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共2頁
19. ( )這場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一次重要學生運動。1919年,北京學生遊行示威,抗議巴黎和會上有關問題的決議,敦促
政府不可簽約,要求懲處相關官員。事情緣由是中國作爲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本期望「公理戰勝強權」,收回
戰敗國德國權益,但參會各國決定把權益轉讓給其他國家,中國民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積蓄民族情緒爆發,學生
高喊「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上街遊行,請問上述是指?(A)五四運動 (B)二次革命 (C)洪憲帝制 (D)五九國恥
20. ( )大樹國中二年級阿達君同學正在完成歷史老師所指定的平常上課講義作業,在作業中歷史老師要求同學們將清末
至民初以來改革運動,按照器物→制度→思想性質做正確順序分類。請問如果按照上述老師所要求的分類方法,
阿達君同學排列正確順序應為?(A)自強運動→新文化運動→戊戌變法 (B)自強運動→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
(C)新文化運動→自強運動→戊戌變法 (D)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自強運動
21. ( )西元1915年夏,他回到上海,住在法租界裡。9月15日創辦月刊《青年雜誌》,副題法文La Jeunesse,自任總編
輯和主要撰稿人,由群益書社發行,次年更名為《新青年》。創刊號並無發刊詞,但在「通信」欄目中,回答讀
者來信中講:「改造青年思想,輔導青年修養,為本誌天職。批評時政,非其旨也」,而這常被當作《新青年》
的宗旨。請問上述中的「他」最有可能是指下列哪位歷史人物?(A)孫中山 (B)胡適 (C)魯迅 (D)陳獨秀
22. ( )西元1917年1月,某人就任北京大學校長,隨即聘任《新青年》主辦創始人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相當於今天大學
系主任)並教授文學相關科目。《新青年》雜誌在這裏如魚得水,同時《新青年》雜誌的編輯群也在此地進一步
得到擴大。請問上述中「某人」最有可能是指下列哪位歷史人物?(A)魯迅 (B)胡適 (C)蔡元培 (D)陳獨秀
23. ( )他是中國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著有《狂人日記》,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
產生了一定影響,蜚聲海外,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界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韓國文學評論家金良守
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與日本著名的「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齊名,更被譽為是
中國的「民族魂」。請問上述中的「他」最有可能是指下列哪位?(A)蔡元培 (B)胡適 (C)魯迅 (D)陳獨秀
24. ( )在這段時期,因為鑑於文言文有礙於表情達意,他們鼓勵白話文。積極提倡以近口語的白話文代替傳統文言文,
強調「我手寫我口」,競相出版刊物等,為文學帶來一片新思潮。隨著西元1919年所發生的愛國運動,當時整個
中國瀰漫著一片反傳統、求革新的呼聲,更進一步推助白話文運動發展。請問上述這段時期是指下列何者?(A)
新文化運動 (B)二次革命 (C)洪憲帝制 (D)五九國恥
25. ( )承上,這時期也彌漫著改革舊有文化的思想、大力引進各種西方學說,請問下列何者不是這時期所引進新思想?
(A)科學 (B)君主立憲 (C)民主 (D)共產主義
26. ( )傳統中國對於女權是極度壓抑及忽視的,在中國父權社會下,女性地位始終比不上男性,請問要一直到下列何時
這種重男輕女現象才開始狀況有所改善?(A)明末清初 (B)清朝鼎盛 (C)清末民初 (D)民國軍閥割據以後
27. ( )歷史老師月考前上課做本次月考範圍課程總複習,要同學列舉本次月考範圍歷史課本第二章婦女應該有的形象。
請問下列同學的列舉何者並不恰當?(A)接受新式教育,有機會去大學讀書 (B)宣揚「男女授受不親」的觀念
,振興女權 (C)主張「男女平等」的觀念,女性地位進而逐漸提升 (D)積極爭取政治上參政權利
28. ( )翰林社會課本歷史篇章94頁有幅上海女學生參加遊行抗議照片,請問該照片所呈現時代意義並不包含下列何者?
(A)此時婦女解放不明顯 (B)女性投入工作,展現專業提升地位 (C)婦女權益提升 (D)女性剪髮等展露自我
29. ( )傳統社會將兒童視為小大人,認為兒童應具備成人能力,但隨著時代演進,我們知道兒童有自己發展歷程,並非
一開始就是小大人。請問從何時此種觀念開始出現?(A)明代中葉 (B)明末清初 (C)清代中葉 (D)清末民初
30. ( )兒童開始被視為完整個體,為此社會上開始出現一連串的改變。請問下列何者不是改變之一?(A)尊重兒童意志
和自由 (B)管教打罵要求嚴格的教育 (C)嘗試透過科學方法研究兒童心理 (D)出現兒童閱讀專屬讀本專刊
二、題組,共 5題,每題 2分
孫傳芳是直系軍閥首領,浙、閩、蘇等五省軍隊司令,直系後期最具實力軍閥。思想陳舊,拒絕接納新思想事物,請問:
31. ( )孫傳芳最有可能一開始是下列哪位歷史人物的部屬?(A)袁世凱 (B)孫中山 (C)蔡元培 (D)陳獨秀
32. ( )何者是軍閥政治特色?(A)兵禍連結爭權奪利 (B)考量百姓福祉 (C)彼此合作求生存 (D)尋求國內各黨幫助
33. ( )軍閥政治對中國近代發展的影響最有可能是下列何者?(A)外國趁機侵占中國領土 (B)我國丟失主權因而收回
(C)國家政局並不穩定,各項建設難以展開 (D)軍閥競爭無形中刺激國家的進步
《文學改良芻議》:「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
避俗字俗語。」請根據上述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34. ( )這段資料最有可能是在下列哪個時期出現的?(A)戊戌變法 (B)立憲運動 (C)新文化運動 (D)自強運動
35. ( )這段資料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位歷史人物主張?(A)陳獨秀 (B)魯迅 (C)蔡元培 (D)胡適【試題結束,共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