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芽教案
後塘國小112學年度四年級社會課程計畫
pdf
1.13 MB
65 頁
Administrator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貳、各年級各領域
課程計畫
(
部定課程
)
嘉義縣鹿草鄉
後塘
國民小學
1
12
學年度第一學期四年級普通班社會課程計畫
第一學期
教材版本
康軒版第七冊
教學節數
每週
(3)
節,本學期共
(63)
節
課程目標
1.
透過閱讀各種地圖來認識自己居住的縣市,進而探討家鄉裡各種地形與當地居民生活的關係,以及家鄉的氣候、水資
源如何影響居民的生活。
2.
透過介紹原住民族與漢人的傳統生活器物,以及各種現代生活器物;再介紹原住民族與漢人的傳統住屋,以及傳統住
屋的改變;最後再介紹原住民族與漢人的傳統信仰,以及信仰與現代生活的關係,認識「家鄉的生活」
。
3.
認識家鄉裡傳統與現代的不同生活作息特色,進一步理解家鄉裡原住民族與漢人的各種傳統節慶的意義,以及發現不
同類別的現代節日與家鄉居民生活的關係。
4.
透過主題探究與實作,使用到從本冊習得的知識,製作家鄉小書。
教學進度
週次
單元名稱
節數
學習領域
核心素養
學習重點
學習目標
教學重點
評量方
式
議題融
入
跨領域統
整規劃
(
無則免
)
學習
表現
學習
內容
第一週
第一單元
家鄉的環
境
第
1
課家鄉
在哪裡
3
社
-E-B1
透過
語言、文字及
圖像等表徵符
號,理解人類
生活的豐富面
貌,並能運用
多樣的表徵符
號解釋相關訊
息,達成溝通
的目的,促進
相互間的理
解。
3a
-
Ⅱ
-
1
透過日
常觀察
與省
思,對
社會事
物與環
境提出
感興趣
的問
題。
Bb
-
Ⅱ
-
1
居民
的生活
空間與
生活方
式具有
地區性
的差
異。
1.
透過圖像觀察
與討論,認識家
鄉的位置與特
色,並了解不同
種類地圖的特性
與用途。
2.
了解地圖四要
素的內容與用
途,並能實際進
行操作與應用。
3.
探究電子地圖
的使用方法,覺
察在不同模式中
呈現的內容與差
異。
第一單元
家鄉的環境
第
1
課家鄉在哪裡
【活動一】
從地圖看家鄉
1.
引起動機
—
從地圖
找家鄉
(1)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課本第
10
頁
,說明
家鄉是我們出生
、成長,或是
長期生活的
地方。
(2)
教師請學生閱
讀臺灣行政區
圖或臺灣
電子地圖,以課
本第
10
~
11
頁四位小
朋友
的敘述為例,指
出家鄉所在的
縣市,並進
一步討論家鄉相
關位置與特色
。
(3)
引導學生運用
課本第
109
頁「臺灣
小
白板」
,介紹自己家鄉的位置
。
步驟一:在地圖
上標示自己家
鄉所在的縣
市,並寫出縣市
名稱。
(
例:花蓮縣
、雲
林縣等。
)
步驟二:試著向
同學介紹自己
家鄉所在的
位置與特色。
(
例:我的家鄉在澎湖
縣,
位在臺灣本島的
西邊,四面環
海,由許多
的島嶼共同組成
。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科技教
育】
科
E1
了解
平日常見
科技產品
的用途與
運作方
式。
2.
閱讀與討論
—
家鄉與地圖
(1)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課本第
12
頁
,說明
不同種類的地圖
,顯示的資訊
不一樣。我
們可以依據想要
了解的主題,
選擇適合的
地圖,進一步認
識家鄉。
(2)
教師請學生閱
讀課本第
12
~
13
頁的小
朋友對於三種不
同類型地圖的
敘述,藉此
說明不同類型或
主題的地圖。
(3)
方方提問:
「地圖有許多種
類,在使用
上有什麼不同?
」
(
例:行政
區圖可以知
道各地有哪些行
政區;交通路
線圖可以尋
找當地的交通路
線;觀光導覽
圖則標示出
各地好吃、好玩
及重要的景點
。
)
3.
延伸問題:塊塊提
問:
「我發現在這三
張地圖上都有「
北」這個符號
,代表什麼
意思呢?」
(
例:這是方向標
,所指的方
向為北方。
)
4.
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二】
小小地圖學問大
1.
引起動機
—
我是讀
圖高手:地圖四
要素
除了方向標之外
,還有哪三個
?
(
例:圖
名、比例尺與圖
例。
)
2.
閱讀與討論
—
地圖四要素
(1)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課本第
14
頁
,說明
要認識家鄉的風
貌,可以先從
地圖開始,
地圖通常會標示
出圖名、方向
標、比例尺
與圖例四項要素
。
(2)
說說看,什麼
是圖名?
(
例:地圖的名
稱,通常根據地
圖的主題或區
域範圍來命
名。
)
(3)
說說看,什麼
是方向標?具
有什麼功
能?
(
例:表示地圖上的方位。
)
(4)
方位說明:教
師先在黑板上
畫出十
字,分別說明東
、西、南、北
方等方位概
念,方向標的箭
頭所指方向通
常為北方,
一般地圖大多是
上北下南,左
西右東。
(5)
配合動動腦:
「如果地圖上
沒有北這個
符號,使用時可
能會遇到什麼
困擾?」
(
例:無法判斷地圖
的方位。
)
(6)
說說看,什麼
是圖例?具有
什麼功
能?
(
例:在地圖上運用簡單的符號
,表
示實際景物的說
明,如公園、
學校、醫
院、銀行等各種
重要的場所、
設施。
)
(7)
說說看,什麼
是比例尺?具
有什麼功
能?
(
例:表示實際距離在地圖上被
縮小
的程度,可以用
來計算地圖中
各地點之間
的實際距離。
)
(8)
想想看,比例尺
0 100 200
公尺是指地
圖上
和黑色方格等長的長度,
實際距離多
長?地圖上和黑
白雙色方格等
長的長度,
實際距離多長?
(
例:和黑色方格等
長表
示實際距離為
100
公尺
,和黑白雙色
方格
等長表示實際距
離為
200
公尺。
)
4.
習作配合:教師指
導學生完成【第
1
課
習作】第一、
二大題。
5.
統整課文重點。
第二週
第一單元
家鄉的環
境
第
1
課家鄉
在哪裡
3
社
-E-B1
透過
語言、文字及
圖像等表徵符
號,理解人類
生活的豐富面
貌,並能運用
多樣的表徵符
號解釋相關訊
息,達成溝通
的目的,促進
相互間的理
解。
3a
-
Ⅱ
-
1
透過日
常觀察
與省
思,對
社會事
物與環
境提出
感興趣
的問
題。
Bb
-
Ⅱ
-
1
居民
的生活
空間與
生活方
式具有
地區性
的差
異。
1.
透過圖像觀察
與討論,認識家
鄉的位置與特
色,並了解不同
種類地圖的特性
與用途。
2.
了解地圖四要
素的內容與用
途,並能實際進
行操作與應用。
3.
探究電子地圖
的使用方法,覺
察在不同模式中
呈現的內容與差
異。
第一單元
家鄉的環境
第
1
課家鄉在哪裡
【活動三
】地圖再進化
1.
引起動機
—
電子地
圖與生活:請學
生想
一想,是否曾看
過爸爸、媽媽
或其他家人
使用電子地圖?
並說明他們的
使用情形?
(
例:爸爸或媽媽開
車時會使用手機
的電
子地圖來導航。
)
2.
閱讀與討論
—
家鄉的電子地
圖
(1)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課本第
15
頁
,說明
隨著科技的進步
,人們取得與
使用電子地
圖愈來愈方便,
電子地圖具有
搜尋地點、
放大或縮小地圖
、呈現不同模
式等功能,
加上智慧型手機
的普及,電子
地圖已經成
為人們普遍使用
的工具。
(2)
小小提問:
「我們要如何利
用電子地圖
搜尋家鄉的位置
?」
(
例:在電腦或
手機
開啟電子地圖。
輸入搜尋地點
或地址,就
可以找到家鄉的
位置。
)
(3)
想一想,使用
電子地圖時,
點擊加減
號或轉動滑鼠滾
輪,可以放大
或縮小地
圖,這樣有什麼
好處?
(
例:可以縮
小看
到該地區的全貌
,也可以放大
後針對某個
地點深入了解。
)
3.
一鍵變身
—
電子地
圖變變變
(1)
教師引導學生
觀察課本第
16
~
17
頁,
並提問:
「兩張地圖有什麼相
同之處與不
同之處?」
(
例:兩張地圖顯
示的區域相
同,但第
16
頁是地
圖模式,第
17
頁則
是
衛星模式。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科技教
育】
科
E1
了解
平日常見
科技產品
的用途與
運作方
式。
(2)
小小提問:
「使用切換模式
,顯示出來
的畫面有什麼不
同?」
(
例:地圖模
式就
像街道圖和交通
路線圖,而衛
星模式就像
從空中觀察實際
景物,除了街
道外,在很
多人居住的地區
,可以見到由
許多建築物
組成的灰白色區
域。地圖中深
綠色的區域
是山地,有很多
樹林,房子較
少,居住的
人不多。
)
4.
習作配合:教師指
導學生完成【第
1
課
習作】第三大題
。
5.
統整課文重點。
【社會充電站
】
:利用地圖探索家鄉
1.
引起動機:教師透
過投影機展示家
鄉的
電子地圖,請學
生說說看,自
己認得哪些
道路?曾經去過
哪些場所、設
施?
(
學生
依實際經驗作答
。
)
2.
討論與實作:
(1)
你在家鄉電子
地圖中的場所
、設施做
些什麼事呢?
(
例:去郵局寄信、去
圖書
館看書、去公園
盪秋千、去銀
行存錢及提
錢等。
)
(2)
如果你要畫郵
局的圖例,你
會畫什
麼?
(
例:信封。
)
如果你要畫
圖書館的圖
例,你會畫什麼
?
(
例:書本
。
)
如果你要
畫公園的圖例,
你會畫什麼?
(
例
:秋
千。
)
可以請學生將回答的內容寫在
便利
貼上,然後上臺
貼到投影畫面
上。
(3)
教師發下第
86
頁「
圖例設計圖」
學習
單,請學生繪製
家鄉場所、設
施的創意圖
例。
(4)
完成後,請學
生分享,互相
觀摩圖例
的設計圖。
3.
設計家鄉地圖:教
師指導學生分組
,發
給各組一臺平板
與「家鄉地圖
海報」
。
(1)
請各組參考家
鄉的電子地圖
,在「家
鄉地圖海報」上
寫上重要道路
、河川等名
稱。
(2)
請各組剪下「
圖例設計圖」
學習單上
的圖例,閱讀家
鄉電子地圖的
位置,將圖
例張貼在正確的
位置上。
(3)
請各組規畫戶
外教育的路線
,畫在繪
製的地圖海報上
。
(
例:國小
出發
→
公園
→
郵局
→
圖書館。
)
跨域教學:可結
合數學領域的
時間單元,
讓學生規畫更完
整的時間路線
圖,例如:
9
:
00
國小出發
→9
:
30
~
10
:
00
公園
(30
分鐘
)→10
:
30
~
11
:
00
參觀郵
局
(30
分
鐘
)
。
(4)
請各小組上臺
分享戶外教育
路線,全
班互相投票選出
最佳規畫路線
。
4.
統整活動:依據全
班選出的最佳規
畫路
線,來一趟認識
家鄉的戶外教
育活動。素
養與跨域教學:
結合彈性課程
,除了讓學
生親自繪製家鄉
地圖,認識身
邊的場所、
設施之外,還可
以依循自己規
畫的路線,
一起親臨現場學
習,一舉數得
呢!
第三週
第一單元
家鄉的環
境
第
2
課家鄉
的地形
3
社
-E-A2
敏覺
居住地方的社
會、自然與人
文環境變遷,
關注生活問題
及其影響,並
思考解決方
法。
社
-E-B3
體驗
生活中自然、
族群與文化之
美,欣賞多元
豐富的環境與
文化內涵。
1b
-
Ⅱ
-
1
解釋
社會事
物與環
境之間
的關
係。
2a
-
Ⅱ
-
1
關注居
住地方
社會事
物與環
境的互
動、差
異與變
遷等問
題。
Ab
-
Ⅱ
-
1
居民
的生活
方式與
空間利
用,和
其居住
地方的
自然、
人文環
境相互
影響。
Ab
-
Ⅱ
-
2
自然
環境會
影響經
濟的發
展,經
濟的發
展也會
改變自
然環
境。
Bb
-
Ⅱ
-
1
居民
的生活
空間與
生活方
式具有
地區性
1.
透過各種方式
觀察,認識家鄉
不同的地形與景
觀,並了解各種
地形的特色與差
異。
2.
探究不同地形
對居民生活的影
響,覺察自然環
境與
居民生活相
互影響的現象。
第一單元家鄉的
環境
第
2
課家鄉的地形
【活動一
】家鄉地形大不同
1.
引起動機
—
不同的
地形
(1)
教師展示臺灣
立體地圖,透
過觀察或
實際觸摸,感受
家鄉地形的起
伏狀態。
(2)
開啟
Google
地圖,並切換
到衛星地圖
模式,說明這就
像從空中往下
看一樣,我
們可以選擇自己
較熟悉的家鄉
來觀察。
(3)
衛星地圖中一
片片灰白色塊
狀區域,
代表地面的街道
與住宅,通常
位在較平坦
的地形,而地圖
中淺綠色與深
綠色的區
域,則是農田、
公園或地勢較
高的丘陵和
山地,建築物較
少也較分散。
2.
閱讀與討論
—
地形的種類
(1)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課本第
20
~
21
頁,
說明地形是指地
表高低起伏的
型態。我們
可以透過實地觀
察、空拍照片
或閱讀地圖
等方式,認識家
鄉的地形與景
觀特色。
(2)
請學生觀察課
本第
20
~
21
頁的五張
照
片,並提問:
「五種地形景觀
各有什麼不
同的特色?」
(
例:平原:平坦廣闊
;盆
地:四周較高而
中間低平;台
地:地勢稍
高且中央寬廣平
坦,四周以陡
坡
和低地相接;丘
陵:地勢起伏
不平;山
地:地勢高聳。
)
(3)
請學生依據自
己的實地觀察
,學校所
在的區域,屬於
哪一種地形?
(
依
學生所
在地區回答。例
:我們的學校
位在高雄市
左營區,屬於平
原地形。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環境教
育】
環
E3
了解
人與自然
和諧共
生,進而
保護重要
棲地
。
環
E5
覺知
人類的生
活型態對
其他生物
與生態系
的衝擊。
的差
異。
(4)
請學生利用課
本第
11
0
頁「臺灣主
要
地形、河川分布
圖」或
Google
地圖
(
可切
換至衛星或地形
圖模式
)
,找一找,
自己
的家鄉有哪幾種
地形?
(
依學生所在
地區
作答。例:桃園
市有平原、台
地、丘陵和
山地。
)
3.
人體地形圖:依據
課本第
21
頁:
「我們
來排一排家鄉高
低起伏的地形
吧!」教師
指導學生分組,
一起練習排出
五種地形的
外觀,並說出五
種地形名稱,
最後拍照合
影觀摩各組排出
的樣貌。
4.
統整課文重點。
第四週
第一單元
家鄉的環
境
第
2
課家鄉
的地形
3
社
-E-A2
敏覺
居住地方的社
會、自然與人
文環境變遷,
關注生活問題
及其影響,並
思考解決方
法。
社
-E-B3
體驗
生活中自然、
族群與文化之
美,欣賞多元
豐富的環境與
文化內涵。
1b
-
Ⅱ
-
1
解釋
社會事
物與環
境之間
的關
係。
2a
-
Ⅱ
-
1
關注居
住地方
社會事
物與環
境的互
動、差
異與變
遷等問
題。
Ab
-
Ⅱ
-
1
居民
的生活
方式與
空間利
用,和
其居住
地方的
自然、
人文環
境相互
影響。
Ab
-
Ⅱ
-
2
自然
環境會
影響經
濟的發
展,經
濟的發
展也會
改變自
然環
境。
Bb
-
Ⅱ
-
1
居民
的生活
空間與
生活方
式具有
地區性
的差
1.
透過各種方式
觀察,認識家鄉
不同的地形與景
觀,並了解各種
地形的特色與差
異。
2.
探究不同地形
對居民生活的影
響,覺察自然環
境與居民生活相
互影響的現象。
第一單元家鄉的
環境
第
2
課家鄉的地形
【活動二
】地形與生活的關聯
1.
引起動機
—
家鄉景
觀大不同
(1)
教師統計班上
學生家人工作
的類型或
場所,進一步探
究工作場所與
地形的關
係。
(
例:工廠、商店與公司都在地
勢平
坦的地方。
)
(2)
方方提問:
「我們來看看,
不同地形
上,居民的生活
有什麼不一樣
?」
(
學生
自由回答。例:
新竹市的地形
平坦,交通
便利,周圍工廠
林立,是個熱
鬧的都
市。
)
(3)
教師請學生觀
察課本第
22
~
23
頁上方
五位小朋友對家
鄉地形的描述
,進一步引
導學生討論家鄉
景觀。
2.
閱讀與討論
—
生活型態與地
形:教師引
導學生閱讀課本
第
22
~
23
頁,並討論
下列
問題。
(1)
想一想,在地
形平坦的地方
,適合從
事哪些活動?
(
例:有利於種植作物
、建
築房屋及交通建
設等。
)
(2)
在地形平坦的
地方,因為人
們從事不
同的活動,因此
會形成哪些景
觀?
(
例:
農村、漁村
或都市。
)
(3)
想一想,在地
形起伏較大的
地方,適
合從事哪些活動
?
(
例:大多
在較平緩的
坡地開闢茶園、
果園等。
)
(4)
分組討論:
「地形的高低起
伏影響居民
的生活方式,居
民的活動也改
變了地表的
景觀與樣貌,你
對於這樣的結
果有什麼想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環境教
育】
環
E3
了解
人與自然
和諧共
生,進而
保護重要
棲地
。
環
E5
覺知
人類的生
活型態對
其他生物
與生態系
的衝擊。
異。
法?」
(
例:較高的
山區可能因過度
開
發,颱風或下大
雨時容易引發
土石流,破
壞原來的生態環
境等。
)
3.
配合動動腦:
「觀察你的家鄉
,居民的
生活在哪些方面
會受到地形的
影響?請舉
例說明。」
(
例:我的家鄉在
雲林縣,這
裡大部分是平坦
的平原,居民
因此種植各
種農作物,形成
許多農村。
)
4.
習作配合:教師指
導學生完成【第
2
課
習作】
。
5.
統整課文重點。
第五週
第一單元
家鄉的環
境
第
3
課氣
候、水資
源與生活
3
社
-E-A2
敏覺
居住地方的社
會、自然與人
文環境變遷,
關注生活問題
及其影響,並
思考解決方
法。
社
-E-B3
體驗
生活中自然、
族群與文化之
美,欣賞多元
豐富的環境與
文化內涵。
社
-E-C1
培養
良好的生活習
慣,理解並遵
守社會規範,
參與公共事
務,養成社會
責任感,尊重
並維護自己和
他人的人權,
關懷自然環境
與人類社會的
永續發展。
1b
-
Ⅱ
-
1
解釋
社會事
物與環
境之間
的關
係。
2a
-
Ⅱ
-
1
關注居
住地方
社會事
物與環
境的互
動、差
異與變
遷等問
題。
2a
-
Ⅱ
-
2
表達對
居住地
方社會
事物與
環境的
關懷。
2b
-
Ⅱ
-
1
體認
人們對
生活事
物與環
境有不
同的感
受,並
Ab
-
Ⅱ
-
1
居民
的生活
方式與
空間利
用,和
其居住
地方的
自然、
人文環
境相互
影響。
Bb
-
Ⅱ
-
1
居民
的生活
空間與
生活方
式具有
地區性
的差
異。
1.
透過課文、圖
片的觀察討論與
生活經驗結合,
了解不同居住地
方的氣候特色,
及生活方式的差
異。
2.
探究居住地區
的自然與人文環
境相互影響,並
發展出不同的生
活方式。
3.
了解居住地方
的水文特色,並
體認水對生活的
重要性。
4.
認識家鄉常見
的水資源,並能
表達對居住地方
社會事物與環境
的關懷,珍惜資
源。
第一單元家鄉的
環境
第
3
課氣候、水資源與
生活
【活動一】家鄉
的氣候
1.
引起動機:說一說
,你的家鄉氣候
有什
麼特色呢?
(
例:夏天有時會
缺水、冬天
常常下雨,且氣
溫很低。
)
2.
閱讀與觀察:
(1)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課本第
24
~
25
頁課
文與圖片。
(2)
教師說明各月
平均氣溫圖、
各月平均
降雨量圖的讀圖
技巧
(
例如:
各月平
均氣
溫圖的橫軸是月
分;
縱軸是氣
溫,
單位
是
℃
。
)
,並提示學生
將兩張圖表做比較
與觀察。
(3)
教師說明氣候
不同,居民們
的生活方
式也會不同。
(
例:宜蘭的冬天比較
冷,
要穿厚外套;基
隆四季多雨,
出門要攜帶
雨具。
)
3.
比較與分析
—
氣候小達人:
(1)
教師說明課本
圖文後,依下
列問題抽
籤請學生發表。
℃
臺灣的夏季,北
部和南部的
氣溫有什麼
差異?
(
例:北部和
南部的氣溫都很
炎
熱。
)
℃
臺灣的冬季,北
部和南部的
氣溫有什麼
差異?
(
例:冬季時
,北部的氣溫比
南部
低。
)
℃
臺灣的夏季,北
部和南部的
雨量有什麼
差異?
(
例:夏季時
,北部和南部都
會下
雨,但南部雨量
較多。
)
℃
臺灣的冬季,北
部和南部的
雨量有什麼
差異?
(
例:冬季時
,北部雨量較多
,南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
評量
【環境教
育】
環
E8
認識
天氣的溫
度、雨量
要素與覺
察氣候的
趨勢及極
端氣候的
現象。
【海洋教
育】
海
E15
認
識家鄉常
見的河流
與海洋資
源,並珍
惜自然資
源。
加以尊
重。
部雨量較少。
)
(2)
小組討論:
「家鄉的氣候在
不同季節有
什麼特色,對生
活有什麼影響
?為什
麼?」
(
例:我的家
鄉夏季十分炎熱
,我
們會去海邊玩水
;我的家鄉冬
季很冷,因
為氣溫比較低,
家人們常會聚
在一
起吃火鍋。
)
4.
習作配合:教師指
導學生完成【第
3
課
習作】第一大題
。
5.
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二】
氣候與居民的生活
1.
引起動機:教師分
享作物的圖片,
讓學
生猜一猜,這些
作物適合生長
在哪一種氣
候的地區。
(
例:水稻要在溫
暖且雨量充
足的地方、花生
能夠適應乾燥
少雨的地
區,是耐旱作物
。
)
2.
閱讀與討論:教師
引導學生閱讀與
觀察
課本第
26
頁課文與
圖片,並回答下
列問
題。
(1)
居民會根據不
同的氣候,興
建不同形
式的建築,找一
找,課本的哪
一張圖片說
明了這個概念?
(
例:新北市瑞芳區
的氣
候多雨,居民為
了防雨,在屋
頂使用瀝青
製成油毛氈。
)
(2)
居民會根據不
同的氣候,選
擇適合種
植的作物,找一
找,課本的哪
一張圖片說
明了這個概念?
(
例:澎湖縣七美鄉
的氣
候乾
燥少雨,可栽種耐旱的花
生。
)
(3)
居民會根據不
同的氣候,從
事不同的
休閒活動,你能
舉例說明嗎?
(
例
:少雨
的地區,人們大
多會選擇戶外
休閒活動;
多雨的地區,人
們則多會選擇
室內休閒活
動。
)
(4)
想一想,同樣
的氣候特色,
人們從事
的休閒活動相同
嗎?他們的感
受相同嗎?
(
例:雖然都是夏季
,但有人喜歡玩
水、
有人喜歡吃冰,
對於溫度的感
受也不相
同,我們應該互
相尊重。
)
(5)
除了課本上的
例子,想想看
,還有哪
些例子能說明居
民的生活方式
因氣候不同
而有所變化呢?
(
例:冬季時,東北
季風
強勁,有些地方
會舉辦風箏節
;高溫多雨
的丘陵地形適合
種植茶樹。
)
3.
製作概念圖海報:
依據課本第
26
頁的
內容,分組討論
並完成概念圖
,必須含有
主題:氣候與生
活、主要概念
:興建不同
形式的建築、選
擇適合種植的
作物、從事
不同的休閒活動
與例子。
4.
分享:小組上臺分
享海報,並說明
主要
概念與例子。
5.
統整課文重點。
第六週
第一單元
家鄉的環
境
第
3
課氣
候、水資
源與生活
3
社
-E-A2
敏覺
居住地方的社
會、自然與人
文環境變遷,
關注生活問題
及其影響,並
思考解決方
法。
社
-E-B3
體驗
生活中自然、
族群與文化之
美,欣賞多元
豐富的環境與
文化內涵。
社
-E-C1
培養
良好的生活習
慣,理解並遵
守社會規範,
參與公共事
務,養成社會
責任感,尊重
並維護自己和
他人的人權,
關懷自然環境
與人類社會的
永續發展。
1b
-
Ⅱ
-
1
解釋
社會事
物與環
境之間
的關
係。
2a
-
Ⅱ
-
1
關注居
住地方
社會事
物與環
境的互
動、差
異與變
遷等問
題。
2a
-
Ⅱ
-
2
表達對
居住地
方社會
事物與
環境的
關懷。
2b
-
Ⅱ
-
1
體認
人們對
生活事
物與環
境有不
同的感
受,並
加以尊
重。
Ab
-
Ⅱ
-
1
居民
的生活
方式與
空間利
用,和
其居住
地方的
自然、
人文環
境相互
影響。
Bb
-
Ⅱ
-
1
居民
的生活
空間與
生活方
式具有
地區性
的差
異。
1.
透過課文、圖
片的觀察討論與
生活經驗結合,
了解不同居住地
方的氣候特色,
及生活方式的差
異。
2.
探究居住地區
的自然與人文環
境相互影響,並
發展出不同的生
活方式。
3.
了解居住地方
的水文特色,並
體認水對生活的
重要性。
4.
認識家鄉常見
的水資源,並能
表達對居住地方
社會事物與環境
的關懷,珍惜資
源。
第一單元家鄉的
環境
第
3
課氣候、水資源與
生活
【活動三】家鄉
的水資源
1.
引起動機:教師分
享各種圖片,讓
學生
猜一猜,這是哪
一種水資源。
(
例
如:河
川、湖泊、地下
水、海洋等。
)
2.
閱讀與討論:教師
引導學生閱讀與
觀察
課本第
27
頁課文和
圖片,並回答下
列問
題。
(1)
家鄉有哪些水
資源?
(
請學
生依實際情
況作答。
)
(2)
雨從天空落下
後,會流往哪
裡?
(
例:
雨水會流到河川
、湖泊、海洋
,有些雨水
則會滲透到地底
下,成為地下
水。
)
(3)
家鄉河川的水
量是否會改變
?為什
麼?
(
例:河川的水會因季節的降雨
量不
同而產生變化,
雨水較少時,
可見部分河
床裸露;雨水較
多時,河水量
也較多。
)
3.
河川大搜查:
(1)
河川是家鄉重
要的水資源,
利用課本
第
1
10
頁「臺灣主要地
形、河川分布
圖」
,找一找家鄉有哪些河川
經過。
(2)
學生於課前蒐
集資料,上臺
展示自己
家鄉的河川景觀
特色。
(
例:河川的
長
短、水量的多寡
、河岸景觀等
。
)
4.
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四】水資
源與居民的生
活
1.
引起動機:你知道
家鄉有哪些與水
資源
相關的設施嗎?
(
例:水庫、水圳、
埤塘
等。
)
2.
閱讀與討論:教師
引導學生閱讀課
本第
28
~
29
頁課文及圖
片,並回答
下列問題。
(1)
家鄉的河川與
水資源和居民
的生活有
什麼關聯?
(
例:河水和地下
水可用來灌
溉農田、養殖水
產;水量變化
大的河川,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
評量
【環境教
育】
環
E8
認識
天氣的溫
度、雨量
要素與覺
察氣候的
趨勢及極
端氣候的
現象。
【海洋教
育】
海
E15
認
識家鄉常
見的河流
與海洋資
源,並珍
惜自然資
源。
可興建水庫,用
來發電與提供
各類用
水。
)
(2)
如果家鄉沒有
這些設施,對
我們的生
活會有什麼影響
?
(
例:如果
沒有興建水
庫,沒辦法把雨
水儲存起來,
遇到乾季時
可能會沒有水可
以使用。
)
(3)
當水資源受到
汙染時,對我
們的生活
會有什麼影響?
(
例:受汙染的河水
流到
農田裡會種出有
毒的農作物、
如果河川受
到汙染,河川裡
的魚蝦生命也
會受到威
脅。
)
3.
分享
—
我和水資源的親密接
觸:學生分
享自己曾經在河
川、湖泊與海
洋等地方進
行什麼休閒活動
。
(
例如:到
海水浴場堆
沙堡、到湖泊旁
的步道散步,
欣賞風
景。
)
4.
配合動動腦:
「我們要如何愛
護水資源
呢?」
(
例:不可以
任意丟棄垃圾,
汙染
水源。
)
5.
習作配合:教師指
導學生完成【第
3
課
習作】第二大題
。
6.
統整課文重點。
【小小探究家】
何時旅遊比較
好?
1.
發現問題:
(1)
戶外教育是班
上同學最期待
的事情,
想一想,規畫班
級旅遊要注意
哪些事情?
(
例:地點、時間、
天氣狀況等。
)
(2)
你想去戶外教
育的地方是哪
裡呢?
(
例:陽明山、河濱
公園、海邊等。
)
2.
蒐集資料:
(1)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課本第
30
頁
圖文,
觀察竹子湖各月
平均降雨量表
、各月平均
氣溫表。
(2)
說一說,竹子
湖的氣溫與雨
量特色為
何?
(
例:氣溫方面:竹子湖的夏天
比較
溫暖、冬天比較
冷;雨量方面
:八月到十
月間的雨量較多
,三、四月的
雨量較
少。
)
3.
整理分析:
(1)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課本第
31
頁
圖文,
依照步驟,在第
30
頁
的竹子湖各月
平均
氣溫表、各月平
均降雨量表圈
出適合的月
分,並綜合以上
考量,選出適
合旅遊的月
分。
(2)
教師進一步進
行全班統計與
調查,了
解學生的想法與
聆聽理由。
4.
行動省思:
(1)
經過整理分析
後,請大家發
表看法,
並說明理由。
(
例:我建議可以在四
月舉
辦戶外教育,四
月剛好是海芋
的花季,且
降雨量比較少,
氣溫也慢慢回
溫。
)
(2)
在決定戶外教
育舉辦月分的
過程中,
有哪些地方可以
再改進?
(
例
:除了查詢
當地的氣候狀況
,也可以打電
話詢問,了
解當地的天氣狀
況,做好準備
。
)
5.
統整重點。
第七週
第二單元
家鄉的生
活
第
1
課傳統
住屋與生
活
3
社
-E-A2
敏覺
居住地方的社
會、自然與人
文環境變遷,
關注生活問題
及其影響,並
思考解決方
法。
社
-E-B3
體驗
生活中自然、
族群與文化之
美,欣賞多元
豐富的環境與
文化內涵。
1a
-
Ⅱ
-
3
舉例說
明社會
事物與
環境的
互動、
差異或
變遷現
象。
1b
-
Ⅱ
-
1
解釋
社會事
物與環
境之間
的關
係。
2a
-
Ⅱ
-
1
關注居
住地方
社會事
物與環
境的互
動、差
異與變
遷等問
題。
2b
-
Ⅱ
-
2
感受
與欣賞
不同文
Ab
-
Ⅱ
-
1
居民
的生活
方式與
空間利
用,和
其居住
地方的
自然、
人文環
境相互
影響。
Cb
-
Ⅱ
-
1
居住
地方不
同時代
的重要
人物、
事件與
文物古
蹟,可
以反映
當地的
歷史變
遷。
1.
透過圖像觀察
與討論,覺察原
住民族有不同的
傳統建築形式。
2.
了解漢人以就
地取材的方式,
建造不同的傳統
住屋,並進一步
了解其不同的住
屋形式。
3.
透過資料的蒐
集與討論,深入
了解三合院的居
住形式。
4.
能從傳統住屋
的轉變、維護與
保存中,體認保
護傳統住屋的重
要性。
第二單元家鄉的
生活
第
1
課傳統住屋與生活
【活動一】原住
民族的傳統住
屋
1.
引起動機
—
眼明手
快:教師將課前
準備
的各種住屋圖片
隨意張貼於黑
板,看看誰
能最快找出原住
民族的傳統住
屋,並正確
說出其名稱。
2.
閱讀與討論
—
原住民族的傳
統住屋
(1)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課本第
34
~
35
頁,
說明原住民族因
受自然環境的
影響,發展
出不同形式的傳
統住屋。
(2)
教師帶領學生
認識石板屋。
透過地
圖,讓學生簡單
了解屏東縣瑪
家鄉的特
色:位於山上,
因此能方便以
石板搭建住
屋。石板屋的特
色是冬暖夏涼
。
(3)
教師帶領學生
認識地下屋。
透過地圖,讓學
生簡單了解臺
東縣蘭嶼鄉
的特色:離島,
氣候炎熱,且
容易受到強
風侵襲。
地下屋的特色是
能避免強風的
侵襲,而且
室內較涼爽。
(4)
教師帶領學生
認識泰雅族的
傳統住
屋。透過課本圖
片,讓學生了
解泰雅族的
傳統住屋。泰雅
族的傳統住屋
多以木頭、
竹子等生活周遭
易取得的材料
建造,也有
些地區的族人以
石板搭建住屋
。
3.
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二】漢人
的傳統住屋
1.
引起動機:教師提
問:
「住家附近有沒
有屬於漢人的傳
統住屋?」
(
請學
生依實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
評量
【多元文
化教育】
多
E1
了解
自己的文
化特質。
多
E2
建立
自己的文
化認同與
意識。
多
E3
認識
不同的文
化概念,
如族群、
階級、性
別、宗教
等。
多
E4
理解
到不同文
化共存的
事實。
多
E6
了解
各文化間
的多樣性
與差異
性。
【原住民
族教育】
原
E9
提升
原住民族
人的自我
化的特
色。
際情況作答。
)
2.
觀察與討論:教師
引導學生閱讀與
觀察
課本第
36
~
37
頁課文
與圖片,並討論
下列
問題。
(1)
漢人有哪些傳
統住屋?
(
例:竹管仔
厝、土埆厝等。
)
(2)
漢人
傳統住屋的建築
材料有哪些?
(
例:竹子、木頭、
土石或磚瓦等。
)
(3)
這些建築材料
如何取得?
(
例:磚瓦是
人工燒製而成,
其他則取自於
生活周遭環
境。
)
(4)
漢人的傳統住
屋有哪些形式
?
(
例:有
一條龍、單伸手
、三合院等。
)
(5)
方方提問:
「想一想,為什
麼這些住屋
的形式會發生改
變?」
(
例:家中的
人口
增加、家庭的經
濟狀況變好等
。
)
3.
習作配合:教師指
導學生完成【第
1
課
習作】第一大題
。
4.
統整課文重點。
認同,增
進主體民
族對原住
民族文化
的理解。
原
E10
原
住民族音
樂、舞
蹈、服
飾、建築
與各種工
藝技藝實
作。
第八週
第二單元
家鄉的生
活
第
1
課傳統
住屋與生
活
3
社
-E-A2
敏覺
居住地方的社
會、自然與人
文環境變遷,
關注生活問題
及其影響,並
思考解決方
法。
社
-E-B3
體驗
生活中自然、
族群與文化之
美,欣賞多元
豐富的環境與
文化內涵。
1a
-
Ⅱ
-
3
舉例說
明社會
事物與
環境的
互動、
差異或
變遷現
象。
1b
-
Ⅱ
-
1
解釋
社會事
物與環
境之間
的關
係。
2a
-
Ⅱ
-
1
關注居
住地方
社會事
物與環
境的互
動、差
異與變
Ab
-
Ⅱ
-
1
居民
的生活
方式與
空間利
用,和
其居住
地方的
自然、
人文環
境相互
影響。
Cb
-
Ⅱ
-
1
居住
地方不
同時代
的重要
人物、
事件與
文物古
蹟,可
以反映
當地的
歷史變
1.
透過圖像觀察
與討論,覺察原
住民族有不同的
傳統建築形式。
2.
了解漢人以就
地取材的方式,
建造不同的傳統
住屋,並進一步
了解其不同的住
屋形式。
3.
透過資料的蒐
集與討論,深入
了解三合院的居
住形式。
4.
能從傳統住屋
的轉變、維護與
保存中,體認保
護傳統住屋的重
要性。
第二單元家鄉的
生活
第
1
課傳統住屋與生活
【活動三】三合
院裡的生活
1.
影片觀賞與觀察:
(1)
教師播放電子
書「認識三合
院」動
畫。
(2)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課本第
38
~
39
頁,
並觀察課本三合
院生活空間情
境圖。
(3)
教師依據
課文與圖意說明,和學
生討
論三合院的格局
、形式、生活
情形等,引
導學生充分想像
。
2.
配合動動腦:
「三合院周遭環
境的空間
分布和居民的生
活有什麼關係
?」
(
例:
稻埕可用來晒稻
穀、玩耍、晒
衣服等;竹
林、樹林也可採
摘水果、撿拾
柴火;水池
可用來洗東西;
堆肥場可以製
作肥料。
)
3.
分組競賽:
(1)
教師將學生分
組,各組學生
討論最理
想的三合院內部
及周遭環境配
置圖。
(2)
各組上臺發表
各組最理想的
三合院配
置圖,並說明配
置方式的理由
。
4.
統整課文重點。
【活動四】傳統
住屋的改變
1.
引起動機:教師播
放「老屋活化再
利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
評量
【多元文
化教育】
多
E1
了解
自己的文
化特質。
多
E2
建立
自己的文
化認同與
意識。
多
E3
認識
不同的文
化概念,
如族群、
階級、性
別、宗教
等。
多
E4
理解
到不同文
化共存的
事實。
多
E6
了解
各文化間
的多樣性
與差異
遷等問
題。
2b
-
Ⅱ
-
2
感受
與欣賞
不同文
化的特
色。
遷。
用」相關影片。
2.
閱讀與討論:教師
引導學生閱讀與
觀察
課本第
40
~
41
頁課文
與圖片,並討論
下列
問題。
(1)
現代社會中,
傳統住屋有哪
些樣貌?
(
例:有些被棄置,
有些改建為樓房
,有
些改為餐廳等。
)
(2)
為什麼有些傳
統住屋會被改
建為樓
房?
(
例:可能太過老舊,有居住的
危
險;可能空間太
小不夠住;如
果改建為樓
房,一樓可以做
生意,樓上還
可讓更多人
居住。
)
(3)
你贊成將傳統
住屋改為餐廳
或民宿
嗎?
(
學生自由作答。例:贊成,因
為可
以吸引民眾前來
用餐或居住,
進一步認識
家鄉的傳統建築
;不贊成,太
多人來用餐
或居住,可能會
讓珍貴的傳統
住屋
受到破壞,應該
列為古蹟來保
護它們。
)
3.
分組討論與報告:
(1)
各組學生彙整
課前蒐集的傳
統建築維
護與保存的資料
。
(2)
經過小組討論
後,各組上臺
報告。
4.
習作配合:教師指
導學生回家完成
【第
1
課習作】第二
大題。
5.
統整課文重點。
性。
【原住民
族教育】
原
E9
提升
原住民族
人的自我
認同,增
進主體民
族對原住
民族文化
的理解。
原
E10
原
住民族音
樂、舞
蹈、服
飾、建築
與各種工
藝技藝實
作。
第九週
第二單元
家鄉的生
活
第
2
課器物
與生活
3
社
-E-A2
敏覺
居住地方的社
會、自然與人
文環境變遷,
關注生活問題
及其影響,並
思考解決方
法。
社
-E-B3
體驗
生活中自然、
族群與文化之
美,欣賞多元
豐富的環境與
文化內涵。
社
-E-C1
培養
良好的生活習
慣,理解並遵
守社會規範,
1b
-
Ⅱ
-
1
解釋
社會事
物與環
境之間
的關
係。
2a
-
Ⅱ
-
1
關注居
住地方
社會事
物與環
境的互
動、差
異與變
遷等問
題。
2b
-
Ⅱ
-
Ab
-
Ⅱ
-
1
居民
的生活
方式與
空間利
用,和
其居住
地方的
自然、
人文環
境相互
影響。
Ae
-
Ⅱ
-
1
人類
為了解
決生活
需求或
滿足好
1.
透過圖像觀察
與討論,覺察生
活器物與自然環
境間的關係。
2.
比較塑膠器物
與可重複利用器
物的特性,發現
日常生活習慣和
方式的選擇對環
境造成的影響。
3.
透過日常觀察
與省思,覺察人
類因為生活的便
利,大量使用塑
膠器物對自然環
境造成影響。
第二單元家鄉的
生活
第
2
課器物與生活
【活動一】傳統
器物與生活
1.
引起動機
—
長輩的
壓箱寶
(1)
教師請學生在
課前先回家詢
問家中長
輩,家裡是否有
傳統器物,可
以拍照或是
帶到學校。
(2)
由學生利用器
物的實體或是
照片,介
紹器物的材質及
用途。
2.
閱讀與討論
—
原住民族的傳
統生活器物
(1)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課本第
42
~
43
頁,
並討論下列問題
。
你曾經看過魚筌
嗎?在哪裡看
到?
(
請學
生依實際經驗作
答。
)
魚筌的形狀像什
麼?
(
例:我覺得漁
筌的
形狀像漏斗。
)
魚筌是用哪些材
料編織而成?
(
例
:魚筌
是用竹子和藤編
織而成。
)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環境教
育】
環
E14
覺
知人類生
存與發展
需要利用
能源及資
源,學習
在生活中
直接利用
自然能源
或自然形
式的物
質。
環
E15
覺
知能源資
源過度利
用會導致
參與公共事
務,養成社會
責任感,尊重
並維護自己和
他人的人權,
關懷自然環境
與人類社會的
永續
發展。
2
感受
與欣賞
不同文
化的特
色。
3a
-
Ⅱ
-
1
透過日
常觀察
與省
思、對
社會事
物與環
境提出
感興趣
的問
題。
3b
-
Ⅱ
-
3
整理
資料,
製作成
簡易的
圖表,
並加以
說明。
奇心,
進行科
學和技
術的研
發,從
而改變
自然環
境與人
們的生
活。
Cb
-
Ⅱ
-
1
居住
地方不
同時代
的重要
人物、
事件與
文物古
蹟,可
以反映
當地的
歷史變
遷。
Da
-
Ⅱ
-
2
個人
生活習
慣和方
式的選
擇,對
環境與
社會價
值觀有
不同的
影響。
原住民族如何運
用魚筌捕魚?
(
例
:將魚
筌放到溪流裡,
用石頭固定,
放置數天
後,等魚游進魚
筌,就可捕到
魚。
)
為什麼魚筌會有
空隙?如果沒
有空隙會有
什麼後果?
(
例:魚筌有空隙
是為了要讓
小魚可以從
空隙游出來。如果
沒有空隙,
溪裡的魚就會被
抓光,到時候
就沒有魚可
以吃了。
)
(2)
引導學生觀察
月桃葉的圖片
,請學生
思考:
「原住民族為什麼用月
桃葉包裹食
物?漢人是否也
有用植物葉子
包裹的食
物?」
(
例:因為月桃葉有
獨特的香氣;有
,粽
子。
)
(3)
木杵除了用來
搗製食物,還
可以當作
樂器,教師播放
介紹杵音的影
片,請學生
發表聆聽音樂後
的感受。
3.
閱讀與討論
—
漢人的傳統生
活器物
(1)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課本第
44
~
45
頁,
並討論下列問題
。
℃
你曾經看過灶嗎
?在哪裡看
到?是用什
麼材質做成的呢
?
(
請學生依
實際經驗作
答。
)
℃
灶要如何控制火
力的大小?
(
例
:利用
木材的數量來控
制火力大小。
)
℃
燃燒木材的灰燼
有哪些功能
?
(
例:可
以拿來悶熟地瓜
;冷卻後可以
拿來當菜園
的肥料。
)
℃
灶和瓦斯爐有哪
些差異?
(
學
生自由作
答。
)
℃
從木材的燃燒到
灰燼的利用
,都是先民
物盡其用的智慧
,想一想,生
活中還有哪
些類似的例子呢
?
(
學生自由
作答。
)
(2)
請學生觀察菜
櫥的圖片,並
說說看菜
櫥有哪些功能?
(
例:保存食物。
)
4.
配合動動腦:
「生活中你還看
過哪些傳
統器物?這些傳
統器物和哪些
現代器物的
功能類似?為什
麼有這樣的改
變?」
(
例:我看過竹編的
桌罩,和現在塑
膠製
的桌罩功能是一
樣的,主要目
的是防蟲、
防灰塵,現在塑
膠製的桌罩具
有摺疊的功
能,比傳統竹編
桌罩更好收納
,也更為輕
巧。
)
環境汙染
與資源耗
竭的問
題。
【原住民
族教育】
原
E9
提升
原住民族
人的自我
認同,增
進主體民
族對原住
民族文化
的理
解。
【多元文
化教育】
多
E6
了解
各文化間
的多樣性
與差異
性。
5.
習作配合:教師指
導學生完成【第
2
課
習作】第一大題
。
6.
統整課文重點。
第十週
第二單元
家鄉的生
活
第
2
課器物
與生活
3
社
-E-A2
敏覺
居住地方的社
會、自然與人
文環境變遷,
關注生活問題
及其影響,並
思考解決方
法。
社
-E-B3
體驗
生活中自然、
族群與文化之
美,欣賞多元
豐富的環境與
文化內涵。
社
-E-C1
培養
良好的生活習
慣,理解並遵
守社會規範,
參與公共事
務,養成社會
責任感,尊重
並維護自己和
他人的人權,
關懷自然環境
與人類社會的
永續
發展。
1b
-
Ⅱ
-
1
解釋
社會事
物與環
境之間
的關
係。
2a
-
Ⅱ
-
1
關注居
住地方
社會事
物與環
境的互
動、差
異與變
遷等問
題。
2b
-
Ⅱ
-
2
感受
與欣賞
不同文
化的特
色。
3a
-
Ⅱ
-
1
透過日
常觀察
與省
思、對
社會事
物與環
境提出
感興趣
的問
題。
3b
-
Ⅱ
-
3
整理
資料,
製作成
簡易的
圖表,
Ab
-
Ⅱ
-
1
居民
的生活
方式與
空間利
用,和
其居住
地方的
自然、
人文環
境相互
影響。
Ae
-
Ⅱ
-
1
人類
為了解
決生活
需求或
滿足好
奇心,
進行科
學和技
術的研
發,從
而改變
自然環
境與人
們的生
活。
Cb
-
Ⅱ
-
1
居住
地方不
同時代
的重要
人物、
事件與
文物古
蹟,可
以反映
當地的
歷史變
1.
透過圖像觀察
與討論,覺察生
活器物與自然環
境間的關係。
2.
比較塑膠器物
與可重複利用器
物的特性,發現
日常生活習慣和
方式的選擇對環
境造成的影響。
3.
透過日常觀察
與省思,覺察人
類因為生活的便
利,大量使用塑
膠器物對自然環
境造成影響。
第二單元家鄉的
生活
第
2
課器物與生活
【活動二】生活
器物的現代風
貌
1.
引起動機:
(1)
教師請學生回
想消費經驗並
提問:
「你
最常買的物品是
什麼?有哪些
材質?這些
材質是可以再利
用的嗎?」
(
學生
依實際
經驗作答。
)
(2)
教師歸納學生
答案
(
器物材
質、可否重
複利用
)
。
2.
閱讀與討論
—
現代生活器物
:教師引導
學生閱讀與觀察
課本第
46
~
47
頁課文與
圖
片,並回答下列
問題。
(1)
因為科技的進
步,有哪些材
質的器物
更普遍的運用在
生活中?
(
例
:有更多的
玻璃、金屬、塑
膠製品進入我
們的生
活。
)
(2)
為什麼人們使
用大量的塑膠
器物取代
傳統竹木製造的
器物?
(
例:塑膠製
品輕
便又便宜。
)
(3)
環保團體淨灘
行動撿到的十
大海洋廢
棄物中,數量最
多的是哪一種
材質的廢棄
物?與食衣住行
育樂哪一方面
最有關係?
(
例:以塑膠製品為
大宗,且大多是
塑膠
餐具。
)
(4)
大量使
用塑膠器物會對環境
造成什麼
影響?
(
例:塑膠器
物不易被分解,
因此
更容易造成環境
汙染。
)
(5)
近年來,人們
注意到塑膠器
物對環境
的影響,以哪些
行動減少使用
塑膠器物?
(
例:改用可重複使
用的環保餐具,
減少
塑膠餐具的使用
。
)
3.
討論與分享
(1)
觀察課本第
47
頁的
圖,教師提問
:
「依據塑膠吸管
與不鏽鋼吸管
的特點,說
說看,日常生活
中你會使用哪
一種吸管?
為什麼?」
(
例:我會選擇不
鏽鋼吸管,
因為可以重複使
用,這樣對環
境比較
好。
)
(2)
配合動動腦:
「選擇生活中
一項常見的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環境教
育】
環
E14
覺
知人類生
存與發展
需要利用
能源及資
源,學習
在生活中
直接利用
自然能源
或自然形
式的物
質。
環
E15
覺
知能源資
源過度利
用會導致
環境汙染
與資源耗
竭的問
題。
【原住民
族教育】
原
E9
提升
原住民族
人的自我
認同,增
進主體民
族對原住
民族文化
的理解。
【多元文
化教育】
多
E6
了解
各文化間
的多樣性
與差異
性。
並加以
說明。
遷。
Da
-
Ⅱ
-
2
個人
生活習
慣和方
式的選
擇,對
環境與
社會價
值觀有
不同的
影響。
塑膠器物,想一
想你可以用什
麼方式取代
它?」
(
例:使
用環保餐具、自備購
物
袋、避免購買過
度包裝的產品
。可配合教
師準備的可重複
利用器物進行
討論。
)
4.
習作配合:教師指
導學生完成【第
2
課
習作】第二大題
。
5.
統整課文重點。
【小小探究家】
器物大不同?
1.
發現問題:
(1)
教師展示各種
傳統器物
(
實物或圖片
)
,
引導學生思考傳
統器物的用途
、材質、製
作方式與名稱等
。
(2)
教師帶領學生
選擇最想了解
的傳統器
物,進行實作探
究活動。
2.
蒐集資料:
(1)
教師指導學生
到圖書館尋找
與器物相
關的書籍、資料
。
(2)
學生可將蒐集
到的資料,書
寫成資料
卡,方便查閱。
3.
整理分析:
(1)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課本第
48
、
51
頁圖
文,並指導學生
如何繪製階層
圖,以進一
步了解器物的材
質與用途。
(2)
教師帶領學生
從「材質」
、
「用途」等
面向,完成階層
圖。
(3)
教師可進一步
指導學生,將
蒐集到的
資料與同學討論
,進行另一次
探究。
(4)
若有時間,教
師可指導學生
進行另一
種傳統器物的探
究,或是增加
原有階層圖
的次概念,如:
製作方式、特
色等。
4.
行動省思:
(1)
透過階層圖,
我們可以讓人
快速又清
楚的了解器物的
差異。
(2)
我們還可進一
步運用階層圖
去比較、
分析各種器物。
5.
統整重點。
第十一週
期中考
第二單元
家鄉的生
活
第
3
課信仰
與生活
3
社
-E-A2
敏覺
居住地方的社
會、自然與人
文環境變遷,
關注生活問題
及其影響,並
思考解決方
2b
-
Ⅱ
-
2
感受
與欣賞
不同文
化的特
色。
Af
-
Ⅱ
-
1
不同
文化的
接觸和
交流,
可能產
生衝
1.
透過資料蒐集
與閱讀,了解原
住民族傳統信仰
中的各種神靈,
在其生活中扮演
重要的角色。
2.
了解漢人傳統
第二單元家鄉的
生活
第
3
課信仰與生活
【活動一】原住
民族的傳統信
仰與生活
1.
引起動機
—
原住民
族神話故事:教
師講
述原住民族的神
話故事,或播
放神話故事
影片、動畫,讓
學生對原住民
族的神靈有
簡單認識。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多元文
化教育】
多
E1
了解
自己的文
化特質。
多
E2
建立
自己的文
法。
社
-E-B1
透過
語言、文字及
圖像等表徵符
號,理解人類
生活的豐富面
貌,並能運用
多樣的表徵符
號解釋相關訊
息,達成溝通
的目的,促進
相互間的理
解。
社
-E-B3
體驗
生活中自然、
族群與文化之
美,欣賞多元
豐富的環境與
文化內涵。
突、合
作和創
新,並
影響在
地的生
活與文
化。
信仰中的廟宇與
神明對其心靈的
影響,同時察覺
廟宇的多功能
性,及其對漢人
生活的重要性。
3.
能從生活中覺
察信仰的存在,
並在了解信仰的
功能後,能進一
步尊重信仰的差
異。
2.
閱讀與觀察:
(1)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課本第
52
頁
,說明
原住民族的各種
祭典或儀式,
都與祖靈或
神靈有關。
(2)
原住民族的祭
典或儀式涵蓋
的範圍很
廣,包括:播種
、收割、狩獵
、征戰、出
生、死亡等。
(3)
學生分組上臺
報告關於原住
民族祭典
與儀式的內容,
各組完成報告
後,由其他
組別給予回饋,
教師可隨時補
充。
3.
閱讀與討論:
(1)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課本第
53
頁
的「彩
虹橋傳說」
。
(2)
教師提問:
「祖靈信仰對泰
雅族的生活
有什麼影響?」
(
例:男生會努力學
會打
獵,女生會熟練
布技巧。為了
過世後能與
祖靈相聚,他們
會遵守祖靈的
訓戒。
)
4.
習作配合:教師指
導學生完成【第
3
課
習作】第一大題
。
5.
統整:
(1)
原住民族認為
自然界中存在
著各種神
靈。
(2)
原住民族的祭
典或儀式,可
以表達對
祖靈或神靈的敬
畏,並祈求保
佑。
【活動二】
漢人的傳統信仰與
生活
1.
引起動機:教師提
問下列問題,請
學生
依自身經驗回答
。
(1)
你或家人曾經
因為什麼事情
到廟裡拜
拜呢?
(
依學生實際
情況作答。例:
姐姐
國中會考前,爸
爸、媽媽帶她
去拜文昌帝
君。
)
(2)
你在廟宇中有
沒有看到什麼
特別的事
物?在廟裡的感
覺如何?
(
依
學生實際情
況作答。例:我
看到有很大的
香爐,看許
多很大根的柱子
;廟裡感覺很
莊嚴。
)
(3)
你看過或參加
過廟會活動嗎
?說說看
你對這些活動的
看法。
(
依學生實際
情況
作答。例:我家
附近的神明生
日時,廟前
的廣場會放電影
,我喜歡看露
天電影的感
覺。
)
2.
影片觀賞與討論:
(1)
教師播放電子
書「田頭田尾
土地公」
影片。
化認同與
意識。
多
E3
認識
不同的文
化概念,
如族群、
階級、性
別、宗教
等。
多
E4
理解
到不同文
化共存的
事實。
多
E6
了解
各文化間
的多樣性
與差異
性。
【原住民
族教育】
原
E6
了解
並尊重不
同族群的
歷史文化
經驗。
(2)
配合動動腦:
「家鄉的居民
為什麼會祭
拜土地公?」
(
例:土地公會守護村
莊、
保佑作物豐收,
與居民關係密
切。
)
3.
尋找家鄉的廟宇與
神明
(1)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與觀察課
本第
54
~
55
頁課文與圖片。
(2)
教師將學生分
組,發給以學
校為中心
的家鄉地圖,請
學生在家鄉地
圖上標示附
近的廟宇,並寫
出供奉的神明
。
(3)
教師提問:
「家鄉的廟宇供
奉什麼神
明?」
(
例:學生依
實際情況回答。
)
(4)
教師提問:
「家鄉居民為什
麼會興建廟
宇?」
(
例:祈求平
安,獲得心靈安
慰。
)
(5)
教師提問:
「家鄉的居民會
因為什麼原
因去廟宇?」
(
學生自由作答。例:
神明
生日;祈求家人
平安健康。
)
(6)
教師提問:
「家鄉的居民會
在廟宇前的
廣場從事哪些活
動?」
(
例:下棋聊
天、
運動、舉辦祭典
等。
)
4.
統整:
(1)
漢人興建廟宇
、祭拜神明,
希望能祈
求平安和心靈寄
託。
(2)
廟宇是信仰中
心,廟前廣場
也是居民
休閒聚會的所在
。
第十二週
第二單元
家鄉的生
活
第
3
課信仰
與生活
3
社
-E-A2
敏覺
居住地方的社
會、自然與人
文環境變遷,
關注生活問題
及其影響,並
思考解決方
法。
社
-E-B1
透過
語言、文字及
圖像等表徵符
號,理解人類
生活的豐富面
貌,並能運用
多樣的表徵符
號解釋相關訊
息,達成溝通
的目的,促進
相互間的理
2b
-
Ⅱ
-
2
感受
與欣賞
不同文
化的特
色。
Af
-
Ⅱ
-
1
不同
文化的
接觸和
交流,
可能產
生衝
突、合
作和創
新,並
影響在
地的生
活與文
化。
1.
透過資料蒐集
與閱讀,了解原
住民族傳統信仰
中的各種神靈,
在其生活中扮演
重要的角色。
2.
了解漢人傳統
信仰中的廟宇與
神明對其心靈的
影響,同時察覺
廟宇的多功能
性,及其對漢人
生活的重要性。
3.
能從生活中覺
察信仰的存在,
並在了解信仰的
功能後,能進一
步尊重信仰的差
異。
第二單元家鄉的
生活
第
3
課信仰與生活
【活動三】信仰
與現代生活
1.
引起動機:
(1)
教師播放宗教
信仰活動的相
關影片。
(2)
學生分享家人
的信仰,以及
他們會從
事的活動。
2.
觀察:
(1)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與觀察課
本第
56
~
57
頁課文與圖片,
並和學生討論
圖片內容,
進而尋找更多生
活中存在的信
仰活動。
(2)
教師提問:
「你的家人有什
麼信仰?他
們會從事哪些活
動?」
(
依學生實際
情況
作答。
)
(3)
教師提問或分
享信仰活動產
生變化的
案例,並請學生
思考為何會產
生這種變
化。
(4)
教師說明信仰
能夠鼓勵人們
行善助
人、克服困難,
可以安定人心
、促進社會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多元文
化教育】
多
E1
了解
自己的文
化特質。
多
E2
建立
自己的文
化認同與
意識。
多
E3
認識
不同的文
化概念,
如族群、
階級、性
別、宗教
等。
多
E4
理解
到不同文
化共存的
解。
社
-E-B3
體驗
生活中自然、
族群與文化之
美,欣賞多元
豐富的環境與
文化內涵。
祥和,因此我們
對不同的信仰
都應尊重與
包容。
3.
習作配合:
(1)
學生分組討論
【第
3
課習作
】第二大
題。
(2)
討論內容宜包
含:
℃
各情境中,恰當
與不恰當的
行為表現。
℃
不恰當行為的改
正方式。
4.
分組競賽
—
好神起
飛:
(1)
教師可自製「
好神騰雲圖」
貼在黑板
上。
(2)
教師將學生分
成土地公組和
媽祖組,
每組有一張代表
該組的好神卡
,以及若干
張雲朵卡。
(3)
將好神卡貼到
黑板最下方,
各組依序
在籤筒抽出編號
,回答該編號
的題目
(
題
目可涵蓋本單元
與信仰相關之
內容
)
。
(4)
答對的組別,
將雲朵卡貼在
好神卡的
位置,好神卡向
上移動一格,
答對愈多
題,好神卡就能
從最底下騰雲
而上到愈高
處。最快到達黑
板最高處者,
請教師適度
獎勵。
5.
統整:
(1)
家鄉居民受到
不同信仰的影
響,這些
信仰可以在我們
的生活中發現
。
(2)
隨著家鄉發展
、觀念轉變,
居民會有
不同的信仰,信
仰活動也會有
變化。
(3)
多數信仰具有
正向功能,我
們應該尊
重並包容不同的
信仰。
【社會充電站】
羅馬公路上的
境
—
高遶教
堂
1.
引起動機:
請你說說看,圖
片中的建築物
是使用什麼
建築材料呢?
(
請學生觀察圖片後回
答。
)
2.
閱讀與討論:
(1)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課本第
58
~
59
頁圖
文,說明原住民
族雖有祖靈文
化,但受到
傳教士來臺傳教
,有些原住民
族除了傳統
信仰外,也會信
仰基督教或天
主教。
(2)
原住民族普遍
信仰祖靈,為
什麼他們
要蓋教堂?
(
例:因為外來文
化傳入,有
些原住民族會跟
隨傳教士信仰
基督教或天
主教。
)
事實。
多
E6
了解
各文化間
的多樣性
與差異
性。
【原住民
族教育】
原
E6
了解
並尊重不
同族群的
歷史文化
經驗。
(3)
高遶教堂在興
建的過程中,
遇到了哪
些困難?居民們
如何解決困難
?
(
例:因
為風吹日晒的原
因,竹製的教
堂受到毀
損;使用土埆的
磚頭來建造教
堂,也經不
起風吹日曬,居
民只好到河邊
搬運石頭來
建造教堂。後來
因開闢公路,
地基下陷,
於是改用鋼筋水
泥建造教堂。
)
(4)
高遶教堂歷經
這麼多次的改
建,為什
麼居民們願意克
服萬難,改建
教堂?
(
例:因為他們有虔
誠的信仰,讓他
們即
使遇到困難也能
想辦法解問決
問題。
)
(5)
除了一般常見
的鋼筋水泥,
你還看過
哪些建築?這些
建築分別使用
什麼建築材
料呢?
(
例:爺爺家
旁的豬舍使用紅
磚作
為建材、我看過
用石板堆疊而
成的石板
屋。
)
(6)
由於外來文化
的傳入,部分
原住民族
除了祖靈信仰,
也信仰基督教
或天主教。
說一說,生活中
有哪些因為不
同文化的交
流,而影響了在
地生活與文化
的例子?
(
例:有很多異國文
化的餐廳,提供
居民
多樣化的選擇;
有些人雖然不
是基督教徒
或天主教徒,但
也會慶祝耶誕
節。
)
3.
統整:
(1)
先民在搭建建
築時,通常會
就地取
材,展現先民的
智慧。
(2)
隨著時代的演
進以及建築工
法的進
步,建築的材料
也會有所不同
。
(3)
外來文化的傳
入,會影響當
地居民的
生活與文化。
第十三週
第二單元
家鄉的生
活
第
4
課老街
與生活
3
社
-E-A2
敏覺
居住地方的社
會、自然與人
文環境變遷,
關注生活問題
及其影響,並
思考解決方
法。
社
-E-B3
體驗
生活中自然、
族群與文化之
美,欣賞多元
豐富的環境與
1b
-
Ⅱ
-
1
解釋
社會事
物與環
境之間
的關
係。
2a
-
Ⅱ
-
2
表達對
居住地
方社會
事物與
環境的
Ab
-
Ⅱ
-
1
居民
的生活
方式與
空間利
用,和
其居住
地方的
自然、
人文環
境相互
影響。
Af
-
Ⅱ
-
1.
透過圖像觀察
與討論,覺察老
街的形成與居民
生活之間的關聯
性。
2.
透過觀察與討
論,了解老街的
發展會受到社會
與經濟的發展而
改變
,也會產生
新的街道型態。
3.
探訪家鄉的老
街,了解老街的
第二單元家鄉的
生活
第
4
課老街與生活
【活動一】老街
的發展
1.
引起動機
—
老街遊
樂趣
℃
教師請學生在課
前準備曾經
去老街遊玩
的照片
(
電子檔亦可
)
。
℃
由學生在課堂上
運用照片與
同學分享去
過的老街及遊玩
的經驗。
2.
閱讀與討論
—
老街的發展
(1)
引導學生閱讀
課本第
60
~
61
頁,討論
以下問題:
℃
從三峽老街的建
築外觀、廟
宇及販賣的
商品中,你看到
了什麼?
(
例
:老街中的
口語評量
實作
評量
紙筆評量
【戶外教
育】
戶
E7
參加
學校校外
教學活
動,認識
地方環
境,如生
態、環
保、地
質、文化
等的戶外
學習。
文化內涵。
社
-E-C3
了解
自我文化,尊
重與欣賞多元
文化,關心本
土及全球議
題。
關懷。
3a
-
Ⅱ
-
1
透過日
常觀察
與省
思,對
社會事
物與環
境提出
感興趣
的問
題。
1
不同
文化的
接觸和
交流,
可能產
生衝
突、合
作和創
新,並
影響在
地的生
活與文
化。
Ca
-
Ⅱ
-
1
居住
地方的
環境隨
著社會
與經濟
的發展
而改
變。
Cb
-
Ⅱ
-
1
居住
地方不
同時代
的重要
人物、
事件與
文物古
蹟,可
以反映
當地的
歷史變
遷。
發展與現況,感
受家鄉老家的文
化之美。
建築都有華麗的
雕刻裝飾,樓
面看起來很
整齊;三峽老街
的清水祖師廟
有兩百年的
歷史;三峽金牛
角已經成為老
街的名
產。
)
℃
比較三峽老街和
你去過的老
街,有哪些
相同或不相同的
地方?
(
例:相同的
地
方:建築物都不
高、有華麗的
裝飾;不同
的地方:販賣的
商品不太一樣
。
)
(2)
引導學生閱讀
課本第
62
~
63
頁,討論
以下問題:
℃
觀察圖
1
和圖
2
,有哪
些相同的地方?
有哪些不同的地
方?
(
例:相同的地
方是
廟宇一直存在,
不同的地方是
早期的攤
販,最後變成住
家及店面兼具
的街屋。
)
℃
觀察圖
2
街屋空間
示意圖中的街屋
空
間,與現在的建
築有什麼不同
?
(
例:樓
層不多、有藝術
雕刻等,現在
的建築線條
比較簡單,樓層
比較多,多是
鋼筋水泥建
造等。
)
℃
觀察圖
2
街屋空間
示意圖,生活空
間跟
工作空間是如何
畫分?
(
例:一樓是
店
面,二樓則是居
家的生活空間
。
)
℃
觀察圖
3
,頭城
老街的店鋪設有騎
樓,
騎樓具有什麼樣
的功能?
(
例
:供顧客、
行人遮陽避雨。
)
3.
討論與資料整理
師生共同進行老
街重點資料整
理
(
筆記方
格表或十字方格
表
)
:
(1)
老街與廟宇的
關係:廟宇
(
聚集人潮
)→
市集、商店街
→
今日的老街。
(2)
老街主要功能
:各種貨物交
易的地
方。
(3)
老街的位置:
老街通常位在
道路兩
旁。
(4)
老街店鋪的型
態:店面朝向
街道,大
部分設有騎樓。
店鋪的後方則
是商家起居
作息的場所,具
有住家與商業
的功能。
4.
統整:老街的形成
常與廟宇聚集的
人潮
及攤販有關。老
街店鋪面向街
道為買賣物
品所在;店鋪後
方通常是商家
起居作息場
所,因此兼具商
業與住家的機
能。
【活動二】老街
的轉變與街道
新風貌
1.
引起動機:
【多元文
化教育】
多
E1
了解
自己的文
化特質。
(1)
說說看,你去
過的老街有什
麼特色讓
你印象深刻?
(
依學生自身經驗回答
。
例:很多小吃、
童玩店、遊戲
臺。
)
(2)
每一條老街的
特色是否都一
樣?
(
例:
不太一樣,在建
築特色、地方
特產方面會
依各地特色而有
所不同。
)
2.
閱讀與討論
—
老街的轉變與
街道新風
貌:教師引導學
生閱讀與觀察
課本第
64
~
65
頁課文與圖
片,並回答
下列問題:
(1)
臺南市橋南老
街以及臺中市
南屯老街
與印象中的老街
有什麼不一樣
?
(
例:橋
南老街感覺上是
寧靜的街道,
就像是一般
住家;南屯老街
維持一般商店
街的樣貌,
兩條老街跟一般
觀光性質的老
街不太一
樣。
)
(2)
橋南老街為什
麼轉變成寧靜
的住宅
區?
(
例:因為橋南老街失去交通的
便利
性,來往的人變
少了。
)
(3)
彰化縣鹿港老
街一直維持原
來的樣
貌,也對當地造
成什麼影響?
(
例
:因為
鹿港老街維持傳
統的閩南建築
,另外也有
傳承許多傳統民
俗工藝的達人
,吸引許多
遊客到此旅遊觀
光,了解臺灣
傳統文化特
色。
)
(4)
觀察圖
5
,想一想家
鄉是否也有類
似的
特色街道,它和
一般的街道有
什麼不同?
(
例:有,販賣許多
異國的商品,走
進去
像是到了國外一
樣。
)
3.
配合動動腦:
「如果你要帶國
外的朋友
探訪家鄉中的特
色街道,你會
介紹哪一條
街道呢?為什麼
?」
(
學生依自身居
住地
情況回答。
)
第十四週
第二單元
家鄉的生
活
第
4
課老街
與生活
3
社
-E-A2
敏覺
居住地方的社
會、自然與人
文環境變遷,
關注生活問題
及其影響,並
思考解決方
法。
社
-E-B3
體驗
生活中自然、
族群與文化之
1b
-
Ⅱ
-
1
解釋
社會事
物與環
境之間
的關
係。
2a
-
Ⅱ
-
2
表達對
居住地
方社會
Ab
-
Ⅱ
-
1
居民
的生活
方式與
空間利
用,和
其居住
地方的
自然、
人文環
境相互
1.
透過圖像觀察
與討論,覺察老
街的形成與居民
生活之間的關聯
性。
2.
透過觀察與討
論,了解老街的
發展會受到社會
與經濟的發展而
改變
,也會產生
新的街道型態。
第二單元家鄉的
生活
第
4
課老街與生活
【活動三】老街
采風一日遊
1.
引導與說明:教師
說明觀察前的準
備工
作、觀察與記錄
時的注意事項
、成果製作
與分享的方式等
,並提醒探訪
時應注意自
身安全和禮節。
2.
討論與分配:教師
與學生共同討論
要探
訪的地點,及分
配探訪前要準
備的事項,
例如:聯絡相關
單位、蒐集相
關資料與簡
介、確定探訪的
路線及交通動
線、攜帶的
口語評量
實作
評量
紙筆評量
【戶外教
育】
戶
E7
參加
學校校外
教學活
動,認識
地方環
境,如生
態、環
保、地
質、文化
美,欣賞多元
豐富的環境與
文化內涵。
社
-E-C3
了解
自我文化,尊
重與欣賞多元
文化,關心本
土及全球議
題。
事物與
環境的
關懷。
3a
-
Ⅱ
-
1
透過日
常觀察
與省
思,對
社會事
物與環
境提出
感興趣
的問
題。
影響。
Af
-
Ⅱ
-
1
不同
文化的
接觸和
交流,
可能產
生衝
突、合
作和創
新,並
影響在
地的生
活與文
化。
Ca
-
Ⅱ
-
1
居住
地方的
環境隨
著社會
與經濟
的發展
而改
變。
Cb
-
Ⅱ
-
1
居住
地方不
同時代
的重要
人物、
事件與
文物古
蹟,可
以反映
當地的
歷史變
遷。
3.
探訪家鄉的老
街,了解老街的
發展與現況,感
受家鄉老家的文
化之美。
物品及裝備、安
全注意事項、
查詢當天的
天氣等。
3.
進行觀察與記錄:
(1)
教師提醒學生
在進行觀察活
動時,最
好集體行動,並
執行自己分配
到的工作,
若遇到問題不慌
張,依照安全
注意事項與
師長聯繫。
(2)
觀察前對於要
探訪的地點必
須熟悉,
以免到現場不知
道從何開始
進行。
(3)
觀察時可以利
用相機、手機
、平板等
工具作為記錄工
具,但如果有
錄音、攝影
的需求,必須事
先徵得對方同
意,並可事
先準備感謝卡給
對方,表達感
謝之意。
(4)
觀察時要做簡
單筆記,以利
整理。
4.
成果製作與分享:
(1)
以條列式摘錄
重點,如有錄
音應對照
內容補充缺漏。
將探訪紀錄整
理在自己所
設計的圖文海報
或簡報,如有
相片或影片
也可以附上,並
做說明。
(2)
展示探訪內容
並提供全班欣
賞。
5.
統整:我們可以透
過實地探訪的方
法,
更深入了解家鄉
老街的過去與
現在,如果
能夠在實地觀察
中,學習觀察
時要記錄的
重點,對於深入
了解各種主題
,會有很大
的幫助。
等的戶外
學習。
【多元文
化教育】
多
E1
了解
自己的文
化特質。
第十五週
第三單元
家鄉的作
息、節慶
與節日
第
1
課生活
的作息
3
社
-E-A2
敏覺
居住地方的社
會、自然與人
文環境變遷,
關注生活問題
及其影響,並
1b
-
Ⅱ
-
1
解釋
社會事
物與環
境之間
的關
Ab
-
Ⅱ
-
1
居民
的生活
方式與
空間利
用,和
1.
觀察圖像或影
片內容,瞭解探
討傳統生活作息
的樣貌及形成的
原因。
2.
理解影響傳統
第三單元家鄉的
作息、節慶與
節日
第
1
課生活的作息
【活動一】傳統
的生活作息
1.
引起動機
—
照片說
一說
(1)
教師呈現一張
漢人農民在田
間小路行
走的照片,以及
一張雅美族
(
達悟
族
)
女性
口語評量
紙筆評量
實作評量
【家庭教
育】
家
E12
規
劃個人與
家庭的生
活作息。
思考解決方
法。
社
-E-B1
透過
語言、文字及
圖像等表徵符
號,理解人類
生活的豐富面
貌,並能運用
多樣的表徵符
號解釋相關訊
息,達成溝通
的目的,促進
相互間的理
解。
係。
2b
-
Ⅱ
-
1
體認
人們對
生活事
物與環
境有不
同的感
受,並
加以尊
重。
2b
-
Ⅱ
-
2
感受
與欣賞
不同文
化的特
色。
其居住
地方的
自然、
人文環
境相互
影響。
Da
-
Ⅱ
-
2
個人
生活習
慣和方
式的選
擇,對
環境與
社會價
值觀有
不同的
影響。
生活作息的因素
及安排的參考依
據,體認與尊重
不同族群對生活
事物的感受與安
排。
3.
觀察照片或圖
表,了解現代生
活作息的安排方
式,並運用在自
己的日常生活
中。
種植水芋的照片
,請學生觀察
,說說看農
民接下來的作息
安排為何。
(2)
請學生打開自
己的訪問紀錄
,說說看
家中長輩年輕時
的一天生活作
息是否和農
民作息一樣?是
否有不同職業
的不同作
息?
2.
思考與討論
(1)
教師引導學生
閱讀課本第
68
頁
第一
段,說明早期居
民照明技術尚
不發達,主
要在白天進行各
項工作,晚上
則是休息。
(2)
小組討論:
℃
白天的時候,可
以做哪些事
?一天吃幾
餐?
(
例:白天可以下田工作;一天
吃兩
到三餐。
)
℃
日落後一定就去
睡覺嗎?有
沒有可能做
其他事?
(
例:不一
定,也可以進行
一些
簡單的手工業。
)
(3)
各組將討論的
內容記錄在海
報紙或小
白板上,並依序
說明分享。
℃
早期居民白天進
行的工作:
農忙、打
掃、家務、用餐
、人際交流等
各項事務。
℃
早期居民日落後
的工作:休
息睡覺、家
務
℃℃
等各項事務。
℃
男性和女性負責
的工作各有
異同。
℃
觀看「稻草人
」影片部分片
段,呈現日
治時代農村居民
的一日生活狀
況。
(4)
教師歸納:一
般而言是「日
出而作,
日入而息」
。
3.
影片欣賞與分享:
(1)
教師提問:在
了解早期居民
一日的作
息後,想一想,
居民一年的作
息會怎麼安
排?每天都做一
樣的事嗎?期
間會受到那
些因素的影響?
會做哪些事情
?
(
例:不
會每天都做相同
的事情;會受
到季節變化
的影響;進行插
秧、除草施肥
、收割
等。
)
(2)
影片欣賞:飛
魚季歷程
一邊觀看一邊將
雅美族
(
達悟族
)
一
年的重
要活動,補充記
錄在課本
69
頁
:各祭典
的時間、代表的
意義、其他補
充重點。
(3)
自由發表對於
雅美族
(
達悟
族
)
人傳統生
活一年的作息的
觀察:重要的
祭典時間、
器物、飲食食材
、和季節的關
係等。
【多元文
化教育】
多
E1
了解
自己的文
化特質。
多
E2
建立
自己的文
化認同與
意識。
【原住民
族教育】
原
E6
了解
並尊重不
同族群的
歷史文化
經驗。
4.
統整:雖然不同族
群的傳統生活作
息內
容有所不同,但
大致上一日生
活主要依靠
日照,白天工作
、夜晚休息;
一年的作息
則配合季節的變
化,不同季節
進行不同的
活動。
第十六週
第三單元
家鄉的作
息、節慶
與節日
第
1
課生活
的作息
3
社
-E-A2
敏覺
居住地方的社
會、自然與人
文環境變遷,
關注生活問題
及其影響,並
思考解決方
法。
社
-E-B1
透過
語言、文字及
圖像等表徵符
號,理解人類
生活的豐富面
貌,並能運用
多樣的表徵符
號解釋相關訊
息,達成溝通
的目的,促進
相互間的理
解。
1b
-
Ⅱ
-
1
解釋
社會事
物與環
境之間
的關
係。
2b
-
Ⅱ
-
1
體認
人們對
生活事
物與環
境有不
同的感
受,並
加以尊
重。
2b
-
Ⅱ
-
2
感受
與欣賞
不同文
化的特
色。
Ab
-
Ⅱ
-
1
居民
的生活
方式與
空間利
用,和
其居住
地方的
自然、
人文環
境相互
影響。
Da
-
Ⅱ
-
2
個人
生活習
慣和方
式的選
擇,對
環境與
社會價
值觀有
不同的
影響。
1.
觀察圖像或影
片內容,瞭解探
討傳統生活作息
的樣貌及形成的
原因。
2.
理解影響傳統
生活作息的因素
及安排的參考依
據,體認與尊重
不同族群對生活
事物的感受與安
排。
3.
觀察照片或圖
表,了解現代生
活作息的安排方
式,並運用在自
己的日常生活
中。
第三單元家鄉的
作息、節慶與
節日
第
1
課生活的作息
【活動二】傳統
生活作息的依
據
1.
引起動機:
(1)
教師展示
4
張原住民族
活動的圖片
,
如:播種、收割
、豐年祭、狩
獵等。請學
生想想看,原住
民族傳統生活
一年之中什
麼時候做這些事
?該如何進行
?依據是什
麼?
(
學生自由發表想法,教師將學
生回
答的答案記錄在
黑板上。
)
(2)
教師展示
4
張閩客族群
活動的圖片
,
如:開市、入厝
、祭祀、節慶
等。請學生
想想看,閩客族
群一年之中什
麼時候做這
些事?該如何進
行?依據是什
麼?
(
學生
自由發表想法,
教師將學生回
答的答案記
錄在黑板上。
)
2.
觀察與討論:教師
引導學生閱讀與
觀察
課本第
70
~
71
課文與
圖片,並回答下
列問
題。
(1)
原住民族傳統
生活作息,除
了配合季
節變化外,還有
哪些參考的依
據?
(
答:
口耳相傳的故事
、留存的圖畫
紀錄等。
)
(2)
你認為這些參
考依據大多記
錄哪些事
情?
(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將學生回
答的
答案記錄在黑板
上。例:農事
、飲食、打
獵等。
)
(3)
教師以布農族
祭事曆板為例
,引導學
生認識原住民族
一年中的生活
作息。
(
例:將一年中重要
的祭典記錄在上
面,
主要是配合小米
耕作的時程,
並利用不同
的圖形來表示各
種工作,如開
墾田地、耕
作、釀酒等。
)
3.
原住民族傳說故事
閱讀
—
賽夏族傳
說故
事:延伸閱讀原
住民族口耳相
傳之神話傳
說,並回答第
87
頁
學習單上的問題
。讓
學生透過故事閱
讀與習寫,了
解口耳相傳
的故事是原住民
族生活作息的
依據之一,
並回答下列問題
。
口語評量
紙筆評量
實作評量
【家庭教
育】
家
E12
規
劃個人與
家庭的生
活作息。
【多元文
化教育】
多
E1
了解
自己的文
化特質。
多
E2
建立
自己的文
化認同與
意識。
【原住民
族教育】
原
E6
了解
並尊重不
同族群的
歷史文化
經驗。
(1)
從故事裡可以
知道賽夏族的
傳統生活
是靠那些方式維
生?
(
例:打獵、採
集野
果野菜、耕種。
)
(2)
賽夏族人耕種
的主要作物是
什麼?
(
例:小米。
)
(3)
賽夏族人舉辦
矮靈祭的時間
是什麼時
候?
(
例:小米豐收之後。
)
(4)
為什麼要舉辦
矮靈祭?
(
例:因為賽夏
族人設陷阱讓許
多矮黑人摔死
,受到矮黑
人詛咒。為了安
慰矮靈,因此
舉辦祭
典。
)
(5)
教師補充:賽
夏族矮靈祭又
稱「巴斯
達隘」
,原本在每年農曆
10
月
舉行,後來
因日治時代日本
政府禁止,開
始改為每兩
年舉行一次小祭
典,每十年舉
行一次大祭
典。
4.
進階思考
(1)
教師提問:
「除了課文介紹
的口耳相傳
和畫圖外,原住
民族還可以用
什麼方式來
傳遞祖先安排生
活的智慧?」
(
例
:唱
歌、跳舞。
)
(2)
教師播放「泰
武古謠傳唱」
影片,介
紹屏東縣泰武國
小學生傳唱排
灣族的古
謠:婚禮之歌。
(3)
聽完後,教師
提問:
「從歌曲中得到那
些感受?覺得歌
謠裡面表達哪
些意涵?」
(
答:很有傳統原住
民族的感受、感
覺好
像要向大地和祖
靈宣告婚禮的
舉行。
)
(4)
傳統歌謠傳唱
至今,會不會
變化?
(
例:可能受到現代
元素影響
)
5.
觀察與討論
2
:教師引導學
生閱讀與觀
察課本第
72
~
73
課文與圖片,
對照自己所
帶來的農民曆後
,回答下列問
題。
(1)
人族群傳統生
活作息,除了
配合季節
變化外,會參考
什麼來安排活
動?
(
例:
農民曆。
)
(2)
這個參考依據
裡大多記錄哪
些事情?
(
學生自由回答,教
師將學生回答的
答案
記錄在黑板上。
例:陽曆日期
、農曆日
期、節氣、種植
、漁撈、宜忌
等,有的可
能還有放「食物
相剋圖」
、
「星座」等。
)
(3)
想一想,宜忌
活動裡面的項
目中,
「嫁
娶」
、
「入宅」
、
「開市」
、
「動土」等語詞,
是指什麼活動?
(
例:嫁娶是結婚、
開市
是開始營業
、入宅是搬入新房
子居住、動
土是工程開工等
。
)
(4)
這些宜忌活動
中,有哪些是
現代人較
常參考的項目?
(
學生自由回答,例
:嫁
娶
(
結婚
)
、入宅
(
搬新家
)
、入殮
(
喪事
)
等。
)
(5)
如果不參考農
民曆,大家會
用參考什
麼來安排各項活
動?
(
學生自由回答
,
例:搬家的話要
選假日、結婚
的話只要夫
妻兩個人決
定就好。
)
6.
習作配合:教師指
導學生完成【第
1
課
習作】第一
~
三大題。
7.
統整:
(1)
原住民族的傳
統生活中,會
以口耳相
傳、歌謠傳唱或
畫圖等方式將
重要活動記
錄下來,成為安
排作息的依據
。
(2)
漢人族群除了
故事傳說外,
也會參考
農民曆裡的紀錄
來安排一些活
動。
(3)
同族群的傳統
生活作息安排
方式各
異,我們應多了
解並尊重。
【活動三】現代
的生活作息
1.
引起動機:
(1)
師展示早期年
節活動及廟會
活動的老
照片或圖片,請
學生觀察後提
問:
「早期
居民一年之中都
忙於農事或漁
撈等工作,
什麼時候可以進
行這些活動呢
?」
(
例:
各個節慶時通常
是農閒時期,
可以休息或
進行其他活動,
時間仍依照農
民曆來
看。
)
(2)
教師展示日治
時代的休閒活
動照片,
如公園、棒球、
藝術欣賞等,
請學生觀察
後提問:
「照片中的人們在什
麼時候可以
從事這些活動呢
?」
(
答:休息的日
子。
)
教師可藉「休假
日」引導學生
進入課文。
2.
觀察與討論:教師
引導學生閱讀與
觀察
課本第
74
~
75
頁課文
與圖片,並回答
下列
問題。
(1)
現代人的生活
中,計算日期
是採用什
麼曆?
(
例:陽曆。
)
(2)
現代人生活中
開始有工作日
和休息
日,是因為什麼
制度的實施?
(
例:星期制。一般
而言,以前是週
一至
週六工作,週日
休息。
)
(3)
現在政府實施
週休幾日?哪
幾天休
息?
(
答:週休二日,週六、
週日為休息
日。
)
(4)
教師分享
Google
行
事曆畫面,呈
現陽
曆的年分、月分
、日期及每週
次,引導學
生了解如何安排
自己各項學習
工作及休閒
活動,可以用紙
本記錄,也可
以使用資訊
設備。
3.
安排未來一週的生
活作息
(1)
教師指導學生
運用學習過的
筆記策略
(T
表、九宮格
)
,或是依照課
文內行事曆
的格式,粗略規
畫自己未來一
週的各項活
動及作息。記錄
重要的事情。
(
教
師也可
以事先請學生進
行一週的記錄
,再到課堂
上分享。
)
4.
一週行事曆分享
(1)
學生輪流分享
自己一週內的
重要行
事。
(2)
說明安排活動
的原因,與時
間的選
擇。
5.
配合動動腦:
「可以詢問家中
長輩,看
看生活中有哪些
活動會使用農
民曆?哪些
會使用陽曆?為
什麼會有這樣
的分別?」
(
例:祭祀祖先和神
明會看農民曆,
出去
玩會看國曆放假
的時間。有的
家庭傳統清
明祭祖會在農曆
3
月
3
日
、祭拜土地
公則
是農曆每月初一
、十五,或是
初二、十
六。
)
6.
習作配合:教師指
導學生完成【第
1
課
習作】第四大題
。
7.
統整:現代人使用
陽曆與星期制來
安排
生活作息,受到
科技進步的影
響,可以依
個人需求,彈性
安排各種活動
。
第十七週
第三單元
家鄉的作
息、節慶
與節日
第
2
課傳統
的節慶
3
社
-E-B3
體驗
生活中自然、
族群與文化之
美,欣賞多元
豐富的環境與
文化內涵。
社
-E-C3
了解
自我文化,尊
1a
-
Ⅱ
-
2
分辨社
會事物
的類別
或先後
順序。
2b
-
Ⅱ
-
2
感受
Aa
-
Ⅱ
-
2
不同
群體
(
可包
括年
齡、性
別、族
群、階
1.
透過圖文資料
的閱讀,以及影
片觀賞,認識不
同族群各自擁有
不同的祭典與節
慶,瞭解這些活
動的意義。
2.
感受臺灣各族
第三單元家鄉的
作息、節慶與
節日
第
2
課傳統的節慶
【活動一】原住
民族的祭典
1.
引起動機
—
原住民
族祭典短片欣賞
(1)
教師播放原住
民族電視臺有
關「阿美
族
-
海祭」的報導。
(2)
請學生聆聽原
住民族語言,
並仔細觀
察原住民族的活
動。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紙筆評量
【品德教
育】
品
E4
生命
倫理的意
涵、重要
原則、以
及生與死
的道德議
重與欣賞多元
文化,關心本
土及全球議
題。
與欣賞
不同文
化的特
色。
層、職
業、區
域或身
心特質
等
)
應
受到理
解、尊
重與保
護,並
避免偏
見。
Bc
-
Ⅱ
-
1
各個
族群有
不同的
命名方
式、節
慶與風
俗習
慣。
群文化的豐富,
欣賞與尊重各自
的文化。
(3)
教師提問:
「這個祭典是哪
一個原住民
族的活動?舉辦
的時間與地點
?目的是什
麼?」
(
例:阿美族
;每年的春季到
夏
季,花東海邊的
部落;目的是
祈求出海捕
魚豐收。
)
2.
閱讀與討論:教師
引導學生閱讀課
本第
76
~
77
頁,說明臺
灣原住民族
由於生活環
境各有不同,有
各自獨特的文
化,產生許
多不同的祭典。
請學生閱讀圖
文後,回答
問題。
(1)
從圖文紀錄中
可知,原住民
族的祭典
舉辦的目的有哪
些?
(
例:祈求農事
或漁
獵的順利,如播
種祭;慶祝作
物豐收,如
豐年祭、感恩祭
;傳承狩獵技
巧,如大獵
祭。
)
(2)
原住民族祭典
舉辦的時間都
相同嗎?
(
例:各有不同的時
間。
)
(3)
原住民族祭典
舉辦的時間和
季節變化
有關係嗎?
(
例:有,春季的
時候播種、
夏秋的時候收穫
、冬季有狩獵
活動。
)
3.
思考、討論與小探
究:
(1)
教師提問:
「你認為每個原
住民族都有
祈求農事或漁獵
的順利、慶祝
作物豐收和
傳承狩獵技巧等
各種祭典嗎?
」
(
學生自
由回答。
)
(2)
小組討論後,
選擇課本第
76
~
77
頁中
的一個族群進行
祭典資料蒐集
,並以圖表
方式摘要記錄在
海報紙或小白
板上。
●
指定主要參考
資料來源:臺
灣原住民族
資訊資源網
http://
www
.tipp.org.tw/
4.
成果分享
(1)
教師指導學
生運用學習過的
筆記策略
(T
表、九宮格
)
,或是自創圖
文形式,製
作族群祭典一覽
表。
(2)
各組輪流分享
所找到的資料
,並說明
推斷目的的依據
。
(
五
)
習作配合:教師指
導學生回家完
成
【第
2
課習作】第一大
題。
(
六
)
統整:臺灣原住民
族眾多,各自
具有
獨特的祭典,值
得我們一同認
識與了解,
並尊重各族群的
傳統文化。
題。
【多元文
化教育】
多
E1
了解
自己的文
化特質。
多
E2
建立
自己的文
化認同與
意識。
多
E3
認識
不同的文
化概念,
如族群、
階級、性
別、宗教
等。
【原住民
族教育】
原
E6
了解
並尊重不
同族群的
歷史文化
經驗。
第十八週
第三單元
家鄉的作
3
社
-E-B3
體驗
生活中自然、
1a
-
Ⅱ
-
2
分辨社
Aa
-
Ⅱ
-
2
不同
1.
透過圖文資料
的閱讀,以及影
第三單元家鄉的
作息、節慶與
節日
第
2
課傳統的節慶
口語評量
實作評量
【品德教
育】
息、節慶
與節日
第
2
課傳統
的節慶
族群與文化之
美,欣賞多元
豐富的環境與
文化內涵。
社
-E-C3
了解
自我文化,尊
重與欣賞多元
文化,關心本
土及全球議
題。
會事物
的類別
或先後
順序。
2b
-
Ⅱ
-
2
感受
與欣賞
不同文
化的特
色。
群體
(
可包
括年
齡、性
別、族
群、階
層、職
業、區
域或身
心特質
等
)
應
受到理
解、尊
重與保
護,並
避免偏
見。
Bc
-
Ⅱ
-
1
各個
族群有
不同的
命名方
式、節
慶與風
俗習
慣。
片觀賞,認識不
同族群各自擁有
不同的祭典與節
慶,瞭解這些活
動的意義。
2.
感受臺灣各族
群文化的豐富,
欣賞與尊重各自
的文化。
【活動二】漢人
的節慶
1.
引起動機
(1)
教師請學生翻
閱農民曆,找
出未來兩
個月內會遇到的
節慶有哪些?
(
答
:農曆
新年。若學生回
答「跨年」則
要予以指
正,說明跨年為
陽曆的新年。
)
(2)
請學生想一想
,一年之中的
重要節慶
有哪些?
(
請學生自
由作答。例:元
宵
節、中秋節、重
陽節。
)
2.
觀察與討論:教師
引導學生閱讀與
觀察
課本第
78
~
81
頁課文
與圖片,並回答
下列
問題。
(1)
除夕過後,我
們在新的一年
之中會遇
到哪些節慶?
(
例:春節、元宵節、
清明
節、端午節、中
元節、中秋節
等。
)
(2)
這些節慶和季
節變化有關係
嗎?
(
請學
生自由作答。例
:春節表示進
入春天的時
候;端午節是夏
天的節慶;中
秋節則是秋
季。
)
(3)
這些節慶各有
哪些特色?
(
請學生自由
作答。例:清明
節是掃墓祭祖
的時間;端
午節吃肉粽、戴
香包;中秋節
吃月餅和賞
月等。
)
(4)
除了課本上的
節慶外,你還
知道那些
傳統節慶嗎?
(
請學生自由作答。例
:冬
至吃湯圓、重陽
節是敬老節。
)
3.
節慶與家鄉
(1)
教師提問:
「想一想,我們
家鄉是不是
也有配合節慶的
特色活動呢?
」請小組同
學一起討論後,
訂定一個節慶
主題。
(2)
小組討論後,
查找相關資料
,製作摘
要海報或筆記表
。
4.
成果分享
(1)
教師指導學生
運用學習過的
筆記策略
(T
表、九宮格
)
,或是自創圖
文形式,製
作家鄉節慶活動
介紹。
(2)
各組輪流分享
所找到
的資料,說明閩
客族群的節慶及
相關活動。
5.
配合動動腦:
「現今有哪些傳
統祭典和
節慶的活動,因
時代改變而與
過去不
同?」
(
例:過去中
秋節以賞月活動
為
主,現在的中秋
節則有許多人
會舉行烤肉
活動。
)
紙筆評量
品
E4
生命
倫理的意
涵、重要
原則、以
及生與死
的道德議
題。
【多元文
化教育】
多
E1
了解
自己的文
化特質。
多
E2
建立
自己的文
化認同與
意識。
多
E3
認識
不同的文
化概念,
如族群、
階級、性
別、宗教
等。
【原住民
族教育】
原
E6
了解
並尊重不
同族群的
歷史文化
經驗。
搜尋
嘉義縣後塘國小三年級資訊課程規劃表
臺南文元國小103學年四年級社會課程計畫:探討家鄉變遷與產業發展
左營勝利國小四年級社會課:家鄉老故事與山海傳奇
連江縣立仁愛國小112學年度課程總體計畫
基隆市中和國小四年級社會課「家鄉的地形與氣候」教學教案
高雄市三民區博愛國小三年級社會領域課程計畫:我的新學期與主動學習
新竹市三民國中112學年客語課程計畫
四年級社會課:探索我的家鄉環境與人文變遷
桃園市114年國中小品格教育孝親活動競賽計畫
大成國小特教班一年級社會技巧課程計畫
2024年8-9月開學重要日程與活動安排
八堵國小實驗教育自我評鑑報告
嘉義縣112學年度國民小學課程計畫備查注意事項(含性別平等、環境教育等多領域課程實施指南)
新竹市111學年度國民中小學課程備查實施計畫
放大
縮小
重置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