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教材的選擇與組織【補充 p.41】
ㄧ、教材的選擇(東森幼幼)
符合教育目標原則:
維護兒童身心健康。
養成兒童良好習慣。
充實兒童生活經驗
增進兒童倫理觀念
培養兒童合群習性
適合幼兒年齡的興趣和需要
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最好就地取材,以幼兒生活所能接觸的教材為主。園所本位課程
配合時令季節:隨著春夏秋冬的變化,可以談到自然與人類的關係,還有自然現象的變化。
具有價值性-真善美
具有基本性:注重幼兒基本習慣、一般性能力的培養為原則。
具有多樣性-多元面向特質
具有統整性(橫的聯繫-領域、縱的銜接-年段)
信誼95上小袋鼠教材-愛智圖書
二、教材的來源
1.自己創作:自己想點子,想出新的教材,設計新的方法,嘗試後紀錄其效果,以便做為日後創作改進及沿用。 教案設計-詳案
2.改編:將他人所寫過、用過的教材加以改良,以適合自己班級的幼兒使用。
3.閱讀書報、雜誌:將坊間出版的幼兒教育書籍,或是報紙上、雜誌上有關幼兒教育的教材,都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4.向其他幼稚園蒐集:可利用進修、幼兒園間的聚集活動,向其他幼兒園請益,或彼此交換心得、資料。
5.參觀、見習:直接到幼教機構現場觀摩學習,除了可取得教材、教學方法等資訊,更可觀察班級教師使用教材的情況。
6.向有經驗的人請教:從事幼兒教育有關行業的人,如資深教師、教材研發人員、幼教系教授等,都可以成為請教的對象。
7.聽演講:聽專家演講、研習會或是研討會,常是獲得最新資訊的最好方法。
三、教材組織的方法
1.論理組織法【目標模式】
依照教材自身的系統作一種規則的排列,此方式以教師為本位。因此論理組織法較適合中學以上的學生學習,教不符合幼兒的需求。
2.心理組織法【過程模式】
此方式就是以學生為本位。其優點是教材適合學生的能力、經驗及興趣。心理組織法較適合幼兒的需要。
四、教材組織的原則
黃政傑(1991)認為教材的組織需依順序性、繼續性、統整性及銜接性的原則。
陳淑琦(1996)提及內容的組織原則應為,程序性或順序性、繼續性或延續性、統整性、關聯性及均衡性五個原則。以此為例說明:
1.繼續性(Continuity):繼續性是讓幼兒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不同的學習領域、或不同的教學活動中,有重複練習的機會,以加深其印象並擴展其學習經驗【螺旋式課程】。
2.順序性(Sequence):幼兒的學習經驗是建立在舊經驗之上,其教材的安排主要是以舊有的學習經驗為基礎,慢慢的增加深度及廣度,也就是在同一個主題做更廣泛的延伸。
3.統整性(Integration):打破各科的界限,使各領域彼此連結,讓幼兒獲得完整而非零碎片段的學習經驗,藉此增加學習的意義及活用性。
以撕紙遊戲為例,教師可提供各種不同的紙讓幼兒自由撕扯,比較撕紙聲、觀察自己的紙撕成什麼形狀(數學領域),數一數撕了幾張(數學領域),活動過後的剩紙揉成紙團進行丟紙團的活動(遊戲體能領域)。
4.銜接性(Articulation):銜接性也稱為關聯性。亦即「各層面交互連結」,其涵義就是教師在設計、編擬教材時,如能掌握繼續性、順序性及統整性三大原則,也就同時符合銜接性的要求。
例如,曾學習過數學配對概念,在體能活動時,可玩尋找相同鞋子配對的遊戲,讓配對概念能繼續在不同的活動中出現,產生銜接功效;或是活動內容的難易順序安排得宜、從具體到抽象的步驟實施恰當,也能顯示出銜接性的功能。
5.均衡性(Balance):教材的均衡就是要能兼顧幼兒的一般需求及特殊需求(共同需求及個別需求),也就是重視各學習領域的內容、配合幼兒的能力發展、符合幼兒的興趣,提供幼兒多樣化的選擇,讓幼兒各取所需。
五、教材排列的原則
(一)由易至難
例如捏黏土時,可讓幼兒自行捏、搓、揉、拍打、壓等,去感受黏土的質感及可塑性,再慢慢教導幼兒搓揉出形狀。
(二)由簡至繁
(四)由近至遠
例如,在動物主題中,先介紹家中的寵物,再介紹動物園的動物,最後介紹瀕臨絕種的動物。
(五)由舊經驗至新經驗
※ 小袋鼠-主題課程【頑皮動物】範例
幼稚園的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
一、凡思想、概念的學習以增進知識為主的活動,採啟發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單元教學法等,指導幼兒提出問題、蒐集資料、分析比較等,發展幼兒思考能力;
二、凡語文、美術及音樂等涵養情操為主要目的的學習活動,宜採欣賞教學法、社會化教學法;
三、凡語文符號的熟悉記憶及動作技能以養成技能為主要目的的學習活動,在理解之後可採用練習教學法或設計教學法;
四、為適應個別差異為主要目的的則採用自學輔導或協同教學法。
参、幼稚園教學實施原則【學習八大原則】
ㄧ、準備原則【引起動機】
二、類化原則【新舊經驗連結】
三、自動原則【主動學習】
四、個別適應原則【適合個別差異、結合多元優勢】
五、社會化原則【合作、社會互動】
六、統整原則【跨學科領域】
七、熟練原則【自動化反應】
八、同時學習原則【認知、技能、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