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一個源自西方的宗教節日,以各種象徵性的物質、歌曲、
儀式加上歐美電影的強力放送下,變成了全球廣知的節慶。尤其在商
業活動的影響下,伴隨大量的購物折扣,衍生出為數不少的交換禮
物、吃大餐、聖誕布置等儀式,在教育端的我們,則是配合學校舉辦
一年又一年的聖誕表演、布置競賽、交換禮物、聖誕點歌、聖誕卡製
作展覽等活動。這與節慶初始的意義有何相關?我們在歡度與跟風
之時,的確忘了架構文化意義。
因此,本課程盼能藉由聖誕節這個文化探針,逐步引導學生思考
全球化的成因,進一步分析利與弊,進而提升對多元文化的了解、尊
重,並更珍惜自身所擁有的文化資產。
本課程方案第一階段首先介紹荷蘭、德、法、西班牙、英國等不
同的過節傳統,以及東方的日本、俄羅斯等特殊文化,藉此讓學生比
較臺灣較熟悉的美式聖誕節。帶領學生欣賞多元的聖誕文化之時,不
斷拋問:「與現在的聖誕節/聖誕老人有何異同?」、「當前所熟悉的主
流聖誕節文化源自於何處?」「當中歷經那些轉折?」換句話說,此
部分在於要學生突破美國不等於全世界的框架。
課程第二部分則聚焦於比較文化的異同,教師們找尋了數個與
上述不同氛圍的文章,他們可能立基於宗教、政治因素、文化觀點等
立場而反對慶祝聖誕節。此部分的文體多為議論文,批判性較高,文
章的用字遣詞對學生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教師們運用許多閱讀策略
幫助學生搭建完整的知識圖像,也透過多次討論、文本比較表格、上
台發表、心智圖等方式使學生加深理解。
當中,教師也訪問伊斯蘭教的移工,分享他對聖誕節的看法,並
將此紀錄與學生分享,相較於文章,照片與聲音檔更能加深學生理解
「不是人人都過聖誕節」。並讓學生檢視自身過往對其聖誕節的理
解,是否有其刻板印象或偏見?而面對不同的文化選擇,我們應持有
何種情感及態度?此部分教師也透過統整文本、換位思考,引導學生
寫出,「 對於聖誕節,○○○想的是……」, 希望透過投稿至報章,影
響更多人對此議題的探討。
課程第三部分則回到探索自身文化上,歸納先前的聖誕文化元
素,進一步探討臺灣具代表性的節慶,這些元素可以用那些形式轉
出?教師希盼,學生能藉此珍視自身獨有的文化寶藏,若聖誕節能以
紅、綠、白這些顏色符碼,征服了世界,臺灣也能仿照並轉化,透過
文化軟實力,走進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