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是幾個溫和地表達意見的方法,請根據下列情境,填入正確的答案代號。
(A)遊行抗議 (B)媒體投書 (C)透過團體組織 (D)透過民意代表
市議員受民眾所託,向政府反映市內橋樑存在安全疑慮。
以下各類型公共事務活動,國中生階段可以參與的請選(A),無法參與的請選(B)。
蒐集死刑是否合憲的相關內容,並且做成懶人包放在社群媒體上供人參考。
為拒絕特定媒體散布假消息,破壞臺灣民主與社會和諧,民意代表與知名部落客共同合作,舉辦遊
行,號召民眾踴躍參與,訴求立法院盡速修法規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亦應嚴格執法。政府相當重
視此次遊行代表的民意,承諾將通過相關法規限制此類行為;而不認同這場遊行的反對者則認為,遊
行的主張已干涉媒體的監督權,未能以中立立場表達實際現況。
根據文章中畫線處判斷,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公共意見存在支持與反對的差異
(B)公開自身意見容易引發雙方衝突
(C)民眾意見對政府施政不具影響力
(D)遊行抗議造成社會秩序的不穩定。
請判斷下列何者符合上文傳達的意旨?
(A)傳播媒體不可受法律規範約束
(B)社會共識隨時代變遷產生變化
(C)只有上街遊行表達訴求才能產生影響力
(D)民眾的公共意見可影響政府決策。
近年來,國內交通運輸業相繼發生罷工事件,雖然對民眾交通便利產生極大影響,但卻是工會為了堅
持宗旨所採取的行動,所以這些事件也促使臺灣社會開始思考勞權的重要性。
關於上文發起罷工行動的團體,以下說明何者正確?
(A)團體運作不受法律的規範 (B)團體成員彼此完全缺乏情感互動
(C)團體成員具有共同目標 (D)為資方組成的團體。
上文中提及該團體的宗旨,應是下列何者?
(A)維護老闆的權益 (B)保障勞工權益 (C)防治營業弊害 (D)增加營運收入。
政府為保障身心障礙者權益於交通運輸工具設置博愛座,民眾也已培養讓座老弱婦孺的觀念。但近年
來,「到底誰能坐博愛座」的爭議卻一再發生,新聞時有報導,部分身體不適的民眾坐上博愛座之
後,受到其他乘客嚴厲譴責與驅趕,甚至發生肢體衝突。社群網路和媒體所做民調顯示,許多民眾認
為博愛座的設置有廢除或改革的必要,因此許多政府單位開始宣導,博愛座人人可坐,只要是有需要
者都能坐。
根據上述,下列哪一項說明可體現「民意如流水」的狀況?
(A)大眾運輸不該開放給身體不適的民眾 (B)設置博愛座源自於對弱勢者的保護
(C)社會大眾擁有禮讓老弱婦孺的觀念 (D)民眾對博愛座的設置與否產生變化。
下列何者符合上文內容所要表達的意涵?
(A)民眾意見對政府施政產生影響 (B)身心障礙者的權益始終未獲重視
(C)媒體蓄意製造假新聞誤導民眾 (D)政府部門應增加博愛座位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