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五日節(端午節)習俗:補充說明 
你們知道五日節(端午節)習俗的由來嗎? 
五日節又稱為肉粽節,因五月以後,天氣漸漸炎熱,因此蚊蟲蒼蠅孳生,傳染病很容易發生,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
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節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種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
丹來去除各種毒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衛生節。端午節,因家家戶戶懸掛菖蒲避邪,故又稱「蒲節」。 
端午節的相關習俗: 
(一)划龍舟、包粽子: 
源起屈原投江,鄉民想尋找屈原的屍體,於是造舟在江上打撈,後來演變成划龍舟的風俗;民眾也怕屈原的屍體被魚、
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後來演變成用竹葉包好投入江裡餵魚、蝦。進而衍化成端午吃粽子的風俗。 
(二)掛艾草、菖蒲、榕枝: 
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象徵卻除不祥的
寶劍,可以斬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
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 
(三)佩戴香包: 
香包是一種吉祥的避邪物,佩戴香包當然是為了驅邪避凶。 
(四)午時水: 
在端午節正午,將井水汲取出來後封存在磁罐中,放在陰暗處,傳說這罐水不會變壞,這就是午時水,傳說在夏日中了暑毒
時,可喝午時水來退燒熱。另外一個傳說是鄭成功佔領臺灣時,部隊來到大甲鐵砧山,卻找不到水源,鄭成功便插劍入地,
希望泉水湧現,拔劍後果然山泉噴湧。由於當時正是端午節午時,因此後來便有數千民眾,年年在端午節上山求取午時水。 
(五)立蛋: 
一般認為端午節正午陽氣最重,所以能將蛋立起來。據說若端午節中午能把生雞蛋立起來,來年便會鴻運當頭。 
(六)喝雄黃: 
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也是一種藥物,將它加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黃酒,據說可消除疫病,兒童可沾雄黃酒在額頭上寫一
個「王」字,同樣有驅毒功能;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所以民眾起而彷效,希望有去邪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