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評分說明
本題要求考生依照自己對「寬與深」一題的體會或見聞,構思謀篇,不論議論、敘事、抒
情皆可。據此,若能對「寬」與「深」二者兼及,並能呼應扣合,對「寬」與「深」的意蘊,
闡述妥適而深入,以及舉證貼切,體悟深刻者,可得 A等(A+、A、A-;27-19 分)。若內容合
題,唯欠深入,情理平淡,文采不足者,給 B等(B+、B、B-;18-10 分。若單論「寬」或「深」,
或內容貧乏,且「寬」、「深」未能呼應扣合,對「寬」、「深」的意蘊,闡述失當,以及論述不
足或舉證欠當者,降為 C等(C+、C、C-;1-9 分)。除此之外,文不終篇者,至多得 B+(18 分);
一段成文者,至多給 B級(15 分),另也會視標點符號之使用與錯別字多寡,斟酌減分。
(二)考生作答情形
「寬與深」一題,受到題幹舉吳寶春為例的啟發,考生多從學習的角度敍寫成文,其面向
包羅個人求學經驗、才藝養成心得,或者是古今名人的學思歷程等等。考生或寫到自小學以至
高中的學習面向必須兼容文理各學門,偏重於拓展學習寬度;至大學、研究所之後,將鑽研特
定學門的精深知識,旨在強化學習深度,並進而論述「通才」與「專才」的差異與優劣;或描
述個人培養彈琴、繪畫、書法等各種才藝的心路歷程,說明要提升技藝的層次,必須從基礎的
練習曲、繪畫技巧、永字八法等著手,苦練不輟,而要豐富曲調、構圖、書藝,則必須多面向
的汲取經驗,以此成就既寬且深的境界。
關於古今文人學思歷程的例證,考生多舉司馬遷、王羲之、蘇軾、蘇轍等古人遍覽名山大
川而增廣視野,寫下不朽文章的例證;今人部分則常見胡適名言:「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
大,要能高」,以並論寬與深;甚或是蘋果電腦總裁賈伯斯演講時鼓舞學生在尚未找到人生方
向時,要多方嘗試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培養寬闊的學養。此外,知名的運動員,如王建民、郭
泓志、曾雅妮等,也是考生舉例的對象。
高中國文教材也提供考生不少寫作養分,例如考生最常引用李斯〈諫逐客書〉:「泰山不讓
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以強調「寬」的重要;或荀子〈勸學〉:「螣
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以強調「深」的重要。考生能善加運用課堂所學,殊為可喜。
作文旨在檢測考生構思取材、遣辭用句、謀段成篇等主動表達能力,只要扣緊題旨,敘事
清晰,論理妥切,文辭通暢,相信即能獲得不錯的成績。本年度指考國文作文佳作將於 100
年8月26 日刊登於本中心網站,屆時歡迎各界共賞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