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飛的心~情緒行為障礙者特質與互動方式 
作者:健康心理中心資源教室劉容孜老師 
 情緒行為障礙(亦簡稱情緒障礙或情障)學生為我國特殊教育法
所定義的身心障礙類別之一,這群學生因為長期情緒或行為的表現無
法適應學校生活,需要特殊教育保障這群因為行為或情緒問題導致學
習不利的學生,並提供相關服務。 
 
一、情緒行為障礙的特徵 
情緒行為障礙之症狀,包括有精神性疾患、情感性疾患、畏懼性
疾患、焦慮性疾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或有其他持續性之情緒
或行為問題者。各方面的特徵如下所述: 
(一)生理方面 
常出現生理方面的症狀,例如頭痛、心悸,一般情障學生的生
理方面與一般學生差不多,但是,因過度焦慮而致的心身症學
生所出現的生理症狀難以查出生理的病因;另外,有些慢性精
神疾病學生因長期服用藥物而出現情緒反應遲緩的現象。 
(二)認知方面 
情障學生的智商的分佈與一般學生相同,呈倒鐘型的常態分佈,
以中等智商者為最多數,兩極端高或低智商的人數最少。另外,
部分情障學生因為其焦慮或固執的症狀而導致注意力、記憶力
 

表現不佳。 
(三)行為與情緒方面 
無法適當的表達情感、無法依照情境有合宜的行為表現、無法
與一般人維持適當的人際關係、普遍的不快樂或憂鬱情緒。 
(四)社會方面 
常有社會適應的困難,在學校的一般人際關係經常不是被同儕
排斥,就是被忽視,很少能與同學或教師建立適當的友誼或師
生關係。在家庭也容易因為行為或情緒的異常導致家庭關係的
緊張或疏離。 
(五)學業方面 
一般情障學生會因其症狀出現低成就的現象,其學業表現會低
於實際的能力水準,或者不夠穩定,這些學業低成就的現象可
能是症狀影響了學習能力,或是因為行為異常而導致的不利,
例如常缺席、容易分心、難配合作業的規定或過度固執無法在
考試上全力表現。 
 
二、情緒行為障礙的成因 
(一)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遺傳、內分泌、染色體異常、腦傷、生理疾病、
 

營養不良和性格特質。 
(二)環境因素 
1、家庭方面 
家庭的因素包括有父母失和、離異或死亡造成愛的剝奪、家庭
的功能不彰、童年負面發展經驗(如受虐待)。 
2、學校方面 
學習壓力或考試與競爭的壓力過大,容易導致學生過度的焦慮,
根據研究發現課業過重和考試壓力等是國內學生最大的心理困
擾。 
3、社會方面 
大眾傳播媒體的渲染、社區缺乏正當的活動場所增加學生接觸
不良誘惑的機會、社會支持的缺乏。 
 
三、情緒行為障礙有效的介入方法 
(一)藥物治療 
一般常用的藥物包括中樞神經興奮劑、抗精神病劑、抗鬱劑、
抗焦慮劑和抗躁劑。 
(二)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或心理諮商包括有個別或團體的方式進行,賴銘次教
 

授比喻藥物有如跨洋旅行的交通工具,跨洋旅行需要飛機或輪
船,有如心理疾患的治療對藥物的需求一樣,但除了工具之外,
也需要機長或艦長,而心理治療就如同機長或艦長一樣,可以
讓藥物充分發揮預期的療效。 
(三)親職教育 
親職教育主要在幫助家長瞭解孩子的問題,幫助家長接納孩子
的不一樣,以及學習有效的訓練或處理的方式。 
(四)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包括間接服務和直接服務,間接服務可以透過提供普
通班教師諮詢和普通班同儕的接納課程,直接服務則由特教老
師提供學生特教服務,包括提供補救教學、適應行為的訓練、
學習策略的訓練等。 
 
四、與情緒行為障礙學生相處之道 
情緒行為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一樣渴求友誼,也嚮往自由自在的
生活,但是卻常受到症狀的侷限,被迫獨來獨往,希望同學們抱
持著開放的態度,嘗試瞭解他們,進而從互動當中,發現生命的
種種美好可能。相處原則如下: 
(一)嘗試正確的了解,不要有錯誤的害怕。 
 

(二)提供他(她)比較長的時間來適應新環境。 
(三)真誠地聆聽他(她)的感受及想法。 
(四)在他(她)感到困擾或混亂時,願意在旁陪伴,接納其暫時的
波動。 
(五)在他(她)注意力不集中而影響原有功能時,友善地提醒學業
或生活相關事務。 
(六)不批判也不給予武斷的建議。 
(七)避免人身攻擊的玩笑話、避免突然接近或肢體碰觸。 
(八)在需要時,提供轉介與合適的資源。 
 
 
◎發表於第 349 期陽明電子報-山腰部落格 
http://www.ym.edu.tw/ymnews/349/blog_h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