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石門國中 七年級 112 上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二次段考 期中考 翰林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825.91 KB
頁數
5
作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3-11-24,离现在 1 33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
一、題組題(第 1-13 題,一題 3分)
(一)西元 1624 年,荷蘭被逐出澎湖後,轉移目標到臺南,並在此營建城堡,成為荷蘭在臺灣的統治中心。但由於
(一)該地缺乏淡水,荷蘭人向新港社購買赤崁一帶土地來建立市街。
( )01.請問:新港社應屬於下列哪一個族群?
(A)噶瑪蘭族 (B)西拉雅族 (C)達悟族 (D)賽德克族。
( )02.荷蘭人對原住民的統治,是先以武力征服,然後透過什麼人來統治部落?
(A)臺灣長官 (B)傳教士 (C)巫師 (D)長老。
( )03.荷蘭人對當時移民來臺漢人也多有要求與限制,最終爆發何人的反抗事件?
(A)沈有容 (B)朱一貴 (C)郭懷一 (D)鄭芝龍。
( )04.荷蘭在臺期間,某個原住民部落一直不服從荷蘭的統治。直到 1635 年,荷蘭聯合其他原住民鎮壓某部落
後,該部落接受管理。請問:上述的是哪個部落?
(A)新港社 (B)大肚社 (C)麻豆社 (D)牡丹社。
(二)老王是康熙年間來臺灣開墾的漢人,他居住在今天的臺南市。為取得土地,老王與當地原住民進行土地買賣,
(二)土地契約如下圖,他發現圖中右側原住民的文字不是漢字,而是像外國人一樣橫式書寫。
( )05.老王購買土地後,需要向哪個政府單位登記?
(A)彰化縣 (B)臺灣縣 (C)淡水廳 (D)嘉義縣。
( )06.圖中原住民所書寫的文字,最早是由下列何者所教授的?
(A)施琅 (B)鄭成功 (C)西班牙人 (D)荷蘭牙人。
( )07.該原住民文字出現的背景為何?
(A)漢人為了方便購買鹿皮 (B)傳教士為了讓原住民學習荷蘭文化 (C)傳教士為了方便傳播宗教 (D)統治
者為了方便與原住民溝通。
(三)西元 1884(光緒 10 ),清帝國因應藩屬□的要求,派兵協助作戰。戰爭期間,法軍司令孤拔攻占基隆,直
(三)逼臺北,但在獅球嶺被清軍及臺中霧峰民兵所阻擋,法軍轉向登陸滬尾(淡水),再被清軍擊退。此次法軍攻
(三)臺,臺灣人稱「西仔反」。戰爭結束後,清帝國更加注意臺灣地位的重要,因而將臺灣設省,並派第一任臺灣
(三)巡撫建設臺灣。
( )08.敘述中的□應該填入哪個國家?
(A)臺灣 (B)日本 (C)朝鮮 (D)越南。
( )09.下列何者不是第一任臺灣巡撫的建設內容?
(A)設置電報線,並遠達福州 (B)在臺北設立西學堂與電報學堂 (C)整建基隆的二沙灣炮臺 (D)廢除渡臺禁
令。
桃園市立石門國民中學112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二次段考七年級歷史科試卷
◎整份試題注意事項為: 班級:_______ 座號:_____ 姓名:__________
1.本份試卷共兩張4面,必須與答案卡一併繳交。
2.每題都有ABCD,其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請選出最正確的答案。
3.作答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正確答案畫記在規定的答案卡上,否則不予以記分。
4.本份試卷共兩大題:第1-20題,每題3分;第21-40題,每題2分。全部共40題,合計100分。
2
(四)圖甲到圖丁是臺灣歷史上某時期的行政區圖。
( )10.圖甲轉變到圖乙,與哪一件事情有關?
(A)朱一貴事件 (B)鄭成功打敗荷蘭人 (C)海盜入侵 (D)清帝國將臺灣納入版圖。
( )11.圖乙變化到圖丙,應與下列哪一事件有關?
(A)朱一貴事件 (B)林爽文事件 (C)郭懷一事件 (D)牡丹社事件。
( )12.清帝國統治初期,臺灣行政區增加的原因為何?
(A)曾爆發多次民變 (B)向清帝國繳稅的熟番數量增加 (C)日本出兵臺灣 (D)施琅多次向皇帝提出建言。
( )13.從行政區的演變,可以看出當時的開發方向為何?
(A)以西部為主,由北往南開發 (B)從南、北分別往中部開發 (C)由南部往北部,由西部往東部開發 (D)
北部為中心,同時向西、東部開發。
二、單選題(第 14-20 題,一題 3分;第 21-40 題,一題 2分)
( )14.17 世紀,西班牙傳教士對於臺灣北部某個族群的紀錄如下:「他們以雞籠、金包里、三貂社為主體。尤其金
包里設有幾個村落,因為地近大屯山的硫磺,擅長採集與交易硫磺。」請問:這是哪個族群?
(A)新港社人 (B)馬賽人 (C)麻豆社人 (D)大肚人。
( )15.《熱蘭遮城日誌》中提到:「□管轄統治的村落約 20 個…」可以說幾乎整個臺灣中部地區都是他的天下,勢
力範圍包含今日的臺中、彰化、南投縣的一部份,算是當時原住民部落的共主。」請問:□應該填入下列何
者?
(A)大肚王 (B)麻豆社 (C)新港社 (D)牡丹社。
( )16.清帝國統治臺灣初期,曾經出現過諺語「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意思指有來自唐山的男性,沒有來自唐山
的女性。請問:此諺語的出現,與下列何者關係最密切?
(A)吏治不良 (B)族群複雜 (C)渡臺禁令的施行 (D)祕密結盟風氣盛行。
( )17.下文描寫某一時期臺灣統治者,管理原住民的情景:「地方會議在赤崁舉辦……長官開始對大會致詞,翻譯
人員則將長官的話,口譯成原住民語……。接著,長官任命各社長老、授予權杖,並關切官方修建的教堂和
學校的事務、村落繳付的年貢等。」請問:這是哪個時期,對原住民的統治方式?
(A)荷蘭在臺期間 (B)西班牙在臺期間 (C)鄭氏時期 (D)清帝國統治臺灣初期。
( )18.西元 1642 年,荷蘭對在臺灣的西班牙人發動攻擊,戰役過程中,有 1千位當地原住民主動加入荷蘭陣營,
但荷蘭主帥認為這批只使用弓箭的原住民部隊戰力不足,因此沒有實際投入戰鬥。請問:這群原住民主要生
活在今天的哪個地區?
(A)基隆 (B)臺中 (C)臺南 (D)屏東。
( )19.17 世紀時,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先後佔領臺灣,展開貿易及傳教事務。請問:荷蘭與西班牙分別傳播何種宗
教?
(A)基督教、天主教 (B)伊斯蘭教、天主教 (C)天主教、佛教 (D)基督教、伊斯蘭教。
( )20.大航海時代,隨著外來勢力進入臺灣,原住民生活方式大為改變,更曾外來勢力爆發多次衝突。原住民在外
來勢力統治下,其生活可能會有什麼改變?
(A)荷蘭人強迫原住民改信天主教 (B)原住民從獵、游耕為主,逐漸以耕種為務 (C)荷蘭人設立學校,教導
儒家思想 (D)西班牙以武力降服麻豆社。
( )21.清帝國統治初期,臺灣出現一群無家室、無恆產、無固定工作,俗稱羅漢腳的人。請問:羅漢腳的出現,造
成當時的臺灣何種影響?
(A)社會治安的隱憂 (B)越界開墾的情況嚴重 (C)清廷施行渡臺禁令 (D)梅花鹿數量快速減少。
3
( )22.大航海時代,隨著外來勢力進入臺灣,原住民生活方式大為改變,更曾經外來勢力爆發多次衝突。原住民與
鄭氏政權爆發衝突的原因不包含何者?
(A)漢人開墾壓縮原住民生活空間 (B)鄭氏政權逼迫原住民改變宗教信仰 (C)原住民負擔的勞役過於沉重
(D)漢人與原住民文化差異大。
( )23.下文是清帝國大臣對臺灣棄留問題的議論,經過一番激烈爭論後,關於最後結果的說明,下列何者正確?
(A)當時的皇帝是乾隆 (B)皇帝採納大臣甲的意見 (C)清帝國在經濟考量之下,保有臺灣 (D)清帝國留下臺
灣後,採取「為防臺而治臺」的政策。
( )24.承上題,大臣乙可能是誰?
(A)鄭克塽 (B)施琅 (C)林爽文 (D)劉銘傳。
( )25.西元 1684 年,清廷將臺灣納入版圖後,將臺灣隸屬於哪個省管理?
(A)臺灣省 (B)福建省 (C)臺南省 (D)廣東省。
( )26.下圖為康熙年間爆發的大規模反抗官府事件。請從圖片敘述判斷領導者是誰?
(A)戴潮春 (B)沈葆楨 (C)郭懷一 (D)朱一貴。
( )27.清帝國統治初期,臺灣出現上百件民變,其中發生在乾隆年間,為天地會黨起義,事件幾乎擴及全臺,清廷
派出福康安率領大軍,歷時 14 個月才平定,之後還以「嘉勉義行」的名義把諸羅縣改為嘉義縣。請問:上
文所述為哪一事件?
(A)朱一貴事件 (B)戴潮春事件 (C)郭懷一事件 (D)林爽文事件。
( )28.西元 1857 年,清帝國因為戰敗,被迫簽訂條約,開放包含臺灣的通商口岸,於是外國勢力再度進入臺灣。請
問:哪場戰爭失敗後,臺灣被迫開放通商口岸?
(A)甲午戰爭 (B)牡丹社事件 (C)清法戰爭 (D)英法聯軍。
( )29.承上題,當時臺灣被迫開放哪些通商口岸?
(A)府城、鹿港、艋舺、淡水 (B)府城、臺中、淡水、宜蘭 (C)雞籠、淡水、臺中、打狗 (D)雞籠、淡水、
安平、打狗。
( )30.小宛趁寒假到高雄旅遊時,參觀旗後砲臺,看到介紹如下:「清帝國統治初期即在旗后駐軍,1874 年日軍出
兵臺灣後,欽差大臣聘英籍哈務德在旗後山上興建一座中西合璧的炮臺。炮臺的平面呈『目』字形,分三
區:北區為兵房;中區為指揮區;南區為彈藥庫,其上安置四門英製阿姆斯壯前膛炮。」請問:旗後砲臺修
建的背景為何?
(A)麻豆社之役 (B)甲午戰爭 (C)牡丹社事件 (D)清法戰爭。
( )31.承上題,敘述中的欽差大臣應該是何人?
(A)施琅 (B)郭懷一 (C)戴潮春 (D)沈葆楨。
( )32.清帝國統治初期,臺灣民變頻仍,因此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說法,下列何者是民變頻傳的原
因?
(A)治臺官員素質不佳,吏治不良 (B)清廷採取積極治臺政策,行政區劃與人員分配不均 (C)無業無家室的
原住民過多,成為社會動亂的原因 (D)列強屢次侵擾臺灣,人民組成各種團體,會黨勢力盛行。
( )33.嘉慶年間,海盜侵擾蛤仔難,清廷平定後,在此地設立哪個行政區加強管理?
(A)淡水廳 (B)宜蘭縣 (C)噶瑪蘭廳 (D)臺東直隸州。
( )34.同治 10 年,有外國船隻在臺灣遭遇海難,漂至今日恆春附近,船員與當地原住民發生衝突,而造成船員的
傷亡。當時遇難的是哪一個地方的船員?
(A)日本 (B)朝鮮 (C)琉球 (D)荷蘭。
大臣甲:臺灣乃彈丸之地,沒有什麼價值,不如賣給其他國家。
大臣乙:臺灣可以鞏固東南沿海門戶安全,一旦落入外人之手後果不堪設
想。
4
( )35.「康熙臺灣輿圖」是目前現存最早的單幅彩繪臺灣全圖,是清廷委託西方傳教士測量臺灣地形,後由中國山
水畫家據以繪製而成,可說是當時臺灣社會文化生活,以及清初臺灣地理知識的一個縮影。依照當時的清廷
統治實況,下列哪個地區的地圖內容可能無法尋獲?
(A)桃園 (B)新竹 (C)臺南 (D)宜蘭。
( )36.下列為兩國官員的對話內容:
請問:甲、乙分別是哪兩國的官員?
(A)甲:清帝國;乙:日本 (B)甲:日本;乙:清帝國 (C)甲:清帝國;乙:法國 (D)甲:法國;乙:清帝
國。
( )37.承上題,他們的討論結果會造成什麼影響?
(A)琉球因日本協助而獨立 (B)劉銘傳奉命來臺,處理相關事務 (C)清廷決定開山撫番,管理原住民 (D)
本以懲治番民為藉口,出兵琉球。
( )38.小新在查看乾隆年間繪製的臺灣番界圖時發現,地圖中呈現新、舊番界並存的現象,新番界與舊番界相比,
更往山區推進。關於上述現象的解釋,下列何者正確?
(A)向清廷納稅服役的生番數量增加 (B)漢人越界開墾原住民的土地 (C)民變頻繁導致行政區劃的調整 (D)
清廷實施開山撫番的政策。
( )39.歷史老師用下圖講解臺灣某個時期的交通建設,依圖中內容判斷,這應是指下列哪一時期?
(A)荷蘭在臺期間 (B)清帝國統治臺灣初期 (C)開港通商後 (D)清法戰爭後。
( )40.下述有關臺灣歷史大事,若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下列何者正確? ()清帝國將臺灣納入版圖 ()臺灣
開港通商 ()清法戰爭 ()牡丹社事件 ()臺灣建省
(A)甲乙丙丁戊 (B)甲乙丁丙戊 (C)甲丙乙丁戊 (D)甲戊丁乙丙。
甲:「二島(琉球與臺灣)俱與我屬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次固在於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
何預貴國事,而煩為過問?」
乙:「貴國既然已知撫卹琉球民,為何不懲辦臺番?」
甲:「殺人者為置之化外的生番。」
乙:「生番害人,貴國置之不理,我國有必要問罪島人,因與貴國盟好,特先來奉告。」
甲:「生番係我化外之民,問罪與否,聽憑貴國辦理。」
5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