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題組(第1-6 題,每題 3分)
甲、早期,臺灣學校課本號稱「國父透過革命組織,經過 10 次革命失敗,第 11 次才成功推翻清廷。」
( )11.請問:第 11 次革命出現在哪座城市?
(A)武昌 (B)廣州 (C)南京 (D)北京。
( )12.第11 次革命成功的背景為何?
(A)剛好義和團進攻北京 (B)利用四川爆發保路風潮 (C)遇到清、日爆發甲午戰爭 (D)正值八國聯軍入侵北
京。
( )13.當時臺灣為何沒有參加革命運動?
(A)臺灣的知識份子屬於改革派 (B)臺灣支持清廷 (C)臺灣為日本殖民地 (D)臺灣當時正被美國轟炸。
乙、革命份子經過多次努力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 )14.關於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敘述,何者錯誤?
(A)首都在南京 (B)採行君主專制體制 (C)結束兩千多年的帝制 (D)推舉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
( )05.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於何時?
(A)西元 1910 年 (B)西元 1911 年 (C)西元 1912 年 (D)西元 1913 年。
( )06.清廷為阻止革命黨的勢力擴張,重用何人來鎮壓革命?
(A)段祺瑞 (B)孫中山 (C)袁世凱 (D)宋教仁。
二、單選題(第7-20 題,一題 3分;第 21-40 題,一題 2分)
( )07.民國初年,臨時政府頒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便制衡袁世凱。請問:《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採用何種制
度?
(A)內閣制 (B)總統制 (C)君主立憲 (D)雙首長制。
( )08.民國 2年,對抗清廷的革命才剛落幕不久,國民黨再度發動「二次革命」。請問:「二次革命」是國民黨向誰
發起的革命?
(A)孫中山 (B)段祺瑞 (C)溥儀 (D)袁世凱。
( )09.清末,中國積弱不振,知識份子為救亡圖存,各自尋找不同救國途徑。其中主張「改革派」與「革命派」的
代表人物分別是誰?
(A)梁啟超、孫中山 (B)袁世凱、孫中山 (C)胡適、段祺瑞 (D)宋教仁、梁啟超。
( )10.民初,《青年》雜誌的創刊人認為政治改革無用,因此提出救中國,首先得進行思想改革。請問:《青年》雜
誌的創刊人是誰?
(A)胡適 (B)陳獨秀 (C)蔡元培 (D)馬克思。
( )11.宛宛到檀香山玩樂時,看見數個孫中山的雕像,其中一座雕像旁刻上「1879 年,13 歲的孫中山先生從中國
廣東中山到……1894 年,孫中山成立的第一個革命組織□在此誕生。」請問:敘述中的革命組織為何?
(A)華興會 (B)興中會 (C)國民黨 (D)進步黨。。
( )12.承上題,孫中山受到哪場戰爭的刺激,成立第一個革命組織?
(A)鴉片戰爭 (B)甲午戰爭 (C)二次革命 (D)廣州黃花岡之役。
( )13.清末民初,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知識份子主張從兒童角度看待兒童教育。下列何者不是當時主張的方式?
(A)兒童須學習成人規矩 (B)發行兒童刊物 (C)推動兒童教育 (D)重視兒童本位。
( )14.傳統中國,統治者的地位採取世代傳給子孫的世襲制度,傳說在西元前 2000 年就開始採用此制度。請問:世
襲制度結束於哪位皇帝?
(A)秦始皇 (B)宣統皇帝 (C)袁世凱 (D)光緒皇帝。
桃園市立石門國民中學 112 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段考八年級歷史科試卷
◎整份試題注意事項為: 班級:_______ 座號:_____ 姓名:__________
1.本份試卷共兩張 4面,必須與答案卡一併繳交。
2.每題都有 A、B、C、D,其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請選出最正確的答案。
3.作答時必須使用 2B 鉛筆,將正確答案畫記在規定的答案卡上,否則不予以記分。
4.本份試卷共兩大題:第 1-20 題,每題 3分;第 21-40 題,每題 2分。全部共 40 題,合計 10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