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角三角形的角性質判斷題解析

pdf
498.36 KB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北區跨縣市國小「精進數學教學與命題—兼顧數學概念與熟練」工作坊
327
北區國小數學評量試題
参、圖形與空間
編號:21
四年級
數學概念
鈍角三角形中三個角的性質。
新北市國小輔導團/新北市麗園國小 張宛瑜
2.鈍角三角形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每一個角都是鈍角
有一個角是 90
有一個角是鈍角
有兩個底角是鈍角
修正原因
原題目選項從鈍角的個數來判斷鈍角三角形修正該題目是希望學
生除了知道鈍角三角型中鈍角的個數也清楚鈍角三角型中銳角的
個數,所以修改選項。
2.鈍角三角形中,三個角的性質何者正確?
只有一個角是銳角
剛好有二個角銳角
有三個角都是銳角
沒有一個角是銳角
施測結果
通過率:64.52
錯誤類型
選項
1
2
3
4
比率
26
6
3
選答分析
說明
勾選選項 1:不明題意或看錯,只記得鈍角三角中有一個鈍角,就
選擇此選項。
勾選選項 3:不明題意或看錯,以為鈍角三角型中有三個鈍角。
勾選選項 4:不明題意,或是認為鈍角三角型中都是鈍角,所以沒
有銳角。
北區跨縣市國小「精進數學教學與命題—兼顧數學概念與熟練」工作坊
328
編號:22
四年級
數學概念
能判斷○
1小於 90°的角稱為銳角○
2等於 90°的角稱為直角○
3大於 90°
的角稱為鈍角
臺北市國小輔導團/臺北市興雅國小 林旭霓
下列哪些角是直角?哪些是銳角?哪些是鈍角?
A
B
C
D
E
F
G
修正原因
除了檢驗學生直角銳角鈍角概念外也檢驗學生對兩條相交直
線是否形成角、兩條未相交直線是否形成角的概念。
下列哪些角是直角?哪些是銳角?哪些是鈍角?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北區跨縣市國小「精進數學教學與命題—兼顧數學概念與熟練」工作坊
329
施測結果
1. 施測甲、乙兩班,人數各為 21 人、26
2. 甲班:答對者 1(4.7%),將 KML 看成角進行分類者有 20
(95.2%),鈍角、銳角分類部分錯誤者有 3(14.3%)
3. 乙班:答對者 7(26.9%),將 KML 看成角分類者有 11
(42.3%),鈍角、銳角分類部分錯誤者有 10 (38.5%)
4. 兩班學生表現差異性很大猜測甲班學生未討論過 KML 情形,
乙班可能討論過相關情形。另甲班學生對銳角、鈍角、直角分
類完全正確者多;乙班學生完全正確者較少,部分分類不正確
者較多。
5. 猜測甲班學生使用工具(可能是直尺鉛筆盒紙張的轉角),圖
E(等於 100°)也能正確分類且將 BE(大於 90°)誤判成銳角的情
形少乙班學生可能目視直觀回答者多有些同學將 BE(大於
90°)看成直角,有些同學將 BE(大於 90°)誤判成銳角,或小於
90°的角誤判成鈍角。
6. 有一位同學測量出各個角的度數,但使用量角器時始邊的度數
選擇 180°,所以將銳角測量成鈍角、鈍角測量成銳角。
北區跨縣市國小「精進數學教學與命題—兼顧數學概念與熟練」工作坊
330
編號:23
五年級
正多邊形的構成要素
新北市國小輔導團/新北市昌平國小 林心怡、呂慧君、馬恬舒
每個角都等大,每個邊都等長的多邊形,叫作(
(一)用填充題的形式偏重記憶而無法了解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正
多邊形的構成要素。
修正的選項說明:
1. 正確選項:
2. 錯誤選項分析:
:等角不等邊
:等邊不等角
:不等邊不等角
下列哪些圖形為正多邊形,圈出來。
(一)修正前施測結果:
每個角都等大,每個邊都等長的多邊形,叫作(正多邊形)
全部學生均答對本題,除了一名同學答(全等圖形)
北區跨縣市國小「精進數學教學與命題—兼顧數學概念與熟練」工作坊
331
(二)修正後施測結果:
【類型一】認為每個邊都等長的圖形即為「正多邊形」
北區跨縣市國小「精進數學教學與命題—兼顧數學概念與熟練」工作坊
332
【類型二】認為正多邊形應該為底為直線能穩固站立的制式直立圖
形(不可旋轉)
【類型三】認為正多邊形應為五邊以上固有已學過有名稱的三邊
及四邊形皆不屬於正多邊形的定義內
(三)綜合討論:
由修正前及修正後的試題中我們發現在修正前所有同學都能
答對「正多邊形」的答案(除了一位同學記憶錯答案,答成「全等
圖形」但在修正後卻發現答對的同學只剩一半且出現了多種對
正多邊形的迷思概念這當中顯示出學生事實上並未理解「正多邊
形」定義的概念,能答對之前的試題應為記憶的答案,而非實際理
解。
建議教師日後在進行「正多邊形」的概念理解時,應多讓學生
具體操作各種多邊形的圖案除了強調等邊之外也可以攘學生實
際測量每個內角的角度增強學生認知正多邊形除了等邊也必需等
角的概念。並在平常的示範中,多呈現非典型、非制式的圖形,可
加上一些旋轉後的正多邊形示範圖示擴充學生對正多邊形的概念
認知,以便對正多邊形的概念能完整的理解。
北區跨縣市國小「精進數學教學與命題—兼顧數學概念與熟練」工作坊
333
編號:24
六年級
數學概念
認識比例尺的圖示
基隆市國小輔導團/基隆市武崙國小 白玉如
將下面的比例尺用比表示,下列何者正確?
0 35 70 105 (公尺)
(1) 1:35
(2) 1:350
(3) 1:3500
(4) 1:35000
修正原因
原稿可能是 A4 大小,考查試卷放大為 B4 後,比例就和答案不符
註:實際測量試卷上的比例尺為
1.2cm:35m
將下面的比例尺用比表示,下列何者正確?
0 35 70 105 (公尺)
0 1 2 3 (公分)
(1) 1:35
(2) 1:350
(3) 1:3500
(4) 1:35000
施測結果
1. 經抽閱原試題測驗學童作答試卷發現:雖然題目問題不小,學
童作答情形卻仍不受影響。
2. 這顯示一個重要警訊:不管題目怎麼出,學童仍以一貫的解題
方式回答問題;這並不是件令人開心的事,反而是一件值得擔
心的事;數學教育若為科學之母,學童的數學解題卻表現得非
常不科學。
3. 經詢問該學年老師原試題施測時是否有學童提出疑異?沒有
經設計者提出原試題疑異後,老師才驚覺有此情況。
4. 以修正後題目再次施測,結果對照發現,差異不大;加上訪談
學童時說明,學童表示題目大多以 1公分為基準,他們也沒注
意到題目中的長度不是 1公分。
5. 建議爾後在設計這類題目時,將比例尺的基準以非 1公分的數
量表示,或許較能測出學生的理解和真正的數學能力。
0 35 70 105 (公尺)
0 8 (公分)
北區跨縣市國小「精進數學教學與命題—兼顧數學概念與熟練」工作坊
334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