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達系列 2 創新研發
11. (A)引文並未提及梅花宴舉行的原因;(B)只有山上憶良前往唐朝;(C)對應引文的
「賞梅之風開始吹到國內,貴族競相模仿」;(D)長屋王是被誣陷謀反而遭賜死,
並非真的謀反,且大伴旅人並非受牽連而貶為大宰帥。
12. (B)對應引文的「想必希望大家在梅花宴中,一同體驗『欣於所遇』的境界」。
13. (C)二者均說明個人的抱負和志趣,而非強調自然美景令人忘我。
14. 這裡的「此」,應指引文倒數第二段的「單純投入欣賞、充滿美感聯想的那面」,
「不希望大家又抒發戍邊、思鄉之情」。①③完全在欣賞梅花之美,故選之。
15. 引文最後一段是山上憶良所講的話,他表示其中的詩句「呼籲相偕同樂,莫負良
辰『梅』景」,而丙圖的詩句中有「怎能獨自觀賞」,可見丙就是山上憶良。大伴
旅人認為「必須單純投入欣賞,充滿美感聯想的那面」,甲詩所呈現出來的內容
就符合這種理念,故甲可能是大伴旅人。所以①說法正確。
大伴旅人以梅賦歌的期待是「必須單純投入欣賞,充滿美感聯想的那面」,而丁
的內容就是「單純投入欣賞」的類型。乙內容還聯想到過去在京城遊賞時的情形,
相對於幾乎單純欣賞梅的丁,丁自然比乙更符合。故②說法正確。
16. 其實這題只要釐清一個原則即可輕鬆作答:「發動劫掠的是羅馬人,被偷襲的是
薩賓人」,從第一張圖片來看,乙抓住薩賓的女性,可見是發動劫婚的羅馬人。
從第二張圖片,加上引文倒數第二段的「高舉長矛的是兒女的父親」,也就是劫
掠者,也就是羅馬人,而丁裡的人物就是拿長矛,可見這位是羅馬人。因此乙丁
是羅馬人,選(D)。
17. 引文第一段說「強擄薩賓婦女」是詹博洛尼亞完成於 1583 年的作品。倒數第二
段又說路易‧大衛身處十八世紀末繪畫「薩賓婦女」,十八世紀是 1701 到1800
年。所以完成的時間應該是「強擄薩賓婦女」早於「薩賓婦女」。所以①是「強
擄薩賓婦女」較早。另外,引文中詳細說明羅馬人「強擄薩賓婦女」的原委;而
關於「薩賓婦女」,就是在描寫薩賓人宣戰羅馬的關鍵時刻,薩賓婦女挺身而出
而使兩軍和解的事實。所以②也是「強擄薩賓婦女」早於「薩賓婦女」,故選(B)。
18. (A)對應引文「史家多認為:羅穆盧斯的劫掠計畫,一是為了讓羅馬生生不息,二
是製造羅馬人和薩賓人建立關係的機會,藉婚姻形成政治聯盟。」;(B)路易‧大
衛並未翻轉傳說的結局;(C)羅馬人發動劫掠,怎可說是追求和平?;(D)應該是
路易‧大衛比詹博洛尼亞更強調薩賓婦女的智勇不凡,因為她們手無寸鐵卻張開
雙臂,力阻雙方戰鬥。
19. 從引文脈絡來看,由於薩賓人瞧不起剛起步的羅馬人,因此羅馬人想藉劫掠之事
證明自己有相當的能力,不可忽視。符合這種心態的只有(B),再加上「剛起步」
的「剛」字,恰好與「初生之犢」的「初」字呼應,更加確定答案是(B)。
20. 藉由數據的對比(家庭傭工佔比由 8%降至 0.6%、白人已婚中年婦女就業比率遽增
至將近 80%),凸顯洗衣機這項發明對於美國社會結構帶來的巨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