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民族國中 八年級 109 上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一次段考 期中考 翰林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502.86 KB
頁數
4
作者
Asus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0-11-12,离现在 4 35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八年級歷史科第1頁,共 4
臺北市民族實驗國民中學 109 學年度第一學季成就評量八年級歷史科試題 姓名:_________
選擇題(每題 3分,第 33 4分)
1. 關於西周封建制度下社會階級的內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平民
擁有土地,無須為貴族工作 (B)
可以區分為貴族平民與奴隸三個
階級 (C)社會階級可隨時加以更
(D)貴族中地位最高的是諸侯
2.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整頓內政,
並提出「尊王攘夷」的號召請問:
其中的「王」與「夷」分別指的是
下列何者? (A)周天子外族 (B)
齊桓公春秋諸國 (C)西周天子、
春秋諸國 (D)齊桓公、外族。
3. 秦始皇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
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
第一個統一的王朝但統一前各國
的法度、文物形式不盡相同,為了
方便統治,於是推行統一文物。請
統一的文物不包括下列何者?
(A)語言 (B)文字 (C)貨幣 (D)
度量衡。
4. 秦始皇廢除封建制度改行郡縣,郡
縣的長官由朝廷調派這項重要行
政措施的轉變對當時的政局有何
影響? (A)造成外戚與宦官的奪
(B)形成藩鎮割據 (C)中國自
此中央集權 (D)引發民亂。
5. 秦始皇廢除封建,設置郡縣。關於
郡縣制度,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郡縣的長官由郡縣自行推舉
(B)郡縣制度是中央集權的基礎
(C)郡縣官職是採世襲的 (D)郡縣
制度的實施促成各地諸侯國的權
力強大。
6.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經濟的變動劇
烈。請問:下列何者為此時期的特
色? (A)各國貨幣統一 (B)貴族
沒落與平民崛起 (C)語言文字相
(D)官辦學校盛行。
7. 「各地州郡長官每年必須向政府推
舉『孝子』、『廉吏』各一人,以
因應政府取才的需求若有違反則
將追究相關事責。」應該是何時
期的取才情況? (A)秦朝 (B)
(C)西周 (D)商朝。
8. 「一般政府用人選才,強調的不但
是人的能力,更重視道德操守,但
是這個時代卻不一樣選舉人才看
重的是家世背景,而非個人的才
德。這樣一來,朝中的高官厚位都
被名門貴族占據真正的人才反而
無法被政府延攬。」文提到的應
該是哪個時代的選才問題? (A)
西漢 (B)東周 (C)秦朝 (D)
晉南北朝。
9. 科舉考試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一種重
要選拔官員的制度,它不問家世,
不須舉薦主要以考試成績決定取
這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深
遠影響。請問:此種選才制度的施
行,開始於哪個朝代? (A)東漢
(B)曹魏 (C)隋代 (D)宋代。
10. 中國在歷史的發展下,逐步形成了
一整套規範嚴密的文官制度隨著
時代演變,發展出不同的選官制
度,其中九品官人之法的創立,與
當時何種背景有關? (A)貴族沒
平民崛起 (B)百家爭鳴學風
興盛 (C)社會動盪方推舉孝廉
難以實行 (D)世族沒落國家用人
唯才。
11. 附圖是中國非常著名的建築,東周
時期就開始興建秦代時將各國所
興建的部分連結起來。請問:這個
建築的主要作用為何? (A)預防
土地沙漠化 (B)阻擋北方外族的
入侵 (C)當作國與國之間的邊界
(D)加強中央對於各地的控制。
12. 絲路的開通,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
流,其中又以哪個宗教的傳入,對
中國文化影響最深遠? (A)佛教
(B)道教 (C)天主教 (D)基督教。
八年級歷史科第2頁,共 4
13. 西晉時期未能有效處理哪一問題
最後導致國家難逃滅亡之運?
(A)同姓宗室勢力太小,難抗外敵
(B)朝中大臣野心勃勃,意圖謀反
(C)宦官權大,敗壞朝政 (D)胡漢
風俗相異,胡人趁晉室衰微叛亂。
14. 永嘉之禍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事
件,因為朝廷的腐敗,讓外族有機
可趁,造成國家的敗亡。請問:
個事件應該處於附圖中甲乙丙丁
的哪個時間點? (A) (B)
(C) (D)丁。
15. 中國歷史將孫吳、東晉、宋、齊、
梁、陳等政權合稱六朝,歷史上給
這些政權的正面評價為何? (A)
開發黃河流域 (B)有助經濟重心
的南移 (C)有效經營西域 (D)
服朝鮮半島。
16. 依晨正在看一本書,書名為《從平
城到洛陽》,看完這本書後她必須
撰寫相關的心得報告其報告的主
題可能是下列何者? (A)秦帝國
的霸業 (B)北魏的民族文化融合
(C)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D)東晉
以來的佛教發展。
17. 唐初以來西北各族紛紛遣使入貢
並擁戴唐朝君主為天可汗唐朝的
聲威遠播,成為東亞地區的盟主。
請問致使各族君主納貢歸降的原
因為何? (A)打敗匈奴收回北邊
失地 (B)三次親征高麗成功 (C)
結束中國長達四百多年的紛亂局
(D)擊敗東突厥。
18. 北魏時期胡漢融合,隋唐皇室也具
有胡人血統,因此夷夏觀念淡薄,
這種情況導致了隋唐時代的哪種
風尚? (A)胡風盛行唐帝國因而
大力推行漢化 (B)來自西域的學
問在中國大行其道 (C)皇室提倡
胡風導致傳統士人不滿 (D)胡風
盛行充滿異國風情成為唐帝國的
時代風貌。
19. 歷史老師講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
史概況後要同學以簡單的幾句話
表達這個時期的社會特色。甲生:
「世族社會,對社會影響力大。」
乙生「社會動亂宗教活動興盛
丙生:「貴族沒落,平民崛起。」
丁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上述哪幾位同學的說法較為正
確? (A)甲乙 (B)甲丁 (C)
(D)丙丁。
20. 附圖為唐三彩胡人俑,從許多唐代
的工藝作品可以看出,西域的音
舞蹈等流行於當時「胡人」
常為藝術作品的主題。請問:此現
象顯示何種社會文化特色? (A)
夷夏之防嚴峻,胡、漢互不往來
(B)胡人被漢人同化身文化消失
(C)強調「天朝上國」思想胡人地
位卑微 (D)胡漢融合文化兼容並
蓄。
21. 北宋初期,中國北方最強大的外患
是契丹族建立的遼遼時常南下侵
擾中國北方。請問:遼能夠屢次南
下侵擾中國與中國失去哪塊領土
有很大的關係?
(A)涼州 (B)伊兒汗國 (C)澶州
(D)燕雲十六州
22. 宋真宗時,遼軍攻向澶州,真宗大
駕親征,擊退遼軍前鋒。宋遼雙方
因此簽約議和,史稱為何者?
(A)紹興議和 (B)城下之盟 (C)
淵之盟 (D)澶州條約
23. 鐵木真統一蒙古族,創立蒙古國,
積極對外擴張領土因而被稱為下
列何者?
(A)可汗 (B)成吉思汗 (C)皇帝
(D)天可汗
八年級歷史科第3頁,共 4
24. 張三是生活於中國南方的漢人,原
本是受宋朝統治後來蒙古人統一
中國之後,他就變成元朝人。根據
元代當時的社會階級張三屬於附
圖中哪個階級的人?
(A) (B) (C) (D)
25. 宋元時代在重要的港口設置「市舶
司」。請問:市舶司的性質屬於什
麼?
(A)商人的社會組織 (B)政府經營
的造船廠 (C)管理對外貿易的海
(D)商人的金融組織
26. 丁曉緯參訪故宮博物院時,看到其
中一幅圖畫主要是在描繪宋代汴
京的繁榮景象。請問:這張圖畫最
有可能是下列哪一幅?
(A)《早春圖》 (B)《鵲華秋色圖》
(C)《谿山行旅圖》 (D)《清明上河
圖》
27. 茉莉惠假日晚上最喜歡去逛夜市,
因為夜市不但有章魚燒、蚵仔煎、
珍珠奶茶還有彈珠臺和套玩偶等
遊戲,總是讓她流連忘返;此外,
夜市也是中國的特有文化之一
最早的夜市在哪一朝代出現?
(A) (B) (C) (D)
28. 宋代是一個文風興盛、商業發達的
時代下述哪一項器物或制度並非
首創於宋代?
(A)紙幣 (B)科舉制度 (C)活字印
刷術 (D)夜市
29. 小雄是宋代的平民。請問:下列何
者會發生在他的生活周遭?
(A)各式商店鄰街開設 (B)在商店
買東西不能使用紙鈔 (C)婦女穿
著胡漢融合的服飾上街 (D)坊市
分離
30. 宋代的理學,使儒學再度復興。請
問:下列何人是理學集大成者?
(A)朱熹 (B)司馬光 (C)沈括 (D)
王安石
31. 宋代學術主流是融合道家、佛教、
儒家的思想而產生的一種新儒
學。請問:這種學術思想被後人稱
為什麼?
(A)玄學 (B)國學 (C)雜學 (D)
32. 下列哪一種手工業的新技術會出現
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
(A)造紙術 (B)活字印刷術 (C)
丹術 (D)冶鐵術
33. 元心在某本書上看到「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
書高」「科技發展的黃金年代」
「高度發展的庶民經濟」等章節,
元心正在翻閱附圖中的哪本書
籍?
(A)
(B)
(C)
(D)
八年級歷史科第4頁,共 4
一、選擇
1. B
詳解(A)土地為貴族所有平民須為貴族的
土地耕作(C)各階級身分世襲社會流動不
易。(D)貴族中身分最高者為天子。
2. A
3. A
4. C
5. B
詳解:(A)郡縣長官由中央直接任命。(C)
職不得世襲(D)郡縣制度的實施就是要將各
地權力,收回中央。
6. B
7. B
8. D
9. C
10. C
11. B
12. A
13. D
14. C
詳解永嘉之禍是西晉末年匈奴入侵洛陽,
並俘虜君主的亂事。此事造成西晉的滅亡,
而進入五胡十六國的時期。
15. B
16. B
17. D
18. D
19. A
20. D
21. D
22. C
23. B
24. D
25. C
26. D
27. C
28. B
29. A
30. A
31. D
32. B
33. C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