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 年學測 國文考科
4
◎第14、15題翻譯:
昌他從西周逃亡至東周,將西周的情報全部提供給東周。東周國君很高興,西周國君非
常憤怒。西周臣子馮且說:「我能殺了昌他。」西周國君給馮且金子三十斤。馮且派人帶著金
子和書信,找機會送信給昌他,信中說:「告訴昌他,事情若可辦成,就努力辦成;若不能辦
成,就盡快回來啊!回來啊!事情一拖太久就會走漏消息,會讓自己身陷絕境。」又派人告
訴東周的斥侯:「今晚會有壞人混進國內。」斥侯得此消息進獻給東周國君,東周國君立刻殺
掉昌他。
14. (A)動詞,到、往/助詞,無義,語出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B)連詞,和/介詞,同、
跟,語出范仲淹〈岳陽樓記〉;(C)副詞,將/副詞,將,語出方孝孺〈指喻〉;(D)連詞,
從而、於是/介詞,憑藉、依靠,語出《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故答案選(C)。
15. (A)馮且送黃金與書信給昌他,是為了讓東周國君懷疑昌他到東周的目的,而非收買昌
他;(B)昌他投奔東周,馮且則是要為西周國君除掉昌他,二者並無共謀或從屬關係;(C)
昌他遭戮,是因為馮且以計謀使東周國君認為昌他是間諜。
二、多選題:
16. 「喜」與「悲」為兩種不同的情緒,「以喜襯悲」乃是藉由情緒的對比,襯托出悲傷的強
度。(A)文中的「動心」、「美麗」並非對「喜」的描述,故非「以喜襯悲」的表達技巧;
(B)文中「母親心中的愁緒」為悲,「父親和姨娘琅琅的笑語聲」為喜,故可構成「以喜
襯悲」的表達技巧;(C)文中僅寫出秦得參的「悲」,沒有關於「喜」的敘述,故無「以
喜襯悲」的表達技巧;(D)文中敘述孩子們的「喜」,與孔乙己的慌張,但並未寫出「悲」,
故無「以喜襯悲」的表達技巧;(E)金發伯的大笑是「喜」,而秀潔的心思則顯示出金發
伯心中實則充滿悲傷,故秀潔覺得他的笑聲甚至比哭聲更令人難受,此為「以喜襯悲」,
故答案選(B)(E)。
17. (A)句中的「你一言,我一句」表示多數同學討論得很熱烈,「你」與「我」泛指同學,
而非特定對象;(B)「你推我擠」意指人數眾多,十分擁擠,「你」與「我」泛指大家,
非特定對象;(C)「我」是發話人自稱,「你」則是受話對象,均為特定對象;(D)「我」
是說話人自稱,「你」則是聽話的對象,均為特定對象;(E)「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
指別座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製作治玉的磨石,「他」在此泛指某座山,非特定對象,故
答案選(A)(B)(E)。
18. 題幹引文為詩人大荒〈謁杜甫草堂〉。「被廷爭疏離君主」指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而觸怒
唐肅宗,雖得宰相張鎬說情,但唐肅宗卻從此疏遠杜甫;「被戰爭逐出長安/蜀道這條玄
宗倉皇出奔的路/你奔,就苦於上青天了」指杜甫遭逢安 史之亂,逃難至四川;〈麗人行〉、
〈悲陳陶〉、〈哀江頭〉均為杜甫的著名詩作;末尾「沒感動任何當局/你的詩只有酒壺
聽懂」指杜甫終身失意。詩中所指的詩人易使人誤解為李白,但李白並沒有因戰亂而離
開長安,為判讀重要線索。(A)為李白的遭遇;(B)是賀知章對李白的稱讚;(C)杜甫曾在
成都 浣花溪畔結廬,稱為「浣花草堂」;(D)杜甫因安 史之亂而逃奔四川,見證此亂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