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依據整體翻譯情形給分,但評閱時,也會注意考生對每句句意的掌握是否正確,審慎斟酌後
給予最確當的評分。
(
二
)
考
生
作
答
情
形
由於李斯〈諫逐客書〉是高中國文課堂講授過的篇章,所以考生大抵都能將本題所引段落
翻譯成語體文,唯翻譯文字暢達有別。至於影響翻譯文字流暢性的原因,往往在於考生對於部
分文句、詞語認知不清、翻譯錯誤,才會形成翻譯文句不通暢的問題。
舉例來說,「是以泰山不讓土壤」的「是以」,應該翻譯成「因為」、「因此」,才能接
續下句「故能成其大」 ( 「故」作「所以」 ) 的語意,但有不少考生誤將「是以」翻譯成「所
以」,使得前後文句邏輯扞格不入。又如「地無四方,民無異國」二句,本應翻譯成「土地不
分東西南北,人民不分本國外國」,但因為部分考生無法掌握「四方」、「異國」的意涵,於
是就會看到諸如「土地沒有方位,人民都在同一國」、「土地廣大,人民一心向國」、「沒有
其他的土地,人民沒有其他國家」等語意悖逆全段意旨的文字。
另外,就考生作答情形來看,本題所引段落末句「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應是最
多考生誤解或直接放棄翻譯的部分。本句應該翻譯成:「這正是所謂借武器給寇賊,送糧食給
盜匪啊」,但不少考生不解「藉寇兵」、「齎盜糧」之對偶關係,誤將本句譯作:「藉匪寇來
打擊偷糧食的盜賊」、「藉寇兵而使偷糧食的人強悍」、「把自己的糧食借給敵方的寇兵」等
令人匪夷所思的答案。
其他像是「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的「無敵」,不少考生誤解作「沒有敵人」,而不
知「敵」指的應是可匹敵的對手,並非敵人;「業諸侯」含糊解作「幫助諸侯」,而不能明白
其具有「成就諸侯的功業」之意;「天下之士」誤譯作「全天下的人民」,而不知「士」指的
是「賢士」等等,都是考生常見的錯誤。
總之,面對語譯題,考生除應正確理解整段文意,掌握作者要傳達的意思外,對於關鍵詞
句也要有正確的認知,如此一來,在進行語譯時,才能準確而完整的翻譯出原文意涵。
第
二
題
作
文
(
一
)
評
分
說
明
〈探索〉一題,可以記敘個人探索的經驗,可以議論探索的意義,也可以抒發個人探索某
事某物時的情緒感悟,端視考生個人對「探索」此一主題的理解與觸發而定。由於本題並無任
何引導文字,只要考生扣緊「探索」之題意,都可以隨心所欲,盡情發揮。
作文題採取「三等九級」的方式評分,若作文內容豐富,結構完整,敘述細膩,情理分
明,較具文學表現者,給 A 等。其次,若內容合題,唯欠深入;情理平實,文采不足,給 B
等。至於內容貧乏,組織鬆散,敘述凌亂,文句欠通,則給 C 等。除此之外,也會視錯別字多
寡,斟酌降級。
(
二
)
考
生
作
答
情
形
從新聞報導看到考生對於作文的反應,大多表示〈探索〉一題相當容易發揮,但也有不少
人覺得題目很抽象,加上沒有引導文字,所以短時間之內不知從何下筆。一般而言,考生大抵
認為〈探索〉雖然容易發揮,但是不容易寫得好,是屬於易寫難工的題目。
抽閱部分答案卷,可以發現多數考生都從「人一出生就開始探索」,或「人的一生都在探
索」的角度破題,而之後也多在泛談探索的重要性,由此就不難理解〈探索〉何以易寫難工的
原因。的確,在有限的考試時間內,要從這種人人皆可發揮的題目,表現個人匠心,實屬不
易,但就抽樣結果來看,仍不乏精彩之作。例如有些考生善用譬喻,寫道:
「我將生命看作一盒用緞帶包裝精美的禮物,當我們出生就會收到這份禮盒,禮盒內是一
個一個的小盒子,裝著人生中所有的元素,有人不曾打開緞帶,只欣賞它美麗的包裝;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