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立溪湖國中 七年級 108 上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二次段考 期中考 康軒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666.18 KB
頁數
2
作者
Asus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9-11-15,离现在 5 34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
彰化縣立溪湖國中 108 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二次段考一年級歷史科試題 姓名:
一、選擇(1~20 每題 3分,21~40 每題 2)
1. 清廷將臺灣納入版圖之後設置臺灣府以為管理。請問:
當時臺灣府是隸屬於哪一行政單位管轄? (A)臺灣省
(B)廣東省 (C)福建省 (D)直隸省。
2. 「彰化縣」在雍正元年(1723)建置,至今將近三百年,歷
史悠久。請問彰化設縣的原因是? (A)林爽文事件亂起
中部,治安太差 (B)中北部移民漸多,以及朱一貴事件
影響 (C)海盜經常騷擾中部沿海 (D)中部大肚王國經常
反抗清朝
3. 清朝統治台灣初期曾有官員到中部巡察發現中部平埔
族「門繪紅毛人像」,請問有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A)
中部平埔族接受荷蘭統治 (B)中部平埔族把荷蘭人神
化,當成門神崇拜 (C)西班牙人統治範圍已到中部 (D)
平埔族接受天主教,把傳教士當神明。
4. 今日在臺灣的臺南市安平區高雄市旗津區等地均有炮
臺遺址供後人憑弔當初修建這些炮臺的用意主要是為
了防範哪一外患的入侵? (A)英國 (B)俄國 (C)日本
(D)美國。
5. 清朝統治台灣初期的治台政策是? (A)為防止台灣成為
反清基地的消極政策 (B)積極建設台灣 (C)將台灣當作
侵日的基地 (D)將台灣當作前進東南亞的跳板。
6. 清朝統治台灣初期台灣主要與中國往來直到何事發生
後,台灣又開始對世界開放? (A)18 世紀後期廢除渡台
禁令 (B) 19 世紀前期東部設縣全島開發完成 (C) 19
世紀後半開港通商 (D)19 世紀後半台灣設省後。
7. 將台灣納入版圖的清朝皇帝為何人? (A)順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8. 下列為兩國官員的對話內容:
甲:二島(琉球與臺灣)俱我屬
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次固
在於我,我恤琉人,自有措
置,何預貴國事,而煩為過
問?
乙:貴國既然已知撫卹琉球民,
為何不懲辦臺番?
甲:殺人者為置之化外的生番
乙:生番害人,貴國置之不理,
我國有必要問罪島人,因與
貴國盟好,特先來奉告。
甲:生番係我化外之民問罪與
否,聽憑貴國辦理。
請依上文判斷他們的討論結果會造成什麼影響? (A)
球因日本協助而獨立 (B)劉銘傳奉命來臺處理相關事務
(C)清廷因此在臺實施劃界封山政策 (D)日本以懲治番民
為藉口,出兵臺灣。
9. 康熙 56 年《諸羅縣志》記載:「男多於女,有村莊數百
人而無一眷口者蓋內地各津渡婦女之禁既嚴,一婦,
動費百金。」請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A)渡臺禁
(B)海禁政策 (C)劃界封山 (D)開港通商。
10. 荷蘭在臺時期曾把與原住民交易的權利拿來拍賣出售,
得到交易權的承包商在未來一年之內能夠獨占跟原住民
的買賣其他商人則不得到原住民的村落內交易請問:
在拍賣當中得到交易權的商人大多是屬於哪一個族群?
(A)荷蘭人 (B)西班牙人 (C)原住民 (D)漢人。
11. 十七世紀時「馬賽人」居住在臺灣北部地區在當時西
方人的影響下他們最可能改變原有信仰改信下列哪個
宗教? (A)基督教 (B)天主教 (C)伊斯蘭教 (D)
教。
12. 歷史老師上課時,在黑板上畫出臺灣地圖並標上土牛紅
線,說明這條線於清代稱為「土牛線」「土牛溝」,而
土牛溝也俗稱臺灣的「萬里長城」。請問:今天歷史老師
上課的主題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寓兵於農政策
(B)水利灌溉建設 (C)漢原隔離政策 (D)軍事海防政策。
13. 甲到寶是鄭氏統治時期中部地區的平埔族請問他可能
有那些遭遇?()接受大肚王統轄 ()感受到生活領地
被漢人侵占 ()感謝政府減免賦稅及勞役 ()進學校
學習漢文化 (A)甲乙丙 (B)乙丙丁 (C)甲丙丁 (D)甲乙
丁。
14. 下列哪一個主題不適合放在「臺灣古蹟巡禮──清帝國時
期篇」此一專題報導中? (A)臺灣鐵道傳奇 (B)探訪八
通關古道 (C)十三行博物館巡禮 (D)話說臺北府最後遺
跡──北門。
15. 宥鈞十九世紀後期帶著一家人渡海來台開墾請問他可以
攜帶家眷來台的原因是? (A)為了防止平埔族與漢人通
婚後被同化 (B)有鑑於羅漢腳問題嚴重,清朝放寬禁令
(C)外力入侵後,清朝廢除渡台禁令 (D)為了減輕中國人
口壓力。
16. 十九世紀後期,清帝國遭逢多次外來挑戰,開港通商之
臺灣在兩場清帝國的對外事件中受到衝擊下列表格
即是針對這兩場與臺灣相關的事件做一整理哪一選項正
確?
選項
牡丹社事件
清法戰爭
(A)起因
越南問題
琉球問題
(B)地點
基隆、澎湖
恆春半島
(C)人物
劉銘傳
沈葆楨
(D)結果
失去琉球
臺灣建省
17. 岑白想研究清帝國時期臺灣所實施的建設措施於是找到
了一張臺灣建設示意圖如附圖所示由圖中的內容加以
判斷,當時實施此種建設的目的為何? (A)達到開山撫
番的效果 (B)促進西部交通的順暢 (C)防止東部成為反
清基地 (D)增加在臺的財政收入。
18. 承上題,請問此圖與哪一個事件有關?(A)開港通商 (B)
大肚王事件 (C)郭懷一事件 (D)牡丹社事件。
19. 17 世紀歐洲人在臺灣的傳教工作,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荷蘭透過學校、教堂來傳教 () 西班牙在南臺灣積
極傳教 ()荷蘭用羅馬拼音方式來傳達教義 ()西班牙
傳播的是基督教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
丁。
20. 台灣設省後,首任巡撫是:(A)沈葆楨 (B)丁日昌 (C)
劉銘傳 (D)邵友濂
21. 清帝國時期臺灣行政區劃的轉變舉凡廳的增加
與下列何項因素有關? (A)外國勢力干涉 (B)國防與社
會治安問題 (C)原住民土地買賣的問題 (D)械鬥與反清
事件的日漸減少。
22. 新北市淡水環境藝術節策畫了一場戶外劇場演出的劇名
是「西仔反傳奇」,呈 1884 的某場戰
爭中捍衛鄉土抗拒敵軍入侵的史詩請問這場戰爭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牡丹社事件 (D)
法戰爭
2
二、 題組
()附表為西元 1659 臺灣平埔族西拉雅族各社熟諳教理
的信徒比例。請問:
西拉雅族
比例
新港社
83%
51%
目加溜灣社
76%
23.十七世紀時西拉雅族的新港麻荳目加溜灣等社
是居住在臺灣哪一地區的原住民? (A)中央山脈 (B)
部地區 (C)南部平原 (D)北部地區。
24.「熟諳教理的信徒」,是指熟悉哪一種宗教的義理?
(A)佛教 (B)道教 (C)天主教 (D)基督教。
25.當時教導西拉雅族人研讀《聖經》義理的主要是哪一種
人? (A)漢人通事 (B)傳教士 (C)部落的長老 (D)
府教育機構官員。
26.表中資料顯示新港社原住民熟諳教理的信徒比例較高
可能的原因為何? (A)新港社較其他兩社漢化程度高
(B)新港社原住民為獲取商貿利益而主動傳教 (C)荷蘭人
教導新港社原住民用羅馬字母拼注其語言並翻譯《聖經》
(D)新港社較其他兩社開發早。
() 附圖為宜蘭地區在清代時漢人的開發過程圖,請問:
27.「頭圍」作為漢人開發蘭陽平原的起點「開蘭第一城」
之稱,此地的開發與何人的事蹟最為相關? (A)張達京
(B)施世榜 (C)林爽文 (D)吳沙。
28.「圍」的地名由來是指土堡築城建立的武裝村落以防禦
當地原住民攻擊,見證了土地開發時族群衝突的歷史。
清代漢人入墾宜蘭時,當地原住民族應是下列何族?
(A)噶瑪蘭族 (B)凱達格蘭族 (C)賽夏族 (D)西拉雅
族。
29.由於漢人移民不斷湧入蘭陽平原基於治安考量人民主
動向官府提出設官管理的要求,清廷於何時在宜蘭設置
行政區? (A)康熙年間 (B)雍正年間 (C)嘉慶年間
(D)光緒年間。
()史載劉銘傳於臺灣開辦「西學堂」期間,不僅聘任洋人
教席指導英文、法文、數學、測量等科目,且每半年舉
行一次檢定考試,督促學生認真學習,劉銘傳的兒子也
是學員之一。請問:
30 從上述的說明中判斷劉銘傳是在下列哪一事件後來臺從
事防禦和建設? (A)英法聯軍 (B)清法戰爭 (C)施琅
攻臺 (D)日軍侵臺。
31.劉銘傳的諸多建設使得臺灣成為當時清帝國最具現代化
的省分有關這段時期的歷史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
臺灣已有鐵路建設 (B)繼續推動開撫番政策 (C)嚴格
實施渡臺禁令 (D)電報學堂培養人才。
()西元 1771 (乾隆 36 )一位歐洲貴族貝紐夫斯基伯
(Maurice August Benyowsky)在臺灣東部登陸,與原住
民發生衝突後,繼續向北航行,來到東北部一帶,想要
殖民臺灣和淘金,可惜沒有得到歐洲任何一個國家的援
助,在《貝紐夫斯基伯爵之回憶與遊記》一書,即留下
他曾來到臺灣的探險之旅。請問:
32.貝紐夫斯基伯爵於清乾隆年間來到臺灣關於當時清廷治
理臺灣的政策,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採取為防臺而
治臺的統治政策 (B)積極管理原住民以取得山林資源
(C)逐漸實施開港通商以增加關稅 (D)臺灣建省展開現
代化建設。
33.貝紐夫斯基伯爵登陸臺灣時當時的臺灣應有下列何種景
象? (A)取消渡臺禁令人民自由來往兩 (B)臺灣的
漢番界碑逐一取消 (C)羅漢腳眾多,到處滋事擾亂治安
(D)西班牙與荷蘭在臺展開競逐。
() 請根據以下對話回答下列問題
34.請問上述對話發生的背景是:(A)日本對於要不要攻打台
灣的討論 (B)清朝對於是否要把台灣納入版圖的爭議
(C)鄭成功攻下台灣後,討論是否要賣掉台灣 (D)法國
發動清法戰爭前,對於攻台的爭論。
35.經過一番激烈爭論後,關於最後結果的說明,下列何者
正確 (A)皇帝採納大臣甲的意見 (B)大臣乙應為施
琅將軍 (C)在經濟考量之下保有臺灣 (D)雍正皇帝將
臺灣納入版圖。
() 請根據甲乙兩張地圖回答下列問題:
() ()
36.請問地圖甲是何時的台灣地圖?(A)鄭氏治台時期 (B)
康熙皇帝時期 (C)荷蘭統治台灣時期 (D)十九世紀時期
的台灣。
37.從地圖甲到地圖乙的變化與哪一個事件有關? (A)施琅攻
(B)牡丹社事件 (C)清法戰爭 (D)朱一貴事件
38.從圖甲到圖乙,可以了解台灣開發的狀況是:(A)南部人
口稀少所以台灣和鳳山縣的管轄範圍較小 (B)開發方向
是由南往北 (C)彰化縣和淡水廳的設立表示清朝把政治
中心轉移到北部 (D)東部一直未開發顯示渡台禁令有效
防止漢人來台開墾。
39.圖乙中甲區和乙區有明顯的界線請問此界線形成的原
因是 (A)漢番隔離政策 (B)海禁政策 (C)渡台禁令
(D)開山撫番政策。
40.甲乙兩張地圖中東部皆未設置行政區管理直到甚麼時
候東部才設置直隸州和廳縣?(A)十七世紀後期 (B)十八
世紀前期 (C)十八世紀後期 (D)十九世紀後期。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