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摘要

pdf
1.81 MB
29 頁
kan wen yuan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
12 年國教國小社會領域課程綱要摘要
壹、基本理念 社會領綱 P.1
社會領域的主要教育功能為傳遞文化與制度,培養探究、參與、實踐、反思及創新的
態度與能力;其理念在於涵育新世代的公民素養,以培育公民面對各種挑戰時,能做出迎
向「共好」的抉擇,並具社會實踐力。
社會領域課程綱要(以下簡稱「社會領綱」根植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
綱》(以下簡稱「總綱」「適性揚才終身學習」之願景以人文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為基
礎,循序發展。課程主要包括「歷史」「地理」及「公民與社會」三學科的旨趣與探究方
法,呈現以下特色:
一、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考量不同背景(包括文化、族群、城鄉、性別及身心特質等)學
生的多元生活經驗,並兼顧生涯探索及發展,提供自主學習空間。
二、顧及不同地區、族群及學校類型的特色,提供課程發展之彈性。
三、社會領域透過多重策略達成領域內的縱向連貫、區隔與橫向整合:
(一)各教育階段領域/科目皆以涵育公民素養為指引,透過不同主題或形式的探究與
實作活動,提供本領域中各科目的協同及議題融入的空間。
(二)各教育階段領域/科目皆強調根植於生活世界的體驗與思辨兼顧知識內容情意
態度與實踐能力的多方面綜合發展。
(三)考慮各學習階段的循序發展以及本領域內各科目間互補合作需要對學習內容做
有意義的區隔,避免內容過多與不必要的重複。
四、依據國民教育之共同原則,強化國小、國中與高級中等學校的縱向連結,並兼顧各類
型高級中等學校特色功能間的橫向連結。
貳、課程目標
社會領域課程旨在培育學生面對未來、開展不同生涯所需的公民素養,其目標如下:
一、發展個人的主體意識,以及自律自治、自發精進與自我實現的素養。
二、提升獨立思考、價值判斷、理性決定與創新應變的素養。
三、發展民主社會所需之溝通互動、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及社會參與等公民實踐的素養。
四、增進對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學科及領域知識的探究與理解能力。
五、發展跨學科的分析、思辨、統整、評估與批判的能力。
六、培養對於族群、社會、地方、國家和世界等多重公民身分的敏察覺知,並涵育具有肯
認多元、重視人權和關懷全球永續的責任意識。
2
肆、核心素養 社會領綱 P.3-5
下表係依循《總綱》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之具體內涵,結合社會領域之基本理念與課
程目標,並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狀況,訂定各教育階段社會領域核心素養之具體內涵。以下
分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及高級中等學校等三個教育階段說明期培養學生在「自主行動」
「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等三大面向循序漸進,成為均衡發展的現代國民。
總綱
核心
素養
面向
總綱
核心素
養項目
總綱核心素養項
目說明
社會領域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國民小學教育
E
國民中學教育
J
高級中等
學校教育
U
A
自主
行動
A1
身心素
質與自
我精進
具備身心健全發
展的素質,擁有
合宜的人性觀與
自我觀,同時透
過選擇、分析與
運用新知,有效
規劃生涯發展,
探尋生命意義,
並不斷自我精
進,追求至善。
-E-A1
認識自我在團體
中的角色,養成
適切的態度與價
值觀,並探索自
我的發展。
-J-A1
探索自我潛能、
自我價值與生
命意義培育合
宜的人生觀。
-U-A1
探索自我,發展潛
能,肯定自我,
劃生涯,健全身心
素質,透過自我精
進,追求幸福人
生。
A2
系統思
考與解
決問題
具備問題理解、
思辨分析、推理
批判的系統思考
與後設思考素
養,並能行動與
反思,以有效處
理及解決生活、
生命問題。
-E-A2
敏覺居住地方的
社會、自然與人
文環境變遷,關
注生活問題及其
影響,並思考解
決方法。
-J-A2
覺察人類生活
相關議題進而
分析判斷及反
並嘗試改善
或解決問題。
-U-A2
對人類生活相關
議題,具備探索、
思考推理分析
批判、統整與後設
思考的素養,並能
提出解決各種問
題的可能策略。
A3
規劃執
行與創
新應變
具備規劃及執行
計畫的能力,並
試探與發展多元
專業知能、充實
生活經驗,發揮
創新精神,以因
應社會變遷、增
進個人的彈性適
應力。
-E-A3
探究人類生活相
關議題,規劃學
習計畫,並在執
行過程中,因應
情境變化,持續
調整與創新。
-J-A3
主動學習與探
究人類生活相
關議題善用資
源並規劃相對
應的行動方案
及創新突破的
可能性。
-U-A3
對人類生活相關
議題,具備反省、
規劃與實踐的素
養,並能與時俱
進、創新應變。
3
總綱
核心
素養
面向
總綱
核心素
養項目
總綱核心素養項
目說明
社會領域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國民小學教育
E
國民中學教育
J
高級中等
學校教育
U
B
溝通
互動
B1
符號運
用與溝
通表達
具備理解及使用
語言、文字、數
理、肢體及藝術
等各種符號進行
表達、溝通及互
動的能力,並能
了解與同理他
人,應用在日常
生活及工作上。
-E-B1
透過語言、文字
及圖像等表徵符
號,理解人類生
活的豐富面貌,
並能運用多樣的
表徵符號解釋相
關訊息,達成溝
通的目的,促進
相互間的理解。
-J-B1
運用文字、語
表格與圖像
等表徵符號
達人類生活的
豐富面貌並能
促進相互溝通
與理解。
-U-B1
運用語言、文字、
圖表、影像、肢體
等表徵符號,表達
經驗、思想、價值
與情意,且能同理
他人所表達之意
,增進與他人溝
通。
B2
科技資
訊與媒
體素養
具備善用科技、
資訊與各類媒體
之能力,培養相
關倫理及媒體識
讀的素養,俾能
分析思辨批判
人與科技、資訊
及媒體之關係。
-E-B2
認識與運用科
資訊及媒體
並探究其與人類
社會價值、信仰
及態度的關聯。
-J-B2
理解不同時空
的科技與媒體
發展和應用
進媒體識讀能
並思辨其在
生活中可能帶
來的衝突與影
響。
-U-B2
善用各種科技、資
訊、媒體,參與公
共事務或解決社
會議題,並能對科
、資訊與媒體的
倫理問題進行思
辨批判。
B3
藝術涵
養與美
感素養
具備藝術感知、
創作與鑑賞能
力,體會藝術文
化之美,透過生
活美學的省思,
豐富美感體驗,
培養對美善的人
事物進行賞析
建構與分享的態
度與能力。
-E-B3
體驗生活中自
然、族群與文化
之美,欣賞多元
豐富的環境與文
化內涵。
-J-B3
欣賞不同時空
環境下形塑的
自然、族群與
文化之美,增
進生活的豐富
性。
-U-B3
體會地理、歷史及
各種人類生活規
範間的交互影響,
進而賞析互動關
係背後蘊含的美
感情境。
C
社會
參與
C1
道德實
踐與公
民意識
具備道德實踐的
素養,從個人小
我到社會公民,
循序漸進,養成
社會責任感及公
民意識,主動關
注公共議題並積
極參與社會活
動,關懷自然生
態與人類永續發
而展現知善
樂善與行善的品
德。
-E-C1
培養良好的生活
習慣,理解並遵
守社會規範,參
與公共事務,養
成社會責任感,
尊重並維護自己
和他人的人權,
關懷自然環境與
人類社會的永續
發展。
-J-C1
培養道德思辨
與實踐能力
重人權的態度,
具備民主素養、
法治觀念環境
倫理以及在地
與全球意識
與社會公益活
動。
-U-C1
具備對道德、人
、環境與公共議
題的思考與對話
素養,健全良好品
德、提升公民意
,主動參與環境
保育與社會公共
事務。
4
總綱
核心
素養
面向
總綱
核心素
養項目
總綱核心素養項
目說明
社會領域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國民小學教育
E
國民中學教育
J
高級中等
學校教育
U
C2
人際關
係與團
隊合作
具備友善的人際
情懷及與他人建
立良好的互動關
係,並發展與人
溝通協調、包容
異己、社會參與
及服務等團隊合
作的素養。
-E-C2
建立良好的人際
互動關係,養成
尊重差異、關懷
他人及團隊合作
的態度。
-J-C2
具備同理與理
性溝通的知能
與態度發展與
人合作的互動
關係。
-U-C2
發展適切的人際
互動關係,並展現
相互包容、溝通協
調、社會參與及服
務等團隊合作的
精神與行動。
C3
多元文
化與國
際理解
具備自我文化認
同的信念,並尊
重與欣賞多元文
化,積極關心全
球議題及國際情
勢,且能順應時
代脈動與社會需
要,發展國際理
解、多元文化價
值觀與世界和平
的胸懷。
-E-C3
了解自我文化,
尊重與欣賞多元
文化,關心本土
及全球議題。
-J-C3
尊重並欣賞各
族群文化的多
樣性了解文化
間的相互關聯,
以及臺灣與國
際社會的互動
關係。
-U-C3
珍視自我文化的
價值,尊重並肯認
多元文化,關心全
球議題,以拓展國
際視野,提升國際
移動力。
5
伍、學習重點 社會領綱 P.6-8
學習重點包含「學習表現」「學習內容」二部分提供課程設計教材發展教科用
書審查及學習評量的架構並透過教學加以實踐「學習表現」「學習內容」可以有不同
的對應關係,在該學習階段內,視領域/科目的特性,彈性加以組合。「社會領域學習重點
與核心素養呼應表參考示例」(詳參附錄一)係舉例說明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的呼應關係
透過學習重點落實本領域核心素養並引導跨領域/科目的課程設計增進課程發展的嚴謹
度。「議題適切融入領域課程綱要」(詳參附錄二)係為豐富本領域學習的示例,使各項議
題可與社會領域的學習重點適當結合。
一、學習表現
社會領域的「學習表現」包含認知歷程情意態度與技能行動「理解及思辨」
「態度及價值」「實作及參與」做為領域的共同架構再依各教育階段及領域/科目的
特性,加以展現。社會領域學習表現的構面及項目共同架構如下:
1.理解及思辨
2.態度及價值
3.實作及參與
a.覺察說明
b.分析詮釋
c.判斷創新
a.敏覺關懷
b.同理尊重
c.自省珍視
a.問題發現
b.資料蒐整與應用
c.溝通合作
d.規劃執行
下列之學習表現依各教育階段順序呈現包括構面項目及條目編碼說明如下
1.1碼為「構面及項目」「構面」依序以阿拉伯數字編號「項目依序以英文小
寫字母編號。國民中學與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若為領域共同的學習表現,則第 1
碼前以「社」標示,若為各科目內涵則第 1碼前以「歷」「地」「公」標示。
民小學因採領域教學,故未有科目之標註。
2.2碼為「學習階段」,以羅馬數字編號,Ⅱ代表第二學習階段(國民小學 34
年級)Ⅲ代表第三學習階段(國民小學 56年級)Ⅳ代表第四學習階段(國民
中學)、Ⅴ代表第五學習階段(高級中等學校)
3.3碼為流水號。
(一)國民小學
構面
項目
條目
第二學習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
1.理解
及思
a.覺察
說明
1a--1
1a--2
1a--3
辨別社會生活中的事
實與意見。
分辨社會事物的類別
或先後順序。
舉例說明社會事物與
環境的互動、差異或
變遷現象。
1a--1
1a--2
舉例說明探究社會領
域的意義及方法。
舉例說明在個人生活
或民主社會中對各項
議題做選擇的理由及
其影響。
b.分析
1b--1
解釋社會事物與環境
1b--1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
6
構面
項目
條目
第二學習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
詮釋
之間的關係。
1b--2
1b--3
的意見,分析其觀點
與立場。
理解各種事實或社會
現象的關係,並歸納
出其間的關係或規律
性。
解析特定人物、族群
與事件在所處時間、
空間脈絡中的位置與
意義。
c.判斷
創新
1c--1
判斷個人生活或民主
社會中各項選擇的合
宜性。
1c--1
1c--2
評論社會議題處理方
案的優缺點,並提出
個人的看法。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
之間的關係,並想像
在不同的條件下,推
測其可能的發展。
2.態度
及價
a.敏覺
關懷
2a--1
2a--2
關注居住地方社會事
物與環境的互動、差
異與變遷等問題。
表達對居住地方社會
事物與環境的關懷。
2a--1
2a--2
關注社會自然人文
環境與生活方式的互
動關係。
表達對在地與全球議
題的關懷。
b.同理
尊重
2b--1
2b--2
體認人們對生活事物
與環境有不同的感
受,並加以尊重。
感受與欣賞不同文化
的特色。
2b--1
2b--2
體認人們對社會事物
與環境有不同的認
感受意見與表現
方式,並加以尊重。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
色,欣賞並尊重文化
的多樣性。
c.自省
珍視
2c--1
2c--2
省思個人的生活習慣
與在群體中的角色扮
尊重人我差異
免對他人產生偏見。
澄清及珍視自己的角
色與權利,並具備責
任感。
2c--1
2c--2
2c--3
反省自己或社會的價
值觀偏見與歧視
探究其緣由。
體認並願意維護公民
價值與生活方式。
澄清及珍視自己的公
民身分,並具備對國
家及文化的認同感。
3.實作
及參
a.問題
發現
3a--1
透過日常觀察與省
思,對社會事物與環
境提出感興趣的問
題。
3a--1
透過對時事的理解與
省思,提出感興趣或
令人困惑的現象及社
會議題。
7
構面
項目
條目
第二學習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
b.資料
蒐整
與應
3b--1
3b--2
3b--3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
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
並判讀其正確性
摘取相關資料中的重
點。
整理資料,製作成簡
易的圖表,並加以說
明。
3b--1
3b--2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
社會議題的相關資
料,並兼顧不同觀點
或意見。
摘取及整理社會議題
相關資料的重點,判
讀其正確性及價值,
並加以描述和解釋。
c.溝通
合作
3c--1
3c--2
聆聽他人的意見,並
表達自己的看法。
透過同儕合作進行體
驗、探究與實作。
3c--1
3c--2
3c--3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
自我觀點,並能與他
人討論。
發揮各人不同的專
長,透過分工進行團
隊合作。
主動分擔群體的事
務,並與他人合作。
d.規劃
執行
3d--1
3d--2
3d--3
探究問題發生的原因
與影響,並尋求解決
問題的可能做法。
評估與選擇可能的做
法,嘗試解決問題。
將問題解決的過程與
結果,進行報告分享
或實作展演。
3d--1
3d--2
3d--3
選定學習主題或社會
議題,進行探究與實
作。
探究社會議題發生的
原因與影響,評估與
選擇合適的解決方
案。
分享學習主題、社會
議題探究的發現或執
行經驗,並運用回饋
資訊進行省思,尋求
調整與創新。
8
二、學習內容 社會領綱 P.13-16
「學習內容」強調領域/科目的知識內涵,社會領域依各教育階段及領域/科目的特
陳述其基礎的學習內容並注重學習階段間的縱向連貫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教師
學校、地方政府或出版社得依其專業需求與特性,「學習表現」雙向結合後進行適當
的轉化以發展有效教學適性學習各教育階段另編有相關學習內容的說明供作參考
詳見附錄三。
下列之學習內容依各教育階段呈現包括主題軸/主題項目及條目編碼說明如
下:
1.1碼為「主題軸/主題及項目」「主題軸/主題」依序以英文大寫字母編號「項
目」依序以英文小寫字母編號。國民中學與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部分,第 1碼前
以「歷」「地」「公」標示該科目內涵。國民小學因採領域教學,故未有科目之
標註。
2.2碼為「學習階段」,以羅馬數字編號,Ⅱ代表第二學習階段(國民小學 34
年級)Ⅲ代表第三學習階段(國民小學 56年級)Ⅳ代表第四學習階段(國民
中學)、Ⅴ代表第五學習階段(高級中等學校)
3.3碼為流水號
(一)國民小學
國民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習內容以「互動與關聯」「差異與多元」「變遷與因果」
「選擇與責任」等四個主題軸為統整架構統整「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
三學科的相關學習主題。
此四個主題軸在闡釋社會領域是統整有關自我、他人、環境之間相互產生關聯
的知識。
「互動與關聯」在探究社會中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環境以及人在社會環境與
制度(如:政治與法律、經濟活動、科技發展、全球議題等)的互動情形,並探討
其關聯性,也強調尊重、合作、永續等價值的重要性。
「差異與多元」在探究個體群體組織(如居民家庭族群等)在生活環境
社會與文化的差異,也強調尊重多元的重要。
「變遷與因果」在探究不同的時間與空間條件下,各種社會事物與環境間的變
遷過程,並強調其因果關係。
「選擇與責任」在探究多元社會中個人在追求自身發展參與社會的經濟活動
及公共事務時,必須做出合宜的選擇,並負起應盡之責任。
9
主題軸
項目
條目
第二學習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
A.互動
與關
a.個人
與群
Aa--1
Aa--2
會中有各種不同的
影響。
不同群體(可包括年齡
性別族群階層職業
受到理解尊重與保護
並避免偏見。
Aa--1
Aa--2
Aa--3
Aa--4
個人可以決定自我發
的特色,並具有參與
體社會發展的權利。
規範(可包括習俗、
宗教或法律等)能導
引個人與群體行為,
維持社會秩序與運作。
個人的價值觀會影響
行為,也可能會影響
際關係。
在民主社會個人須遵
社會規範理性溝通
解包容與相互尊重。
b.人與
環境
Ab--1
Ab--2
響。
改變自然環境。
Ab--1
Ab--2
Ab--3
臺灣的地理位置、自
環境,與歷史文化的
展有關聯性。
交通運輸與產業發展會
影響城鄉與區域間的人
連結互動
自然環境、自然災害
經濟活動,和生活空
的使用有關聯性。
c.權力
、規
則與
人權
Ac--1
Ac--2
權利(可包括生存權
習權表意權隱私權
的權利等)與責任(可包
或維護公共利益等)
可尋求適當的救助
道。
Ac--1
Ac--2
Ac--3
Ac--4
憲法規範人民的基本
利與義務。
法律是由立法機關所
定,其功能在保障人
權利、維護社會秩序
促進社會進步。
我國政府組織可區分
中央及地方政府,各
有不同的功能,並依
權力管理公共事務。
國家權力的運用會維
國家安全及社會秩序
也可能會增進或傷害
人與群體的權益。
d.生產
與消
Ad--1
Ad--2
成分工合作的關係。
來滿足生活需求。
Ad--1
消費者權益的保障,
要消費者、業者與政
共同努力。
e.科技
與社
Ae--1
滿
Ae--1
科學和技術發展對自
與人文環境具有不同
面的影響。
10
主題軸
項目
條目
第二學習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
生活。
Ae--2
Ae--3
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與
類的價值、信仰與態
會相互影響。
科學和技術的研究與
用,應受到道德與法
的規範;政府的政策
法令會因新科技的出
而增修。
f.全球
關連
Af--1
不同文化的接觸和
可能產生衝突合作
生活與文化。
Af--1
Af--2
Af--3
為了確保基本人權、
護生態環境的永續發
展,全球須共同關心
多議題。
國際間因利益競爭而
成衝突、對立與結盟。
個人、政府與民間組
可透過各種方式積極
與國際組織與事務,
盡世界公民責任。
B.差異
與多
a.個體
差異
Ba--1
人們對社會事物的
之處,亦有差異性。
Ba--1
每個人不同的生活背
與經驗,會使其對社
事務的觀點與感受產
差異。
b.環境
差異
Bb--1
方式具有地區性的
異。
Bb--1
自然與人文環境的交
影響,造成生活空間
態的差異與多元。
c.社會
與文
化的
差異
Bc--1
Bc--2
方式節慶與風俗習慣
的價值有其異同。
Bc--1
Bc--2
族群或地區的文化特
色,各有其產生的背
因素,因而形塑臺灣
元豐富的文化內涵。
權力不平等與資源分
不均,會造成個人或
體間的差別待遇。
C.變遷
與因
a.環境
的變
Ca--1
Ca--2
會與經濟的發展而
變。
環境的變遷相互影響。
Ca--1
Ca--2
都市化與工業化會改
環境,也會引發環境
題。
土地利用反映過去和
在的環境變遷,以及
未來的展望。
b.歷史
的變
Cb--1
史變遷。
Cb--1
Cb--2
不同時期臺灣、世界
重要事件與人物,影
臺灣的歷史變遷。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
族文化、中華文化及
11
主題軸
項目
條目
第二學習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
界其他文化
遷,都在臺灣留下有
與無形的文化資產,
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c.社會
的變
Cc--1
改變。
Cc--1
Cc--2
個人在團體中的角色
隨著社會變遷產生改
變。
族群的遷徙、通婚及
流,與社會變遷互為
果。
d.政治
的變
【本項目於第三學習階段學習】
Cd--1
Cd--2
不同時空環境下,臺
人民透過爭取權利與
治改革,使得政治逐
走向民主。
臺灣人民的政治參與
公民團體的發展,為
灣的民主政治奠定基
礎。
e.經濟
的變
【本項目於第三學習階段學習】
Ce--1
Ce--2
經濟型態的變遷會影
人們的生活。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
源的使用會產生意義
價值的轉變,但也可
引發爭議。
D.選擇
與責
a.價值
的選
Da--1
Da--2
須在生活中學會做
擇。
值觀有不同的影響。
Da--1
依據需求與價值觀做
擇時須評估風險結果
及承擔責任,且不應
害他人福祉或正當權
益。
b.經濟
的選
Db--1
滿
評估再選擇。
Db--1
選擇合適的理財規劃
可以增加個人的財富
調節自身的消費力。
c.參與
公共
事務
的選
Dc--1
切的討論歷程做出
定。
Dc--1
團體或會議的運作可
透過成員
程做出決定。
12
陸、實施要點
一、課程發展 社會領綱 P.47-50
(一)社會領域的課程發展宜與生活及科技脈動連結,關懷本土、培養國際思維,重視
全球重要議題使學生不僅能認同自己的國家與文化也能實踐世界公民的角色
(二)國小採領域統整課程設計。國中得依學校實際條件,彈性採取領域或分科教學。
普高以分科教學為原則並透過跨領域/科目專題探究與實作等課程強化跨領
域或跨科目的課程統整與應用。
(三)為增進社會領域學習的豐富性,並培養學生在地關懷與國際視野,學校課程發展
應適切融入各項議題(參考附錄二:議題適切融入領域課程綱要)
(四)學校進行社會領域課程發展時,宜聚焦於學校本位、學習者中心、問題導向及團
隊合作等精神,結合學生興趣、教師專業、生活環境、社會時事與議題等,培養
學生觀察、訪問、調查、蒐集資料、繪製圖表與主題地圖、專題報告等探究與實
作能力,以落實社會領域課程理念。學校應提供學生實作發表的展現機會,每學
年可舉辦一次社會領域學習成果發表會亦可鼓勵學生參與各項校外展演或競
(五)社會領域可結合其他部定領域學習課程或校訂課程將本領域學習融入整體學校
本位課程發展。
(六)原住民族重點學校的社會領域課程發展,應儘量結合原住民族歷史、文化、地理
及公共議題,從族群發展角度規劃課程內容。
13
二、教材編選
(一)社會領域之教材編選或教科用書編寫應依據學習重點,融入核心素養的內涵
行適切的縱向銜接與學科間的橫向統整,避免不必要的重複。
(二)「學習內容」中的各主題軸/主題、項目及條目並不代表教材各冊次與各章節之
名稱及順序。編選教材或編寫教科用書時,可重新安排組合各項學習內容,形成
各具特色的教材架構,但須以領綱基本理念為依據,並遵守以下教材編選(八)
至(十二)項所示要點。
(三)為落實各學習階段的「學習表現」編選教材或編寫教科用書時應將「學習表現」
與相關的「學習內容」結合,設計符合整合性、脈絡性、策略性及活用性的學習
教材,讓學生得以發展社會領域核心素養。
(四)教材編選或教科用書編寫應具時代性與前瞻性,考量學生生活經驗及社會脈動,
結合相關議題並兼顧多元觀點,回應不同族群與文化的特性,避免刻板印象、偏
見、歧視與威權內容,文字敘寫不應落入單一族群或性別的觀點;同時,若干文
化習俗潛藏之偏見與歧視,應加以檢視與省思。
(五)教材編選或教科用書編寫應能反映當今學界的重要研究成果避免過多艱澀的定
義,或類型化、表淺化、零碎化與教條化的學習素材。
(六)教材編選或教科用書編寫應衡量社會領域於各教育階段實際授課節數或學分數,
國中及普高並宜參考附錄三之建議節數,注意整體學習內容分量的適切性。
(七)學校得因應地區特性、學生特質與需求,選擇或自編教材。全年級或全校且全學
期使用之自編自選教材,應送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審查。
(八)國小之教材編選或教科用書編寫採領域統整課程設計除應選擇合適之主題以發
展統整性教材外每一個單元至少設計一項探究活動每學期另需統整該學期所
學內容,至少規劃一個主題探究與實作單元。 社會領綱 P.48
三、教學實施
(一)教師應依據社會領綱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核心素養及學習重點,結合各地區
自然、族群或文化特色,設計具有探究精神與重視提問的有效教學活動,引導學
生學習。
(二)在國小採領域教學方式整合學習內容在國中依各學科旨趣設計學習內容並以
學習表現為依據設計多元的探究學習進行整合在普高則以不同學科架構設計
分科學習內容,並以學習表現與多元的探究學習進行整合。
(三)教學實施應以開放多元的態度,強調民主社會中理性溝通、尊重差異的重要性。
(四)教學實施宜靈活運用各種策略,除了知識傳授外,更需提供學生實地踏查、參與
14
互動及力行實踐的機會,以培養學生探究、創造與省思的能力,以及主動學習的
態度。
(五)為提升教學成效,教師宜藉由教學研究會或專業學習社群加強社會領域內的研
討與相關領域間的課程聯繫可開設跨領域/科目之專題實作或探索體驗課程
並依課程需求採協同教學,以促進教學的效果。
(六)為強化課程的整合與應用,教師可依學生學習需求,彈性實施歷史考察、田野實
察或其他形式的探究學習,活動方式宜多元靈活,其實施原則如下:
1.國中的歷史考察田野觀察或其他形式的探究學習可整合歷史地理公民與
社會三科目協同實施,並可利用彈性學習課程或課餘時間進行。
2.普高必修課程的歷史考察田野實察或其他形式的探究學習可跨學科共同設計
其主題可視教學環境或學生特性而調整深度與廣度,並可利用彈性學習時間或
課餘時間進行。
3.教師實施探究學習課程與教學時應引導學生以誠信同理或客觀等原則進行
並須尊重與維護探究對象的相關權益。
四、教學資源
(一)學校應依主管機關公布之設備基準,建置社會領域或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的
專科教室,並充實必要的教學設備與物品。
(二)學校可運用研究機構、社區、產業、民間組織等資源,或與各界人力資源協力合
作,以精進課程與教學。
(三)學校可因應校本特色,建置社會領域教學資源分享平台支援課程發展與教學研
究。
(四)學校應依設備基準及學校課程計畫等提供歷史考察田野實察或其他形式探究
學習所需之各種軟、硬體設備及相關行政支持。
五、學習評量
(一)學習評量應依據社會領域之課程目標、核心素養、學習表現及學習內容,兼重學
習歷程與結果,採用紙筆測驗、作業練習、實作評量、田野實察、專題報告、檔
案評量等多元形式,以診斷學習問題,並檢視學習成效。
(二)評量的內容應考量學生身心發展、個別差異及文化差異配合核心素養及學習表
現內涵,勿流於零碎的知識記憶,而應兼重高層次的認知、情意、技能表現及其
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訂定評量標準。
(三)教師進行學習評量後,須分析評量結果作為教學反思、調整及補救教學的參考
15
柒、附錄
附錄一:社會領域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呼應表參考示例 社會領綱 P.51-
53
社會領域學習重點
社會領域核心素養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2c--2
2c--1
2c--2
澄清及珍視自己的
角色與權利並具備
責任感。
反省自己或社會的
價值觀、偏見與歧
並探究其緣由
體認並願意維護公
民價值與生活方式
Aa--1
Cc--1
個人在家庭學校與
社會中有各種不同
的角色個人發展也
會受其影響。
個人在團體中的角
色會隨著社會變遷
產生改變。
-E-A1
認識自我在團體中
的角色養成適切的
態度與價值觀並探
索自我的發展。
3d--1
3d--1
3d--2
探究問題發生的原
因與影響並尋求解
決問題的可能做法
選定學習主題或社
會議題進行探究與
實作。
探究社會議題發生
的原因與影響評估
與選擇合適的解決
方案。
Ca--1
Ca--1
Ca--2
居住地方的環境隨
著社會與經濟的發
展而改變。
都市化與工業化會
改變環境也會引發
環境問題。
土地利用反映過去
和現在的環境變遷
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E-A2
敏覺居住地方的社
自然與人文環境
變遷關注生活問題
及其影響並思考解
決方法。
1c--1
1c--2
3d--1
3d--2
評論社會議題處理
方案的優缺點並提
出個人的看法。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
件之間的關係並想
像在不同的條件下
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探究問題發生的原
因與影響並尋求解
決問題的可能做法
探究社會議題發生
的原因與影響評估
與選擇合適的解決
方案。
Ab--2
Ab--2
Ab--3
自然環境會影響經
濟的發展經濟的發
展也會改變自然環
境。
交通運輸與產業發
展會影響城鄉與區
域間的人口
自然環境自然災害
及經濟活動和生活
空間的使用有關聯
性。
-E-A3
探究人類生活相關
議題,規劃學習計
畫,並在執行過程
因應情境變化
持續調整與創新。
3c--1
3c--1
聆聽他人的意見
表達自己的看法。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
自我觀點並能與他
人討論。
Aa--2
Aa--4
不同群體(可包括年
性別族群
職業區域或身
心特質等)應受到理
尊重與保護
避免偏見。
在民主社會個人須
-E-B1
透過語言文字及圖
像等表徵符號理解
人類生活的豐富面
並能運用多樣的
表徵符號解釋相關
訊息達成溝通的目
16
社會領域學習重點
社會領域核心素養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遵守社會規範理性
溝通理解包容與相
互尊重。
促進相互間的理
解。
1b--1
3b--1
檢視社會現象中
同的意見分析其觀
點與立場。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
集與學習主題相關
的資料並判讀其正
確性。
Ae--1
Ae--2
Ae--3
人類為了解決生活
需求或滿足好奇心
進行科學和技術的
研發從而改變自然
環境與人們的生活
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與人類的價值信仰
與態度會相互影響
科學和技術的研究
與運用應受到道德
與法律的規範政府
的政策或法令會因
新科技的出現而增
修。
-E-B2
認識與運用科技
訊及媒體並探究其
與人類社會價值
仰及態度的關聯。
2b--2
2a--2
感受與欣賞不同文
化的特色。
表達對在地與全球
議題的關懷。
Bc--1
Bc--1
Cb--2
各個族群有不同的
命名方式節慶與風
俗習慣。
族群或地區的文化
特色各有其產生的
背景因素因而形塑
臺灣多元豐富的文
化內涵。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
民族文化中華文化
及世界其他文化隨
著時代變遷都在臺
灣留下有形與無形
的文化資產並於生
活中展現特色。
-E-B3
體驗生活中自然
群與文化之美欣賞
多元豐富的環境與
文化內涵。
17
社會領域學習重點
社會領域核心素養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2c--1
2a--2
2b--1
省思個人的生活習
慣與在群體中的角
色扮演尊重人我差
避免對他人產生
偏見。
表達對在地與全球
議題的關懷。
體認人們對社會事
物與環境有不同的
認知感受意見與
表現方式並加以尊
重。
Ac--1
Ac--2
Af--1
兒童在生活中擁有
許多權利(可包括生
存權學習權表意
隱私權身體自
主權及不受歧視的
權利等)與責任(可
包括遵守規範尊重
他人或維護公共利
益等)
法律是由立法機關
所制定其功能在保
障人民權利維護社
會秩序和促進社會
進步。
為了確保基本人權
維護生態環境的永
續發展全球須共同
關心許多議題。
-E-C1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
理解並遵守社會
規範,參與公共事
務,養成社會責任
尊重並維護自己
和他人的人權關懷
自然環境與人類社
會的永續發展。
3c--1
3c--1
3c--2
聆聽他人的意見
表達自己的看法。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
自我觀點並能與他
人討論。
發揮各人不同的專
透過分工進行團
隊合作。
Bc--2
Bc--1
家庭有不同的成員
組成方式每個家庭
所重視的價值有其
異同。
族群或地區的文化
特色各有其產生的
背景因素因而形塑
臺灣多元豐富的文
化內涵。
-E-C2
建立良好的人際互
動關係養成尊重差
關懷他人及團隊
合作的態度。
2b--2
2c--3
感受與欣賞不同文
化的特色。
澄清及珍視自己的
公民身分並具備對
國家及文化的認同
感。
Af--1
Af--1
Af--3
不同文化的接觸和
交流,可能產生衝
合作和創新
影響在地的生活與
文化。
為了確保基本人權
維護生態環境的永
續發展全球須共同
關心許多議題。
個人政府與民間組
織可透過各種方式
積極參與國際組織
與事務善盡世界公
民責任。
-E-C3
了解自我文化尊重
與欣賞多元文化
心本土及全球議題
18
貳、議題學習目標 社會領綱 P.63-64
為使各領域/科目課程能適切進行議題融入並落實教育相關法律及國家政策綱領
下臚列十九項議題之學習目標,提供學校及教師於相關課程或議題教學時進行適切融入,
以與領域/科目課程作結合。
議題
學習目標
性別平等教育
理解性別的多樣性覺察性別不平等的存在事實與社會文化中的性別權力
關係建立性別平等的價值信念落實尊重與包容多元性別差異付諸行
動消除性別偏見與歧視,維護性別人格尊嚴與性別地位實質平等。
人權教育
了解人權存在的事實基本概念與價值發展對人權的價值信念增強對
人權的感受與評價;養成尊重人權的行為及參與實踐人權的行動。
環境教育
認識與理解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面對的環境危機與挑戰探究氣候變遷
源耗竭與生物多樣性消失以及社會不正義和環境不正義思考個人發展
國家發展與人類發展的意義;執行綠色、簡樸與永續的生活行動。
海洋教育
體驗海洋休閒與重視戲水安全的親海行為了解海洋社會與感受海洋文化
的愛海情懷;探究海洋科學與永續海洋資源的知海素養。
科技教育
具備科技哲學觀與科技文化的素養;激發持續學習科技及科技設計的
趣;培養科技知識與產品使用的技能。
能源教育
增進能源基本概念發展正確能源價值觀養成節約能源的思維習慣和
態度。
家庭教育
具備探究家庭發展家庭與社會互動關係及家庭資源管理的知能提升積
極參與家庭活動的責任感與態度激發創造家人互動共好的意識與責任
提升家庭生活品質。
原住民族教育
認識原住民族歷史文化與價值觀增進跨族群的相互了解與尊重涵養族
群共榮與平等信念。
品德教育
增進道德發展知能了解品德核心價值與道德議題養成知善樂善與行
善的品德素養。
生命教育
培養探索生命根本課題的知能提升價值思辨的能力與情意增進知行合
一的修養。
法治教育
理解法律與法治的意義習得法律實體與程序的基本知能追求人權保障
與公平正義的價值。
資訊教育
增進善用資訊解決問題與運算思維能力預備生活與職涯知能養成資訊
社會應有的態度與責任。
安全教育
建立安全意識提升對環境的敏感度警覺性與判斷力防範事故傷害發
生以確保生命安全。
防災教育
認識天然災害成因養成災害風險管理與災害防救能力強化防救行動之
責任、態度與實踐力。
生涯規劃教育
了解個人特質興趣與工作環境養成生涯規劃知能發展洞察趨勢的敏
感度與應變的行動力。
多元文化教育
認識文化的豐富與多樣性養成尊重差異與追求實質平等的跨文化素養
維護多元文化價值。
閱讀素養教育
養成運用文本思考解決問題與建構知識的能力涵育樂於閱讀態度
展多元閱讀素養。
戶外教育
強化與環境的連接感養成友善環境的態度發展社會覺知與互動的技能
培養尊重與關懷他人的情操;開啟學生的視野,涵養健康的身心。
19
國際教育
養成參與國際活動的知能激發跨文化的觀察力與反思力發展國家主體
的國際意識與責任感。
二、議題適切融入「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學習重點舉例說明 社會領綱 P.72-74
議題融入社會之內容涵蓋議題之知識情意與行動重視對議題認知與敏感度之提升
值觀與責任感之培養,以及生活實踐之履行。進行議題教育時,透過本領域之學習重點與議
題實質內涵之連結、延伸、統整與轉化,培養學生對議題探究、思辨與實踐的能力。下表
先列舉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與海洋教育四項議題之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其
融入本課程綱要「學習重點」之示例,作為教材編選與教學實施之參考。
議題
學習主題
實質內涵
建議融入課程綱要學習重點之示例
尊重
E1
E2
認識生理性別性傾向
多元面貌。
影響。
2c--1
2c--1
Aa--2
省思個人的生活習慣
與在群體中的角色扮
尊重人我差異
免對他人產生偏見。
反省自己或社會的價
值觀偏見與歧視
探究其緣由。
不同群體(可包括年
性別族群階層
職業區域或身心特質
等)應受到理解尊重
與保護,並避免偏見。
E3
了解家庭學校與職
的限制。
2c--1
2c--1
Ad--1
Ba--1
省思個人的生活習慣
與在群體中的角色扮
尊重人我差異
免對他人產生偏見。
反省自己或社會的價
值觀偏見與歧視
探究其緣由。
個人透過參與各行各
業的經濟活動與他人
形成分工合作的關係
每個人不同的生活背
景與經驗會使其對社
會事務的觀點與感受
產生差異。
E4
人的身體自主權。
2b--2
Aa--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
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
樣性。
不同群體(可包括年
性別族群階層
職業區域或身心特質
等)應受到理解尊重
20
議題
學習主題
實質內涵
建議融入課程綱要學習重點之示例
Ac--1
與保護,並避免偏見。
兒童在生活中擁有許
多權利(可包括生存
權、學習權、表意權、
隱私權身體自主權及
不受歧視的權利等)
責任(可包括遵守規
尊重他人或維護公
共利益等)
E5
認識性騷擾性侵害
道。
Ac--1
Ac--2
兒童在生活中擁有許
多權利(可包括生存
權、學習權、表意權、
隱私權身體自主權及
不受歧視的權利等)
責任(可包括遵守規
尊重他人或維護公
共利益等)
遇到違反人權的事件
可尋求適當的救助管
道。
21
國小社會領域「素養導向教學設計」講義
2022 修訂版
關於研習主題,我們可以從那些面向來思考呢?
有哪些概念不甚清楚呢?
想要提出什麼疑問呢?
十二年國教
新課綱社會
領域素養導
向教學設計
社會領域
新課綱有
什麼改變?
課堂教學
怎麼做?
素養導向
是什麼意
思?
22
[前情提要]再次認識十二年國教課綱的核心素養
一、如何看待核心素養?
()教育革新立基於過去的經驗 ()教育革新根源於教育的本質
二、核心素養是什麼? (摘錄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
核心素養呼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成就每一個孩子」的願景,透過結合
生活情境、整合性學習和運用、探究與
解決問題,讓學生潛能得以適性開展,
成為學會如何學習的終身學習者,進而
能運用所學、善盡公民責任,使個人及
整體社會的生活、生命更為美好。
核心素養確立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
習者,學校、教師依據核心素養具體內
涵,審酌教育專業,提供資源、機會及
環境,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
人、與社會、與自然的互動能力。並發
揮互動能力以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
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
永續發展,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三、核心素養怎麼教? (錄自「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素養導向教學模組」)
層面
說明
課程
理念
落實
1. 自發 以學習者為學習的主體,引發學習興趣與動機。
2. 互動 學習者能廣泛運用各種方式,有效與他人及環境正向互動。
3. 共好 透過行動改善團體、社會的生活環境,達成共好的效果。
4. 跨領域/科目 考量與其他領域或科目的關係
素養
導向
設計
5. 整合知識、技能、態度 強調學習是完整的,不應只偏廢在知識層
面。
6. 注重情境化、脈絡化的學習 能將學習內容和過程與個人經驗、生活
事件、社會情境進行適切結合。
7. 兼重學習歷程、策略及方法 課程規劃及教學設計能結合學習內容與
探究歷程,以陶養學生擁有自學能力,成為終身學習者。
8. 強調實踐力行的表現 讓學生能學以致用,整合所學遷移應用到其他
事例,或實際活用於生活中。
23
(摘錄自「總綱種子講師實地宣講問題解析 Q&A)
四、核心素養
是個新玩意
嗎?
不,它只是讓
我們重新再一
次思考,學校
教育要給孩子
什麼樣的學習
經驗?
我們可以努力
實踐嗎?
我們期望孩子
成長為什麼模
樣?
自己又想成為
什麼模樣的老
師?
24
參考資料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素養導向教學的原則與方法
(摘錄自「同行----走入 12 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一、不僅教知識,也要教技能與情意
(一)教師應調整偏重學科知識的灌輸式教學型態,可透過提問、討論、欣 賞、展演、操
作、情境體驗等有效的教學活動與策略,引導學生創造 與省思,提供學生更多參與互動及
力行實踐的機會。
(二)以國語文教學為例,除了課文內容的學習之外,應培養學生能運 用科技、資訊及媒
體所提供的各種素材,以進行檢索、擷取、統整、 閱讀、解釋及省思,並轉化成生活的能
力與素養。
二、不僅教結果,也要重視學習的歷程與方法
(一)學校教材之設計,除了知識內容的學習之外,更應強調學習歷程及學習方法的重要,
以使學生喜歡學習及學會如何學習。
(二)以自然科學領域教學為例,除了教導自然科學的重要概念或事實之外,應培養學生能
從觀察、實驗的歷程,學習探索證據、回應不同 觀點,並能對問題、方法、資料或數據的
可信性進行檢核,進而解釋 因果關係或提出可能的問題解決方案。
三、不僅教抽象知識,更重視情境學習
(一)學生能主動地與週遭人、事、物及環境的互動中觀察現象,尋求 關係,解決問題,
並關注在如何將所學內容轉化為實踐性的知識,並 落實於生活中。
(二)以數學領域教學為例,除了要能在數學課解題之外,還應能以數學的觀念處理真實世
界及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問題。
四、不僅要在學校中學習,更要能夠落實於社會行動
(一)核心素養係能促進個人在多元的情境或社會領域中更有效率的參與, 並且增進個人
成功的生活及健全社會發展的能力。
(二)以社會領域教學為例,除了課本知識的學習之外,應培養學生具備對道德、環境與
公共議題的思考與對話素養,也應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各種環境保育活動與社會公共事務。
25
[實作討論]素養導向教學設計案例分析與建議
請與夥伴教師討論,從輔導團所介紹的課程教學案中,找出其教學設計
或學習成果分別有哪些地方符合素養導向的設計?
當然,如果案例未臻理想,有未能達成素養導向的地方,你們也可以一起
提出進一步的建
(重要的是我們還可以怎麼做呢?如果是你又會怎麼做呢)
素養導向教學實踐策略檢核表
素養導向
教學設計原則
說明
本單元教學實踐策略
1.整合知識
技能與態度
調
整的不應只偏
廢在知識層面
2.注重情境
脈絡化的學
社會情境進
行適切結合。
3.兼重學習
歷程策略及
方法
究歷程以陶養
能力成為終身
學習者。
4.強調實踐
力行的表
致用整合所學
他事例或實際
活用於生活中
26
學習重點
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27
()課程架構 (將教材內容摘要,提取關鍵語詞,繪製概念圖/較表)
()設定問題 (根據概念圖,提出教材內容的主要問題,於課堂上提問)
1. 你經歷過哪些需要分工的團體事務
2. 團體事務的工作經過分工後,我應該如何面對過程與結果?
()合作體驗 (引導學伴進行討論的教學小技巧)
1.導入活動:小組合作的體驗活動經驗。
28
2.開展活動:請同學配對討論,進行 ORID 討論法。
提取課本內關鍵字句,核對經驗。
29
3.挑戰活動:結合現實生活,班級如何準備運動會。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