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立溪湖國中 七年級 109 上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二次段考 期中考 康軒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370.76 KB
頁數
2
作者
陳靜怡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0-11-17,离现在 4 344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彰化縣立溪湖國中109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二次段考一年級歷史科試卷 一年______ 姓名:__________
、選擇題:1~20題每題3分,21~40每題2
1. 魯夫在圖書館查詢資料時,發現一幅描繪 17 世紀初臺
灣原住民使用火槍狩獵的圖。請問:17 世紀原住民使
用的槍枝主要來源最可能為何?(A)西方傳教士贈送(B)
與海商貿易取得(C)劫掠中國沿海地區(D)自行研發與製
造。
2. 十七世紀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馬賽人,從他們所留下的
相關紀錄,得知他們的生活情形為何?(A)善於操舟航
行,能與漢人直接溝通貿易(B)受西方人的影響,很多
人都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C)成員多來自於西拉雅族(D)
他們居住在臺灣中部山區。
3. 根據日籍學者中村孝志研究,西元 1636 年初,臺灣原
住民曾經以交出數株植於土地的檳榔、椰子幼苗、香
蕉等來宣誓對某政權的服從,再由該政權賞賜國旗、
首長藤杖、禮服等,表示成為該政權的庶民。請問:
此歸順儀式是對哪一政權宣誓效忠?(A)大肚王國(B)
帝國(C)鄭氏政權(D)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4. 十七世紀荷蘭人統治臺灣初期,當時臺灣赤崁社原住民
選擇與荷蘭人合作的原因為何?(A)藉此控制鹿皮產地
產量(B)想要取得大量的獵刀(C)崇拜景仰唯一真神信仰
(D)藉此提升部落的地位。
5. 位在臺南市永康科技園區的街角,有一座紀念公園,該
座公園紀念的對象為「臺灣農民抗暴第一人」,抗爭
起因於統治者對農民管制嚴苛與壓榨,西元 1652 年農
民不滿累積到了極點,因而引爆這場反抗行動。請問
:該位抗暴者,也是公園的紀念對象應為何人?(A)
成功(B)林爽文(C)朱一貴(D)郭懷一。
6. 在臺中金聖公祠堂供奉一些出土的骨骸,由於這些骨骸
的骨脛特別粗長,俗稱「大骨鬼」,當地民眾認為這
是殉職的荷蘭士兵的屍骨,但也有學者持不同的見解
。姑且不論事實為何,下列哪一件史實可以為當地民
眾的看法提供較有利的論證依據?(A)荷蘭人驅逐西班
牙人(B)鄭成功驅逐荷蘭人(C)沈有容諭退荷蘭人(D)荷蘭
人入侵大肚王國。
7. 西元 1635 年荷蘭人為擴張勢力,決定進攻搭加里揚社
,焚毀他們的村莊。事件發生後,部份馬卡道族人撤
退到屏東地區避禍,形成後來的鳳山八社。請問此族
群在荷蘭人尚未來到臺灣前的原居地最有可能為何?
(A)高雄(B)臺中(C)臺南(D)臺北。
8. 麻豆社之役是荷蘭人奠定南臺灣統治權的關鍵性軍事行
動,導演李剛想以此為主題拍攝影片,如果你是導演
,可能要做哪些拍攝準備?(A)訪問凱達格蘭族的耆老
(B)考察西拉雅族的服裝(C)到臺中大肚地區勘景(D)查閱
西班牙治臺史料。
9. 鄭氏在臺期間,政府軍隊曾經發動數次大規模對原住民
的征討行動,造成原住民死傷慘重。請問:當時爆發
衝突的主因是下列何者?(A)軍隊屯墾侵奪原住民土地
(B)強迫原住民出兵征戰(C)逼迫原住民放棄基督教信仰
(D)誘捕原住民為奴。
10. 秉彥在某本歷史書籍中看到一段文字「某一場戰役後,
臺灣從清國邊陲、福建附庸,一躍成為海防第一線,
隔年臺灣建省,政治中心由南北移,北臺灣的現代化
建設由此推展。」請問上文中的戰役所指為何? (A)英法
聯軍之役(B)清法戰爭(C)朱一貴事件(D)牡丹社事件。
11. 夏洛利用假日參加南投部落生態之旅,體驗布農族部落
文化,並聽導遊介紹原住民早期生活概況。請問:在
其他勢力占領臺灣前,原住民的經濟生活呈現何種風
貌?(A)多種植水稻、番薯等作物(B)以漁獵、游耕維生
(C)普遍以洋槍獵捕野鹿(D)大量外銷鹿皮至日本。
12. 在大航海時代,由於外來者陸續進入臺灣,讓與其頻繁
接觸的原住民之生活產生變化。請問:這些變化不包
括下列何者?(A)南部原住民的話語裡,留存了西班牙
語彙(B)改變原有的宗教信仰(C)生活空間受到外來壓迫
(D)原住民逐漸減少狩獵,以耕種為主。
13. 清帝國時期,臺灣的「羅漢腳」是對下列何者的稱呼?
(A)來臺發展不錯的黃金單身漢(B)因渡海來臺,跛腳癱
瘓的人(C)清領時期駐臺的士兵(D)無妻兒且無固定工作
的男性遊民。
14. 荷蘭人治臺時曾說:「我們是為了胡椒與解救靈魂而來
。」故而荷蘭人占領臺灣,積極進行貿易及傳教。請
問:荷蘭在臺灣傳播何種宗教?(A)基督教(B)伊斯蘭教
(C)天主教(D)神道教。
15. 臺中石岡地區有一所小學名為「土牛國小」,由此校名
我們可以推論此處地名由來為何?(A)是漢人渡海移民
來臺交易牛隻的據點(B)早期此地應是漢番交界之處(C)
是鄭氏時期水利灌溉設施興建之處(D)是清帝國時期農
業區與商業區的分界處。
16. 清帝國晚期,羽蓉經過臺灣某個地方,看到此處人聲鼎
沸,商人來來往往。其中最讓羽蓉注意的是許多外國
人都聚集在這裡設置洋行進行買賣。請問此地最不可
能是哪裡? (A)雞籠(B)安平(C)鹿港(D)打狗。
17. 清帝國早期在臺灣雖然制定劃界封山的政策,但是漢番
界線卻不斷的往山區後退。請問:這種現象反映了下
列哪一項事實?(A)熟番向清廷納稅服役人數增加(B)
人侵墾原住民土地的情形日益嚴重(C)民變頻繁導致行
政區劃的調整(D)清朝官員實施開山撫番的政策。
18. 清帝國時期臺灣民變頻仍,因此有「三年一小反,五年
一大亂」的說法,下列何者是當時民變頻傳的原因?
(A)吏治敗壞,官逼民反(B)天災不斷,經濟損失(C)原住
民成群結黨,產生衝突(D)外商剝削,引起民怨。
19. 小彤整理今天臺灣地區地名與清帝國前期的對照資料如
下,請問:那一項組合正確? (A)諸羅─嘉義(B)打狗─
臺南(C)臺灣府城─臺北(D)噶瑪蘭廳─蘭嶼。
20. 外來政權入侵時,一定會對原有族群造成衝擊。大航海
時代下原住民對於外來政權的選擇,以下敘述何者與
史實相符?(A)麻豆社抗荷失敗後選擇南遷(B)新港社是
荷蘭人的盟友(C)新港社曾幫助郭懷一對抗荷蘭人(D)
住民會與外來政權建立穩固不變的關係。
21. 《泡茶走西仔反》一書記錄:西元 1885 年,艦隊封鎖
臺灣期間,使得臺灣茶葉無法輸出,茶商因此只能「
泡茶」乾著急,反映了等待艦軍封鎖解除的無奈。下
列有關此事件的敘述何者正確?(A)書名「西仔」指的
是英國人(B)此事發生在臺灣南部(C)因越南問題而引爆
(D)沈葆楨因應此事來臺展開防務。
22. ()施琅攻臺 ()牡丹社事件()清法戰爭()臺灣開
港通商。有關上述臺灣歷史大事,若按照先後順序排
列,下列何者正確?(A)甲乙丙丁(B)乙丙丁甲(C)乙丁丙
(D)甲丁乙丙。
23. 艾倫觀賞「大肚王國奇遇記」歌舞劇,請問:下列何者
是他在劇中會觀賞到的劇情?(A)大肚王接受西班牙人
的冊封(B)大肚王曾遭遇鄭氏軍隊的鎮壓(C)大肚王征服
臺北盆地(D)大肚王帶領西拉雅族人擊潰海盜。
24. 清政府佔領臺灣後不久,即頒布「渡臺禁令」,下列有
關渡臺禁令實施後對臺灣社會所帶來的影響,何者為
? (A)羅漢腳充斥社會,成為治安隱憂(B)男女人口比
例嚴重失衡(C)來臺受限,保障原住民的生存空間(D)
渡情形不斷,造成許多海難悲劇。
背面尚有試題
(
)
(
)
(
)
25. 沈葆楨、劉銘傳是近代臺灣歷史上重要人物,他們所從
事的各項建設,對臺灣產生什麼樣的影響?(A)限制漢
人來臺資格以減少族群衝突(B)鐵路建設增加臺灣南部
交通便利(C)增強灣防外力侵的(D)增加
原住民族生活的空間。
26. 清廷在臺灣所實行的政策中,從「劃界封山」到「開山
撫番」其中的轉變,下列敘述何者有誤?(A)由劉銘傳
所提出(B)受牡社事件(C)清朝除渡臺禁令,漢
人可攜帶家眷來臺(D)通關古道即是當時通往後山的
重要通道。
27. 劉銘傳治臺期間,曾經大力推行許多近代化建設,當時
住在臺北的居民,可能不會有怎麼樣的生活經驗?(A)
坐火到臺探訪(B)到安洽談商務(C)
西式學校念書求知(D)到郵局寄信給家人。
28. 臺南市的行銷標語:「沒來過臺南,不算到過臺灣。」
臺南市觀光局從「臺南是臺灣人的原鄉」的論點出發
,號稱來到臺南可以看到真實的臺灣。的確臺南有許
多古蹟,請問下列哪一項敘述完全正確?(A)安平古堡
:西班牙人所建之最早行政中(B)德記洋行:英法聯
軍後,英國商人在安平區設立的洋行(C)赤崁樓:樓前
的記功碑,是清廷平定朱一貴事件後所刻製(D)億載
城:臺灣第一座西式砲臺,是劉銘傳為防禦外患所建造
的。
()~ ()清帝國臺灣行政區劃演變圖,回答
問題
() () () () ()
29. 依據上圖,下列說明何者正確?(A)()→圖()
發生(B)()()清法
戰爭(C)()的臺隸屬(D)()甲區
設置臺東直隸州。
30. 臺灣納入清帝國版圖後,行政區建置屢有變更。請問:
從圖()演變成(),行政區域的變動,與下列何
關係最為密切(A)發生民變或列入侵(B)外商貿易範
圍拓展(C)清軍透過征討擴大占領區(D)臺灣各地的財政
稅收多寡。
31. 從圖()到圖()的行政區演變,可以看出臺灣開發的
先後順序為何(A)向西再向南(B)由南向北再向東
(C)由北向南再向東(D)由中部向南北開墾。
32. ()行政區劃形成後,將行政中心從臺中移到了今日
(A)高雄(B)臺南(C)臺北(D)宜蘭。
33. ()為翻譯成新港文字的聖經「
太福音」。有關這些文字紀錄敘
何者有誤(A)是西班牙人為方
便傳教所(B)羅馬拼音書寫(C)
使用的族群是臺南的平埔族(D)
帝國時期被沿用來簽訂土地契約
,又稱「番仔契」。
()
34. ()是一位在臺灣中
部開墾的漢人經歷。
請問:他所經歷的改
變正值臺灣哪個時期
進行行政區劃調整?
(A)清朝將臺灣納入版
(B)清雍正年間(C)
葆楨治臺期間(D)臺灣
開港後。
()
二、題組題:
【題組一】娜美在某本歷史書上看到以下對話,
官員甲:「臺灣位居海外且範圍狹小,無助於中國疆域的增
廣;當地人民裸體紋身,難與我們和平共處。未
來勢必花費政府許多金錢卻無益於國家,不如將
人群遷回大陸,讓臺灣土地空著就好。」
官員乙:「臣下奉旨征討臺灣,看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硫磺、蔗糖、鹿皮及一切日常所需物資,無一項
缺乏。...逆賊投降後,此地可以幫助皇上鞏固東南
省分,杜絕沿海禍患。」
35. 請問:上述對話背景最可能出現於何時?(A)日本侵臺
後官員討論如何加強沿海防務(B)西班牙人決定是否裁
減在臺駐軍數量(C)鄭克塽降清後官員表達是否將臺灣
納入版圖(D)鄭成功決定是否以臺灣作為反清復明基地
36. 根據官員乙的內容判斷,此段意見最有可能是誰所陳述
?其主要考量為何?(A)沈有容,物產豐富(B)沈葆楨,
耕地充足(C)施琅,戰略地位重要(D)劉銘傳,礦產資源
豐富。
【題組二】請閱讀下列資料後回答問題:
資料():「統計臺灣一府,只有中間臺灣縣所屬的地區有
夫妻、子女等社會關係,從北路諸羅以上,直到
山後長達一千餘里的地方,漢族婦女不到數百人
;南路由鳳山到琅嶠以下長達四、五百里的地方
,漢族婦女也不過數人而已。」
資料():「清朝政府規定:內山的生番,野性難馴,殺人
放火,習以為常,其實真正挑起事端的,大都是
漢人。譬如開墾土地時,不管是生番、熟番的土
地,往往越界侵占,甚至勾結黨羽,入山搭寮,
看見番人獵的鹿皮,往往還竊為己有,所以才會
遭殺害。」從現在開始,凡在此當官者,在臨近
生番處大約數十里之地,立石為界線,擅越界者
以違反禁令論處。」
37. 資料()所描述「婦女不及數百人」的情形,其背後原
因可能是什麼?(A)原住民與漢人發生衝突,造成婦女
傷亡慘重(B)清廷頒布政策,禁止男丁攜眷渡臺(C)
族婦女多纏足,不適合移墾社會(D)社會普遍重男輕女
,導致人口失衡。
38. 根據以上二則資料內容得知,清帝國統治臺灣的初期,
採取統治政策為何?(A)倡導族群融合,鼓勵漢人與原
住民通婚(B)清廷鼓勵漢人入山開墾番地(C)將漢人遷回
中國沿海(D)限制移民開墾,防止漢人叛亂。
【題組三】
前一陣子沖繩的歷史古蹟被大火燒毀,琉球王國的
「首里城」宮殿付之一炬。回顧歷史,首里城從十五世紀
起即為琉球王國的皇宮與都城,在和中國展開朝貢貿易的
同時,也讓此王宮充滿中國的色彩,城池的模式與建築結
構都類似於中國的宮殿的形式。中式風水的影響加上配合
地形設計的蜿蜒街道,在中日文化融合下形成獨特的風格
讓首里城在日本的古城之中獨具特色。琉球王國從中國的
藩屬轉變為日本沖繩的過程,是由一事件為開端,也讓琉
球王國的命運走上完全不同的方向。
39. 琉球王國成為日本領地的原因,與日本攻臺有關,請問
當時的導火線為何?(A)琉球人漂流至臺灣被殺害(B)
球人攻擊臺灣原住民(C)琉球人與海盜合作劫掠臺灣人
(D)琉球人與原住民發生貿易衝突。
40. 承上題,此次外交事件造成什麼影響?(A)臺灣因此成
為日本屬地(B)清廷因此在臺實施劃界封山政策(C)
葆楨奉命來臺督辦軍務(D)日本聯合清朝打擊生番。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