 (B)荷蘭 (C)英國 (D)葡萄牙。
6.( )臺灣史料中有不少提到原住民「有能書紅毛字者」,其中以康熙末年的《諸羅縣志》記載最詳盡:「習紅毛字者,橫
書為行,自左而右,字與古蝸篆相彷彿,能書者,令掌官司符檄課役數目,謂之教冊仔……。」請問:上文中的
「紅毛」應是指下列哪一國人? (A)荷蘭人 (B)西班牙人 (C)葡萄牙人 (D)日本人。
7.( )清末,中國政局紛亂,對外戰爭頻傳,戰火時常波及臺灣。請問:在清末,臺灣曾遭受哪些國家的武力攻擊?
(A)德國、法國 (B)日本、法國 (C)荷蘭、西班牙 (D)日本、荷蘭。
8.( )圖(A)及圖(B)是清末兩個時期開放通商口岸的地圖。請問:由圖(一)演變成圖(二)的關鍵為何?
(A)英法聯軍之役 (B)牡丹社事件 (C)清法戰爭 (D)臺灣設省。
9.( )比較朱一貴事件和林爽文事件,兩者有何共同的特色?
(A)均為漢人反抗清廷的民變 (B)目的均為反抗荷蘭的統治
(C)是因祖籍不同所發生的械鬥 (D)是從事不同職業的人所發生的衝突。
10.( )某史學家提到:「開港通商前,統治台灣的政策有一些瑕疵,導致出現人口比例失衡的社會問題」上述的「人口失衡比例」
是指下列何者?
(A)台灣出現少子化現象 (B)女性人口數比男性多 (C)台灣社會進入高齡化的階段 (D)男性人口數比女性多。
11.( )圖一為清帝國時期的臺灣古地圖,圖中可以看到今日新竹附近山區地帶有「土牛溝」、「番界」線。請問:
清廷設立這些界線的目的為何? 圖一
(A)劃界封山 (B)嚴禁走私 (C)開發山林 (D)進行軍屯。
12.( )課堂上討論「台灣開港通商、積極治台、台灣建省的共同原因」,下列何人說
法符合史實?
(A)小中-清朝的施政理念 (B)小華-向西方學習
(C)小民-外力的衝擊 (D)小國-台灣民間由下而上的訴求。
13.( )清朝文人筆記中記載了一段臺灣平埔族人的觀感:「紅毛番強盛,冒犯他們的
人沒有一個活下來,鄭成功來,紅毛番害怕逃跑,今天鄭氏政權又被皇上消
滅,全部投降,皇上真有威嚴。」原住民口中的皇帝和代天行威的人物分別為何者?
(A)順治皇帝、鄭成功 (B)康熙皇帝、施琅 (C)康熙皇帝、吳三桂 (D)萬曆皇帝、沈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