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市立大樹國民中學 109學年度第 2學期歷史科八年級第一次段考試題卷
年 班座號 姓名
一、單一選擇題,共 30 題,每題 3分
1. ( )有些學者認為辛亥革命,應該把其歷史定位提高到全亞洲的國際視野之下評價。二十世紀初的這場革命不但匯
集多方力量,還有下列何種意義? (A)終結兩千多年的帝制 (B)終結中國第一個草原民族建立政權 (C)充
分鞏固主權在民的立國宏規 (D)建立君主立憲國家。
2. (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應是清末哪一個革命團體的綱領? (A)義和團 (B)同盟會
(C)立憲公會 (D)興中會。
3. ( )孫中山創立興中會,展開革命行動,是受到下列哪一次戰爭的影響?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八國
聯軍 (D)甲午戰爭。
4. ( )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是由下列何人所擔任的? (A)蔣中正 (B)袁世凱 (C)溥儀 (D)孫中山。
5. ( )下列何者是辛亥年「辛亥革命」的導火線? (A)慈禧太后過世 (B)民間反對清廷「鐵路國有」政策 (C)設
置責任內閣 (D)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海外。
6. ( )下列重大史實若按發生時間先後排列,正確為何?(甲)中國革命同盟會成立(乙)興中會成立(丙)甲午戰爭爆發(
丁)辛亥革命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乙丙甲丁 (D)丙乙甲丁。
7. ( )民國初年,自何人死後,中央政權式微,導致軍閥割據的亂象局面? (A)袁世凱 (B)孫中山 (C)梁啟超
(D)溥儀。
8. ( )幾位同學針對民國初年的軍閥亂政時期做討論,何者說法正確? (A)從袁世凱掌權開始,軍閥亂政的情況就已
經存在了 (B)袁世凱死後,軍閥囂張的氣焰一時因群龍無首而被壓抑 (C)直到孫中山逝世,軍閥又開始各自
為政,割據一方 (D)各地軍閥經常依附列強,多以武力解決衝突。
9. ( )小智在清代歷史劇中看到以下劇情:宣統皇帝悶悶不樂坐在一旁,旁邊的太監七嘴八舌說道:「怎麼樣也想不到
他竟然會狠下心腸把咱們主子拉下臺,當年老佛爺(慈禧太后)多麼倚重他呀,給他練新軍,讓他變成滿清最有
軍權的人,結果他竟然夥同革命黨,背叛了大皇帝。」請問:上述太監討論的人物是誰? (A)孫中山 (B)康
有為 (C)李鴻章 (D)袁世凱。
10. ( )小明對於《中華民國憲法》相當有興趣,因此特別去查詢相關法規,發現中華民國元年所公布的國家根本大法竟
然不是《憲法》,而是法律位階與《憲法》相同的某部法律。請問:此部法律為下列何者? (A)《大清帝國憲
法》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C)《中國民國訓政時期約法》 (D)《中華帝國憲法》。
11. ( )由於時勢變遷頻仍,政治性組織為能保持長久旺盛的競爭力,必須不斷自我調整組織,重整步伐。武昌起事成功
後,同盟會改組為哪一政黨? (A)興中會 (B)進步黨 (C)國民黨 (D)親民黨。
12. ( )下列有關袁世凱專權獨裁的史實,按先後加以排列,其正確順序為何?(甲)脅迫國會選他為正式大總統(乙)接受
推戴為皇帝(丙)解散國會,廢止《臨時約法》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甲丙乙。
13. ( )民國初年,對抗專制統治的革命才剛落幕不久,孫中山又再度發動「二次革命」,這是因為要推翻何人違法亂紀
的行為? (A)溥儀 (B)梁啟超 (C)袁世凱 (D)慈禧太后。
14. ( )孫中山說:「成立□□□於東京之日,吾始信革命大業,可及身而成矣,於是乃敢立定中華民國之名稱,而公布
於黨員,使之各回本省,鼓吹革命主義,而傳布中華民國之思想焉?」請問:上文中□□□應為下列哪一個革命
團體? (A)同盟會 (B)共進會 (C)華興會 (D)光復會。
15. ( )19
世紀末以來,歐洲各國為爭取在華特權、瓜分中國利益,紛紛租借港灣,其中山東膠州灣地區是被下列哪個國
家所租借? (A)法國 (B)英國 (C)德國 (D)美國。
16. ( )「收回山東權利」、「廢除二十一條」、「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上述示威訴求口號出現於何時? (A)武昌
起事 (B)五四運動 (C)二次革命 (D)義和團事件。
17. ( )民國初年,在日本以「帝國政府將執行必要之手段」脅迫下,政府同意日本所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大部分條
款,消息傳出,舉國震怒。上述事件被稱為何? (A)五九國恥 (B)靖康之恥 (C)義和團事件 (D)五四運
動。
18. ( )青島是一個極具歐洲建築色彩的城市,清末它曾經被德國占為貿易據點,因此出現不少歐式建築,但是民國初年
一度又成為日本的據點。請問:上述主權的轉換是下列哪場會議的決議? (A)東京會議 (B)京都會議 (C)
巴黎和會 (D)開羅會議。
19. ( )「五四運動」是由哪一階層的覺醒所領導,並促成社會各階層普遍的覺醒與響應? (A)學生 (B)婦女 (C)
商人 (D)工人。
20. ( )民國
4
年
5
月
9
日
23
時,北京的國民政府以「國力未充,難以兵戎相見」為由,對外宣布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