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中山國民中學109學年度第2學期第二次段考八年級社會科 ___班__號姓名:_____
一、 單選題,每題2分
1. ( )曾祖父蒐集的紙幣冊,發現了如圖示的紙幣,曾
祖父回憶當時紙幣發行的時代,應與下列哪一個時
期相同?
(A) 中華帝國開始 (B) 國民革命軍北伐
(C) 北伐統一 (D) 中日戰爭結束。
2. ( )孫中山與蘇聯合作,引入蘇聯政治訓練、軍事及
財務的外援,協助中國統一。孫中山與蘇聯合作的
目的是解決下列哪個問題?
(A)袁世凱稱帝 (B)軍閥統治各地
(C)國共內戰 (D)日本侵略
3. ( )民國 25 年國民政府公布擬定了「中華民國憲法草
案」預備立憲,但卻等到民國 35 年制憲國民大會
才通過中華民國憲法。請問憲法制定隔了 10 年與
哪一個事件有關?
(A)國共內戰 (B)中日八年戰爭
(C)北伐統一 (D)袁世凱稱帝。
4. ( )下圖為 1933~1936 年中國工業平均生長指數增長
圖,請分析中國當時工業能夠成長的主要因素為何?
(A)外國可以在中國設立工廠,工業產值增加
(B)各軍閥武力競爭,加強武器製造
(C)袁世凱稱帝後致力經濟恢復
(D)政府推動財政及交通建設
5. ( )孫中山所著《建國大綱》,將國家建設分為三個
時期:(甲)軍政(乙) 憲政 (丙)訓政。按照實施時
間先後順序排列,應為下列何者?
(A)甲乙丙 (B)乙丙甲 (C)甲丙乙 (D)乙甲丙
6. ( )士林官邸蔣公舊邸,看到了下面這張照片,請問
照片拍攝的背景為何?
(A)日本投降,戰勝三國討論戰後問題
(B)美、英、中在日本偷襲美國太平洋基地後,商
討合作結盟
(C)三國領袖共同討論如何擊敗滿洲國
(D)北伐統一後,英美兩國與中國重訂平等新約。
7. ( )1937 年,蔣中正發表最後關頭演說:「最後關頭,
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國家生存。最後關頭一
到,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請問:此演
說應該哪一事件後發表? (A) 珍珠港事變 (B)
九一八事變 (C) 一二八事變 (D)盧溝橋事變。
8. ( )圖片原為「產業獎勵館」,但經歷了核子攻擊後,
遺留下了建築主體,爆炸中心附近的建築物幾乎全
數被夷為平地,僅此圓頂屋勉強屹立沒有傾倒,至
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請問這座建築應坐落哪
一個城市?
(A) 廣島(B)紐約 (C) 南京 (D)倫敦。
9. ( )在日本不斷攻擊中國的同時,中國政府也面臨到
另一個勢力崛起的壓力,政府決定採取「先安內後
壤外」政策,把軍隊全力對付內部問題。請問當時
的內部問題為何?
(A)中共擴張 (B)飢荒民變
(C)軍閥勢力 (D)南北分裂。
10. ( )1941 年日本空軍於清晨轟炸太平洋某個島嶼,開
啟了太平洋戰爭,從此亞洲與歐洲戰爭也相連在一
起了。請問這個島嶼是何處?
(A)臺灣 (B)菲律賓 (C)夏威夷 (D)新加坡。
11. ( )臺北大稻埕的「阿嬤家」,是臺灣第一座以「慰安
婦」為主題的紀念館,館內所記錄的阿嬤是在哪一
場戰爭中被徵招進軍營服務?(A)甲午戰爭 (B)日
俄戰爭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第二次世界大戰
12. ( )民國 36 年,中央政府實施動員戡亂,賦予總統
較大的權力。請問:政府實施動員戡亂目的為何?
(A)穩定對日抗戰的局勢
(B)打擊割據中國的軍閥
(C)應付共黨叛亂的威脅
(D)限制憲法所保障人民的自由
13. ( )日本在侵略中國期間,擅用「以華制華」的策略。
哪位人物曾受日本扶植統治中國?
(A)袁世凱 (B)毛澤東 (C)溥儀 (D)孫中山。
二、題組題,每題 2分
(一)張學良(1901~2001),奉系軍閥領袖張作霖之子,有
「少帥」之稱。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被日軍炸死,張學良
深懷日本關東軍殺父之仇,一方面奉承父親遺志,堅守
中國領土;另一方面貫徹自己一貫反對內戰的政治理想,
宣布東北地區服從國民政府領導,除去北洋政府五色旗,
升上南京國民政府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史稱東北易幟。
14.( )上文中「除去北洋政府五色旗,升上南京國民政
府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說明下列哪一件事?
(A)九一八事變 (B)西安事變
(C)北伐統一 (D)聯俄容共
15.( )下列哪一件事情發生,可以應證張學良反對內戰
的理想?
(A)蘆溝橋事變 (B)西安事變
(C)一二八事變 (D)聯俄容共
(二)1931 年《日本時報》刊載了這樣一段話:「滿洲誠然
是日本的生命線,但是日本的原料來源和它的工業品
市場,卻遠在南方,就是南部亞洲、馬來、南洋群島
等......南洋有偉大的自然資源.....足有養育五萬萬
人民的餘地」。
16.( )請問文中的滿洲是現今中國哪一個地區?
(A)華中 (B)華北 (C)華南 (D)東北
17.( )從文中可知日本為了國家經濟發展與工業資源取
得,開始將勢力向南洋推進,也因此與哪個
國家爆發衝突,引發太平洋戰爭?
(A) 美國(B)荷蘭 (C)英國 (D)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