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大樹國民中學 108 學年度第 1學期歷史科七年級第二次段考試題卷
年 班座號 姓名
一、單一選擇題(共30題,每題3分)
1. ( )小馨在書上看到一張 1879 年繪製的《臺灣前後山全圖》,她觀察到此圖與之前的臺灣地圖相比較,恆春半島各社
已有明顯標示,因此判斷圖是因應某事件後的新軍事建置所繪製。請問:上述的「某事件」應為下列何者? (A)
英法聯軍 (B)甲午戰爭 (C)中法戰爭 (D) 牡丹社事件。
2. ( )劉銘傳治臺時,曾經大力推行新政,積極建設臺灣。請問:當時住在臺北的居民,可能會有怎麼樣的生活經驗?
(A)乘坐火車到高雄飽覽沿途風光 (B)打電報給臺南的親友聯絡要事 (C)到臺北帝國大學學習外國語文 (D)曾
目睹臺灣民主國的建國運動。
3. ( )某一時期某人認為臺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建議政府應善加防守,只要將內地的部分軍隊移防臺灣,便可確保
東南數省之安全。請問:提出上述想法與建議的相關歷史背景為何? (A)清朝入主北京,鄭成功進占臺灣為基地
(B)鄭氏降清後,施琅強化臺灣防務的建議 (C)荷蘭人占領臺灣南部的目的 (D)海商轉移到臺灣活動的背景。
4. ( )清領前期的臺灣雖然制定畫界封山的政策,但是漢番界線卻不斷的往山區後退。請問:這種現象反映了下列哪一
項事實? (A)原住民與漢人同化的程度不斷提高 (B)漢人與原住民時常發生衝突 (C)原住民不願受清政府的統
治 (D)漢人入侵原住民活動區的情形日益嚴重。
5. ( )北臺灣的馬賽人,通曉漢語並會使用貨幣,17 世紀初扮演漢人與其他原住民交易的中間人。請問:關於馬賽人的
敘述何者正確? (A)是凱達格蘭族的支系 (B)種植甘蔗與漢人交易 (C)人員多來自於麻豆社(D)曾協助荷蘭平定郭
懷一。
6. ( )歷史老師用附圖投影片講解臺灣某個時期的交通建設,依圖中內容判斷,這應是指下列哪一時期?(A)荷蘭統治
時期 (B)鄭氏統治時期 (C)清朝統治時期 (D)日本統治時期。
7. ( )清康熙年間,清廷統治臺灣後,在行政區的畫分上,設立一府三縣。請問:下列何地不是當時所設立的行政區?
(A)鳳山縣 (B)臺灣縣 (C)諸羅縣 (D)彰化縣。
8. ( )面對外來政權,有些原住民選擇合作,有些選擇對抗,有些則是被迫臣服。請問:關於南臺灣麻豆社的敘述何者
正確? (A)以大肚地區為中心 (B)協助郭懷一對抗統治者 (C)多次與西班牙人發生衝突 (D)可能是西拉雅族。
9. ( )清雍正時,臺灣增設廳、縣的原因包括哪幾項?(甲)漢人陸續遷移來臺(乙)漢人墾殖範圍不斷擴張(丙)民變頻繁
(丁)日本侵犯臺灣 (A)甲乙丁 (B)乙丙丁 (C)甲乙丙 (D)甲丙丁。
10. ( )阿隆與小瑩討論某一段臺灣歷史──阿隆:「此事的起因是這個國家以人民被臺灣原住民殺害為藉口,派兵攻打
臺灣。」小瑩:「清廷最大失策是承認這個國家的出兵行為是『保民義舉』。」他們是討論下列何者? (A)中法
戰爭 (B)甲午戰爭 (C)霧社事件 (D)牡丹社事件。
11. ( )清初清廷對臺灣雖採消極治臺的措施,但自雍正以後,臺灣的開發便迅速展開。下列何者為雍正期間的重要措施
? (A)增設彰化縣及淡水廳 (B)設置一府三縣治理臺灣 (C)將臺灣納入中國版圖 (D)在今宜蘭地區設置噶瑪
蘭廳。
12. ( )小志整理 16 至17 世紀原住民因與外來者接觸,而產生的影響,但蒐集不完全,筆記多有錯誤。請問:下列何項
是正確的? (A)受到荷蘭人影響,原住民信奉伊斯蘭教 (B)協助鄭氏貿易發展,原住民主要經濟活動為狩獵 (C)
漢人鼓勵原住民以游耕的方式進行耕種 (D)北部原住民的話語裡,留存了西班牙語彙。
13. ( )莎韻是 17 世紀生活在今日臺南地區的原住民女孩,小時候她跟著家人獵鹿,即使有耕種,幾年後也會放棄舊耕地
換成一塊新耕地。但等到她年老時鹿已不復見,也只會固定耕地不遷移了。請問:由莎韻從小到老的經歷來看,
造成這種轉變最大的原因為何? (A)嚴禁原住民獵捕鹿 (B)鹿的取得以改為飼育 (C) 外來政權鼓勵漢人拓墾土地
(D) 原住民轉以商貿為主。
14. ( )清領時期臺灣行政區域的演變有:(甲)三府一直隸州(臺北府、臺灣府、臺南府、臺東直隸州)(乙)一府三縣
(臺灣府、臺灣縣、鳳山縣、諸羅縣)(丙)一府四縣二廳(臺灣府、臺灣縣、鳳山縣、諸羅縣、彰化縣、淡水廳
、澎湖廳)(丁)二府(臺灣府、臺北府)。若按照先後順序排列,下列何者正確?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丁丙乙甲 (D)乙丁甲丙。
15. ( )今臺中市石岡區的土牛國小有「土牛民番地界碑」,此碑是清乾隆年間,粵籍移民來此開墾時所設立,依據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