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選才電子報第192期
得什麼樣的體悟?請以「應變」為題,寫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議論、敘事、抒情皆可,
文長不限。
(二)評分說明
正如題幹所言,考生可以就生活中處理意外之事的經驗出發,敘寫自己面對意外的過程、
態度,以及從中獲得的體悟。不論議論、敘事、抒情,只要考生能夠扣合「應變」的主題,
進行深思,寫出意料之外的變故、合理的應變過程,以及深刻的體悟,情感真摯、文通理順,
當能獲致佳評。
據此,若內容切題、前後通貫、敘述細膩、思路清晰、抒情或論理剴切、舉證具體,且
能清楚說明應變過程、體悟深刻者,可得 A等(A+、A、A-;27-19 分)。若內容合題,唯欠深
入,情理平淡,文采不足者,給 B等(B+、B、B-;18-10 分)。至於內容貧乏,敘述凌亂,論
證不足,舉例欠當,或者是缺乏應變過程,體悟欠深刻或全無體悟者,降為 C等(C+、C、C-;
1-9 分)。除此之外,文不終篇者,至多得 B+(18 分);一段成文者,至多給 B級(15 分),另也
會視標點符號之使用與錯別字多寡,斟酌減分。
(三)考生作答情形
抽閱部分試卷,可以發現考生所描寫的「變」,多是切身的生活經驗,例如社團表演時
舞臺設備出現問題、參加比賽時突然怯場、考試時不慎出錯、接到詐騙電話、身邊親友病倒
或意外身亡等。面對這些變故,有的是積極採取行動,改變局勢;有的是消極面對,以不變
應萬變,雖處理方式不盡相同,但大抵皆能從中獲取應變時宜沉著應對、冷靜因應等體悟。
除了以生活經驗為寫作主題之外,也有不少考生從歷史人物或教材選文作者,觸發寫作
方向,例如引用蘇軾遭逢烏臺詩案、遭貶黃州,或者柳宗元被貶永州,反而創造出卓越文學
成就的例子,來敘說面對變故時轉換心境,反而得以柳暗花明的感想。此外,也有些歷史人
物被引作負面案例,例如屈原因懷才不遇投汨羅江、項羽自刎烏江等,則被視作是面對變故
時,不懂得轉換心境因應的反例。
考生引用歷史人物作為例證者,亦不乏外國名人,例如樂聖貝多芬雖失聰,但仍譜寫出
動人樂章;詩人彌爾頓雖失明,卻寫出感人詩篇等。古人有之,今人亦可見,例如遭遇排練
場付之一炬的林懷民、在麵包比賽中沉著應變的吳寶春師傅、執導電影「阿凡達」負債累累
的導演柯麥隆等,皆成為考生論辯應變的態度、處理方式或體悟時信手拈來的佐證。
不過,「應變」一題,可以議論,可以敘事,也可以抒情。在舉例議論或純粹議論之外,
也有不少考生刻畫自己面對親人突然生病或亡故的心路歷程,寫出面臨生離死別的難以接受
到坦然看待生命無常的體悟,情感真摯、敘事清楚、文辭暢達者,屢屢可見。然而,也有部
分考生專注於描寫變故本身,卻忘了提出因應之道或感悟,未能緊扣題旨,殊為可惜。
總之,「應變」一題,無論議論或抒情,皆可見佳構,今年指考國文作文佳作將於 99
年8月17 日刊登於本中心網站,屆時歡迎各界共賞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