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和國中八年級歷史第一次段考分析

pdf
4.16 MB
7 頁
admin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
福和國中 113 學年度第 學期第 次段考試題分析表( 年級 歷史 科) 吳瑞元老師撰稿
一、 為什麼要進行領域的試題分析
1. 了解學生學習狀況。
2. 透過領域試題研討,調整教學策略,以協助學生學習。
3. 提供調整修正課程與教學的依據。
二、 如何進行試題分析
1. 備齊評量試卷、選項分析表(盧卡斯試題分析)
2. 領域可以分組研討方式,以達致教學對話。
3. 分析的重點,在於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學習狀況。
三、 關於試題內容及命題範圍請注意:
1. 試題的命題範圍應適中,不可偏重某個主題或某個重要概念未施測。
2. 試題的題意敘述應清楚,附圖應清晰。
3. 各選項的正確答案(ABCD)的數量宜平均分布。
四、 試題分析,可分析的內容?根據教務處所提供的表格進行分析。(若欲增加其他內容,可另填入 A4 紙張。)
項目
領域討論內容
討論分析紀錄
請參考「112 年教育會考各科參考試題本示例說
明」,分享本次素養導向 13題之試題之類
型、取材及優點或可改進處。(至少 1)
學科基本素養題 182021222425
262729303233.
生活實踐題(如勾選本項,請試勾選生活實踐題類
)
18.本題設計時,以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之珍貴藏品毛公鼎為題
材,引領學生思考該文物所呈現的時代特色和社會階級狀況。
■日常生活情境、■學術探究情境、跨領域、■融入相關議題:閱讀
理解
20.透過古人李斯與秦始皇的對話情境,判斷因果關係。
□日常生活情境、■學術探究情境、跨領域、■融入相關議題:閱讀
理解
2
日常生活情境■學術探究情境
跨領域□融入相關議題:____________________
21.透過時代童謠,對應時代的舉才制度,以制度崩化的題指,
推衍應填時代的答案。
■日常生活情境、■學術探究情境、跨領域、■融入相關議題:閱讀
理解
22.透過兩岸旅遊團與導遊角色,判斷導遊所說之長城相關史事
之真偽。
■日常生活情境、□學術探究情境、跨領域、□融入相關議題:閱讀
理解
24.以中國三大佛窟景點為題,然卻也要從景點
位置,對應北魏孝文帝遷都後的所在位置。
□日常生活情境、□學術探究情境、跨領域、■
融入相關議題:閱讀理解
25.學生須依照文章敘述(魏晉南北朝時的「僑姓」等大姓的敘
述),將文字轉為地理圖像,對應各名詞在
地圖中的方位,然後對照永嘉之禍後皇室大
族南渡,逆推原本西晉「僑姓」大族的原居
地。本題仿造近年會考社會題本頻出現之
「為圖像而設計圖像」的怪怪圖,呼應新課
綱著重閱讀與符號解讀的能力培養。
□日常生活情境、■學術探究情境、■跨領域:地球科學、■融入相關
議題:閱讀理解
26.本題題幹細述九品官人之法的實施方式,學生須能掌握時代
特色,再從題項中找到對應時代的對仗詩詞。
□日常生活情境、■學術探究情境、 ■跨領域:國文領域、■融入
3
相關議題:閱讀理解
27.透過地圖內的趨勢箭頭圖,判斷圖示中的線條所能對應的史
事。本題仿造近年會考社會題本頻出現之「為圖像而設計圖
像」的怪怪圖,呼應新課綱著重閱讀與符號解讀的能力培
養。
□日常生活情境、■學術探究情境、跨領域、■融入相關議題:閱讀
理解
29.本題透過古代文獻所稱頌富裕的「江南」,並也引用具備音韻
美感的詩詞節錄,引領學生選擇可對應題旨的答案。
□日常生活情境、■學術探究情境、 ■跨領域:國文領域、■融入相關
議題:閱讀理解
30.引領學生使用歸納法,而能將各項史事對應到與之相涉的帝
王(唐太宗)。具備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學習」的題目設計。
□日常生活情境、■學術探究情境、 □跨領域、□融入相關議題
32.透過特殊呈現的統計長條圖,學生須
X軸(時間軸)與 Y軸(南方與北方
各自經濟發達程度),推斷關鍵事件的
屬性。
3334.透過篇章敘述與唐代詩詞之節錄,學生須能從略屬對仗
文字美感的選項中,找出足以對應詮釋時代特色的選項。
□日常生活情境、■學術探究情境、 ■跨領域:國文領域、■融入相關
議題:閱讀理解
1. 全體學生的平均答對率為多少?(多數試題的
1本試題已有近七成以上的題目答對率在 60%以上。本卷並無題
4
答對率應在 40%80%)
**可由此了解一般學生的作答狀況及學習狀況。
目之答對率低於 40%。難易度都在適中範圍內。
2. 各題答對率的分布狀況?(請填出該通過率的
題數及其「佔總題數的百分比)
**可由答對率分布狀況,看到難易度情形,或是
否有涵蓋記憶題,理解題,分析題等不同層次題
型。
通過率
題數
佔比%
通過率
題數
佔比%
0.9 以上
0
0%
0.6~0.7
5
29%
0.8~0.9
4
23%
0.4~0.6
4
23%
0.7~0.8
2
11%
0.4 及以下
2
11%
3. 請檢視各題錯誤選項的比例是否有過高或過低
的狀況。(請找出三題分析)
說明:選擇題的每個選項應有其誘答性,若錯誤
選項有很多學生選,可說明大多數學生有此類迷
思概念或易錯趨勢。*誘答選項:答對率超過正
解或接近正解,且大於 25%的選項。
題號
*誘答選項誘答率
難易度
21
C
25
B較多、CA 其次
略為偏難
33
B最多
略為偏難
承上題,就上述「錯誤選項比例過高或過低」的
試題,請領域內同科教師分享交流該題項概念之
教學方法。
(於後述分析)
填寫老師 吳瑞元 註冊組長 教務主任
※以下詳述各低答對率之試題分析
5
●低答對率試題分析
題目
21
答題情形
正解 D(44.97%) 誘答:C多(達 38.01%) ;難易度:中間 0.48
題目與分析
21.歷史上常有些制度久而久之,人們也終究從制度的缺陷中找到漏洞,制度原始的精神與原則已經不復存在,使得新的制度勢將取代舊的制度。
某時代曾出現一個童謠: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註譯:一個因文才出眾而可當官的人,結果
那人卻沒讀甚麼書;因被認為孝順且做事公正而可當官的人,結果那個人居然沒有住在老父的家中照顧。說是出自清白的窮人家,但卻貪污像爛
泥;而人稱譽來自名門的將領,結果懦弱像雞一樣。)」該童謠提到一種舉才任官的制度已經變質,推論這個童謠應是在何時流傳的?(A)東周周
平王時 (B)秦帝國末年 (C)漢武帝時 (D)東漢末年。
分析—
本題於課本的敘述為「漢武帝時實施薦舉」制度。然題目開宗明義指「歷史上常有些制度久而久之,人們也終究從制度的缺陷中找到漏洞......」;
題幹文末亦稱「該童謠提到一種舉才任官的制度已經變質」,於是題目詢問童謠流傳的時代。這題答錯率高,顯示多數學生並未詳細閱讀題目。
學生習慣將課本有提到的知識點神經反射連結知識點(例如,直覺以為出題者在考「漢武帝實施察舉制度」,但實則本題在論「察舉制度已經變
質」,故時代要選漢武帝之後的 D選項(即東漢末年)。本題做錯者,亦屬粗心大意,因未詳讀文意而導致信心不足,不敢推論課本未明文寫出的
因果變遷。學生常習慣課本書寫「制度興起」,本題則在探討「制度崩解」的推論,學生須勇敢排除屬於「制度興起」的誘答,並以時序來推論
正解。
題目
25
答題情形
正解 B(37.50%) 誘答:B較多、CA 其次(但也偏多) ;難易度:略難(0.41
題目與分析
25. 東晉時期自北方南渡避難的「僑姓」大族,其中的王姓、謝姓等勢力與司馬皇室攜手統治東晉疆
域,當時有所謂:「王與馬,共天下」之說。與「僑姓」同為世族大姓者,尚有含朱、張、顧、陸等在
舊孫吳之地的大姓,人們合稱這些姓氏為「吳姓」。而在北魏地區,從姓氏亦可判斷有些大姓是鮮卑漢
化後的改姓,屬北魏執政者的宗室,人稱「國姓」,他們亦享有世族的尊貴地位。右圖【圖三】為東晉
至南北朝後各世族勢力聚集地的示意圖,請選出正確對應地圖方位與史事的敘述:(A)甲區為北魏國姓聚
集地 (B)乙區為「僑姓」大姓的原居地 (C)丙區為永嘉之禍皇室遇難之地 (D)丁區為五胡十六國紛紛建國
之地。
分析—
6
本題材以往被視為各年段考試的魔王題,因為牽涉到魏晉南北朝四個大姓名詞「國姓」「郡姓」「僑姓」與「吳姓」,該四個名詞又各據屬性和
地理區位。但本題敘述詳盡,學生可依題目所述,在各地圖代碼旁註解所讀所知的判斷(具備引導學生閱讀與探究的題目設計)。但本題的答案
又不同於歷史科常態考「所在位置」,本題答項顯然是要學生判斷世族移動的「原居地」何在?於是,對應史實,「僑姓」大族係因西晉末年永嘉
之禍而南遷,所以學生須在北方的甲和乙地判斷出,何者為西晉(永嘉之禍前,世族南遷之前)的首都「洛陽」
本題呼應第 2課草原民族於魏晉時期南遷,也是本於課本「課後閱讀」而原創設計。本題經緯度經度所示的北緯 35 度,約為黃河的緯度;本題
北緯 30 度,則為長江的緯度。學生須判斷丙丁為江南,甲乙則曾為政治中心(即長安、洛陽)。除了判斷方位,學生亦要掌握魏晉南北朝時草原
民族的南下攻下漢人政權的首都,學生亦要知道草原民族南下,漢人皇室政權轉移到南方(江南),由此,再逆推,漢人皇室世族的原居地是在
北方的乙處。
本題誤答選 C者甚多,依據史實,C所指永嘉之禍匈奴攻陷的首都應為乙(洛陽),而非丙(江南)。錯選 A者亦多,顯示學生並未熟悉北魏漢化
後的首都為洛陽(而非甲長安)。總之,許多學生對永嘉之禍前後的人群、首都變遷,在方位與史實上都不熟。
題目
33
答題情形
正解 A(38.13%) 誘答:B最多;難易度:略難(0.45
題目—
【資料一】東周時至漢代,中國逐漸確立「禮法」,特別是以「婦不改嫁為婦德」、強調忠於丈夫的「女貞」,以及「夫為妻綱(妻以夫的原則為
依循)。但經過魏晉南北朝的民族遷徙和融合,到了唐代,離婚變得常見,唐代公主再嫁、三嫁的事已可司空見慣。而唐朝,皇室父子交
互承接仍值青春年華的嬪妃為女伴等事,已少見外界議論,像是武媚娘(後人稱其「武則天」)原是唐高宗其父身邊的女嬪;常著雲衣霓裳
跳胡旋舞的楊貴妃,其與唐玄宗相愛前原是唐玄宗兒子的妃子等,這些例子本都違反既有的「禮法」。推估這個現象可能是唐人沉浸於胡人
風俗的影響:當草原民族人口亟需擴增時,父子兄弟要努力輪番把握喜愛的珍稀女性,除讓女性發揮最多生育力的可能,又可保有尊貴的
血統。
【資料二】
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節錄自李白〈少年行〉
胡麻餅樣學京都,麵脆油香新出爐。(節錄自白居易〈寄胡餅與楊萬州〉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迴雪輕飛勻兩袖,風沙颯颯飛胡舞。(節錄自白居易〈胡旋舞〉)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節錄自王渙之〈涼州詞〉)
33.從上文兩個資料,請選出合適詮釋唐代特色的詞語:(A)華夷一家,兼容並蓄 (B)胡服騎射、披髮左衽 (C)炎黃世胄,以華為尊 (D)二元並立、
雙軌運行。
7
分析—
本題融合國文領域的素養能力,透過兩兩 4字對句中文,要讓學生選出可以呼應唐代特色的答案。本題正解 A選項所寫之「兼容並蓄」是課本有
出現的詞句,而「華夷一家」一方面是曾出現在國高中歷史教材的字眼,另一方面,亦可呼應「資料一」所提的血緣融合的現象。
本題有多位同學選 B為答案,該答案內容為「胡服騎射、披髮左衽」,前面「胡服騎射」可指胡風盛行:屬課本有提及的,但搭配若孔子曾讚譽
管仲使用「微管仲,吾其胡服騎射、披髮左衽矣」之詞,「披髮左衽」指的是漢人失去主體性而過著胡人式的生活。「胡服騎射、披髮左衽」兩句
相加,就不止是「胡風」,而是完全過著胡人式的生活。唐朝雖有胡風,但還不至於全失漢人的文化,但因文章提到「胡人風氣」,又以學生未知
「披髮左衽」之典故,有可能因此讓學生有選擇猶豫的餘地。但考量「胡服騎射、披髮左衽」是學生字意可推之字眼,本題若選兩句揭為胡人文
化的樣貌,便顯得脫離史實。本題宜引導學生選擇中肯且涵蓋較為全面的 A選項。
【試題分析結束】
題目
答題情形
正解●(%) 誘答:■多、■其次 ;難易度:簡單、適中、略難、難、極難
題目—
(本處用於表格複製用)
分析—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