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哪裡來?往哪裡去?――試析台灣藝術行政人才的培育環境
文∕林平(東海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在現階段的台灣高等藝術教育似乎缺乏一些統計數字,或許需要用這樣的角度來思考事情?
角度一:我們美術科系畢業的同學有多少人轉行?轉到哪一行?轉行者可以運用到的美術知識是什麼?美術系成為一種通識教育嗎?持續創作的人口有多少?創作者兼職工作的屬性為何?轉入藝術行政工作時所具有的優劣勢為何?如何解套?
角度二:藝術可以被管理嗎?藝術界除了創作人才外,我們還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中介人才的角色有哪些?他們的工作職場在哪裡?待遇、福利、升遷管道為何?現階段在業界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其專業背景為何?從業者的職能訓練過程為何?未來人才的需求評估?如何栽培未來人才?
角度三:具有人文學科背景、或商學、企管等領域背景的大學生,想望藝術行業的浪漫,轉入藝術行政研究所時,所具有的優勢和劣勢為何?如何解套?
藝術的生態環境與藝術行政的橋樑功能
人類藝術世界的發展其實很難超越物種在自然界的生存和演化法則。藝術界的食物鏈關係將隨著各種元素和能量的運作而逐步演化成一平衡自足的生態圈,這可能暗喻資源的供給、權力結構的形塑、新陳代謝系統的運作、培育環境的良窳等。優質的生態環境將使食物鏈中多元豐富的物種得以依賴共生、生發茂盛;劣質的生態環境自然惡性循環,為其他優勢物種或生態結構所操弄取代、甚至瓦解。就像是生態學中對能量循環的三種生物的指稱――合成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使成為供養培育、生產消費、分配轉化等相互依存的關係。
藝術生態中除了生產者和消費者外,同樣的需要分配者、評鑑者、培育者、和支持者的體系,以維持一種動態中的均衡狀況。藝術家、媒體、藝文機構、收藏家、經紀商、藝評、藝術學院、和觀眾,他們之間由於分化建構出複雜區隔卻又相互影響的關係,藝術行政的功能則是像連接其間的橋樑,透過科學有效的手段,達到藝術的理想和目的。因此藝術行政是一個中介性的行業,為完成各式各樣的藝術理想和實踐而存在。為了達到目標所需的各種方法論或手段,藝術須跨界向企業或各式組織的行政管理學取經,例如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經濟學、市場學、統計、行銷學、社會心理學、非營利組織等。視覺藝術行政除了大量運用自身範疇的空間美學外,則須另向博物館學取經,以有效處理藝術物件,進行物件的維護和研究、展示、教育工作。
藝術行政是一個行業嗎?是一個學域嗎?
藝術行政這個領域在西方藝術人才分化和發展現象來看,視覺藝術管理的工作最初來自藝術物件收藏的內部需要,例如登錄、照顧、和陳列。隨著社會的變動和政治民主化、中產階級抬頭當道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系統化,藝術不再只是少數王公貴族的禁臠,而和民眾以各種目的關聯在一起。不論是歐洲的藝文國家化,或美國的藝文私法人化,在一個藝文蓬勃發展的社會,各式藝術管理職能和技術將不只隨著藝術形式的轉變創新,也隨著政經社會現象和科技趨勢、人口結構的改變,而衍生新的工作性質和機會。
二十世紀中葉的美國社會,倖免於兩次世界大戰的破壞、人口大增(戰後嬰兒潮)、經濟復甦、人文薈萃,加上傳播媒體的發達和質變,使藝術獲得民間和政府的資助,衍生各種工作機會,藝術行政遂成為一種專業或眾所公認的工作領域。但是根據研究顯示1,直到八○年代,現職的藝術管理工作仍由擁有人文學科背景的中上階層人士擔綱,而其工作所需的管理技能,僅少數曾在學校修過相關課程,多半是依賴在工作中學習和經驗的累積。這樣的工作機會,除了大型藝術機構中多由男性擔綱高階主管的情況,中低階主管和社區中發展出的中小型藝文機構的工作崗位,則大量由女性擔綱。
隨著藝術行政領域從七○年代起在學院內的學科化,完整的學位課程和在職進修管道、充沛的設施和師資結構,使這個需要結合藝術專業和行政管理職能的碩士學位,逐步成為藝術管理這個行業的正規軍。八○至九○年代,研究所內新增的各式訓練課程,亦創造出多樣化的藝術管理者。雖然藝術管理在美國學院已有約三十年的歷史,博物館行業隨著經濟衰退、政府補助緊縮和民間資源的競爭,以及民眾休旅生活型態的擴大,才真正面對企業管理的技巧,並加以重視。現階段數所高知名度的大型美術館對館長的任用資格,不再獨鍾藝術學者,而強力訴求商學和企管的學位背景。因此由美國藝術管理行業的趨勢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兩種表面似乎衝突、卻相當實際的現象。其一是由於九○年代人口結構的變化,大學入學人口下滑,教育預算緊縮,藝術相關課程由於高成本而予以縮減,造成對碩士以上學位的衝擊。由於政府藝文補助減少、企業贊助競爭的增加,使各級藝文機構均看好具市場學、行銷、和觀眾發展等專業背景的藝術管理人才來挽回頹勢,使其就業機會增加。但是卻同時面對憂慮美術館研究員變業務員的爭議和捨本窘境。
台灣藝術管理人才需求和培訓的發展概況
由於台灣缺乏藝術相關人才現況和趨勢的調查機制,早期的相關調查和人才庫的建立亦多傾向於創作人才的統計。約略從九○年代中期起,開始注意到藝術生態中創作者以外的人才統計2,例如藝評、策展人、藝術理論或文字工作者等。雖然這離藝術行政人才的正式招募仍有一大段距離,卻也可視為台灣藝術生態開始步向專業分工、人才多元化的分化現象,是一種良性的生態發展關係。
台灣專業的視覺藝術行政人才需求發生是相當晚近的事。在八○年代公立美術館體制建構前,藝術行政人才充其量發生在商業畫廊體系中的管理階層和銷售人員的範疇中。他們多半並不要求具有藝術專業的認知,但多具備商學背景。八○年代公立美術館的設置係以公務機關的人事任用管道為基礎,雖然可依據「教育人員任用條例」任用藝術相關領域的碩士人才,卻為因應美術館國際交流的使命,多任用外語相關科系的工作人員,遠大於藝術相關科系的人才;其中為文字工作的需要,亦錄用文史背景。以上這些早期投入職場的生力軍基本上被以公僕和業務員的身分對待,任何專業論述需求則多求助藝術界的學者,多半為創作者、少數為藝術理論的學者。至於藝術物件管理技術,則透過國際館際交流和實務考察來累積經驗。八○年代中後期各縣市文化中心的成立,人事任用則完全受限於公職人員。公務人員高考雖曾開列藝術行政職系,因不受文化單位主管重視提報人事缺額,依此管道晉用者屈指可數。
由於八○年代後期政治解嚴、經濟起飛等外在因素,使九○年代的藝文生態有相當巨大的轉變和起伏,可由政府和民間機構的雙線發展觀察出。以九○年代前後期作為分野,前期可觀察到政府強化本土文化政策和機制的運作、文化預算的成長;同時民間商業畫廊成長達100%,本土和國際第二市場機制亦紛紛成立,造就藝文活動所需相關執行人才的需求,任用背景仍以商學或藝術學為主,但兩種背景多處於分立的狀態。另一特殊的現象是藝文替代機制的起步,使藝術家走出被動接受補助的創作角色,轉型進入藝術管理的角色範疇,積極經營民間藝文空間,促進生態的多元發展。
九○年代後期,雖然民間藝術市場呈現下坡走勢,但是政府社區總體營造和各式地方文化節慶所造就的藝文活動策劃機制、民間藝文空間和團體的多元發展、學校藝術中心、私人美術∕博物館的紛紛成立,可視為藝文行政人才需求成長的指標。而公立美術館和藝文空間自一九九五年威尼斯雙年展之後,積極進軍國際藝壇、開發本土市場,促成獨立策展人的工作角色和需求。一九九九年起各縣市文化中心改制為文化局,列為縣市政府所屬一級機關,並強化文化行政人才的培訓。二○○○年以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對藝文活動和空間經營的補助機制,古蹟、歷史建物、和閒置空間再利用,地方文化館、公共藝術、文化創意產業和觀光休閒等,諸多藝文和經濟政策造成對於藝術中介人才的需求大幅度擴張。此外如博物館企業化的新經營方針、公立藝文機構面臨法人化、藝企夥伴平台建置的未來趨勢,兩岸和全球化藝術市場的經營,均影響人力資源中對藝術行政人才需求的數量、變化、和廣度。在這一階段,我們觀察到的不只是視覺藝術的中介行業的發生,包括雲門的崛起、侯孝賢電影的揚名國際,台灣藝文產業的成就不再是如前輩畫家的個人傳奇,而是藝文團體的群策群力。藝術場域不再是藝術家工作室和展覽機構的單純關係,藝術產業化使藝術家、藝評、策展人,和藝術行政管理機制緊密連結在一起,透過各種行政管理技術和行銷市場學,藝術生產與社會大眾發生多元複雜異質的關係。
台灣面臨九○年代以來藝文生態漸趨多元的分化現象,藝術理想不只是追求優質的藝術創作和藝術珍藏,也可以打破各式藩籬和邊界、走上街頭棒喝群眾、對當代生活提問、療癒心靈創傷、形塑認同和社區意識、活化歷史和文化資產、傳播意識形態、轉進創意產業……。多樣的藝術事件和場域需要多樣的中介人才,才能針對不同的藝術需求加以區分、規劃和整合。藝術學術的、商業的、社會的、政治的、教育的,藝術企劃人才成為人力資源的關鍵角色,專業的協調和執行者亦和各式企劃人才組織成工作團隊,或以合約約定工作關係,在藝術家、機構、群眾之間,提供服務或完成不同的藝術使命和任務。
面對藝術內部生態和外在環境的變化,藝術界亟需鋪陳多元人才的培育管道。和西方經驗雷同、並合乎台灣職場生態邏輯的,是由藝術行政現職工作者的在職進修需求發端。一九九九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推出「培育藝文人才專案」計劃,遴選國內藝文人才出國短期進修,第一階段補助對象為文化藝術行政人才。同年鑑於國內文化行政體系將有大幅變革,文化行政人才的需求將更為殷切,文建會研擬文化行政人員在職進修計劃,透過和大專院校合作,開設一系列文化進修課程。二○○○年起,連續兩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亦針對藝文經營需求,開設一系列藝文行政人才研習班,除了組織、財稅管理外,更強調行銷學和市場分析、以及企劃能力的培養。稍早的畫廊協會,同時期的許多民間藝文機構、例如高雄山藝術文教基金會,亦因應時潮舉辦相關研習和工作營。這樣的趨勢也延燒至美術館的推廣課程,國立台灣美術館從一九九八連續兩年、和二○○三年,以及今年持續舉辦展示技術和策展學論壇;台北當代藝術館明年亦有相關計畫即將展開。
至於台灣的學院教育體系對藝術行政職能需求意識早在九○年代前期即已展現,例如,東海大學美術系約於一九九四年大學部開設「藝術行政概論」課程,台灣師範大學則早在一九九二年從研究所分列「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課程。但是由於具專業背景和實務經驗的師資取得不易,加上對跨域工作的輕忽和漠視,研究所級的藝術行政管理課程直到九○年代晚期才形成趨勢、普遍設置。約90%成立於一九九八年以後,在二○○○年之後形成倍增現象。急速成長的主要因素,和九○年代後期政府的文化施政方針3,所造成的人力市場供需和產學合作,有緊密的關聯。包括碩士班和在職專班兩種培訓管道,強化學院未來人才庫和現職在職進修的人才培訓課程。此一課程倍增現象尚不包括政府、產業、非營利機構所籌辦的各式藝術行政管理工作營、論壇講座、和研討會。此外藝術行政和管理相關領域的參考書和教科本亦陸續翻譯出版,近兩年五觀出版社鎖定博物館和藝術管理專書進行翻譯和撰寫的計畫;藝術家雜誌社亦將於明年度列出相關領域的出版計畫。
藝術行政的人才培育也需要一定的遠景規劃
二○○○年前後,台灣藝術的生態和版圖似乎是豬羊變色了。藝文補助的低利時代所造成的資源銳減、藝術市場的持續萎縮、公共藝術相對的資源誘因,使面對生存窘境的創作者亦放下身段、披掛上陣,顛簸地走上市場行銷之路。學院內以培養創作人才為主的傳統美術科系,紛紛成立新的藝文人才培育計畫,調整招生方向;新設立的相關系所亦不在少數。根據今年八月份《典藏今藝術》雜誌針對目前全台開設藝術行政管理研究所以上課程所作統計4,至少有六所公私立大學以「藝術行政」、「藝術行政與管理」、「美術行政」、「美術行政與管理」等大同小異的名稱開設學程,包括碩士班六所,在職專班三所,博士班一所。此項統計並未區分出各所視覺藝術或表演藝術領域的差異性,以及文化行政的取向,亦沒有包括博物館學研究所範圍內的美術館行政課程。假如從上述較廣義的角度來統計,恐怕至少有十所大學、近二十個研究所學程,致力於相關藝文管理人才的培訓計畫,而且還在持續擴充中。
台灣的大學教育比較傾向於美制,是一個開放的自由市場。目前大學普設所招致之諸多高等教育問題,和人才培育的失衡現象,一窩蜂的市場效應所造成的惡性競爭結果將於不遠的未來迸發攤牌。培育過多的管理人才,和過多的創作人才一樣,將面對資源競爭和人才供需失衡的問題。顯然,國家高等教育在研究所級的藝術行政學程的規劃和開放設置,是缺乏計畫的。而台灣藝術相關專業人力市場的統計資訊闕如(藝術相關工作在台灣僅能籠統的屬於自由業),就業市場行情規則不清晰(資歷∕薪資),亦未包含在文化或人力資源統計的範疇中。包括現有從業人口和職位的統計,相關領域和跨領域結合所產生的工作機會,政府和民間在工作市場中的現階段資源統計和未來評估……,若這些相關的評估數據存在,將有助於提供各學校規劃新設學程的重要參考和指標。
同樣地,各學院面對藝術生態和社會的轉型、國家藝文政策重點、經濟走勢、人口結構改變、教育機會優劣、和數位科技的時代來臨,不論對既有學程的轉型、或對新設學程的規劃,均應有更進一步的市場區隔的概念。不只是要針對不同類型和性質的人才培訓,也要強調區域和規模特質。而不是唯恐招生時挂一漏萬,而缺乏或不願承認自身課程的特色和取向。由於藝術行政具有跨領域的特質,只適於開設在研究所或大學部高年級的專業概論或通識課程,開課年級不當,將形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另外由於大學部開課不普及,形成學生投考研究所時缺乏對藝術行政領域的認知,導致觀念混淆不清和選擇不洽當。這或許是各系所進行招生作業時能進一步強化的工作。
藝術行政人才職能需求
培訓藝術行政人才意味著什麼樣的課程內容呢?課程形式又該如何多樣、具有彈性,以因應不同類型的工作知識呢?由於行政管理觀念和技術是為完成藝術相關任務而存在,無庸置疑,工作者必須具備充分的藝術知識或常識,並具有一定程度的藝術敏感度,這些是進入這個行業的基礎能力。從這點分析或推論,似乎大學就讀藝術理論和創作的學生在進入這行時具有先天的優勢。充滿弔詭的是,視覺藝術的訓練背景是強調個人性、主觀性、直觀性、和視覺思考。這些又和行政管理工作中非常關鍵的群體性、客觀性、理性分析、口語和文字表達邏輯等能力的訓練是背道而馳的。5而商學或管理學背景的學生要想跨入這個行業,想要在兩三年的跨域整合課程中,透徹了解藝術的性質和歷史,似乎是天方夜譚。因此,這樣的問題是無法在進入研究所後、在短暫的碩士修業年限內解決的,反而,在大學部開設相關領域的選修或通識課程則成為必要的趨勢。
每一個具有豐富經驗的專業工作者都會有一套屬於自身的工作邏輯和哲學。筆者曾具有從事美術館展覽、典藏、和保存的工作經驗,藝術教育和創作的碩士背景,以及數年的替代機制策展經驗、和大學教學工作,個人主觀認定一位合格的視覺藝術行政管理者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依優先順序略述於下:
熱誠(把每一件工作當作一個事業、包容異己、設身處地)
藝術知識(專業領域學識、非領域常識、學習力)
藝術技術(藝術物件處理能力、空間規劃能力)
方向感(藝術敏感度、外在環境和未來趨勢、務實力)
使命感(理想性格、責任感、控管能力、意志力)
表達力(口語溝通、書寫能力、說服力)
領導統馭(組織能力、協調調度力、團隊精神)
企劃(創造性、模式開發和彈性、可行性評估)
財務管理和計量(財務控管、量化分析)
這些條件或許不該被看待成一種標準,而是一些參考選項。因為藝術行政的工作性質差異甚大,從政府到民間機構、從美術館、商業畫廊、替代機構、到另類空間和組織。角色分布在不同的管理階層,高中低階層的工作各具不同的管理技術,不同部門和職責亦需要不同的專業職能。高階主管、策展人、活動企劃、展示協調、展務行政、教育計畫、公共關係、行銷企劃、社區聯絡……等,每一種職務都有其要強調的職能和價值。每一個組織都自有其組織文化,和非正式的運作方式,許多時候工作者所面對的不是專業問題,而是人的問題。因此從業者的性格和意志力亦是非常重要的條件,而工作中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幾乎是表現傑出的必要特徵,這些卻是任何碩士課程難以教導的。
師資結構和課程規劃問題
從美國藝術行政發展的歷史,可以觀察到從博物館、民間組織等產業界逐步學院化的過程。其師資結構最初亦由業界實務操作者開課講述理論、舉辦工作營進行演練。七○、八○年代大量擴增的學校藝術中心形成學院教學的實踐場域,也成就了相當數量的工作機會。由於藝術行政教育最關鍵的特質已如前述:(1)應用和實踐的能力,(2)對外在環境持續觀察、分析、和評估的能力,因此從事教學的核心師資結構必須相對具有足夠的當地業界經驗和藝文生態熟悉度。這樣的師資需求在台灣目前面對兩種困難。其一、從西方培育的師資據優質理論基礎或視野,卻缺乏對台灣藝文生態的認知和敏感度。其二、目前在業界具有充分實作經驗的人,卻缺乏適當的學位條件而造成任教資格不符合,形成師資延攬的困難度。因此安排具充分實務經驗的業界工作者和專業知名人士到校講座或校外座談,以補充環境認知和增強方向感,是必要的彈性課程選項。
藝術行政管理是一個應用的學域,其訓練的最終目的在於工作實踐力。偉大的構思、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觀念論述的批判力,只是個好的開始。在我們傳統價值觀中「士大夫」、「重文輕武」等觀念常傾向將工作二分為「勞心」與「勞力」的上下位階,形成過多的「點子王」,而缺乏團隊精神和務實的能力。這在藝術管理的工作中不一定是正確的觀念,而且是一種危險的想法。因為不要忘了「藝術」的本然就是一種「技術」。透過完美的技藝呈現,才能傳達美感或其他的情感和價值。一位優質的藝術行政工作者必然尊崇創意和狂想的同時,亦不輕視勞動和躬親,因為某種程度它近似於藝術家的工作。
由於台灣碩士學位在目前的人力市場結構中的定位,除了極少數將擔任高等教育師資或研究的人才外,必須有能力直接進入職場,因此課程規劃需強調實踐的職能訓練。同時具有研發和前瞻能力的職業導向課程,也是課程規劃的重點。除了藝術知識、技能,和管理學、行銷市場學等的學群外,尤應強調實作的機會。透過校園環境內部、跨校際、社區、藝術機構等諸多範疇的接觸、實習、和實踐機會,才能造就具有工作能力的管理或行政人才。同時學程規劃應強調和產業界、政府部門、民間組織的互動和合作關係,使學習者能從較大的角度觀察自身的實踐,以獲致良好的方向感和使命感。
學習型組織和實作機會
學院內透過實作課程所結構成的學生組織,本身就應該是個學習型組織,從團隊出發,透過規劃、分工、領導、管控等相互作用的管理程序,學習研究、開發、蒐集、與分析資訊的技巧,持續進行對組織內部和外在環境的評估。也就是進行前置期、過程中、和總結性的評估能力,隨時觀察週遭環境的變化、分析存在的機會與威脅,以調整改變組織的管理程序,而有效達到預定的目標。
目前台灣的藝文環境充滿各式各樣的建教或產官學合作的機會,這本是一種培訓優勢。但是過多或過密集的操作模式,將反而失去學習型組織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檢討評估的能力。在一個追求數字業績的速食社會,不只產官學合作模式缺乏評估的空間和教育的實質,典型的藝術機構、公立美術館,也就已經存在這樣的組織文化。一年數十檔的展覽、車輪戰式的工作模式,加上分工僵化、缺乏團隊精神和工作目標、不穩定的決策模式和政策方針……等等消耗了工作者的精力和智慧。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還沒搞清楚這個計畫做得好不好、如何可以做得更好,就已經掉入下一個工作的漩渦中,何來洞察反省和調整的能力。
雖然實習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認識真實世界的運作方式,不論它有多理想、或多令人沮喪。但是學院教育的結構正是一種適度的保障機制,使學生在真實世界的實踐過程中,受到必要的引導和評鑑,在過程中,他們學到一種能釐清目標和策略、對內部和外在環境敏感、使劣勢或威脅轉化成優勢和機會的能力,直接和間接地,改變藝術生態或社會的運作方式。
目前各型藝術組織和機構的開放實習的機會越來越多,藝術行政實習計畫在面對不同的建教合作模式具有多元的選擇。但是在規模較大的政府文化機構中實習,例如公立美術館,仍面對極大的困難度。例如:館方和實習者觀念和期待的落差、館方人事管理問題、組織機密的認定問題、缺乏團隊精神和工作組織、事務規劃性不足、頻繁的臨時交辦事務、缺乏更積極性的教學合作關係等。因此工作人員不願增加更多的教學負擔而對實習計畫的不友善態度,實習生缺乏經驗和對生態不了解的傲慢態度,均造成對館方工作效率和實習生學習的干擾。這是台灣培養視覺藝術行政人才亟需克服的產學斷裂問題。相對之下,針對中小型民間藝文組織的實習管道,則有不同的收穫和互惠實質。學院可供應前瞻性的理論和案例以提昇組織的理念層次,而實作的環境使學生獲得職能的演練機會。
藝術行政這個行業面對的問題
藝術界一直存在一種對藝術行政這個行業認知不足而造成的拒斥情結。假如我們的認知只能停留在過去公立美術館的公僕印象,和商業畫廊的業務員印象,藝術行政只能是掛掛畫和作作廣告,是不需專業性的(崇尚形而上思維∕鄙視形而下的例行工作);藝術行政的論文只是統計一下,是缺乏學術性的(重觀念而輕實踐);官大學問大,外行人領導內行人,以及文人相輕的文化(缺乏敬業精神和職業倫理)……,這些才是培育人才的最大阻礙。
要想做好人才培育的工作或扭轉一個觀念,絕非數篇文章、一個論述專題、或一些有心人所能一臂撐天的事。我們是否能在台灣形塑一個好的藝術行政人才培育環境,也絕非是一個學院的事,或都是國家的事;這是整體生態環境中的每一個重要或微小的份子的態度問題。而我們是否願意認同,藝術行政是一個專業的領域,而藝術界和我們的社會確實需要這樣的人才,也是關鍵之一。
(本文初次刊載於當代藝術館館刊《當代藝家之言》2004年秋季號)
1William J. Byrnes著,桂雅文、閻惠群譯,《藝術管理這一行》,p.65,五觀出版,2004。
2參考相關年代雄獅圖書公司出版之《台灣美術年鑑》。
3例如,閒置空間再利用、公辦民營和業務委外、地方文化藝術節的推動等
4《典藏今藝術》,2004年8月號,pp.44-51。
5石振弘,「藝術碩士成為新商業學位?」《Cheers》雜誌,2004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