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她的感恩模型有四個部分:注意、想法、感覺、行為(notice-think-feel-do)。
她做了一個測試,用十天的時間貼身觀察一百個家長,這些家長都有六∼九歲大的
小孩(通常是需要訓練他們說「謝謝」的年齡)。十天下來,她發現絕大部分的家
長都會叫孩子們說「謝謝」,較少家長會解釋:「說『謝謝』是因為阿姨叔叔給了
你什麼東西。」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會問孩子:「你拿到這個東西是什麼心情,開心
嗎?喜歡嗎?」更少的父母會問孩子:「你覺得為什麼叔叔阿姨要對你這麼好呢?
為什麼你今天會拿到這個獎品呢?」
安德莉亞.胡松說,如果我們要培養真正發自內心的感恩,感恩模型的四個部分就
要全部啟動,而且啟動的順序最好是—事先讓他們注意、問他們的想法、再問他們
的感覺、最後連結到行為。這樣他們每一次說謝謝的時候,就會有個邏輯告訴他們
為什麼。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孩子去買個冰淇淋,冰淇淋店的老闆看到他們說:「弟弟妹妹
好可愛,來,多給你一球。」可能大部分的父母親(包括我在內)接過來交到孩子
手上,會說:「你要說『謝謝』!」其實孩子說「謝謝」的時候,不一定知道為什
麼,他們看到有兩球冰淇淋,可能只是開心。
但如果用感恩模型來操作(注意、想法、感覺、行為),我們說:「我只有買一球
冰淇淋,但是你看老闆多給了一球,有沒有注意到?你覺得他為什麼多給了一球?」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這可能是個困難的問題,但我們還是要問。也許我們可以給他
們一個解答:「因為這個老闆喜歡你,他覺得你是一個很可愛、很乖的小孩,你在
旁邊沒有吵鬧,靜靜地等待,真的很棒。你現在拿到兩球冰淇淋,感覺如何呢?」
小孩說:「很好。」我們說:「那要不要跟老闆說謝謝?」
這個「注意、想法、感覺、行為」就是一個完整的邏輯了,它可以讓我們跳出只記
得去做禮貌的事情的邏輯。尤其是當我們把行為和感覺聯合在一起,而且這個感覺
背後又有一個邏輯,那就是個完整的感恩心態。
我相信,好的人生來自於好的習慣,好的習慣不只有行為,思想也是一個習慣。感
恩是一個對於你或我或身邊的人,從九歲到九十九歲都值得培養的良好思考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