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桃園市立石門國民中學 110 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二次段考七年級社會歷史科試卷
班級: 座號: 姓名:
一、選擇題(41~60 題,每題 2分;61~76 題,每題 3分)
41.( )16
世紀中葉的臺灣,有一群人被認為是凱達格蘭族支系的原住民,他們除了語言能力好,並擅長漁
獵、操舟和外人接觸頻繁。請問:上文中提到的原住民,應該是下列何者? (A)馬賽人 (B)泰雅
族 (C)噶瑪蘭族 (D)西拉雅族。
42.( )鄭氏降清後,清朝廷內部曾發生棄留爭議,最後皇帝主要採納何種觀點,終於將臺灣納入版圖?
(A)戰略地位重要 (B)文教興盛 (C)貿易發達 (D)人民歸順統治。
43.( )小光是康熙年間的廈門人士,他想要到臺灣開墾田地,依當時的規定,他必須具備何種條件? (A)
在臺灣有親戚 (B)已婚且需有子女 (C)提出開墾計畫書 (D)單身來臺且需申請有渡臺證照。
44.( )清帝國統治前期,臺灣有以土堆或壕溝劃定的「土牛溝」,其主要功能為何? (A)漳州人和泉州人的
界線 (B)生番和熟番的界線 (C)客家人和閩南人的界線 (D)漢人和原住民的界線。
45.( )試分析清帝國統治前期,臺灣地區的開墾及行政區域演變,請問其所代表的歷史意義為何? (A)
代表臺灣的開發方向是由南而北,由西而東 (B)代表臺灣的開發方向是由北而南,由西而東 (C)
代表臺灣的開發方向是由南而北,由東而西 (D)代表臺灣的開發方向是由北而南,由東而西。
46.( )附圖是
17
世紀中期之後,臺灣平埔族人生活的場景,由此可知當時平埔族人的經濟活動呈現何種狀
況? (A)以游耕為主要農業生產方式 (B)減少狩獵,以耕種為主 (C)圖中的耕牛為鄭成功所
引進 (D)大量種植茶葉以利出口。
47.( )附圖中的句子,是小冠在一本書中看到的段落標題。請問此本書籍的主題,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荷西爭奪臺灣 (B)大航海時代貿易 (C)日治時期的臺灣 (D)鄭氏三代的經營。
48.( )清帝國統治前期,臺灣社會移民衝突事件頻仍,原因在於羅漢腳過多,他們無家室、無恆產、無固
定工作,隻身一人在臺謀生,於夾縫中求生存。請問造成這種社會現象的主要原因為何? (A)清廷
開放臺灣港口與中國大陸通商 (B)實施渡臺禁令 (C)實施劃界封山政策 (D)實施海禁政策。
49.( )咸豐8年(1858年),清朝政府因哪一場戰爭失利,外國趁機強迫清廷開放臺灣四個通商港口從事貿易
? (A)英法聯軍 (B)清法戰爭 (C)甲午戰爭 (D)牡丹社事件。
50.( )若要做一份有關於清帝國統治時期,臺灣發生牡丹社事件的報告,下列哪一項資料是錯誤的,不能
使用? (A)日本於清同治年間侵臺 (B)此事件乃是臺灣南部排灣族原住民所引發ˉ(C)清朝政府
派劉銘傳至臺灣處理此事件ˉ(D)清朝政府於此事件後,被迫間接承認琉球為日本的屬地。
51.( )清帝國統治時期,臺灣因為哪一戰爭的影響,而改建為行省?ˉ(A)英法聯軍ˉ(B)甲午戰爭ˉ(C)
牡丹社事件 (D)清法戰爭。
52.( )清帝國統治時期的對外戰爭中,外國軍隊曾一度進攻臺灣基隆、澎湖,至今當地仍有古蹟遺留下來
,例如二沙灣炮臺等。請問這是哪一戰役所留下的? (A)英法戰爭 (B)牡丹社事件 (C)清法戰爭
(D)甲午戰爭。
53.( )若要寫一份有關清帝國統治時期,對臺灣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報告,下列哪一項資料是正確可以採
用的?ˉ(A)興築臺灣第一條鐵路的是丁日昌ˉ(B)沈葆楨首購置輪船,航行於臺灣與東南亞之間ˉ
(C)劉銘傳為避免漢人和原住民發生衝突,實施劃界封山ˉ(D)在棄留爭議中,建議皇帝保留臺灣的