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 年統測國文試題解析 撰稿人:連艾寧
統測國文試題,可分選擇題、寫作測驗二大部份。選擇題共 38 題,76 分、作文題 24 分。1-20 題為
綜合測驗,檢測指標有字形、字音、字義(詞義)、句義、段義(文意)、語法、修辭、作者(文化常識)、
應用文、成語(諺語)、語言表達能力。21-38 題為篇章閱讀測驗。
今年各項測驗指標,除了應用文外其他指標皆有出題,但字義(詞義)、句義、段義(文意)、作者
(文化常識)出題比例頗高,題目多達 12 題。另外,今年試題有一明顯特色就是綜合測驗中有 10 題、
閱讀測驗有 3題選自教材選文資料,綜合測驗中考教材選文的題型多為基本題型:字音、錯別字、字義、
文法修辭、作者文集之判讀。意即在出題方向和選擇題選項的設計上,部訂文言文 30 篇即佔了 19 篇之
多,所佔之配分亦有 26 分,顯見出題方向有意兼顧國文教學正常化的要求,期待學生重視基本古文。
即使是如此,其他白話文出題不俗、選材活潑多元,深具人文思辨深度,有當代散文、新聞標題、
現代詩、武俠小說、廣告詞、生態文類等。選擇題第 5題探討「人」字意涵、8題思考超越物我對立,
文句頗具禪意、9題思考感情觀、10 題以諧謔後設方式闡述出生的喜悅、17 題取材自吳念真的廣告詞,
但寄託著經濟不景氣的自我期許,13 和20 題取材自金庸、黃易武俠小說,沒讀過武俠小說並不影響判
讀,13 題同學要能掌握情節邏輯,第 20 題考「二十五史」的基本概念,題目中出現的人物寇仲、徐子
陵雖非著名的歷史人物,但同學仍可透過題幹裡出現的「李世民」掌握到人物的時代,而判讀基礎,除
了同學原有國中歷史基礎外,國文課本裡《諫太宗十思疏》、《虬髯客傳》所上過的文史常識亦可提供判
讀要素。
另外 11、12 題雖為文言文,但文字淺顯,內容偏向俗文學,描寫巿井人情。整體而言,綜合測驗題
難度適中,但第二部份篇章閱讀測驗的難度則偏高,主要在檢測學生歸納整理、分析比較的能力。白話
文和文言文各佔 3篇,白話文閱測難的是第一和二篇雖為白話文,但第一篇選文引用二段明、清論琴法
的古文,文字頗為艱深,且琴法分派、聲情特色又流為抽象,故同學在看題目時會頗感吃力,如遇此狀
況,建議可先看題目的答題重點,再回到本文去細繹、比較、分析,而且 26 題的選項則分別選自〈蘭
亭集序〉、〈文心雕龍〉、〈毛詩序〉、〈典論論文〉,若同學不熟文本脈絡恐難作答。第二篇選文則引用梁
實秋、林語堂論吃蟹的文章,題材為生活情趣。生活情趣類亦是高職國文選文及統測中的重要主題,同
學平常宜多加閱讀,了解古今文人的風雅趣事及傳統中國生活美學。
第三篇白話閱測為報導文學類,選材甚為用心、論述觀點新穎,且能發人深省。在現今媒體報導偏
頗、扭曲、片面的現象下,本文企圖從生態、地理、歷史的角度分析釣魚台的主權爭議,引導同學從全
新的角度審視現實。出題老師用心深刻,而這也提醒同學平時要關心時事,且要培養客觀、多元閱讀的
習慣和能力,了解熟悉各種題材基本的觀念架構和評析的方式,而這都不是一蹴可幾的,必須要每日持
續累積閱讀的資料、能力。
近幾年白話閱測出題題材頗為多元,有歷史、生態、生物、閱讀、教育、建築、腦神經科學等,而
且多來自當年重要的新聞題材和作品,如 99 年〈蜜蜂消失後的世界〉,正是當年媒體、科學界探討的生
態變異的重要現象。而同時期華文界備受矚目的出版品是龍應台的《目送》、《大江大海 1949》,而 99 年
即選錄《目送》的精典段落。
即使是同學所熟悉的歷史事件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或荷蘭的鬱金香,出題老師亦會從獨特的選材切
入,提供同學思考歷史現象的多元觀點,如從天花病毒移入美洲來探討美洲原住民滅絶的原因,從經濟
學觀點來看鬱金香的炒作現象。同學平時多只熟悉命題式作文的記述、抒情的單一架構,對於說明性、
知識性的文類,對複雜的論述層次、艱深的詞彙則較乏讀解能力。故同學一定要改變單看網路新聞的習
慣,培養閱讀長篇專書的能力。
文言文閱測第二篇切合近日流行的戲劇話題〈蘭陵王〉,讓流行題材符應歷史文本,同學答題時亦
備感新奇親切,而且本篇第三題選項亦皆出自文言文 30 篇,故同學仍要掌握選文文意,才能有引申運
用的能力。第三篇則比較〈始得西山宴遊記〉、〈晚遊六橋待月記〉內容文意差異,是一個新的出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