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章 台灣的經濟發展與成長
足的小農經濟截然不同。由於許多的民生消費品必須仰賴從大陸的貿易進口,同時台灣
也向大陸出口農產品,特別是稻米。在這樣的需求之下,一種特殊的經濟組織—行郊便
因應而生。所謂的「行」與內地的商業組織中的行意義相同,大多為批發商。郊的特色
為:為謀求共同利益協力團結的組織,在組織及性質上是以銷售同種類貨物為結合,且
以交易港口為團結核心,此外,郊的組織形態較為強固而密切。從另一方面來說,郊是
一種以保護商人本身利益和伸張其權力為目的而成立的政經結構共同體,而且與中國社
會特有的鄉土特色息息相關,故得以在同業之間迅速結合與擴散,並形成一股統治性的
勢力。這股勢力不僅限於經濟方面,甚至表現在宗教、治安、公益活動等方面,例如
1786 年的林爽文事件,著名的台南三郊便以出錢出力的方式襄助官府,特別是 1884 年
的中法戰爭,台南三郊更在台南設立團練分局,訓練鄉勇防衛鄉土。
清帝國治台初期,透過郊商的運作,大陸成為台灣唯一的貿易對象,但是 1860 年
後,因天津及北京條約使台灣被迫對外開港通商,而後清政府又陸續開放了淡水、打
狗、基隆等港口給英美國家,可以不理會台灣同業公會的牽制而自由通商,導致航行於
兩岸以舢舨經營為主的商行,被經營汽船的英美商人所取代,開啟英美外資在台灣的流
通,這是繼荷蘭治台以後,台灣再度與國際市場接軌,在英美資本的擠壓下,華商資本
(含台灣與大陸)僅能苟延殘喘。到了日治時期,更因殖民政府的強力轉移台日貿易關
係,直接促使台灣與大陸的經濟關係逐漸淡化,也為本地性質資本勢力的台灣資本提供
一個日益成形的發展機會,台灣地主型資本結構也朝向企業資本來轉型。
台灣的開口通商更促進了北部茶葉與南部砂糖業的興起。1874 年至 1884 年間,為
台灣砂糖外銷的全盛期,此時恰逢全球食糖產量驟減,而日本和英國對糖的需求量又大
增,導致國際糖貨市場供不應求,外商洋行趁機把台灣砂糖銷往世界各地,市場遍及
歐、美、亞及大洋洲,當時砂糖外銷量還曾經一度高達台灣輸出總額的 75%。但 1885 年
後,國際糖貨市場供過於求,糖價大跌,台糖僅剩下日本、香港等市場,出口量萎縮。
而迄今仍聞名世界的台灣茶,在開港以前,量少質差,尚不足以外銷。1862 年,
寶順洋行的英商從福建安溪運來茶苗,並給予貸款,鼓勵台北地區農民種植,並且從大
陸聘來茶師,在大稻埕設廠製茶,從此台灣茶業開始勃興。透過洋行的行銷,台灣茶葉
在美國市場大受好評,外銷市場的旺盛刺激了生產的意願,19 世紀中葉以後,台灣近
山茶園的面積不斷擴展,茶葉出口量也超過砂糖成為當時最大宗的出口商品。
當時台灣國際貿易的蓬勃並未使台灣與工業時代接軌,台灣的現代化工程是從
1874 年清廷的自強新政開始,因為地處邊陲,來自中央的羈絆較少,地方官員能自主
地建設;當時台灣除了已具備相當規模的社會經濟基礎,及擁有經濟實力的資本家,從
內部積極支撐工業發展之外,配合海島的特性,島內民智普遍開化,因此改革不受到阻
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