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大樹國民中學 108學年度第 1學期歷史科七年級第三次段考試題卷
年 班座號 姓名
一、單一選擇(每題3分)
1. ( )早期臺灣是一個移民社會。請問:清帝國時期移民來臺的漢人,其謀生方式為何? (A)土地開墾 (B)養殖漁
業 (C)種植檳榔 (D)轉口貿易。
2. ( )清帝國時期的移民,因為資金不足無法開墾土地,通常他們可以用什麼方式來拓墾? (A)向政府借貸 (B)向
郊行申請 (C)眾人合資 (D)向原住民搶奪。
3. ( )清帝國早期,臺灣各地興建很多的水利設施,在眾多水圳中,哪一條水圳位於今高雄市境內? (A)曹公圳
(B)貓霧捒圳 (C)八堡圳 (D)瑠公圳。
4. ( )某一地方志記載:「此人在富戶的支援下,聚眾二百餘人,進入番地。1798
年在烏石港築成頭城,作為拓墾的基
地,其後閩、粵移民陸續加入,逐漸拓墾,終將宜蘭平原全境開拓。」文中的「此人」是何者? (A)朱一貴
(B)張達京 (C)施琅 (D)吳沙。
5. ( )清帝國時期,在臺灣常可見到民間或官方大規模修築水圳、埤塘、水庫的痕跡,其主要目的為何? (A)吸引漢
人移民臺灣 (B)促進漢番交流往來 (C)使交通運輸更便利 (D)取得農業灌溉用水。
6. ( )1691
年(清康熙
30
年),來自中國福建泉州府晉江縣的漢人,在臺灣會有怎樣的遭遇? (A)到府城會看到許
多金髮碧眼的外國人 (B)他跟著吳沙前往蛤仔難地區開墾 (C)經政府許可後,進入花蓮地區進行拓墾 (D)
和幾位同鄉合作向地方官府申請墾照。
7. ( )阿強是一位商人,主要從中國大陸進口藥材來臺販售,他還加入了臺灣當地的商業組織「郊」,大家一起合作賺
錢,避免削價競爭,附圖為他跑船買賣商品的路線。請問:此時應是在哪一政權的統治之下?(A)鄭氏 (B)荷
蘭 (C)清朝 (D)日本。
8. ( )阿秀周末時和家人出遊,發現在某個菜市場裡的小廟「水仙宮」,竟然曾是清帝國時期當地糖郊的總部。一旁的
神農老街、接官亭等史蹟,都見證了這座城市是臺灣在清帝國初期唯一合法港口所在。請問:阿秀出遊的地點位
於下列哪一縣市? (A)屏東縣 (B)高雄市 (C)臺南市 (D)彰化縣。
9. ( )歷史課上,同學們在討論清代臺灣的郊商,請根據討論的內容判斷,哪一位同學的說法正確? (A)小強:隨著
臺灣人口增加,海外貿易日漸擴大,而興起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 (B)玲玲:此為一種商業組織,在當時的重要
市鎮中郊商林立 (C)阿德:由貿易地相同的商人所組成的有糖郊、布郊等 (D)文文:由從事特定商品買賣的
商人組成的有泉郊、廈郊等。
10. ( )清代流傳的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這句話反映了下列臺灣的何種狀態? (A)臺灣開發的先後順序 (B)
臺灣官治設立的先後 (C)臺灣原住民的最大部落 (D)臺灣的陸路交通要衝。
11. ( )清帝國早期,臺灣主要是將哪一產品運至中國大陸以交換所需之日常用品? (A)茶葉 (B)樟腦 (C)絲織品
(D)稻米。
12. ( )附圖是臺灣與中國大陸對渡港口示意圖。請問:圖中乙港口應該是下列何者?(A)鹿耳門 (B)廈門 (C)鹿港
(D)八里坌。
13. ( )清帝國時期,臺灣的貿易從何時開始不再局限於兩岸,貿易範圍擴展至世界各國? (A)康熙年間 (B)乾隆末
年 (C)開港通商後 (D)嘉慶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