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學年度第一學期社會科八年級第二次定期考查
歷史範圍:Ch3-Ch4 八年級___班座號:___姓名:_______ 代號:05
一、 單選題,每題2分
1. ( )19 世紀,英國漢學家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指出:「中國人的發明天賦,很早就表
現在多方面。宋朝的三大發明確實對歐洲文明的發
展,提供異乎尋常的推動力。」請問:文中所指三
大發明,何者不包括在內?
(A)造紙術 (B)指南針
(C)印刷術 (D)火藥。
2. ( )北宋時期,宋與同在東亞地區的遼、女真、西夏等
政權的國際互動,關於當時國際局勢,下列說法何
者正確?
(A)宋與遼自從訂下澶淵之盟後關係日益緊張
(B)宋與遼各據一方,西夏不向任何一方稱臣
(C)在遼國武力威逼之下,連大宋都對其稱臣
(D)女真族和西夏都向強大的契丹人稱臣納貢。
3. ( )明代與清初的統治者,都面臨來自東南沿海的威
脅。明代初年,東南沿海一帶海盜為患:而清代初
期,則有臺灣島上鄭氏政權抗清的行動。兩者面對
的問題雖有差異,但卻選擇了相同的處理方式。此
一「處理方式」應為下列何者?
(A)開港通商 (B)朝貢貿易
(C)鎖國政策 (D)實施海禁。
4. ( )16 世紀西班牙商人尼古拉斯深信「誰擁有海洋,
誰就擁有全世界」,於是籌措資金,準備前往亞
洲。下列關於尼古拉斯的敘述,何者正確?
(A)從歐洲帶來大量的黃金進行採購
(B)買進中國的絲綢、瓷器銷往歐洲
(C)傳入玉蜀黍及早熟稻等美洲作物
(D)以巴達維亞作為貿易轉運中心。
5. ( )「大汗」或「可汗」為北方民族對於最高首領的稱
呼,下列何人在 13 世紀曾被稱為「成吉思汗」?
(A)忽必烈 (B)唐太宗
(C)鐵木真 (D)朱元璋。
6. ( )我們可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窺見宋代工商
業發達,商品經濟熱絡以及城市中繁榮的景象。請
問:圖中所描繪的是宋代哪個城市的熱鬧景象?
(A)燕京 (B)汴京 (C)南京 (D)臨安。
7. ( )10 世紀初,契丹建國,並迅速成為當時中國北方
邊境上的一股勢力,即使到了北宋時期,仍然無法
擺脫其威脅。請問:這與當時契丹占有何處有關?
(A)絲路河西走廊 (B)燕雲十六州
(C)西域歐亞陸橋 (D)江南都會帶。
8. ( )宋代實行文人政治,儒學研究十分發達,關於宋代
學術發展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此時提出的新儒學,又被稱為理學
(B)研究內容包括法家學說及佛教思想
(C)南宋時期的著名學者沈括集其大成
(D)四書集注甚至成為宋代科舉定本。
9. ( )智忠趁暑假到杭州探訪親戚時,意外看到一份祖先
在明清之際的生活手記。在這份手記中,可能會出
現何種內容?
(A)交易買賣時,紙幣是最實用的貨幣
(B)天主教傳教士不准信徒祭孔、祭祖
(C)乾旱荒年,除了稻米外,別無糧食
(D)江西景德鎮的製瓷技術和分工專業。
10. ( )誠瀚原本生活在黃河流域,他的國家遭到蒙古人征
服,元代建立之後,他最可能被劃分為什麼階級?
(A)南人 (B)契丹人
(C)漢人 (D)色目人。
11. ( )滿清入主中國後,曾用多種方式來統治漢人。下列
措施中,何者屬於清帝國採用的高壓統治方式?
(A)獨尊儒術 (B)焚書坑儒
(C)薙髮留辮 (D)停辦科舉。
12. ( )浩翔是在元世祖統治下抵達中國的穆斯林商人,下
列何者應是他的紀錄中會有的記述?
(A)陸路貿易多險阻,只能由海路前來中國
(B)晚上營業時間結束之後必須返回住宅區
(C)能在泉州的清淨寺進行伊斯蘭教的禮拜
(D)東西往來的旅途中利用市舶司落腳休息。
13. ( )莒仰在歷史作業中寫道:「健成是一位明代的山西
商人,為了方便做生意,(A)加入了商幫組織成為
晉商,在東南沿海貿易時,(B)不幸遇到了流寇在
海上劫掠。閒暇時,(C)跟友人一起逛夜市買番薯
吃,甚至(D)幸運地買到生產於江西景德鎮的青花
瓷。」上述何者有誤?
14. ( )15 世紀初期,鄭和出使西洋,歷時 29 年的七場連
續大規模遠洋航海,象徵著中國航海史上的一個高
峰。下列關於鄭和下西洋的敘述,何者正確?
(A)出使航行主要發生於朱元璋在位時期
(B)當時的西洋是指今日的印度與大西洋
(C)艦隊的航行路線最遠抵達非洲的占城
(D)擴大了明代朝貢貿易的規模與範圍。
15. ( )岳飛著名的詞作〈滿江紅〉裡提到:「靖康恥,猶
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裡所謂的「靖康恥」
是下列何者所造成的?
(A)女真 (B)契丹 (C)匈奴 (D)蒙古。
二、題組題,每題 2分
下圖是兩宋時期的形勢圖,請依照圖片內容回答問題:
16. ( )關於圖片中四個政權的敘述,何者正確?
(A)A政權的建國民族是女真族
(B)女真族崛起之後消滅B政權
(C)C政權的建國民族是契丹族
(D)D政權最後被金國所消滅。
17. ( )圖片中四個政權的滅亡順序為何?
(A)ABCD (B)ACBD
(C)BADC (D)BD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