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彰化縣立溪湖國中108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段考一年級歷史科試卷 一年___班 座號:__ 姓名:_______
※單一選擇題:1~20題每題3分,21~40題每題2分
1. 此人為日治時期帶領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人員之一
,更因此有「臺灣議會之父」之稱,請問此為何人?(A)
陳誠 (B)林獻堂 (C)雷震 (D)陳儀
2. 日治初期,總督府積極建立現代衛生觀念,其內容或建設
不包括下列哪一項?(A)設置人權紀念區 (B)修築下水道
工程 (C)實施防疫工作 (D)宣導解放纏足
3. 1921年,臺灣知識份子發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主要是受到下列哪個思潮的影響?(A)民主自決 (B)寫實
主義 (C)共產主義 (D)民族自決
4. 日治初期為了讓在臺的日人子弟所學的內容和日本本國
的小學生銜接,所以將日本學齡兒童安排於何種初等教育
的學校就讀?(A)公學校 (B)小學校 (C)蕃童教育所
(D)國民學校
5. 在總督府建設下,日治時期的臺灣已經出現五大現代化都
市,與現今的直轄市大致相同,請問下列哪一個現今的直
轄市並非過去的五大都市之一?(A)臺中 (B)高雄 (C)桃
園 (D)臺南
6. 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之後,陸續對原住民實施一些政策
,請問以下何者並非當時對原住民實施的政策?(A)要求原
住民都去蕃童教育所就讀 (B)要求原住民講國語及改漢
名 (C)欲將其語言及生活習慣等變得與平地漢人相同
(D)將原住民保留地開放給企業開發
7. 郁綾整理人物筆記時,將「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報
」、「臺灣民眾黨」放在一起,請你從上述內容判斷,這
些應與何人相關?(A)蔣中正 (B)蔣渭水 (C)李登輝
(D)蔣經國
8. 目前臺灣除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之外,亦有許多小型
政黨,而臺灣早在日治時期就已出現了第一個政黨。這個
政黨為下列何者?(A)民主進步黨 (B)臺灣進步黨 (C)臺
灣民眾黨 (D)中國民主黨
9. 民國34年8月,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交出臺灣統治權
,中華民國政府特別成立什麼機構,負責處理接收臺灣的
事情?(A)臺灣銀行 (B)臺灣省政府 (C)臺灣省行政長官
公署 (D)臺灣總督府
10. 二二八事件爆發後,衝突範圍由臺北擴大成為全島的反抗
政府暴動後,請問當年政府在衝突發生之後先以何種方式
處理?(A)陳儀道歉並積極安撫臺灣人民 (B)成立促進轉
型正義委員會 (C)以行政長官公署取代臺灣省政府 (D)請
中央加派軍隊並武力鎮壓
11. 關於臺灣原住民的社會文化變遷,下列敘述何者較接近史
實?(A)日治時期以前,臺灣原住民多以「族」做區分 (B)
日治時期,始以「社」做區分 (C)賽德克族曾因文化相似
性高而曾被歸類為泰雅族 (D)日治時期鼓勵原住民維持
出草、紋面等習俗
12.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之後,蔣中正連續擔任了五任總統,且
可擴大總統職權,擁有緊急處分權,請問這是依據哪一項
法令而有的特權?(A)六三法 (B)戒嚴令 (C)中華民國憲
法 (D)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13. 1930年代,孟豪與一群朋友選擇至日本就讀大學,而當時
有許多像他們離鄉背井,遠至日本求學的人。請問是因為
什麼原因導致當時有此種留學風氣?(A)臺人在臺灣升學
不易 (B)總督規定有錢臺灣人要去日本留學 (C)臺灣沒
有高等教育學校 (D)日本有臺灣人專屬大學
14. 日治時期,總督府對臺灣社會推動許多制度,以下何者並
非日本統治時期有的措施?(A)推動現代都市計劃 (B)引
進星期制 (C)開放地方官全面直選 (D)鼓勵剪除髮辮
15.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對日後臺灣社會及族群關係造成不良
影響,也使臺灣人民體會到族群和平相處的重要。請問:
下列何者並非二二八事件發生的背景?(A)行政長官掌握
軍政大權 (B)行政長官公署官員大多由臺灣本地人士擔任
權 (C)物價飛漲及社會秩序不穩 (D)臺灣人與中國大陸過
來的人生活習慣差異過大
16. 喬茵查資料時看到:「臺灣戲劇在西元1936年的演出本有
8000多場,但2年後卻因為由於政治與社會運動受到嚴重
干預,戲劇出演的場次降到僅有1000多場。」請問:以上
記錄應為下列哪一個時期的情形?(A)日本接收臺灣初期
(B)一次世界大戰後 (C)皇民化運動時期 (D)中日戰爭
結束後
17. 子淇是日治時期的臺灣兒童,他在結束初等教育後,打算
繼續升學。若以當時的教育推動原則判斷,總督府最可能
鼓勵子淇進入哪種類型的學校?(A)重視學科的普通高中
(B)重視培養技能的職業學校 (C)以教日語為主的公學校
(D)重視軍事紀律的軍校
18. 綺慈查資料時看見以下這段話:「隨著臺灣社會走向現代
化,越來越多臺灣女性走出家庭,可在學校接受教育,也
可在許多行業中展現才能,女性已不必纏足,能充滿自信
地走上街頭。」請問此敘述最早可能出現於何時?(A)清朝
時期 (B)日治時期 (C)戒嚴時期 (D)解嚴以後
19. 有關臺灣戰後民主化的過程,何者敘述為非?(A)民國39
年,政府逐步開放地方首長及民意代表直接民選 (B)民國
76年,政府陸續開放黨禁、報禁等禁令 (C)民國80年代,
政府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D)民國90年代,政府推
動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
20. 臺灣民報的一篇報導提及:「此校成立於1928年,是為了
配合殖民政策所建,而成為南洋研究的中心,此學校即為
今日臺灣大學的前身。」請問此報導指的是日治時期的哪
一所學校?(A)臺北帝國大學 (B)臺中中學校 (C)溪湖
尋常小學校 (D)彰化第一公學校
21. 某個時期,在情治機關監控下,使臺灣多數民眾都避談政
治議題,有關此時期的論述,何者正確?(A)情治單位多以
「反對霸凌」、「掃除黑幫」等罪名逮捕民眾 (B)後人稱
此時期為「白色恐怖」 (C)遭逮捕的民眾都會經法律程序
審判及定罪 (D)二二八事件是在此時期所發生的事情
22. 承儒是一位日治時期的臺灣人,下列何者不可能是他會有
的經驗?(A)參加臺灣文化協會舉辦的活動 (B)去日本留
學深造 (C)經歷過戒嚴時期 (D)經歷過地方議員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